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自从大学扩招以来:
其招生人数逐渐增加,到2015年博士招生超过了7万,当年毕业的博士也超过5万。
美国从2006年到2015年,10年间共计培养了名博士,年均培养博士45219人。
很显然,中国目前的博士培养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美国在2006-2015年间培养了中国博士44915人,年均培养4492人。
可见,美国现在培养的中国博士人数大约只占中国培养的博士人数的10%。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有一句流行语:“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有分析指出,近几年中国博士的延期毕业概率接近50%。因此,可以推测攻读博士学位确实并非易事,其中的一些问题可能值得计划攻读或已经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们思考。
01
克莱姆森大学()管理学院的维安.格瑞威尔教授(Varun )撰文,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提出了一些值得学生们认真思索的问题,并建议依据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谨慎决策,以期顺利完成学业。格瑞威尔教授的论述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人的“动机()”。
何谓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斯.库恩( Coon)在《心理学导论》(郑钢等译)中指出:“动机是行为的动力,它引发人的活动,并推动和引导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努力坚持下去。”
罗柏特.弗朗克( E. )在《人类动机》(郭本禹等译)中说:“多年以来,许多动机理论都被改进过。每一种理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同的关注点。我将讨论的这些理论尽管在许多方面十分不同,但它们都出自相似的考虑,即对行为的唤起、指向和坚持性的解释,而这三点被定为动机研究的焦点。”
尽管建立一个精准的“动机”概念尚有困难,但是确认人类“行为的唤起、指向和坚持性”三点是动机研究的核心已成共识。
这三点也足以将“动机”与人类心理中的“关注、好奇、兴趣、爱好、激情”等元素区别开来。
一般认为人类动机的强弱、专注程度的多少和持久性的高低,对人类那些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和耗费长久时日的人生目标的最终实现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看看格瑞威尔教授指出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02
考博之前:有动机激励你去干这个吗?
(1)一个研究和教学的职位。
(2)建构一个新的创意、观点或者传播知识。如果你对二者都回答“否”,那么建议你取消考博的计划。
第一学年末:
(1)有动机激励你去干这个吗?
①一个研究和教学的职位。②建构一个新的创意、观点或者传播知识。
(2)通过阅读你的学习研究领域的主流杂志上的文章,是否寻求到了研究的感觉?
(3)你是否试图撰写一个研究计划或从事一个研究项目?
(4)你是否对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并获得了某些领域内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
(5)你开始建立起了一个联系本地教师和同学的社交网络,并想与他们合作?
(6)你的学习研究兴趣是否在往新的领域转移?
(7)你是否正在规划你的程序和开发一个博士学习的年度行动计划?
☞ 对于上述7个问题,希望你的答案尽量不是“否”。
第二学年末:
(1)有动机激励你去干这个吗?
①一个研究和教学的职位。②建构一个新的创意、观点或者传播知识。
(3)你是否有机会在研究团队中提出自己的新创意或想法吗?
(4)你对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多种研究工具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吗?
(5)你能依据先前的文献学习与回顾,构建出你自己的研究主题的研究大纲吗?
(6)你是否建立起了一个有同行和教师参加的项目小组,这对你是否重要?
(7)你能否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就本研究领域的某个主题搭建起学位论文的基础框架?
(8)你能否按照事项的重要性安排时间,并管理好自己的各种活动?
☞ 对于上述8个问题,希望你的答案尽量不是“否”。
第三学年末:
(1)有动机激励你去干这个吗?
①一个研究和教学的职位。②建构一个新的创意、观点或者传播知识。
(2)你是否经历过了自己提交学术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
(3)你有机会在地区或国家学术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4)你是否有机会审查他人提供给学术杂志或学术会议的论文?
(5)你是否能更有效地阅读学术文章,并将其观点快速整合到自己的学术研究理论体系之中?
(6)你是否通过了相关的各种考试?
(7)你是否为自己的学位论文提出了创意或主题,并能为其进行辩护?
(8)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完全匹配你的研究主题?
(9)你是否就自己的学位论文答辩历练出了较好的演讲技巧?
(10)你是否考虑进入就业市场?
(11)你是否确定了与自己提交的学位论文主题相匹配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和委员人选?
(12)你是否承担有为学生上课的责任?
☞ 对于上述12个问题,希望你的答案尽量不是“否”。
第四学年末:
(1)有动机继续激励你去干这个吗?
①一个研究和教学的职位。②建构一个新的创意、观点或者传播知识。
(2)你的文章是否已经被期刊或会议所接受?
(3)你是否出席过本研究领域的全国学术会议?
(4)你是否通过了论文答辩?
(5)你是否从自己的项目和学位论文中构建出了一个研究计划?
(6)你是否锻炼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7)你是否能够与外部同行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并分享自己关注的信息?
(8)你有工作了吗?
☞ 对于上述8个问题,希望你的答案尽量不是“否”。
03
尽管格瑞威尔教授不可能穷尽攻读博士学位的所有问题,然而罗列出其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反省、去调整,这对于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来讲博士生怎么读,显然是很重要的。
格瑞威尔教授提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博士研究生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方面,这也正是许多博士研究生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格瑞威尔教授也没有在文中提出什么奇思妙计来。
很显然,对于一个涉及不同博士生个体,内容宽泛,充满挑战、充满压力的博士求学过程而言,要找到针对这36个问题的,统一的、标准的、可行的、有效的、有绝对依从性的对策是很困难的。
然而,学生们如能早日认清这些问题,及时对照评估自己,依据自身的性格特征、人格模式、认知偏好、价值取向以及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正确的发展方向引导,不断修正、调整、充实、变革自己博士生怎么读,尽可能完美适应和应对攻读博士学位进程中的种种挑战,那么格瑞威尔教授提出这些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39364.html
评论列表(2条)
[…] 在职博士是在职研究生的一种报考方式,顾名思义,学习方式与脱产学习不同,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考博。那么攻读在职博士可以获得哪些证书?是单证还是双证? […]
[…] 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已经出炉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