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作家三毛曾在此求学,并留下了感人爱情故事

1967年,三毛从台湾前往马德里(Madrid),扩展自己的学业,入读康普顿斯大学读哲学。在西班牙马德里,三毛认识了荷西,他们相遇、相爱、相知,这座城市留下了他们太多的生活印记,康普顿斯大学就是其中之一。此次西班牙马德里之行,因为造访三毛之路,追寻三毛地足迹,我来到了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

喜欢作家三毛的人,也许会知道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 ,简称 UCM ),因为三毛曾在这里上学。1967年,三毛从台湾前往马德里(),扩展自己的学业,入读康普顿斯大学读哲学。在西班牙马德里博士后,三毛认识了荷西,他们相遇、相爱、相知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作家三毛曾在此求学,并留下了感人爱情故事,这座城市留下了他们太多的生活印记,康普顿斯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是西班牙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科系最齐全的大学。康普斯顿大学1499年正式创建,但办学源头可追溯到1293年的阿尔卡拉大学,是一所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公立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作为西班牙最顶尖的公立大学,康普斯顿大学在西班牙著名《世界报》(El Mundo)的大学排行榜上,位列71所参评大学的第1位。

康普斯顿大学位于马德里市区在职研究生,共有两个校区上海mba,占据了马德里大学城的各个角落,甚至还建造在邻市 de 的 区里。但校园均为开放式,没有具体界限,可以随意进入,不像我们国内的大学大都设有围墙。

这座大学的科系非常齐全,共有20个学院,6个专科学院,184个科系,主要涵盖包括人文科学、自然和精密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四个领域的知识。据说,现有在校学生超过90000名。根据《世界报》(El Mundo)每年的排名,这座大学最佳学科排名分别是:哲学、西班牙文学、历史、药物学、验光、新闻、心理学、社会学等。

作为西班牙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康普顿斯大学在西班牙政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里毕业的学生分布在西班牙国会或其他重要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等,还有西班牙一些大学的领导人、名教授等也都毕业于此。

康普斯顿大学在西班牙知识界也充当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并且具有悠久的传统。多年来,培养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家和诗人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维罗·欧丘阿、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拉蒙·伊·卡哈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拉·阿美利科·卡斯特罗等都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

此次西班牙马德里之行,因为造访三毛之路,追寻三毛地足迹,我来到了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第一次走进西班牙的大学,给我的感觉这是最不像大学的大学,校舍零散分布,没有大门,没有围墙、没有地标,学生自由随性,有的悠然漫步,有的驻足聊天,有的结伴在户外吸烟…感觉更像是来到了一个社区。

也许是正式因为这样的自由闲适的氛围,才吸引三毛选择在此上学。读过三毛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对“撒哈拉”、“马德里”和“加那利群岛”的钟情。在马德里她认识了荷西,收获了爱情。在康普斯顿大学,留下了她留学的印记。喜欢三毛的朋友,来到马德里,可以到这个大学走一走。即便三毛印记早已物是人非,但是这里的梧桐树却依旧爱在深秋。

西班牙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怎么样,100米长的皮萨,我和Sofía都是第一次看到……她说:我喜欢上学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又见面啦~~~前文中客观地介绍了女儿在西班牙读小学过程中,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培养的基本情况,今天我想谈谈在这个新环境中,Sofía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变化背后的原因。

由于她在板鸭国读书的状态与在国内的时候有着天壤之别,我不得不把背景资料提供的详实一点。Sofía三岁时入读幼儿园,我们为她选择的是小区内的幼儿园,当时最重要的考虑就是离家近,接送方便。这是一所私立蒙台梭利幼儿园,实行混龄制,班里既有3岁小孩也有5岁小孩,早期还有过6岁以上的孩子,后来随着大孩子们更倾向最后一年去读幼小衔接,班里超过6岁的孩子就渐渐地少了。按照幼儿园的设计,每班限额30人,配备四名教师。这个幼儿园收费不算低,硬件条件也很好,我们以为她会喜欢。但是,万万没想到,未来的三年,早晨送她去幼儿园简直成了我的噩梦。

我倒不是想说幼儿园本身有什么问题,总体上我们是满意的,所以这个“难送”的问题大部分还是Sofía她自身的问题。客观的说,她生性比较胆小,心思特别细腻、敏感,在群体中没有攻击性,所以也比较容易受气;外加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不用坐班,每周只有两个半天需要去学校上课西班牙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怎么样,其他时间都是在家工作的,所以她从出生到三岁之间的三年中,与我分离的时间极少,这也加重了她入园时的分离焦虑。此外,我的父母均已退休,不仅可以花大把时间帮我带小孩,还请了我表姐来当帮手。所以,她的童年生活一点都不单调,家里总有人花式陪着玩。我的爸爸是个“手工小能手”,经常用家里的旧袜子、旧手套给她自制毛绒玩具等好玩的东西,篮筐、鸟笼子、弓箭全都可以自制的。家里也是各种好吃的、好喝的应有尽有。这样一来,她跟其他那些白天只有奶奶或者姥姥带的孩子就不一样,她不觉得在家里闷,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去幼儿园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的心理需求。这一点我刚好相反,我小时候没有固定的人照看,今天到舅舅家,明天到大姨家,还有时候去姨姥姥家,所以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我是迫不及待的要结束这种“流离失所”的生活的。

插播一则小插曲:我们家楼下住了一户人家,家里的小儿子比Sofía大一岁半,刚好他们俩在幼儿园同班。他俩的友情突飞猛进源于楼下小男孩的妈妈告诉Sofía,他儿子的梦想是将来长大了把这所幼儿园用推土机推掉,或者用炸弹炸碎,Sofía则表示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于是,共同的梦想促使他们结成了同盟,相约20年后去实现这个梦想。

随着她年龄的不断增加,我也试着去跟她探讨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原因。她每次都斩钉截铁的告诉我,没有其他原因,唯一的原因是不喜欢主讲老师,因为她太凶,还喜欢趁小朋友睡着时说他们的坏话。她说,老师虽然对她不凶(因为她太乖了啊),但是对其他人很凶,每天都要大吼大叫。呃……这个问题在中国应该算是个世纪难题(30年前我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嘛)!

我曾经以家长志愿者的身份到她班里体验过生活老师的角色,我不得不承认,如果不吼,真的很难去管理30多个孩子。(幼儿园为了盈利,后来不断的突破每班30人的限额,家长多次投诉并没什么效果,四个配班老师中还始终有一个是实习生,很不稳定。这方面公立幼儿园应该有很大的优势。)班里有几个小孩,在正常的授课时间或者做圆圈活动期间,总是自己走来走去,无论老师说什么,都完全无视老师的存在。这种情况下,换做是我,我也会很上火的。所以老师偶尔对学生吼叫,我其实内心完全可以理解。但碰巧Sofía是那种格外敏感格外胆小的孩子,她就很难忍受这种氛围。她拒绝在家里谈起任何一个与幼儿园有关的字西班牙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怎么样,100米长的皮萨,我和Sofía都是第一次看到……她说:我喜欢上学,在她毕业典礼之后,她高高的跳起来,高呼“我解放了!”那场景应该跟我参加完高考时差不多(此刻我手掌手心冒汗)……

来到马德里以后,Sofía幼儿园大班时班里有18个孩子,只有一个班主任老师。那时候我内心是很惊奇的,一个人管18个5岁的孩子?!能行吗?看的过来吗?去洗手间或者去喝水的时候,谁看着孩子?虽然事后证明我多虑了,但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的活儿。至于到底为什么她那么能干,后面讲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系那一篇我来详解。

放下这些暂时不表,我来说说她现在的样子。现在每天早晨九点钟抵达学校后,我有时怕她进去的太早,小朋友都没来她会很闷,会提议让她在车里坐一会儿再进去。但Sofía说,没关系啊,我跟二年级的也认识,我们都是朋友了,我朋友非常多。对,她喜欢用“朋友”这个词了博士,我觉得这个词对小孩来说特别高大上。虽然她也很喜欢周末或者假期在家跟我一起玩,但是她不仅不排斥到学校去,而且经常会在长假期后迫不及待的想到学校去。有时候她不好好学中文,我就会吓唬她,不好好学的话我们就不要到这么好的学校读书了,转到家门口的公立来吧。她就会斩钉截铁的告诉我:“我不要!”那种感觉就是,她很喜欢她的学校,她完全不能离开这个学校,她一定要呆在这个学校里读书。周五放学后如果我们出门,我会让她换下校服,她坚决不肯,出门后她还会不断问我,“妈妈,我穿着校服出门,别人能知道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她真的很为她的学校骄傲。这种感觉我在高中时感受也很强烈,但比起Sofía目前的状态还差得很远。

我有时候也会想,到底学校有什么魔力能让孩子们这么喜欢她呢?!好像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在任何一个场合告诉学生,你们要热爱自己的学校,但学生们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学校,也从没听哪个家长说自己孩子厌学,呃,真是很有魔力!!!

Sofía的学校一共有大约100名教师,大部分的老师家里适龄的孩子也都在学校里读书。所以,Sofía班里至少有五个孩子父母就是在学校工作的老师,原来幼儿园时期有个同班同学的妈妈就是小学部教导主任。这至少说明,老师们对自己工作的学校,对自己同事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以及学校整体的教育理念是非常认同的。

除了对学校的喜欢,Sofía还有一些很明显的变化,这一点我可能查觉不到,但去年暑假回国的时候,所有见到她的亲戚、朋友,都说她明显的自信了,活泼了,也成熟了。她站在众人面前用西语讲故事的时候,没有了丝毫的扭捏;她可以很大方的与陌生人沟通;她跟我的很多朋友(她现在可以很从容的与年龄差距很大的人顺畅的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如我也把她的闺蜜发展为了我的好朋友)。这些进步源于她提升了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源于她在学校接收到的反馈信号都是积极的、正向的;同时,她变得勇敢,敢于表现自己,也不再惧怕权威了。

客观的说,学校的整体氛围与她国内就读的小学差异实在是太大了。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从幼儿园一路读到高中,所以渐渐地,学校里的每个老师都能认识每一个学生,记得他们的名字和特点。所以,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在这里,学生称呼老师只需要直接称呼名字即可,完全不用加@(老师)。不要说教导主任了,就是校长,也从不在孩子们面前端着架子。Sofía从以前那个特别害怕老师的学生变成一个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老师们在不断向她展示着一个理念——我们只是职业不同,分工不同,但我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老师从不强调自己的权威性,他们时刻在展现自己对学生的尊重,他们愿意倾听,愿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愿意与他们成为朋友。前几天放学的时候,我在校园里等着接Sofía,她们班的队伍走下来的时候,我发现她在跟班主任David边走边聊天,聊着聊着还开怀大笑起来,从两个人的表情来看,就如同我和我同事在一起聊明星八卦一样,看得我目瞪口呆……

课堂或者课下,学校里的氛围始终是欢乐的,各项活动的形式是活泼的,学生的情绪是放松的。学校没有设立管理各班的计分制度,班级内也没有发放“小果子”和“星星卡”的习惯(唯一的奖励性制度是:练习册上累积15个小皇冠可以得一个小礼品)。低年级学生采用四人一小组制,四人围坐,一个班刚好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需要给自己取一个名字,比如Sofía最新的小组成员就选择了(猎豹小组)做名字,其他小组的名字大多类似(老虎小组)、(冠军小组)等等。这样两年下来,小朋友基本都有在一个小组共事的经历,所以彼此之间都会很熟悉。听说在最近这一次取组名的时候,组里的Mateo小朋友勇敢了突破了那些大俗名,提出来要用(理发师小组)来命名,没想到一秒钟就被其他三位组员集体否决了!!!

每个小组的四个成员又各有分工,有(组长),(直译为“安静”,应该是纪律委员),(直译为“材料”,应该是生活委员)和(秘书)。哈哈,麻雀虽小,还五脏俱全呢!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要在各项竞争中争取最优异的表现。当然,最优异的表现会换来某种形式的回报,什么回报呢?老师的口头表扬(虽然如此,小朋友们还是很尽力的去争取。)我把这种做法视为外国人成年后团队意识很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小到大都在培养团队观念。同时,班里也没有班干部的概念,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管理并督促他人的职责。在老师眼里,学生也不分三六九等,对每个人公平对待。

在这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语言暴力。我让Sofía跟我描述一下David对她们最凶的时候的样子,她说,他没说话,只发出了一个声音。我让她模仿给我,结果发现,他是以一个男老师的身份发出了一声女孩子般的尖叫。一秒钟后,他自己就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看看她们课堂的日常场景就懂了。几个月前的一天晚上,Sofía说,“妈妈,我给你讲一个今天西语课上发生的事情。David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里面有一个逗号和一个句点。然后他问大家这两个符号是否是一样的。一开始全班同学都举手争着要回答,第一个被叫到的是,他说,‘这俩符号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被画了一个圆圈’。说完后David表示有点无奈,继续问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此时有一半多的人就不举手了,看来他们的思路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回答问题的是,他说,‘这俩符号不一样,因为它们上面的圆圈一个大,一个小’。David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手捂着脸,做出一个搞怪的表情在职研究生,说道‘你们是真的想气死我’!然后,他突然精神振奋地问,‘还有没有其他想法?’这时候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举手了,只好由我来回答,我说‘一个表示后面还要继续说话,一个是表示后面就不再继续说了’。David终于听到了满意的答案,他如释重负一般瘫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听到这里,我直接从床蹦到了地上,笑的我都岔气了!

我问Sofía,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你在国内读的小学里,会怎么样?她说,老师一般会来一句“胡扯”,如果她很生气的话,还有可能说“你给我滚出去!”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那个氛围,之前她在国内读小学那一个月,我作为一个家长,都是提心吊胆走过来的,每天只要手机上那可爱的小企鹅一发出经典的声响,我的脉搏都会迅速从60提升到120,心脏不好的真得悠着点。

课堂上的氛围永远是轻松而友好的,即使小朋友给出的答案真的很”low”很奇葩,老师都不会直接指责孩子们的想法太傻太幼稚,反而会鼓励小朋友继续天马行空一点。有一次上课(我理解的这堂课应该类似看图说话课,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David提出的讨论题是“野猪为什么身上那么脏?”小朋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野猪脏是因为不喜欢洗澡;有的说,野猪不脏只是显得脏,那是因为它的毛本身就是黑的;还有的说,野猪觉得自己脏脏的很酷很个性,太干净了野母猪不喜欢……我真的笑的直不起腰来了(我真想给他加上一句,不仅很酷很个性,还可能很黄很暴力!)

除此以外,其他一些讨论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的, 从来没有特定的引导,特定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练习语言表达,以及不断地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不遗余力的保护他们的想象力。我记得在国内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项口头作业,要练习一个演讲,主题是“我要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我大概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才教会她说一段“符合要求”的话,差点吐血。

第二,学校里一切的活动都是注重实质远大于注重形式。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歪果仁照相都是一群人随便一站就咔咔咔了,根本没人指挥着摆队形,有时候甚至连一二三都懒得喊,造成的结果也是极其悲剧性的,很多人闭着眼睛,有的人只照了半个脑袋,还有的时候脑袋直接找不着。(我记得一个人去里斯本那次,找游客帮我拍圣胡斯塔升降机,由于升降机太高,照片里的我只有个大脑袋,脖子以下全没有;去慕尼黑那次,好不容易实现一回人生梦想,参观个安联球场,找人拍的照片只有五分之三张脸和身子(侧削式拍摄手法精准使用的完美案例,这名词我要申请原创!!!)。都知道有不少老外到景点摆拍也挺拼命的(有时候还因此丧命),但一到了合照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但是,不用为了一张照片强行假笑很久的做法我是比较喜欢的。注重内心感受,留影只为回忆和纪念,大家都能更轻松点。

前文介绍学校的时候说过,教育集团今年迎来的100岁的生日(为了让大家晚间故事读的更舒服点,我连百年华诞这样的高级词汇都不想用,此处手动狗头),集团里的所有学校都举行了各式庆祝活动。女儿的学校也不例外,除了一次正式的宗教性质(学校是天主教学校)的活动外,大部分都是孩子们自娱自乐的活动。比如,Sofía作为书法小明星,代表一年级书写了一首诗,贴到了学校的展示墙上;或者让每个孩子画一画学校里最喜欢的地方。规模最大的也就数3月中旬举办的了(不知道如何翻译最妥帖,还是用英文表达更合适,意为。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写写翻译软件能做什么,又做不了什么)。活动进行了两天,主要是以孩子们玩为主,操场上设置了充气城堡,抽奖大转盘,休闲小酒吧等,午餐则是一个总长度达100米的pizza,用以表达对学校100周岁生日的祝福。第二天的傍晚,还在学校的半室内足球场举行了(篝火晚会)。晚会上,学校的各个俱乐部表演了自己的拿手节目,Sofía作为艺术体操俱乐部成员,表演了舞蹈。许多家长义工脱下西装,化身为串羊肉串的,烤肉串的,卖三明治的。每次有熟悉的音乐响起,差不多都能来一次全场大合唱。

我把这些活动的图片发到女儿的朋友圈后,有朋友留言戏谑道,“一百年校庆就搞得这么随意?没有租个大礼堂隆重庆祝下?没有找几家新闻媒体给报道报道?也没组织校友来个大规模捐款?没找像样的舞台就罢了,都没统一个着装?没统一着装就罢了,上了台队形都不排列排列?没排个队形就罢了,上台前动作也不复习复习?”(她竟然能一连串说出这么多排比句,在下佩服,双手抱拳致敬)

大多数现代的西方人注重实质,很少在乎形式,几乎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生活讲究归讲究,跟形式主义可不沾边。所以,为了应付检查而去“摆拍”的事儿他们做不来。这个事儿要么不做,要做就真的要有价值,虽然这个价值可能仅仅是让孩子们得到些许快乐。突然想起了关于六一儿童节那个段子,为什么儿童节是儿童表演节目领导看?而不是领导表演节目给儿童看?到底谁过节?!那就顺势插播一句,这里的儿童节孩子们怎么过。每年1月7日是西班牙的三王节,是西班牙孩子的儿童节。在幼儿园,整个一月份的每个周五都允许孩子们把自己的玩具带到学校与小朋友一起玩,所以会有3-4个周五是没有文化课的。到了小学,则是在儿童节后的第一个周五(因为儿童节当天学校是放假的)允许孩子们带玩具到学校与同学们一起玩,这一天没有课,孩子们自由玩耍。在这里,任何的活动都不让人觉得累,即使累,也是身体上的累,不会心累。

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一年级小朋友被安排到幼儿园给五岁组的孩子读一本书。虽然只是薄薄的绘本,但孩子们依然很享受这个过程。在这个环境中,Sofía和我都在情绪上变得放松了,我们开始有精力去处理那些真正对她有价值的事物和活动,而不是疲于应付各式各样的检查。当一个人摆脱了那些低效或者无效的活动的时候,她的成长效率就会变得很高。

最近这段时间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活动,就是3月21日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当天的活动。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这个日子的存在,直到收到David给家长的邮件,提醒我们那一天可以让孩子们穿款式不同或者颜色不同的袜子来上学。3月20日的课上,每个班的老师都给孩子们播放了关于唐氏儿的视频上海mba,让他们了解唐氏儿,并且告诉他们,唐氏儿不是“病人”,他们只是与我们不同。这个世界存在很多很多跟我们不一样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变得完整,才变得更有颜色,更有温度。所以,我们要尊重这种多样性,爱他们,也爱我们自己。

最后一张图,献给学校的老校长,这是 那天偷拍的,因为我们离开时,发现当其他老师和学生都在篝火晚会上狂欢时,老校长正兢兢业业的扮演着看大门的老爷爷的角色,把快乐留给大家,把辛苦留给自己….

你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得先做什么样的人;换做家长,同样也是!

故事背后的人物

茜茜老师

目前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曾留英求学,持“英国爱丁堡大学经济学”和“英国斯特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双硕士学位

有多年全英文讲授经济学经验

目前在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FIN

the

the

节奏西班牙

Slow time in Spain

放慢步调,听人听事。

如需转载或改编发布,请留言或者微信联系确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1316.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2月 25日
下一篇 2025年 2月 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