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欧洲教育类博士,魏丽娜 林成华: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模式与策略

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模式与策略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战略源起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典型模式本文综合对比了欧洲研究理事会的“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对跨学科博士生的支持情况,选取了德国亥姆霍兹研究生院、维也纳工业大学、哥廷根大学、特文特大学四个深度跨学科培养案例进行研究,旨在提炼欧洲一流高校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有效策略

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模式与策略

魏丽娜 林成华

[摘 要]跨学科博士生是前沿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和战略后备力量,探究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欧洲一流高校坚持以跨学科研究议题选拔博士生,通过创设多类型的跨学科学位项目、协同院系组织整合学科资源等,实现了高质量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

[关键词]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运行策略

当今世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快速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正逐渐成为社会创新网络的中心枢纽,以多学科交叉汇聚的大科学、大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作为博士生培养的发源地,培养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欧洲科学技术竞争的重要战略,欧洲不仅为全球博士生教育提供了系统化、制度化的培养准则,在博士教育模式上也有诸多创新举措。本文深入分析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组织模式与创新经验,为新时代我国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发展与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战略源起

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首次提出跨学科()的概念术语,将其定义为不同学科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此后,高等院校纷纷建立跨学科科研组织机构,跨学科研究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生长点。与跨学科研究相匹配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也随之在高等教育,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得到了推动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逐渐扩散研究生院制度,启动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改革,新的博士项目和质量标准相继涌现,跨学科、跨机构培养博士生模式兴起,欧洲博士生培养更加注重训练过程,课程体系逐渐融入通识和多学科因素,指导方式从单一导师制走向联合导师制,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逐步成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21世纪以来,跨越不同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会聚研究范式成为各国应对全球化危机的主要策略,会聚观则成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全新价值理念。在此时期,欧洲研究生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再满足于培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型人才,而是通过整合多学科系所优质资源,设置关键领域的重大挑战项目和方向,培养能够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高层次人才。在此背景下,欧洲研究理事会向工业领域的重大挑战设立“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并投入47.50亿欧元预算支持高端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支持欧盟高校关键领域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此后,“聚焦国家关键研究领域,培养复合型跨学科博士生”成为欧洲一流高校的重大发展战略。

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典型模式

本文综合对比了欧洲研究理事会的“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对跨学科博士生的支持情况,选取了德国亥姆霍兹研究生院、维也纳工业大学、哥廷根大学、特文特大学四个深度跨学科培养案例进行研究,旨在提炼欧洲一流高校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

亥姆霍兹研究生院:基于学位的跨学科博士培养模式。基于学位的培养模式是欧洲一流大学开展跨学科博士培养的主要模式,此类模式以交叉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成熟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最终给学生颁发跨学科博士学位。亥姆霍兹研究生院由19个德国国家实验室联合组成,PIER项目( for , and ,PIER)是隶属于亥姆霍兹研究生院的大型粒子物理学研究项目,由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和汉堡大学合作设立,两者共同设置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以整合生物、化学、物理领域研究的优质资源,实现加速器领域的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由于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差异性很大,亥姆霍兹研究生院在制定PIER项目培养目标时,会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跨学科研究特性,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目的等提出符合各自领域的跨学科规范要求,这些培养目标细化到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关键技能结构等。亥姆霍兹研究生院培养过程依托跨学科专业与学院,研究生院会给每位博士生配备2名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参与制定其培养计划、科研过程、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活动等。攻博PIER项目期间,亥姆霍兹研究生院要求博士生必须参加跨学科的科研论文撰写、项目管理、领导力培训等的相关技能培训,并且要求博士生每个月都要参加学术研讨,轮流做学术报告;博士生有机会在欧盟境内相关课题组访学1年或者到欧盟外的地区访问半年。

欧洲教育类博士

维也纳工业大学:基于平台的跨学科博士培养模式。维也纳工业大学作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理工大学,面向社会大挑战领域,设置了多领域的跨学科培养平台。自2009年以来,在奥地利科学基金会和维也纳工业大学的资助下,维也纳工业大学设置了水资源方向的跨学科博士项目,超过15个不同国家的54名学生参加了该项目,迄今已有31名学生顺利毕业,取得了优异的实施成效。维也纳工业大学的水资源博士项目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符合研究方向的三篇国际顶刊论文,毕业以后聚焦前沿学术领域,优先在相关领域的公共、私营和学术部门择业工作,成为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领导者。以水资源跨学科博士项目为例,博士生将围绕水生微生物学,水文气象学等十个前沿领域进行研究,该项目并不要求博士生对某一细分领域有深入的认识,而是充分尊重博士生兴趣,自由选择研究方向。维也纳工业大学水资源博士项目面向重大挑战问题设置跨学科研究,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及平台资源,依托各种组织形式的项目、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实现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维也纳工业大学跨学科博士项目启动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的改进策略:一是举办全球前沿方向的系列研讨会;二是创造博士生和教师的共享研究空间;三是定期举行跨学科研讨会;四是配备高跨学科素养的导师。

哥廷根大学和特文特大学:基于项目的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是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另一重要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设置多机构/专业学位项目,间接实现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在该模式中,与企业合作和与研究机构合作是两种主要途径。联合培养项目的培养目标多元,往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学生需要针对具体项目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申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需要具备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招生委员会将选拔与项目实施较为相关的专业学生,这是为了保证候选人在进行跨学科项目时,已经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及科研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的项目研究。项目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其他院系开设的相关课程,以满足博士生对跨学科知识的诉求。博士生根据不同的大学和机构提供的学科名单,选择两个相近的学科,并分别在两个所选学科的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并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而后即可获得双学位证书。联合培养项目的课程体系往往横跨多个机构和组织,具备覆盖面广、前沿性强、综合程度深等特点。

欧洲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有效策略

为实现高质量培养,欧洲一流大学以跨学科研究议题选拔博士生,以会聚创新为培养理念,以个性化发展为指导原则,通过组织创新协同跨学科资源的整合,实现了研究生院、专业学院以及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合作,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上采取的有效策略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第一,以跨学科研究议题选拔博士生。欧洲一流大学选拔博士生的首要标准是跨学科背景及研究志趣,但在选拔学生时并非一味强调学科的跨度,而是以既有学科背景能够支撑现有跨学科研究议题为基本原则。具体而言,欧洲大学针对跨学科博士生选拔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从跨学科研究志趣上遴选博士生,将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纳入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学科建设规划之中,布局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领域和方向,优化跨学科博士生的学科及专业,并切实推进政策落实。二是立足学科发展特色,强化跨学科博士生的现实需求导向。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和需求,依托学科优势和高校建设,建立有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设置面向重大科研任务的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以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室作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载体,打破院系之间的屏障,加快相关学科深层次的融合速度,推动不同背景教师及学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第二,创设多类型的跨学科培养项目。欧洲一流大学在进行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时,通常是以面向重大复杂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为起点,通过整合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及各项人力物力资源,设置跨学科学位培养项目、跨学科平台培养项目、联合培养跨学科项目等。其在设置跨学科项目上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聚焦关键领域研究,充分设计多样化的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加强高校与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及产业的合作,丰富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形式和内容,提升跨学科学位项目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二是设立跨学科学位项目资金,在国家和高校层面设立跨学科专项拨款,设置跨学科人才培养建设基金,在社会各界吸纳资金支持跨学科博士项目的运行。三是设立跨学科博士重大挑战研究基金,鼓励学生有意义地参与重大挑战计划相关实践研究、设计思考和问题解决等,帮助学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丰富知识、提升能力,为应对重大挑战持续储备人才。

第三,协同院系组织整合学科资源。欧洲一流大学通过学院协作、学科群建构等方式吸纳整合资源实现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设置。具体而言,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以学科群建设支撑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问题和科学挑战进行学科群建设,通过课程设置、跨学科沙龙、联合调研、联合项目攻关等多种形式培养研究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形成交叉融合的“学科群”以支撑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二是面向跨学科组织机构配置相应的管理架构。立足学校高度,合理地对学科组织形式战略性布局,推动跨学科合作关系合理化、规范化、常态化,在近缘或是远缘学科基础上,组建跨学科专业委员会,协同开展跨学科博士生教育。三是提供各种正式和非正式互动的机会。搭建不同院系、校内校外机构高度合作的专业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各种研讨会、讨论会、学术休假和派对等公共活动,推动跨学科博士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开发系统教研组织与课程体系。欧洲一流高校通过成立独立建制、专门从事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跨学科教研组织,有效地推动了跨学科教师及学生的合作。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建立专业的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组织。教学科研组织负责顶层设计跨学科课程与研究议题,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通过解决现实科技问题、举办重大科技赛事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融会贯通。二是优化跨学科课程体系。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原有的院系、专业设置,从学科领域内和不同学科领域间两个维度,充分依托创新载体,将跨学科课程分类型、分阶段充分融合到重大问题解决和科研实践中,保证跨学科课程发挥实效。三是提升教学过程的创新性。以区域内的实践活动为导向,创新校企融合举措,打破课程和师资的弱联结,创新平台资源整合新模式欧洲教育类博士,增加学生到各合作单位学习、调研和参与研究的机会,夯实跨学科博士生的实践能力并丰富其实战经历。

第五,完善跨学科培养的指导与评价。跨学科师资队伍是开展跨学科博士教育的保障,欧洲一流大学强调导师队伍的跨学科素养和评价规范,以满足跨学科博士指导的需求。具体而言,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设立跨学科管理委员会。跨学科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制定博士生跨学科学习的相关制度规范,支持教师和学生在跨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二是建立跨学科学术指导规范。制定《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制度规范》,明确以研究领域为中心的跨学科导师团制度欧洲教育类博士,规范跨学科导师的指导原则、指导目标、责任义务,绩效评价等具体事宜,引导跨学科导师团队分工合作与共同担责,确保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能够有多个学科专家联合指导和评价。三是完善跨学科博士生导师的评价机制。设计涵盖导师科研能力、基本素质、指导管理能力、跨学科博士生能力的跨学科导师评价体系,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参与度,将评价结果纳入导师年底考核,激发导师团队在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上的积极性。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设计的工程学习作用机理及其学习有效性研究”();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重大课题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的感染病学科博士研究生交叉复合培养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魏丽娜,北京大学、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林成华,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原载2022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84319.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7月 19日 上午11:02
下一篇 2023年 7月 19日 下午12:01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