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任何年代,都会出现一批与众不同的神童,和正常的孩子们相比,他们身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以及突出的才能,若能得到合理的引导,这些孩子很有可能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1966年出生的谢彦波,正是这样的一位神童,15岁读硕18岁读博,可是后来被美国列为潜在危险,这是如何?
冲刺的少年时代
人们总说孩子是需要引导的,谢彦波也不例外。
1966年出生的谢彦波最初住在湖南医学院的家属大院中,他的父亲是医学院当中的一名物理老师,他也完全继承到了父亲的智商,只是不太爱说话。
一岁的时候,谢彦波被送到乡下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度过了一段幸福的乡土快乐时光,快到入学的年龄了,父母考虑到他需要得到更好的教育,才又将他从乡下接回了城里。
可是,这次接回来了之后,父母就有点担忧了,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本该是活泼好动的,可谢彦波所表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他平时根本不怎么说话,就连第一人称“我”都不会去使用,饿了之后,只会说一句:“彦波要吃饭。”
母亲在一旁一再强调让他学会怎么说话,可谢彦波就是不听,母亲只好在一旁无奈地说:“彦波是外浊内清,引导的好,是会有出息的。”
在学校的日子里,谢彦波也一直都不太爱说话,甚至面对老师的提问他都能做到闭口不谈,还好,父亲始终没有放弃,一直想着办法去引导他,让他学会怎么跟其他小朋友交流。
结果,在谢彦波上二年级的一个晚上,父亲无意中发现,这个只有七八岁的小朋友竟然做起了高年级的数学题,这让父亲非常惊讶,经过进一步的观察,他发现孩子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大,求知欲也很旺盛,便开始指导他的学习。
除此以外,父亲还是全面培养的套路,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带他去做一些体育运动,尤其是那个年代特别受欢迎的“滚铁环”。
就这样,在三年级的时候,谢彦波就攻克了初中数学,四年级干脆学完了数理化,五年级之后直接钻研起了几何和微积分。
小学毕业的那年,父亲鼓励他去参加了高二的数学竞赛,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学生获得了第二名,紧接着,他又参加了高中生数理化竞赛,再度获得了好成绩。
那会,国家的教育体系对人才已经非常重视了,中国科技大学也专门派出了人对他进行面试,发现他的数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他的理科学科也都达到了高中毕业的水准。
中科大也下出了结论:这是个天才,没跑了。
就这样,他进入了中科大的少年班,那段时间,谢彦波经常以天真的微笑和算数板书背影出现在媒体刊登的照片上,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也经常被安排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一些年之后,谢彦波也说过:“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
在聪明的脑子和惊人的天赋彻底展现以后,他也提前一年大学毕业。
在15岁的时候,他跟随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于渌院士读硕士,仅仅三年之后,便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那段令无数人羡慕的“春风得意”的时光,竟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后来,谢彦波干脆直接透露出:“在那个年代,自己却遭受着苦闷和煎熬,如果青春能够拥有重来的机会,自己一定不会去少年班。”
从结果论来分析,谢彦波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少年班,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特别是所有天才都被集中在一起,他们的想法本就千奇百怪,而又不能简单用对和错来评价。
当年在少年班的时候,谢彦波的年龄最小,交往能力也很差,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在中科大校园中还流传过这样一句话:谢彦波第一次走进校门的时候,他还在滚动着铁环。
由于他的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大家对于他的担忧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老师汪惠迪在回忆的时候说:“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这两门课程,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谢彦波身上的问题更加严重,这是因为他们在上学的时候没有养成好心态,也没有平常心,可一旦过了这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都补不上了。”
言外之意,频繁的跳级是基于他们智商考虑之上的,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生活。
老师的话语,也很快在谢彦波的身上应验了。
由于没有处理好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所以谢彦波的博士一直都没拿下来,他当时有点自闭,转头去了美国攻读博士。
起点还是比较幸运的,他跟随的教授,是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此人在1976年取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能在他的门下实习,在物理界学生看来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可谢彦波在中国出现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美国。
老师都喜欢谦虚的学生,可谢彦波偏偏不是这样的人,他说过:“我的论文不讨他喜欢,是因为我总写他理论的不对。”
当时,也有不少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谢彦波和导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可导师其实也知道,神童的身上大约都蕴含着一股傲气,这也是他们从小受到了太多鲜花和掌声,也总在认识不同年龄段的人,所以这些导师的容忍度还是比较高的读 博士,谢彦波和导师之间的事情,原本可以用时间来消化。
可是,这个时候,对于谢彦波而言,一次意外发生了。
一位留学生杀死了美国的教授,这件事在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教授也在担心这件事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当时,美国为了避免这件事发生,便将谢彦波列为了“潜在的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只好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谢彦波的留学生涯走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件事后来在中科大的内部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不过都已经过去了。
因为,当初在学校中还流传过谢彦波用菜刀威胁过安德森教授,不过当有人问到谢彦波的时候,他说:“那我肯定是没有的。”
跟谢彦波一起回国的,还有一位名叫干政的天才少年,他和谢彦波身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最起码都没有和导师搞好关系。
干政的命运,其实也能为其他类似情况的天才提供借鉴。
刚刚回国的时候,一位物理系老师希望他能够在中科大继续读博士,可自命不凡的干政直接拒绝了,选择躺在家中混日子,后来,他实在没事可做,想要继续回到中科大工作,可这一次中科大没有同意,因为新的规则已经出炉:想要被聘用,博士是起码条件。
至此之后,干政也有点闹脾气,还是不愿意再去读博士,从此精神状况时好时坏,选择和父母居住在一起。
谢彦波的人生选择
和干政对比,谢彦波的人生还要强一些,虽然他不善言辞,可还是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物理系教师的工作,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很快结了婚。
不过,这样一来他就陷入了“柴米油盐”的困扰中,在被分配的房子楼下,总有人彻夜打牌,吵得谢彦波难以入眠,在这种持续的烦恼中,他把少年时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
可是,谢彦波感受到的落差,正在不断冲击着他的心理防线。
当时的班主任也说:“谢彦波从小受到的宣传太多了,心理压力大,不过人也容易变得张狂。”
从选择了一份普通教师工作开始,谢彦波就渐渐消沉了,从此很少有什么媒体报道。
在2005年,39岁的谢彦波再三推托之后,同意了和记者见面。
他当时是副教授,不过似乎不懂如何和陌生人打招呼,记者刚刚进到他家中,他就将一个大瓷杯递到了记者的手里,而且没有任何解释。
从客厅的摆设来看,这里也很少出现正式客人,在空荡荡的客厅当中,只有两把木椅。
当记者也落座后,整个场面就显得格外尴尬了,有点像是几十年前的首脑会议。
采访之前,记者也是做了不少功课的,他当时也直接感受到,谢彦波身上表现出来的很多特点,和他童年时期的样子很像。
在最初的报道中,谢彦波一直以丰富的知识储备量著称,可是他的理解能力很差,这也是非常显著的特色。
后来也有人分析称,谢彦波在很多时候都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正如同童年时期所表现出的“彦波要吃饭”。
可这些特征发生在童年时期,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39岁的时候还是这样,问题对他来说就被放大了,而且,他平日里也会非常苦恼。
这次采访,他也直抒胸臆:“跟其他同学相比,我混的很惨,不过这也没什么,关键的问题是,别人知道我是怎么想的,而我猜不透别人,这就让我很吃亏。”
对他而言,这种感觉就意味着自己的思维很容易被别人察觉,而无论是任何领域的灵感,都有可能被“窃取”。
事实上,现实中也有很多巧合发生在谢彦波的身上,他在科研领域的一些进展,也总能被别人捷足先登,他就觉得,别人想从他这里得到什么,就如同从抽屉中拿出一个东西。
更多的思考,也影响到他的人生,他感觉到自己活成了一个透明人,而其他所有人都是深不可测的。
记者跟他沟通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帮他打开心结,他却说:“从理论角度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可类似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现了太多次,我注意过,可结果就是这样。”
记者希望他举出一个例子,他却说:“有一天晚上,电脑出现了一个运算错误,本来这事谁都不知道,可我在上班路上的时候,有一个路人看出来了,还朝着我的方向吐了一口痰,他在用这样的方式责备我。”
看来,多年来,这种妄想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记者委婉劝他去看心理医生,可他只是单纯说了一句“谢谢。”
在和学生们讨论广义相对论的时候,他身为副教授,也有着一定的权威,可他也越来越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了怀疑,他开始尝试去用理论找出一些漏洞,证明科学本身就是错误的。
而且,他更是希望能够证明人们一直都在欺骗他,尤其是科学界中的人。
在21世纪初的几年时间里,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写程序,根本没有什么创造性,可他却在坚持做着这件事,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帮忙。
在他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可以信任的人。
几个学生帮助他计算过,可谢彦波却觉得学生会在程序里面故意加一些东西读 博士,破坏他的构想。
单纯从外表上来看,一个年近40的人确实有着纯真而朴实的笑容,站在窗口呼唤女儿名字的时候,也有父亲的威严和慈爱,这是他看起来正常的地方。
不过,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他的惶恐和愤慨同样很多,他不止一次说道:“我一定要破案!”
于是,越来越多阅读过他过往故事的人,都将他视为疯子,或许天才和疯子之间仅仅只差一步。
关于他的报道,也几乎销声匿迹,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采访。
在2020年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的教师名单中,还能看到谢彦波副教授的名字。
2022年,谢彦波已经56岁,关于他的故事,似乎成为了一段“伤仲永”,但他昔日所展现出来的聪慧与才智不可忽略,一个天才少年的成长史,又有多少思考在其中。
参考
李海鹏. “神童”到中年——宁铂、谢彦波、干政等这些当年最为耀眼的神童今归何处[J]. 云南教育,2005(08):44-47.
追寻昔日神童[J]. 基础教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72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