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研究的双重视角
陈先达
如何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 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尊重原著本意, 还是片面强调自我解读, 自我建构, 这是关系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当代价值的重大问题。尊重经典、学习经典、正确理解经典,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价值。
02
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俞吾金
摘要:本文围绕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概念各自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对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 :海德格尔之失在于不重视“社会存在”的概念 ,没有沿着“共在”的思路作纵深的思考 ,也没有把先天的“基础本体论”与后天的经验世界准确地贯通起来 ;卢卡奇之失在于把自然本体论理解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 ,从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异。古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是从自然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社会存在 ,当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则是从社会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自然存在 ;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社会存在本体论 ,确切地说 ,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03
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
——《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哲学笔记》
孙正聿
摘要: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的总和”和”抽象的方法”的”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的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的”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的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的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化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04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李德顺
摘要:与一些西方学者只注重从观念、文化、价值、心理等层面来理解现代性及其根源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现代性主要源于现代生产。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指明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现代性行进在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呈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05
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
杨耕
摘要:法国唯物主义存在着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两个派别,前者是自然唯物主义发展的高峰,后者则开启了人本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是承载着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得以展开的境域,历史唯物主义是内含着”合理形态”辩证法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的辩证法所内含的历史性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内含的辩证法及其统一,使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在以资本为核心范畴而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扬弃了抽象的存在,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并由此终结了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进程中的奠基者和创造性的对话者,而且是现代西方哲学进程中的参与者和强有力的推动者。
06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
第一作者 张一兵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对 “ 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研究逐步在当代中国学术中成为显学, 并直接影响 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当代的出场” 成为一个流行学术口号时, 我们是否 应该审理一下 “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其中的位置呢? 答案是确定的, 因为学术界已有人这样做了。本文 的基本目标即是把这个问题推向深入, 但与先前各种 做法不同的是, 本文不是对既定事实作简单描述, 而 是试图通过把握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理论思维方式变迁, 从而阐明这个子论域对当代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潜在价值和影响, 并进而对其当前课题 进行定位。这种做法不是对既定格局的一种清算, 而 是对一种可能理论空间的理解。
07
“中国方案”开启全球治理的新文明类型
吴晓明
21世纪以来,伴随各大国实力的此消彼长,特别是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层出不 穷,关于 “全球治理”的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 此 同 时,由 于 中 国 在 综 合国力上的稳步提升和日益广泛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 国对于重大全球问题及其治理的积极姿态, “中国 方 案”开始登上舞台并崭露头 角。虽说中国方案根据不同主题可以有多重规定,但一般来说其总是与国际事务 的处置与全球问题的应答特别相关的。如 果 说,对中国方案的哲学探讨理应就事 情的根本有所言说,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职研,本文 所 针 对 的 问 题 就 将 包 括:(1)迄今为止全球治理 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职研,其限度在哪里?(2)中国方案的根本性质是怎样的,它从何处获得 其基础定向?(3)正在积极生成的中国方案将可能在何种程度上变革全球治理的整 体理念,从而具有新的 “世界历史意义”?
08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
王南湜
摘要:本文认为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现代实践哲学范式 ,它超越了作为理论哲学的实体性哲学与主体性哲学两种范式 ,构成了现代哲学之典范 ;其次 ,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超越于与市场经济实践方式相匹配的主体性哲学的现代实践哲学 ,能够通过社会批判而起到一种使现代市场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 ;再次 ,马克思哲学与作为古代实践哲学之典范的中国传统哲学同属实践哲学理路 ,在思维范式上所具有的亲合性 ,使之可能构成中国哲学重建的一个积极的、非常重要的中介。
09
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
李景源
摘要: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马克思酝酿和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起步的,它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分析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范畴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斗争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
丰子义
摘要:与一些西方学者只注重从观念、文化、价值、心理等层面来理解现代性及其根源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现代性主要源于现代生产。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指明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现代性行进在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呈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5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