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职博士,西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

陈跃,二级教授,医学影像系核医学教研室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李明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影像系超声医学教研室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西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实验室主任。陈光祥,博士,副教授,西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影像诊断教研室副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医学影像

院系概况

医学影像系成立于2005年,隶属于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两个本科专业。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肿瘤核素诊疗、临床影像诊断、临床超声诊断、微创介入治疗、影像技术5个主要稳定的研究方向。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四川省卫生厅临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各1个。现有20余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实习基地。

医学影像系专家团队中现有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名,校外兼职导师11名;有博士7人,硕士58人。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全国各专业委员委员或青年委员13名,四川省相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6名。

医学影像系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级等各级科研课题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27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并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500万元专项资助。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厅局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三等奖10余项次,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2项。主编或参编教材、教参和专著24部,其中主编或副主编卫生部、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5部。

三、专家团队

舒健,博士,副教授,医学影像系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硕士生导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会委员,磁共振学组副组长,泸州市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临床影像工作,熟悉MRI、CT及X线诊断,擅长腹部及MRI影像诊断。

主研四川省科技厅、卫生厅课题各1项,西南医科大学校级及医院课题各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

唐光才,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影像系党总支书记,医学影像系影像诊断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关怀与治疗工作委员会艾滋病临床影像学组委员第二届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首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放射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放射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专科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

主编、参编教材、讲义和专著14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级、市科技成果奖一~三等奖7项次,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30余名。

陈跃,二级教授,医学影像系核医学教研室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医学会核医学专委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四川省核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PET学组副组长、儿科核医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得华夏医学奖1项;第三届“中国核医学医师奖”。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2项,并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发表SCI论文46篇。

李明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影像系超声医学教研室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西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实验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超声医学方向带头人;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超声专科委员会副会长;四川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泸州市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泸州市第五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感动医院十大人物”;西南医科大学第五届 “金教鞭”奖;“天使之星—2013四川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泸州市“十佳医技人员”等荣誉。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25余名。发表论文80余篇,“超声新技术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二等奖。

张春银,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影像系副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兼核医学科党支部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四川省肿瘤防治联盟甲状腺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放射性核素介入及靶向精准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

擅长甲状腺疾病(甲亢、甲低、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肿瘤骨转移、血管瘤、瘢痕等疾病的诊治及PET-CT、SPECT-CT影像诊断。

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科研课题10余项,参加学术交流40多次,获发明专利1项,泸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编和参编专著4本。

李玉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影像系介入放射学教研室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医学部部长,硕士生导师。

中国肿瘤介入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肿瘤介入专委会副主委;四川省医师协会介入专委会副主委;四川省肿瘤微创介入专委会常委。

从事临床介入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擅长各类疾病的介入治疗。曾先后到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修介入技术。在全国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承担卫生厅课题一项,及院级课题一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3人。

韩福刚,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专科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四至八届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常委,四川省放射学质量控制中心省级专家组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CT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放射学实践》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

从事放射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持放射科临床医疗工作,主持每日晨疑难病例读片会诊会,每年审签疑难影像诊断报告800-1000人次。掌握放射学专业的最新临床实用诊疗技术:CT冠脉、血管、灌注成像,MR功能、灌注、波普、血管、弥散、磁敏感、水成像以及类PET技术等。每年参加医院内临床科室间会诊30-50次,每年参加泸州市司法鉴定20-30次。近5年参加四川省等级医院评审,二甲以上医院共计20余家。

主要科研方向:磁共振诊断学。近5年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一项,省部级课题5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3篇。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20名,在读研究生6名。主讲临床专业本科生《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专业《MRI诊断学》,年授课100余学时,年授课对象1500余人。

兰永树,教授,主任技师,医学影像系影像技术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七届委员会继续教育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四川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委员,泸州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医学影像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尤其对血管性病变的CT血管造影(CTA)及辐射防护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造诣。

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6项,参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30余篇,参编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医学影像信息学》1部,《医 学影像技术实验教程》1部。

黄新文,教授,主任医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职博士,四川省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胸部专业学组委员,泸州市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泸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影像诊断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熟练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罕少见病的X线、CT及MRI诊断,擅长CT诊断学,尤其是对眼眶疾病及心胸疾病的CT诊断有独特的见解和颇深的造诣。在《临床放射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参编教学专著2部,主持和参加各级科研课题4项。作为主研《64层螺旋CT无创性血管成像临床应用研究》获2014年度四川省医学科技二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眼及眼眶病变的临床及CT应用价值研究》获2009年度泸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陈东,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泸州市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泸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委。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工作有经验,擅长MRI诊断,尤其对肌骨系统疾病影像诊断有颇深的造诣。2002年3月至9月赴上海瑞金医院进修MRI技术及诊断半年,2013年9月-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进修3个月。1997年6月晋升为主治医师,2004年4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12年3月晋升主任医师。1996年至今在研究生、临床本科、影像本科等各层次教学中担任主讲教师,教学成绩突出,并多次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

主研方向为肌骨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包括《磁共振波谱分析对糖尿病肌病骨骼肌代谢的研究》、《关节软骨病变的MRI临床应用研究》等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两项,迄今共发表论文26篇。

夏纪筑,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心脏超声科主任),超声医学教研室副主任。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职博士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第十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一届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心血管超声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全国委员,四川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泸州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风心病等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尤其擅长先天性心病介入治疗、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风心病等治疗前的超声诊断及术后超声评估。

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项,四川省卫生厅科研项目1项,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重庆市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学院科研项目2项。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收录10余篇,SCI 收录4篇,多篇研究论文参加大会交流,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陈光祥,博士,副教授,西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影像诊断教研室副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会员,国际华人磁共振学会会员,中国精准医学模式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放射学会青年委员,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目前以大脑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发表论文约40篇,其中近3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分别在全球放射学领域顶级会议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欧洲放射学年会(ECR)、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ISMRM)作大会报告,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计委等各级课题近10项,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何晓鹏,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在读博士,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肌骨组青年委员

从事影像诊断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0多年。熟练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罕少见病的X线、CT及MRI诊断,比较擅长中枢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疾病的影像诊断。

在《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持和参加各级科研课题4项。参与项目《磁共振在脑肿瘤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获2013年度泸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楠,博士,讲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四川省核医学青年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核学会委员。目前以肿瘤靶向新型分子探针的制备和正电子药物的临床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市厅级基金两项。

张伟,博士,主治医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副主任。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68Ga显像与精准诊疗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委员。目前以PET/CT肿瘤显像、新型正电子探针的临床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SCI 8篇),通讯作者1篇。研究成果分别在美国核医学年会、世界分子影像大会等作大会报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类省部、市厅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各类基金8项。参编专著各类专著3部。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及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蔡亮, 副教授 ,医学硕士,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四川省医学会核医学专委会秘书;四川省医学会核医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编教材、讲义和专著、科普读物数部,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的主要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影像本科专业《核医学》。主要研究方向:PET/CT、SPECT/CT影像诊断与分析;甲亢、甲癌的综合治疗;近年参与国家、省、厅级科研课题3项,主研院级课题2项。

王庆庆,女,博士,主治医师。泸州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近3年发表各级论文10篇,其中SCI 4篇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职博士,中文核心期刊3篇。主持四川省卫计委课题1项、西南医科大学校级课题1项。

四、优秀教师

【教学名师 金教鞭】

李明星:泸州市第五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获得西南医科大学第五届 “金教鞭”奖;

郑 婷:2017年,参加医学影像系第一届课堂教学大赛获得青年组“一等奖”,并代表医学影像系参加学校第六届“金教鞭之星”课堂教学比赛获得 “泸州老窖第六届‘金教鞭之星’奖。

【良师益友】

唐光才:2017年,被评为西南医科大学 “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生管理先进个人”。

五、重点学科、实验室介绍

医学影像系现有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超声医学、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5个教研室;有超声诊断实验室、影像诊断实验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3个实验室。本学科现有肿瘤核素诊疗、临床影像诊断、临床超声诊断、微创介入治疗、影像技术5个主要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现有的诊疗设备及其布局情况如下:

放射科目前拥有3.0T和1.5T MRI各1台,128层、16层、4层螺旋CT各1台,DSA3台,数字胃肠机2台,DR7台,数字化乳腺机1台,价值过亿,其中3.0T磁共振、128层螺旋CT均属国内高端设备,分布于住院部医技大楼。负二楼为MRI检查室(2台),负一楼为影像诊断室,一楼为CT检查室(2台),二楼为DR(3台)和乳腺数字化摄片室,三楼DSA和数字胃肠机各1台,四楼多媒体教室1间;门诊放射科DR4台,数字胃肠机1台,16层螺旋CT(1台),内科大楼DSA1台,原综合楼DSA1台。

超声科现有中、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2 台。其中GE vivi-7 、GE E9、LOGIQ-9,飞利浦IU-22 、IU-33,日立7500,阿洛卡ɑ-7彩超及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总价值达3500多万元。设备分布在门诊、住院部、查体中心、手术室、ICU、辅助生殖中心等部门。可开展超声造影、术中超声、术中腹腔镜超声、实时三维超声、腔内超声(经食道、经阴道、经直肠)、各种超声引导下的诊断和治疗(如: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肾镜、超声引导下的乳腺肿瘤旋切术、超声引导下的肾脏穿刺病理检查等)以及超声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等新技术并设有床旁彩超检查。

核医学科拥有与项目运行和发展相适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包括带TOF 技术的PET/CT 1台、micro PET/CT 1台(目前为西南地区唯一一台),医用回旋加速器1台(能生产11C、13N、18F三种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正电子药物化学合成系统1套(能合成10种相关正电子放射性药物)、高效液相色谱2台、TLC 2台、SPECT/CT 1台、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化学分析仪5台等总价值6000余万元设备。

六、科研成绩与特色工作

(一)科研成绩

医学影像系科研成绩斐然,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省厅级课题资助28项,并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500万元专项资助;发表SCI收录论文44篇,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厅局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主编或参编教材、教参和专著23部。

2017年,医学影像系成功主办泸州2017影像技术沙龙;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室教师戴贵东赴日参加学术交流载誉而归;医学影像系(二)特色工作

2017年医学影像系学生工作颇具特色。

1.2017年以来设立了“奥泰奖助基金”,为优秀学子提供学业资助;包括“奥泰奖助基金”在内,2017年共有621人次获得国家、社会、学校等各种资助154.88万元。学生助学金涵盖院系所有贫困学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力物质保障。

2.2017年主办第一届“奥泰杯”医学技能大赛,增强学生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医学影像系《画壁舞者》在“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 青春文艺晚会暨团内“五·四创先争优”表彰大会晚会中荣获“特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4.医学影像系参加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团委“朗读者”大赛,学生团队作品《两个问题》荣获“一等奖”,医学影像系团总支获殊荣“最佳组织奖”,学生科科长胡超老师的参赛作品《一封迟到的感谢信》获得三等奖。

5. 2017年暑假期间,由学生科胡超老师带队的赴四川省盐源县“医”路同行,心系凉山主题暑期社会实践队伍获校级团队立项,何龙老师带队的赴叙永古蔺“吸毒与恶魔接吻、禁毒同天使携手”禁毒社会实践队伍获院系重点队伍立项。禁毒小分队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6.医学影像系易班分站被学校评选为学校2017 年易班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七、其他

目前医学影像系有二十余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包括: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德阳市人民医院,乐山市人民医院,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宜宾市第一、二人民医院,自贡市第一、四人民医院,内江市第一、二人民医院,达州市中心医院,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江津区中心医院,涪陵市中心医院,三峡中心医院等。其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有可用于各层次实践教学的设备,包括256层螺旋CT 、128层螺旋CT、16层螺旋CT、4层螺旋CT、3.0T MRI、1.5T MRI、DSA、DR、CR、PET/CT、多功能ECT、彩色超声诊断仪等。

欢迎莘莘学子报考医学影像系!我们等着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74006.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7月 4日 下午3:11
下一篇 2023年 7月 4日 下午3:14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