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择校择专业:盘点越老越吃香的专业,考研择校不盲目!
医生
去医院看病,很多人潜意识里都希望去去找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大夫,因为他们至少看上去更让人放心。听医院的朋友讲过一件事:有病人挂了专家号,进门之后四处搜寻白头发的专家,谁知却是位30多岁的年轻大夫。
【对应专业】:医学、药学
教师
教师也是一个以经验为导向的行业。同样的内容,讲了两年和讲了20年,不论是熟练程度还是对重点难点的把握,都会有不小差距。在这一点上,老师和医生其实是一样的。
【对应专业】:教育学和一切师范类专业
管理类岗位
管理是个要求很高的岗位,又要懂技术,不能让一线技术人员或者销售人员三言两语蒙混过关,又要懂管理,知道如何让手头的各种资源最大化运转起来。因此我们能看到各大公司越高级的管理者年纪越大。
【对应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会计类岗位
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上海mba,只要涉及钱的问题,就一定要有会计。经济要发展,收支要平衡财务管理对应的考研专业,经验老道的会计就显得越发重要。现代企业中,会计不仅要会“做账”,更要具备综合规划、风险评估以及长期财务战略开发等多种能力。
【对应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
律师
律师的工作性质类似于医生财务管理对应的考研专业博士后,越老越吃香的专业,我猜肯定还有医学!,属于经验行业。所有的实习律师都必然要经过一个短时期的相对“贫困”期,但一旦转正,收入就会逐年快速上升。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行业知名度会不断提高,收入也会进入递增过程。
【对应专业】法学,法律(法学)博士,法律(非法学)
———–第四季,送书活动———–
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考研方向,“上大学没用”!考研考公都凉了,大学生还能干啥?
春节返乡,三五大学好友齐聚,畅聊毕业后的生活。考公、考研、出国、就业、慢就业……各有归宿。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关于就业问题的激烈讨论中,又透露出些许无奈。
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林慧(化名)眼中,“长衫”似乎成了一种无形的枷锁。2023年考研失败后,她选择“二战”,但备考期间的状态却显得游离:一边复习,一边“躺着”,甚至开始研究《周易》。当被问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时,她坦言:“随便找个班儿上呗,去海底捞扯面条也行。”这种看似随意的回答背后,折射出当下部分大学生对传统职业路径的困惑,以及对现实压力的妥协。
林慧并非孤例。法学专业毕业生霍涛(化名)毕业后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无正式工作+兼职+躺平+旅游”状态,最终入职一家教育培训公司。而某文科学院的辅导员康坤(化名)在访谈中透露,学院近两届毕业生中,考研、考公的比例超过70%,但最终成功者寥寥。这些年轻人中,有人将“上岸”视为唯一目标,有人对职场望而却步,也有人开始重新思考:脱下“长衫”,是否真能获得自由?
“卷不动”的年轻人选择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
林慧的考研动机起初清晰明确——跨考法学硕士,未来进入律所或企业法务部门。然而一战失利后,她的心态逐渐发生变化。“从始至终就没觉得希望大过,因为太卷了,尤其又是跨考法学。”这种挫败感让她陷入自我怀疑,转而用“躺平”作为心理缓冲。对于“暂不就业”的选择,她的解释直白又无奈:“就不想上班呗。我的理想生活状态就是逛街、吃饭、躺着、旅游、不用上班。”
这种心态在当代大学生中颇具代表性。会计学专业的李阔(化名)毕业后辗转郑州、苏州等地寻找工作,最终发现“没有特别适合自己的岗位”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考研方向,“上大学没用”!考研考公都凉了,大学生还能干啥?,于是边备考公务员边兼职打工。他坦言:“玩够了,觉得应该工作了。”这种被动的“成熟”,反映出年轻人对职场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辅导员王锋(化名)观察到,许多学生从研一起就将考公定为唯一目标,但鲜少有人真正了解公务员的工作内容,“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更多来自家庭期待和社会评价”。
当“稳定”成为求职的首要考量,职业理想往往被迫让位。霍涛提到某清华法硕毕业生决定跨专业再考研时,周围人普遍不解:“他已经很成功了博士后,为什么还要折腾?”这种对“成功”的单一想象,恰是束缚年轻人的“长衫”。林慧在席间反问:“(对于躺着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来钱的问题,)难道你不是这么想的吗?”这句带着自嘲的质疑,暴露出群体性的价值困局——当社会将“体面工作”与个人价值绑定,拒绝“标配人生”反而需要更大勇气。
教育“长衫”掩盖了专业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断裂
尽管辅导员康坤在访谈中反复强调学校就业服务是如何的完善——春秋招岗位充足、辅导员“点对点”帮扶、就业信息精准推送。但吊诡的是,这些举措并未真正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或许藏在更深处——当文科专业的学生在求职时被建议去卖货、去物流中心送快递、去海底捞当服务员,暴露的正是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辅导员王锋提到,某国企招聘法务时明确表示“女生暂不考虑”,即便岗位未注明性别限制;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投递人力资源岗位时,常因“专业不对口”被拒。更讽刺的是,某学生报考湖北警官学院辅导员岗位时,因毕业证上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招聘要求的“行政管理”不符而被淘汰,尽管二者实为同一学科体系下的细分方向。这些案例揭示出残酷现实: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错位博士,而就业市场对“专业标签”的机械筛选,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割裂。
这种矛盾在文科专业尤为突出。林慧考取英语四六级、心理咨询师证书,霍涛积累多段实习经历,但这些“加分项”在求职时收效甚微。辅导员康坤坦言:“很多岗位看似需要综合素质,实则更看重‘硬技能’。”当企业HR将“逻辑测试成绩”“项目经验”作为首要筛选标准,强调通识教育的文科生天然处于劣势。而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使得部分学生直至毕业都未形成核心竞争力。某考研失败的学生曾向辅导员抱怨:“读了三年研,发现还不如本科直接就业。”
需重新定义“长衫”之外的价值坐标系
当传统路径愈发拥挤,部分年轻人开始尝试“自我松绑”。林慧对海底捞服务员的“向往”,李阔对市场专员工作的接受,看似是无奈妥协,实则暗含对单一成功标准的反抗。这种转变呈现出两种典型心态:一是彻底放弃“体面”执念,即林慧所说“即便去捡垃圾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考研方向,他们(父母)也不会说什么”;二是寻找“过渡性选择”,即李阔将当前工作视为“攒经验跳板”。
这种务实的就业观,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规训的温和抵抗。辅导员王锋提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工作氛围”“通勤时间”等非薪酬因素,某毕业生甚至放弃北京某律所offer,选择薪资更低但“同事关系融洽”的本地企业。这种选择看似“不求上进”,实则是对“996”“职场PUA”等异化劳动的抗争。当“钱多事少离家近”成为口头禅,年轻人正在用脚投票,重新定义职业价值。
家庭角色的转变也为这种选择提供了空间。林慧的父母尚未退休,“不差我上班挣的那点钱”;霍涛的三个兄姐定期给家中汇款,使他拥有“缓就业”的底气。这种代际支持看似削弱了个体奋斗意识,却客观上创造了多元选择可能。正如某学生家长所言:“干什么都能吃饭,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当温饱不再紧迫,年轻人开始追问:“工作究竟为了什么?”
脱下“长衫”之后的系统困境与个体突围
然而,个体的选择自由始终受限于结构性因素。辅导员康坤指出,真正能“自由躺平”的学生多来自经济宽裕的家庭,而农村学生往往“不敢停下来”。这种差异在就业选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者可以承受“慢就业”成本,后者则需尽快赚钱反哺家庭。当林慧调侃“用周易算命”时,某个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可能正在通宵达旦地加班。
尽管近年来教育系统也在尝试破局,不断推出诸如“宏志助航计划”、职业规划大赛、访企拓岗等活动,试图弥合校园与职场的鸿沟。但现实是,这类培训报名者寥寥,学生更倾向购买市面机构的“速成课”。某参与过校招的HR直言:“许多学生连基础的职业认知都没有,却精通‘无领导小组讨论话术’。”这种“技巧至上”的求职策略,反而加剧了就业市场的浮躁。
真正的突围或许需要多方合力。高校需推动“严进严出,分流而治”,强化实践教学;企业应减少“唯学历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则要接纳多元职业价值,消解“编制崇拜”。正如那位从清华法硕转身再考研的年轻人所示:当一个人不被“长衫”定义,才能真正拥有选择的自由。
聚餐结尾,林慧半开玩笑地问:“用我给你算算命吗?”这个问题或许正是时代的隐喻:当确定性日益稀缺,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卦象”。有人继续披着“长衫”跋涉上海mba,有人尝试轻装前行,而更多人仍在迷茫中等待启示。但无论如何,当“去海底捞当服务员”成为一种坦然的选择时,我们至少看到了枷锁松动的可能——就业观的嬗变,终将推动更深层的价值重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