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大学: 创办于1839年,是历史悠久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同时也是全美第三大学,在全球享有一流的学术声誉。在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其被US News评为全球第50位的顶尖综合大学,在马萨诸塞州仅次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波士顿大学:全球排名: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全球排名第54位),2021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排名第57位),世界大学排名(全球排名第112位),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排名第90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级国家级大学,学术声誉全美排第58名,《纽约时报大学指南》四颗星学术评分。
波士顿大学:拥有一流的师资与设备,也拥有健全的科系。全校共有16个学院,包括艺术学院、大众传播学院、教育学院、牙医学院、工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等,波士顿大学最好的学科是工程、大众传播、商学院、管理学和心理学。
波士顿大学:凯斯特罗姆商学院( of ),原名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 of ),于1913年创建,全球综合排名第49,《金融时报》“MBA毕业生职业发展排名”多次获得全球第一。管理学硕士学位排名全球前50位。波士顿大学凯斯特罗姆商学院强调管理的科学层面、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借助波士顿的地利: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业环境,推出了广受好评人才辈出的全球MBA,培养兼具信息技术和商业管理才能的未来CEO和企业家,前沿的课程设计吸引了有技术背景或没有技术背景的学生,创新而又基础的教学理念引来其它商学院的纷纷效仿
波士顿大学:全球工商管理硕士(MBA),全球工商管理博士(DBA),并含下列细分专业博士智能制造管理硕士/博士(MBA/DBA in IMM),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博士(MBA/DBA in HRM),医疗健康管理硕士/博士(MBA/DBA in HM),金融管理硕士/博士(MBA/DBA in FM),纯学术博士(PhD)
汇集全球顶尖高校师资力量(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全球MBA工商管理硕士丨DBA工商管理博士项目提供专业的学术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国项目中心丨中国校友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全国教学中心由上海(中国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项目对象:企业家(特别是具有全球视野,有志于开拓全球市场的企业家)、企业决策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咨询行业专家、高校教师等
中国管理中心(上海)
电话:
手机:(交大章老师美国波士顿大学mba,微信同号,建议添加微信咨询)
对定量研究最常见的批评是定量研究费这么大劲,用相当复杂的统计方法,结果发现的是常识。这个批评有合理的成分,有一部分研究的选题确实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意义不大,结论更是不用研究就可以看得到的。但是认为定量研究使用复杂方法验证常识,却是对定量研究旨趣的误解。
定量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不是构建理论,而是检验理论和对理论进行证伪,发展理论和一般性知识,用来增进我们对事实的了解和指导实践。常识其实是一些没有被支持的观点,或是受不充分和不可靠信息影响的态度。实际上常识其实是一些没有经过检验的假说。对于个人而言,常识的对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常识如果不经过系统性的检验,是非常不可靠的。国家、政府、组织是不可以依靠常识来进行管理和运作的。
常识不靠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人所处的位置的局限性
每个人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都受个人认知的局限性。结构功能主义认为语言、环境都对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结构,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都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个人能收集到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另外有些事务离个人很遥远,人人看起来都有自己的判断,很多听起来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看起来非常合理,符合常识,但是经不起审视和检验。比如说美国为什么和北朝鲜在新加坡会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看起来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并依据此进行解读。显然没有充分系统的收集信息和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之进行检验,常识是靠不住的。
第二、常识往往来源于熟悉
常识的产生是因为对事物非常熟悉。比方说在新加坡人们吃完榴莲之后,总要用榴莲壳承装盐水来去除所谓的火气。于是榴莲壳装盐水可以去除火气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但是这样的常识可靠吗?事实上因为熟悉而产生的常识也是不可靠的。我们可能对某些东西很熟悉美国波士顿大学mba,但是熟悉不是理解。熟悉某件事情不见得懂其中的道理。比方说一个生活在美国的研究美国公共管理的学者,他对美国公共管理的认识要比一般美国人全面和深刻的多,因为他有专业的训练和专业学习。 人类社会、制度和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研究社会需要系统性的研究,而不是靠单单靠个人的经验和观察。
第三、很多常识来自于人类的情感
常识靠不住,是因为我们有情感和好恶。我们的情感好恶会决定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迷惑我们的判断。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这样的偏差决定了人们对事和物的看法。人们往往把这些看法当成是不需要检验的常识。现代医学之所以发展起来,极大的提高了人类消除疾病的能力,极大的提高了人的寿命,正是因为现代医学不相信常识,采用以证据和双盲可控制实验的方法,对常识进行科学检验。在公共管理领域,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循证公共政策制定的兴起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程序,用证据说话,摆脱传统的拍脑袋、靠常识的决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研究发现是否是常识并不是评价定量研究质量的标准。
刘巩文中提到的一篇采用2012-2016 年中国283 个地市级平衡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环保约谈能够有效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效率,约谈效果逐年递减的,不具有长效性的论文。刘巩文认为这篇文章使用了很多数据以及复杂数学方法得出的却是常识性结论。事实上这一结论并不是常识。这是很典型的通过使用反事实的研究方法,通过多种统计手段对单差法的适用性和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进行识别和解决,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的政策评估论文。如果不是经过这样的定量研究,我们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没有这样的研究,我们是不知道环保约谈到底有没有效果的,也不知道这样的政策的效果是大是小,有长期还是短期影响的。这样的研究是有很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据此会对当下采用的环保约谈制度进行重新评估和制度改进。这篇文章使用多种统计技术进行因果机制的识别和进行稳定性检验,恰恰说明公共管理领域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越来越成熟,研究结论越来越可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54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