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国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满足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系统全面的管理各职能工作,协调服务公共管理机构体系,暨南大学人文学院计划于今年秋季开办2023年社会学专业(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方向)高级研修课程班。课程教学均由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旨在以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实力,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学院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创建于1906年),暨南大学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人文学院位于美丽的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是学校在珠海新开辟的又一人文社科高地。学院现为社会学硕士(学术学位硕士)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单位,招生培养法学、文化产业管理、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学院设有暨南大学社会学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法律与政策实践中心、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暨南大学语言诗学研究所等学科平台;拥有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社会学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科研条件。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及社会学研修课程学员1200余人。
珠海特色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港珠澳大桥)
校园环境
二、学科简介
暨南大学社会学有深厚的学科底蕴。自1928年创设历史社会学系始,见证了中国社会及社会学学科的跌宕起伏。现已形成社会治理与社会经济分析、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法律与社会治理、体育社会学等培养方向。
社会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硕士生导师17人、博士生导师3人。任课教师中半数以上具有欧美及港澳台研习经历,毕业于美国Sam State 、爱尔兰 Cork、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 , & Abuse、 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担任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智库专家、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等学术兼职。为国家与广东省社会治理和建设、社会发展决策提供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影响。
师资
师资简介
张鸿巍
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职研究生高级研修班,美国Sam State 刑事司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实证与定量犯罪学、少年家事法(含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校园欺凌、儿童福利等)、比较刑事司法等。
赵黎明
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语言诗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社会学、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中外诗学、文学语言学。
陈晖
人文学院副院长在职研究生高级研修班,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司法制度、司法协助、女性权利与发展、法律与社会治理。
焦鹏
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华人、华侨民俗史等。
张朝华
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领域为社会经济分析、农村发展与城乡社会治理等。
任英杰
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有新媒体与认知传播、数字媒体与文化创意等。
李琴
人文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保障、贫困救助、妇女儿童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等。
龚翔荣
人文学院副教授,管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社会政策与治理、社区治理与发展。
杨辉旭
人文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基础理论、竞争法与竞争政策、法律与社会治理等。
白中红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国际能源法、国际商事仲裁、国际投资法等。
曹海峰
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社会学,美学,文化产业等。
陈志杰
人文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法学博士,人文学院未来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仲裁法、社会冲突与多元纠纷解决方法、港澳法律制度等。
胡洁怡
人文学院社会学骨干教师,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年发展与区域政策。
贾小双
人文学院社会学骨干教师,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兼任中国仿真学会人工社会专委会秘书。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社会科学、量化研究方法、社会分层、数字社会与技术社会学等。
李琳
人文学院社会学骨干教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社会学与组织社会学,包括基层社会治理、农业转型与农村发展以及非营利组织治理等议题。
傅蓉(兼职)
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孝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
三、主要课程
公共学位课:英语、思政课等。
专业学位课: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与科研论文写作。
专业选修课: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社会政策与管理、经济与农村社会学、社会保障学、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冲突与多元治理、社会认知心理学、青少年犯罪与未成年人司法、刑事政策学、中国社会史、社会经典著作导读。
学科前沿讲座: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系列热点讲座。
(注:以上的课程安排因各种因素会有调整,请以实际开课安排为准。)
四、特色活动
学员可享受学校的硬件设施(图书馆、食堂、体育场馆)等,与社会学全日制研究生共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聆听学术讲座。学院实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带领学员进行实地走访、参观研讨,提升实践能力。
参观特色园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8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