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招生博士的报考条件
1.考生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优良、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
3.应届毕业的硕士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以非学历教育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在未获得硕士学位之前按第4条的条件报考。
4.获得学士学位后连续工作满10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同等学力者须符合以下条件方可报考:
⑴ 已获得北京体育大学或有体育学博士授权点院校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
⑵ 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⑶ 主持过国家级课题(出具相关证明)。
⑷ 近五年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相当于硕士论文水平的论文三篇以上(第一作者)。
5.以同等学力报考者不能跨专业报考。
6.报考者应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7.报考者应有两位本学科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推荐。
8.报考者应持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报考的证明。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有关规定办理。
北体大有哪些专业?
北京体育大学专业:
现有27个本科专业,分别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广告学、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舞蹈表演、运动康复、休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教育学。
经济学、网络与新媒体、德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俄语、旅游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能训练。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体育学。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校先后培养了朱启南、周继红、张娜、赵云蕾、张军、杨秀丽、杨伊琳、许海峰、邢慧娜、邢傲伟、石智勇、乔红、庞伟、楼云、刘子歌、李雪英、李婷。
江钰源、郭跃、董栋、陈颖、张湘祥、孙甜甜、仲满、陈春龙、王皓、黄旭、张娟娟、廖辉、王鑫、张怡宁、张国政、杜丽、冯_、孟关良、杨文军、邹凯、郑李辉、张小平、张会等40位奥运冠军。为此,国际奥委会授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与社会责任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体育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北体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全国惟一的一所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和 “211工程”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学校现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
学校从筹备到发展,一直受到了党、国家和各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外 体育博士,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同志的亲切关怀。建校之初,当时兼任中央体委主任的贺龙副总理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大力支持,经常来校亲临教学第一线指导工作。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布的44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迫停止办学,1969年在周恩来总理做出“北京体育大学要办,还要办好”的指示,使已经停办的学校重逢生机,学校于1971年恢复办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现有7个学院3个系2个中等专业学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还有国际交流中心承担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另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设在我校,主要为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干部、全国体育局长、教练员、学术技术带头人和2008奥运会各类人才进行专门培训。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拥有全部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英语(国际体育)、表演(体育艺术)、运动康复与健康11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离退休人员600余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2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余名、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国家队教练15人,国际级裁判40余人;近100人在国际、国内各级体育组织任职;在国家二级学会任常委以上职务的有50余人。学校现有36个教研室,15个研究中心, 26个教学、科研、训练实验室(其中运动机能评定和技术分析实验室和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研究中心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 17个室内训练馆,21个室外运动场,一个藏书43万册的图书馆和一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体育专业出版社。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万多名。其中,研究生1100多名(其中博士生244名、硕士生659名,其他235名),本科生近4900名,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5000名,留学生200多名,竞技体校、中专和国家队运动员700多名。学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高质量的体育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3万余名。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特别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分别取得了1金1银2铜和4金1银的优异成绩;在校学习的运动员学生也取得了7枚金牌的好成绩。在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学校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50年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学校科研工作直接面向“奥运争光行动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主战场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建校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数千部。在雅典奥运会备战中,我校就有69名师生直接参加了科技攻关服务工作,为水上、射击、重竞技等项目获得金牌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多年来,学校始终立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潮头,创造了位居全国高等体育教育多个第一的业绩。即: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体育博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体育博士生毕业生中有80%以上由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第一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高等体育教育函授站,第一个产生奥运冠军的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我国体育院校中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实验室被列为目前我国第一个省部级体育重点实验室,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氧气、二氧化碳自动控制系统、达到国际竞技体育科研和训练前沿水平的低氧实验室,体育科研成果位居全国第一;创办了我国体育院校中第一个体育专业出版社;体育文献和资源拥有量位居亚洲第一。
50年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与诸多国际及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了密切的交流活动。
50年多年来,学校先后有2人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奖章,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2人获得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运动荣誉奖章,366人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奥运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体育大学将以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乘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加速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努力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体育学专业博士点有哪些
【学校简介】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高校之一,是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已成为国内体育学科、专业齐全,体育硕士、博士点最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训练成绩显著,声誉远播的全国重点学府。 中国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基础上创建于北京,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北京体育学院。90年代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开始办有两年制专科 , 1954 年设中专科 ,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55 年设4年制本科。1956 年设干部训练班、教师进修班。1957年陆续设体育系、运动系和研究生班 。1960 年设田径、体操单科函授班。北京体育大学设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系、体育生物科学系、体育管理系、研究生部和成人教育部,还附设竞技体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发展】 50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形成了高层次、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学校现有7个学院2个中等专业学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以及附属竞技体校、附属体育中专;共有24个教研室;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设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英语(国际体育)、表演(体育艺术)等10个本科专业国外 体育博士,现有在校生近6000名,其中硕士、博士生650余名,本科生40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竞体和中专学生约1000余名,另有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名,全校在籍学生共9800余名;共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体育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3万余名。
学校艰苦创业,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进。近两年来,学校累记投资近两亿元进行校园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现拥有1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26个教学、科研、训练实验室; 13个附属研究、培训中心;16个室内训练馆;68块室外运动场;一个藏书43万册的校图书馆,形成了以体育为特色的多科性藏书体系;一个我国大学出版社中唯一一家体育专业出版社,10余年来,累计出版新书1520余种。特别是今后几年,国家及国家体育总局将投资十多亿元在我校进行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学校基础建设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学校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个体素质强,群体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正副教授228名、讲师264名、博士生导师40余名、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国际级裁判37名、国家级裁判210名。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机构和体育单项协会担任重要职务的有36人,在国家二级学会任常委以上职务的有44人。在国家队担任主教练的有15人,有8位教师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有4位教练员被确认为全国100名跨世纪优秀中青年教练员。 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1980年以来,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尤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17名在校运动员、7名教练员参加7个大项13个小项的比赛。取得4金、1银、1个团体第六名、1个第七的的优异成绩;在籍学生64名奥运健儿、毕业校友8名奥运健儿,总计72人参加了第28奥运会比赛;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参加了本届奥运会,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8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6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近十年间,共引入外源性科研经费2106万元,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近千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2000余篇。 学校一直重视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等16个国家的2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或友好合作关系;与国际上许多体育社会团体和人士长期开展了各类交流活动。
学校先后有4人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奖章,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2人获得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运动荣誉奖章,366人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奥运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体育大学将以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乘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加速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努力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位于北京城西北部的学院路,长不过两三公里,但在它的两侧和周边,却聚集了2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北京乃至全国教育、科研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任务的提出,直接推动了学院路地区高校的合作。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学一所挨着一所,只要在南北两个路口各挂一块校牌,整条学院路就是一所大学校;这里有学科优势:虽然工科学校居多,但文、法、医、农林、教育、艺术、体育等门类齐全;这里有资源优势:各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各校的育人环境条件都各有特长。
如果能统筹利用,一定能使学科优势互补,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共同体”决定,选修课面向共同体所有成员在校生;课程全部安排在双休日;学分各校均予承认,具体分值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开课院校收取学费,承担所需教学资源。这些规则的制定,方便了学生,避开了因为各校管理体制差异可能出现的障碍,有效地保证了校际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共同体选课平台”投入使用。大学生只要轻点鼠标,进入共同体网站,就可以查询校际选修课信息、网上注册、在线选课,可以在网上接受课程辅导、网上答疑,可以了解“共同体”成员学校的有关情况。在这个网站上,还发布各校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包括师资、实验实习设备与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方面的供求情况。 学院路在北京上千条街巷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因共和国建国初年在这里兴建一批高等学府而得名,也因科学的春天的到来而辉煌。它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的兴起,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共同体”的成员发展到了16所院校。随着学院路改造工程的即将竣工,一条全新交通的主干道将贯通北京西北部。而学院路教学共同体,这所新时代里的新学校,也将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成员: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大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
武术硕士和博士招生最早分别是哪一年
1979年始招收武术理论与方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在全国率先获武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列入国家体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院设立全国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学”,1998年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首家“科研基地”,2004年成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2005年、2008年成为上海市(第二、三期)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成为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的建设内容。2005年来,主持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等51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研究,SCI/SSCI十余篇,先后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二等奖、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奖、全国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国家体育总局编创健身气功新功法贡献奖、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等。
在全国同类学科第一次举办了面向全国研究生的“暑期学校”和“学术论文报告会”、“研究生网络学术论坛”,3篇博士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5年成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挂靠单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7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