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至10月20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了 “2017未来城市与建筑国际博士生院”(以下简称国际博士生院)。这是继2016年首届成功举办后,学院组织开展的第二届国际博士生院教学活动。本活动旨在提升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开拓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强化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促进博士生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完善博士培养体系的建构。
本届国际博士生院经过精心设计,不仅延续了首届教学活动的成功经验,而且在组织构架上进行了新的突破,将活动在总体上分为“研究方法工作营”( on and )和“学术论坛”( forum and )两个部分。这一构架设置有着明确的目标:一方面为海内外博士研究生提供针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尤其是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短期高强度训练;另一方面,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论坛的形式向学员传播建筑、规划、景观等方向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
参加本届国际博士生院的学员总共96名:其中国际博士生12名,分别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 of North at )、美国佐治亚理工( of ),奥地利维也纳理工( ät Wien)、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di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à Iuav di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学院( de )、德国柏林工大( ät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of New South Wales)、日本金泽大学( )等国际知名院校;国内院校博士生27名,分别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利物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以及同济本校博士生57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致辞
主持人谭峥老师讲解本届国际博士生院的日程
国际博士生院导师李颖春老师讲解“历史空间”
国际博士生院导师田唯佳老师讲解“滨水空间”
国际博士生院导师Den Harry老师
讲解“郊区空间”
研究方法工作营是本次“未来城市与建筑”国际博士生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营主要训练的内容围绕论文选题、研究方法与研究计划的制定而展开,要求博士生学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分三天访问与考察三类特定的上海城市空间:历史空间、滨水空间和郊区空间,并选取其中一类城市空间作为拟定的研究对象,寻找特定的研究问题,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献,提出合理的研究计划,并假设可能的研究结论。
华霞虹老师和李颖春老师带领博士生调研上海历史空间
历史空间的调研主题是上海特色石库门应对时代变化的几种发展与保护方式国际博士是什么,同学们分别参观了新天地、田子坊、建业里和步高里,了解了相应的四种历史街区改造方式(保留历史建筑表皮的统一商业开发模式、保留部分居住功能自发形成的商业改造模式、推到重建,修新如旧的开发模式、保留原有居住功能的保护模式)。不同模式的现状让同学们认识到历史建筑在未来发展中的多种可能,并进一步激发新的保护开发模式,让历史建筑在未来发展中绽放新的光芒。
许凯老师和田唯佳老师带领博士生调研上海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的调研围绕苏州河原工业区和黄浦江两岸新建滨江绿带展开,指导老师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了不同历史功能地块内、不同的实际需求之下国际博士是什么,滨水空间多样的发展方式,尤其是滨水公共空间的营造是以哪些丰富的形式融入上海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
Den Harry老师和刘刊老师带领博士生调研上海郊区空间
郊区空间调研针对新世纪开端时上海“一城九镇”城市发展规划所指导建设的多个郊区新城,指导老师带领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安亭新镇、松江老城和松江新城,并在松江新城核心区远香湖公园探访了许多知名建筑师的公共建筑作品。这一调研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不同规划方式下迥异的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表达,并进一步思考未来城市规划中潜在的城市扩张问题。
在三天的城市空间考察后,学员与老师根据研究内容分三组进行了中期汇报与讨论。学员们根据挑选的城市空间类型(历史、滨水和郊区),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初步确定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
历史空间小组中期汇报
滨水空间小组合作研究
在中期汇报与最终汇报之间,博士生院安排了“建筑全球政治罗盘”( Forum)、“可持续垂直城市主义”( Forum)、“建筑前沿”( of Forum)、“规划前沿”( of Urban Forum)和“景观前沿”( of Forum)等5个专题论坛,总共20余场报告会,紧凑而丰富,堪称一次学术盛筵。除了我院的蔡永洁教授、韩锋教授、郝洛西教授、朱介鸣教授、谭铮博士之外,应邀作报告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还有: 澳大利亚奥克兰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Mical教授, 法国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 先生, 美国普林斯顿建筑学院 Zaera-Polo教授, 西班牙密斯凡德罗基金会主任Anna Ramos教授,西班牙BAUM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先生, Zaha Hadid 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区总监 先生, 美国伊利诺工学院教授 , 国际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中国办公室主任、伊利诺工学院访问教授DU Peng博士, SOM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监Silas Chiow先生, Neuni Group首席执行官WU Di (Lyla), XKool Tech首席执行官HE Wanyu, 日本金泽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教授 SHEN, 加拿大皇后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名誉教授Leung Hok-Lin, 法国斯特拉斯堡高等建筑学院 , 威尼斯建筑大学副教授 , 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教授 Nolf,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副教授Helen , 上海景观规划学会顾问Trudy 。同时,组委会还特别安排学员参加了10月15日举办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开幕式和展览。
李翔宁教授主持建筑全球政治罗盘论坛
李麟学教授主持可持续垂直城市主义论坛
CTBUH中国办公室主任杜鹏授课现场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监 授课现场
Neuni Group执行总裁吴迪(Lyla WU)授课现场
法国斯特拉斯堡高等建筑学院(ENSAS)教授 授课现场
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教授 Nolf授课现场
上海景观规划学会顾问Trudy Maria授课现场
10月20日是整个国际博士生院最后一天的终期成果汇报会,分为两个会场,各小组学员以PPT的形式在限定的时间内全程英文向特邀评委汇报最终的研究方案。
最终成果汇报现场
评委现场提问与点评
汇报完毕,全体老师和学员在B楼钟庭拍摄了大合照。在闭幕式上,特邀评委代表院方分别给这十天以来辛劳工作的导师和学员分别颁发结业证书,并为在成果汇报中获得优胜的四个小组颁奖。
评委为导师颁奖
评委肖扬老师为获胜的小组颁奖
2017未来城市与建筑国际博士生院师生集体照
附:4组最优研究方案获得者
09组-王剑、袁琦、姚伊迪、王洁宁、 (方向:滨水空间,导师:许凯、田唯佳)
汇报题目:
of land use in the era on area —case study of Port
土地利用对滨水步行可达性的影响研究
12组-张颖、董斯静、陈琳、林汨圣、Marth Ecker(方向:历史空间,导师:华霞虹、李颖春)
汇报题目:
The of on the of areas —from a socio – view
艺术家对历史区域更新的作用研究
15组-张溱、钱晨、郭谌达、张翔、朱锦心(方向:历史空间,导师:华霞虹、李颖春)
of the Typo- of in
上海长宁区哥伦比亚圈的类型-形态演变过程研究
17组-刘晓萍、张子岳、林琳、曹越皓、刘骁(方向:历史空间,导师:华霞虹、李颖春)
Game of Power and : and in -2017, from the to a “New World”
权力与遗产的博弈:1949-2017年新天地的政治与经济,从法国前租界到中国的“新世界”
撰稿:钱晨、程东伟
审校:周鸣浩、谭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34251.html
评论列表(1条)
[…] 上海交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