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研究是什么?
你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你是否阅读过本领域里的paper?
读完之后感受如何?
你对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哪些看法?
领域内的一些代表性工作有哪些优缺点及如何改进?
你能否了解领域内的不同研究方向,并且知道哪个组、哪些人在做这些方向?
你觉得哪些方向是你喜欢的?
为什么这个方向值得研究,为什么他们是前沿的?
今日分享主角:R是我十几年前的学生,北美计算机博士毕业博士在那读,目前供职于亚马逊。我和R这十几年来一直都保持联系,最近我们深聊了一个一直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要不要读博士,以及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
从事这么多年的申请工作,我很清楚,留学、硕士、博士统统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路径。这一点也在R的身上得到了验证:他这十几年在美国读书,工作和生活,经历了长时间的迷茫和挫折,却也不曾放弃心中那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聊天中,他非常真诚地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开头那些非常有技术性的测试问题,来帮助纠结是否读博的学生们和家长们思考。
此外,他也提供了一些留美/回国以及硅谷近期裁员的思考视角,以供大家参考。如果有什么问题想咨询R的话,他也会乐意帮忙。
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
我认为,决定是否读博的核心是一定要明确读博动机。我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对身边同学们的观察,阐述什么样的动机适合读博。十几年前,当我找到水哥的时候,我坦言当时并没有彻底把动机想明白:我的确有一些研究兴趣,但也有一些虚荣心,认为全奖出国读博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但我现在看来,动机的“虚荣心”部分有些幼稚得可笑,但当时也成为了支持我一路考G杀T,认真学习保持高GPA,努力跟着教授做科研的精神支柱。再加上水哥的鼓励和悉心指导,我最终拿到了美国TOP50名校的全奖博士录取。
在外人看来,我的整个留学准备、申请过程和结果都非常顺利;然而我当时对于如何研究还是一知半解:我只是熟悉自己的科研课题,对于整个研究领域却知之甚少,甚至都还没有下定决心是否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的确要以拿到录取通知书为目的;但当拿到了之后,”出国读博”便不再是目的。如果此刻你的心态能发自肺腑地转变成”出国读博做好科研”,那么你的读博动机就是明确的;如果你的心态仅仅停留在”我能出国了”,那么你读博的时候大概率会很痛苦。
这个很类似高考:高中三年的努力的目的是为了上大学,但当拿到了通知书,你就需要明确上大学不再是目的,而是你通往人生目标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
我十几年前的出国读博竞争不如今日这般激烈,我拿到全奖录取除了自己的努力,水哥的帮助,还有一丝来自”虚荣心动机”的侥幸。
但如果现在的学生仍然抱着和我当年一样的动机,只是为了不花钱出国而申请全奖博士,对于研究没有任何或只有一点点想法,那么读博士很可能是痛苦的。这部分人就是所谓的”没想清楚”。
我读博士的时候,正是因为没有想清楚动机,导致我换了系也换了导师。当一切从头开始后,我发现自己和实验室的同学和老师交流学术是一件非常沮丧的事情,因为我缺失了很多领域内基础知识,对于前沿的课题发展方向也非常陌生,不能理解别人的学术演讲和工作。
最难受的是,我没有通过之前的研究经历培养出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论,导致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慢慢培养出一些科研感觉。
我整个读博过程经历了非常多的挫折,自我怀疑,自我矮化,冒名顶替综合症,迷茫和沮丧。我自己反思,罪魁祸首就是当年的动机”不纯粹,不清楚”。
如果你确实热爱科研,希望在未来五年内,与导师的合作达到一定的学术成就,那么这样的人会适合读博。需要注意的是,你要行动起来,而不仅仅是嘴上说说。
对于适合读博士对同学的基本要求包括:是否喜欢研究,是否有潜在的研究课题,是否正在实验室里跟着教授做课题等等。
出国读博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我推荐所有的同学都要深入思考人生目标,然后通过目标从后往前推,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路径才能到达目标,这样你的每一步和每一个努力就都没有浪费——因为你知道自己一直都在朝着目标前进。
读书毕业拿学位永远都不是目的,而是你人生目标的一个阶段。你的目标可以是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美好的生活。不论是读硕士还是博士,最终还是要看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这个社会生存。当初我和水哥聊的时候,水哥就告诉过我读博不是目的,不能只考虑上学,要考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但说实话,当时信息比较闭塞,我也不认识在美国的人,无法了解美国工作/生活是怎样的。不过水哥的这一席话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子中,并且我现在体会到了,非常感同身受,非常认同水哥的观点。
经验之谈往往对很多人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经历就不会刻骨铭心。水哥能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大家实现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根据之前学生、朋友的经验,给予学生善意的提醒,告诉学生需要拥有怎样的心态,需要注意哪些坑。虽然很多同学可能会不以为然,但这些提醒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一个种子,等真正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种子就会发芽生根,也会对某句话深有感触。
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水哥这一点,尤其是在当今留学申请领域如此浮躁的情况下,很多所谓的网红在大谈特谈留学,言论质量参差不齐。他们大多只是想要点击率和流量,而不是真正能帮助多少学生。实打实做事、真心帮助人的人非常少。不过这也是水哥的责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嘛。
我之所以乐意分享,也是因为受到了水哥的感召和学习他传递善意的做法。我就是从水哥这儿受益,从很多朋友那里得到了帮助,所以我也很愿意分享和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总结来说,我的读博经历充满了坎坷,而这些坎坷恰恰来自于我的肤浅的动机和心态。我身边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且光环加身(名校,竞赛,保送等等),有些人的博士做得非常棒,有些却没有完成博士。
对于那些成功的博士同学,他们无一例外都拥有非常强烈的研究动机,积极主动地读文章,想点子,频繁动手试错,汲取灵感,并且写文章非常快。
对于那些没有完成博士的同学,我觉得能够看清楚读博不适合他们也是值得肯定的。在跟这些同学们聊完天之后,我也总结了一下原因:
①对研究没有太多感觉,不知道如何去做好研究。
②有些资深的导师并不会花非常多时间帮助一个博士生成长。那些资深的导师比较忙,他们对学生的期待是,我应该独立自主,所以有些同学就没有什么方向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导师的指导。
③我没有去和别人多交流。
这里提到了找导师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的确是有一些运气的,但还是有一些方法能够帮助我找到合适的导师。比如在申请之前主动了解一些老师的实验室和文章情况来了解老师的指导类型,通过联系实验室的前辈来询问实验室情况等等。
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汲取了上面的经验,并且从优秀的博士同学身上学习到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方法论和积极的心态,知道了需要不断push自己把事情搞定才能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把逆风变成顺风,慢慢研究也颇有心得,也就顺利毕业了。
最后,我总结了一些是否适合读PhD的测试问题:
你认为研究是什么?
你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你是否阅读过本专业里的paper?
读完之后感受如何?一定要说得很,仅仅说个“厉害”是没有意义的。
你对感兴趣的领域有什么看法?
你认为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能否提出一两个方向,谁在做这些方向?
你知道哪个组、哪些人在做什么方向?
你觉得哪些方向是你喜欢的?
为什么这个方向很难,为什么它是前沿的?
为什么目前没有人研究这些方向?
我认为这种问题对于想要申请PhD的人来说,会是一个心理准备的考验,也是让我更加现实的看待自己的情况——PhD对你来讲是不是难的,工作量的多少你是否能承受,如果真心想做研究应该怎么去做。
例如,如果你觉得读英文文献很难,那你就不适合读博,因为读博士需要大量阅读英文文献,还要用英文来写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英文读写能力仅仅读博士最基础的要求之一,后面还会有很多挑战。通过认真回答这些问题,你就知道自身是否适合做研究,并且如何行动来开始/继续我的研究。
留美和回国的选择
我回想起当年刚找水哥做申请的时候博士在那读,他问我未来是不是留在美国生活,我当时完全没有概念——我都不知道有绿卡这些事。
若干年后,当我们在美国相聚的时候,我刚刚毕业加入了一个科技公司。当谈及是否回国,我表示还是不确定:一方面,我不知道回去能干嘛,我作为刚毕业的学生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如果我回去了,是不是意味着在美国积累的一切都没用了?
当时我能够想到的是,我需要在美国拿到绿卡,因为我最想要的是美国常待的自由度,这是我当时比较坚定的信念。
我如今也在美国成家置业,当谈到我现在对于回国的看法时,我已经决定继续在美国生活,因为在美国的时间越久,回国的沉没成本就越高。
那年当我第一次有了想要绿卡的想法时,我就已经做出了选择,只是我那时更专注于申请绿卡:申请绿卡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合法地久居在美生活。这不也暗合了前面说的读博动机论吗?
关于最近的硅谷裁员潮
学历和工作经验在裁员面前不堪一击。对于外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拿到绿卡,这样及时被裁员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合法久居,对于那些OPT,O1,L1和H1B签证的打工人,被裁员往往意味着巨大的身份压力,必须要在三个月内找到工作,不然就只能回国。
现在的市场环境找到一份工作非常难,有些被裁的人有车贷,房贷,孩子等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找不到工作就意味着必须要回国,沉没成本会很大。然而,如果你拥有博士学位,你会有更多的渠道(EB1-A,EB1-B,NIW,EB2,EB3)获得美国绿卡。
对于公司来说,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公司更关注的是你的工作项目是否为公司带来了实质的贡献。例如,我是一名博士,但只从事研究工作,没有参与任何能为公司创造收益的项目,那么我对公司来说就是成本,我很可能会成为裁员名单中的一员。因此,公司裁员的决策很多是基于部门/团队/员工的商业贡献,而不是基于学历。
这波裁员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2020年-2022年美联储量化宽松,所以很多公司就赚了好多钱,之后就投资扩大自己的业务,给各个团队增加更多预算,从而招更多的人完成更大的事情。
而现在经济情况并没有如美联储预期般好转,导致很多公司营收变差,这时候庞大的团队就是很大的成本,所以就要减少项目和员工,以此来降低成本并争取增加利润率。比如或Meta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广告的点击率和人们消费有关,人们消费降低广告点击率就低,赚的钱就减少。
相比之下,像微软和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反而没有受到巨大的冲击,一个原因是苹果在账上有非常多的现金,他们的产品一直属于供不应求,他们卖的东西少并不是因为需求少,而是因为供应链跟不上。
微软则是通过提供一系列产品和服务来实现业务多元化,包括搜索引擎、云计算、传统的操作系统、等等,所以它有很强很稳定的现金流(虽然微软也裁了一些人)。
裁员让很多人对科技行业产生了很多质疑,第一点就是科技行业是不是从此之后一蹶不振了?会不会因为一波波的打击导致行业进入萧条期?
现在大公司在裁员,但仍有一些公司在招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招的都是有经验的人,而不是应届毕业或者只有1-2年经验的人。
所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考虑,其实能够得出来的结论是:
1.由于经济环境原因,整体招聘市场正在萎缩;至于是否会继续往下走还是未来会恢复,仍然未知,没有人能预测未来。
2.市场对有经验的人是有需求的,对于没经验的人大概率是不需要。这样对应届毕业生或者在1-2年内毕业的人,无论硕士还是博士或者本科生,都会造成就业上的冲击。
虽然未来不确定,但我个人还是谨慎看好的,因为科技行业、软件行业创新周期是非常快的,而且大企业确实有钱可以烧,他们能够看到很多机会,所以未来还是有很大的概率能够复苏的,毕竟科技行业还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引擎。你看这不就来了么?
水哥结语
和R认识有十几年,见证了他整个求学、工作的轨迹,他现在成了家里父母圈很受羡慕的状态。但我也经历了他在专业方向上的迷茫、困惑,挑战。所以在这些年做申请的时候,我一直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分享前人的经验,让学生们更早地面对动机问题。
没有动机,就没有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好坏。
我们作为专业的咨询师,可以帮客户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但是动机是每个人自己才能知道答案的。
我也知道,人生经验这个事儿,很难靠听一个前辈的分享,就能都学走的。所以我并不幻想通过分享经验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我这几年清楚的知道,只要我们把这个问题更早的抛出来,就是把种子种下去。在申请过程中,只要我们push学生认真面对它们,思考它们,当时学生们可能得不出答案。但是有了这颗种子,当后面遇到相关问题时,他就有一个更好的环境,让这颗种子破土发芽,得出自己的答案。
祝好~
水哥
————
我是水哥,17年没有脱离一线的奇葩留学咨询师,致力于:发掘学生心中的英雄种子,规划科学路径,助力有志青年,用留学追求美好人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