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欧洲博士后待遇,我国博士生非学术职业就业比例超1/3

澳大利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7年博士学位获得者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平均为44.博士毕业生进入非学术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为30.具有境外留学经历和没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具体去向如表7所示,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的比例为27.

一、问题提出

自19世纪初德国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博士生教育体系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博士生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大学教授和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就业选择应该是以研究为基础的学术职业( ),其职业道路被形象地称为”线性管道”( )”非学术职业”(non- )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被认为是”管道泄露”( from the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士生规模扩张以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等原因,导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就业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选择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为50%~65%,生物化学为32%,电子工程为19%[6]o英国职业研究与咨询中心对2501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事学术职业的博士生比例为32%。澳大利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7年博士学位获得者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平均为44.4%。2009年欧洲的一项调查表明,博士学位获得者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分别为:法国(44.6%)、西班牙(42.4%)、比利时(41.7%)、丹麦(30.0%)、荷兰(28.0%)。我国2006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工学和管理学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为40%左右,而经济学和医学的比例为30%[10]。以上数据表明,博士生教育与学术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在逐渐解耦,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或在学术机构就业的比例大幅下降,博士生就业的多元化时代已经来临。

“学术职业”以系统化的高深知识为工作对象,从业者致力于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学术职业对于高深知识和人才培养承担着特殊使命,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职业对于社会创新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博士学位获得者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生产力和发展潜力,是最符合学术职业学术特性的后备军,肩负着知识的生产和扩散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博士生就业的多元化导致学术职业”管道泄露”,具有学术潜力的人才被分流。高水平的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职业决定了学术职业的人力资源整体质量,决定了学术职业的科研实力和竞争力,决定了学术职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优秀的、具有研究潜质的博士生选择进入学术职业对于其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①目前国内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是多少?②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③不同学科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④女博士比男博士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吗?⑤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偏爱学术职业吗?⑥非普通招考的博士生是否更愿意从事学术职业?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前学术职业劳动力市场的博士毕业生供应是否充足以及不同院校、学科、性别、留学经历和招考方式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职业劳动力市场上的差异化表现,弄清哪一类博士生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为教育部门制定和完善博士生培养政策提供依据。

二、样本和方法

1. 样本说明

本文的数据样本来源于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主持的”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分析课题”的调查数据。调查院校包括国内61所博士生培养机构,调查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有效回收问卷8207份。由于本文聚焦于研究学术职业选择的群体差异,在分析中剔除了以培养各行业特定职业岗位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型博士生249人,在剩下的7958位学术型博士毕业生中,再次剔除在职的博士生1614人,以剩下的6344位脱产的学术型博士生数据作为本文的最终样本数据。其院校分布情况为”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50.8%)、“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4.7%)、“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9.6%)、“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12.8%)和其他大学(2.1%)。其学科分布为法学(3.4%)、工学(22.6%)、管理学(2.9%)、教育学(0.7%)、经济学(2.7%)、医学(5.7%)、理学(33.1%)、历史学(1.1%)、农学(4.2%)、文学(3.0%)、艺术(0.3%)、哲学(1.0%)。数据覆盖面广,学校类型和学科门类齐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2. 变量选择

本文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本文按照博耶的观点将”学术职业”界定为在大学、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不包含行政管理人员。在政府及企业研发部门的工作既没有遵循共同的学术规则和学术伦理,也不是自主性职业,其工作场域也不是学术界,故不包含在学术职业的范畴之内。

欧洲博士后待遇

3. 研究方法

鉴于院校类型和学科类型多于两种,本文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方法对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检验。另外本文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留学经历、不同招考方式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差异进行检验。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1. 学术型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如表2所示,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达到69.14%,其中高等院校占36.32%,科研机构占9.25%,国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占23.57%。博士毕业生进入非学术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为30.86%。

欧洲博士后待遇

2. 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院校差异

本文将院校类型分成”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他高校”五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院校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五类院校的博士生学术职业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院校类型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情况如表3所示,“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高,达到83.45%;排在第二位的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4.16%);“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71.35%)位列第三;“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65.73%)和”其他高校”(59.41%)的比例最低。

欧洲博士后待遇

3. 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学科差异

本文将学科类别分成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医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艺术学、哲学十二类欧洲博士后待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学科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学科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可以分成五个梯队:第一梯队是艺术学(94.73%)和文学(92.20%);第二梯队是哲学(85.12%)、教育学(84.20%)、历史学(82.50%)和农学(80.90%);第三梯队是理学(76.22%)、管理学(76.14%)和法学(73.62%);第四梯队是工学(68.16%)和经济学(63.00%);第五梯队是医学(15.41%)。在所有学科类别中,医学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要显著低于其他学科。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医学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的原因,将十二个学科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具体去向(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博士后三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医学博士生选择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比例为7.24%,远远低于其他学科。

4. 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性别差异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女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71.26%)显著高于男博士生(67.99%)。男博士生和女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具体去向如表5所示,女博士生(40.52%)选择进入高等院校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比例要显著高于男博士生(34.02%)。

欧洲博士后待遇

5. 不同招考方式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差异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招考方式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非普通招考博士生”(直博或硕转博)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66.52%)显著低于”普通招考”的博士生(71.95%)。非普通招考和普通招考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具体去向如表6所示,”非普通招考”的博士生选择高等院校的比例(27.4%)要显著低于”普通招考”博士生(45.82%),然而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后的比例(29.27%)要显著高于”普通招考”博士生(17.51%)。

欧洲博士后待遇

6. 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境外留学经历的差异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是否具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具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73.22%)显著高于没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68.15%)。具有境外留学经历和没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具体去向如表7所示,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的比例为27.11%,显著高于没有境外留学经历的群体(22.7%)。但是二者在选择到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工作的比例不存在差异。

欧洲博士后待遇

四、结论及讨论

1. 博士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三成博士流向非学术职业

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为69.14%,选择非学术职业的比例为30.86%。数据显示我国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比国外略高一些,但是仍有三成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印证了我国博士生教育与学术职业之间的解耦,相当一大批优秀人才外流。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能否吸引最优秀的博士生加入,尽管就业多元化趋势不可避免,但是具有优秀科研素质的博士的大量流失,对于学术职业的发展而言是不可小觑的损失。为此,如何吸引具有学术发展潜质的博士生从事学术职业是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高度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 “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的比例更高

比较而言,”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为65.73%,显著低于”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83.45%)、“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4.16%)和”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71.35%)。”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的博士生源质量应该是最好的,所接受的学术职业训练也是最系统和优质的,但是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了非学术职业,不利于学术职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除了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之外,”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直接进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博士毕业生的比例(38.04%)要显著低于”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62.07%)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56.97%)。”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进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比例偏低的原因可能与”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招聘门槛提高有关。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应对日益加剧的高校间竞争,普遍要求新进教师具有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经历。数据表明欧洲博士后待遇,”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23.46%)比”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17.24%)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61%)更高,由此也印证了”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博士生希望通过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来增加获取”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职的可能性。而”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博士生获得高校教职比例偏高的原因在于其就业高校绝大部分属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些高校对新进教师的任职要求并不严苛。

3. 与市场关系紧密度高的学科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的比例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15.41%)、经济学(63.00%)和工学(68.16%)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是最低的。原因在于,这些学科与市场的接轨程度比较高,学术职业与企业提供的薪资相比没有竞争力,导致这些学科的博士生就业远离学术职业部门。本文的研究结论与美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数据表明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接近80%,而工科博士生选择科研工作的比例只有15%,绝大部分工科博士生更倾向于进入产业部门就业。

4. 女博士生比男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调查结果显示女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71.26%)显著高于男博士生(67.99%)。男女博士生对学术职业选择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男性和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差异造成的。由于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从而形成双重标准,进而影响职业选择。在性别文化的持续影响下,男性由于养家糊口的责任更加注重经济收益和未来职业的社会地位,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职业环境、可以照顾家庭和时间灵活的职业。学术职业相较于非学术职业,其就业环境更加稳定,职场竞争强度偏低,时间也更加灵活,但是薪资竞争力不足。因此,女博士生则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时间相对自由的学术职业,而男博士生更倾向于从事高薪的非学术职业。更多女性进入学术职业对于学术职业的发展而言未必是坏事,大量研究表明女性的学业表现和学术表现正在赶超男性。

5. “普通招考”的博士生更偏爱学术职业

调查结果显示,”普通招考”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71.95%)要显著高于”非普通招考”博士生(66.52%)。进一步分析发现,”非普通招考”的博士生选择进入高等院校的比例(27.4%)要显著低于”普通招考”博士生(45.82%),而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后的比例(29.27%)要显著高于”普通招考”博士生(17.51%)。数据显示,本次调查选择进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博士生人数为2304人,但是仅有212人的就业高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为9.2%。”双一流”建设高校对新进教师入职门槛的提高导致很多有志从事学术职业的”非普通招考”博士生分流去做博士后,为将来获得”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职做好准备。

6. 具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73.22%)显著高于没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68.15%)。留学经历可以看作是博士生从事学术研究的职前准备,具有境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接受了国外系统和严谨的科研方法训练,具有更好的学术研究视野,更加了解学术前沿,更加熟悉主流的研究方法,从事学术职业的热情和动机也更高,因此这部分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也会更高。

本文节选自《博士研究生学术职业选择的群体差异——基于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作者:李澄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讲师;陈洪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原文刊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8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74917.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7月 4日 下午8:02
下一篇 2023年 7月 4日 下午8:12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