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马赫(1838-1916)生于奥地利帝国边境上的摩拉维亚的契尔里兹,22岁获得维也纳泊位学位。他是世界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虽然他本人一再强调自己不是一位哲学家,而只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但是马赫从自己所研究并且用各种世界观把他所研究的各门科学统一起来,他实际上提出就是一种哲学观点,他出版的我曾经在前些时间介绍的《感觉的分析》和这次要介绍的《认识与谬误》等都是一种把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的哲学著作)。大家或许还知道“马赫数”、“马赫角”及“马赫支”等等,都是自然科学中为敬重他的贡献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术语。在前苏联还出现一种“马赫主义”。马赫对于西方现代哲学相关流派影响巨大,包括逻辑实证论、实用主义、新实在论、操作主义等等,他的巨大贡献除此之外,就是在科学界上被认为是相对论的先驱者,这一点可能很多人并不明白,因为说起相对论,都只记得是爱因斯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马赫是一位科学实践者,他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将他们应用于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同时也取得重要的成果。这与他年轻时的科学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1860年:取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做过大学物理编外教师;
1864年:主持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数学讲座;
1866年:主持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物理讲座;
1867-1895年:布拉格大学担任实验物理学教授,从事声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担任两任大学校长;
1872年:出版《功守恒定律的历史与根源》;
1883年:出版《理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念》;
1886年:出版《感觉的分析》(哲学专著)
1895年:维也纳大学《研究心理学和逻辑学》讲座;
1901年:出版《认识与谬误》哲学专著;
1915年:出版《文化与力学》;
1901-1915:出版《物理光学原理》(1921年);
1915年:出版《通俗科学讲演集》。
从上面看出,马赫在科学研究与实践经历、经验十分丰富,并且在科学、哲学方面有重大的研究成果。
第二,马赫不但从事科学实践,而且还是一位批判型的理论家,对于力学、热学、光学和能量守恒定律等等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既肯定牛顿理学的伟大成就,但又批评了牛顿的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第三,马赫在批判思维上的做法,已具备了辩证法的思想,为相对论的创立奠定了强大的基础。《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73上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国外哲学博士,“相对论的思想的整个方向是同马赫的思想一致的,所以,可以十分正确地认为马赫是广义相对论的先驱”。当然,马赫的辩证法思想来源于他四十多年的科学实践总结得到的,也是在继承前人的经验与研究基础上得到的。
第四,马赫曾经提出,大多数自然科学家都坚持唯物主义。他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有时也会抛弃掉自己的所谓的”特殊“哲学,而自发地转到自然科学家的普通观点,唯物地看待经验。马赫在《认识与谬误》前面就有”献给大卫.休谟,理查.阿芬那留斯和威廉.舒佩“这样的话语,这说明了马赫继承了他们的很多哲学思想,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哲学道路铺开了基础。
第五,哥本哈根学派在创立量子力学时,从相对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马赫的是看方式,这是很重要的。20世纪两大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都是在马赫的思考方式中得到了灵感,从而创立了他们。实际上,作为一种世界观,所有事情都是相通的,只是呈现给人们的现象不同而已,本质是统一的、一致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赫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且有一定的辩证法观点的思想家。
下面我再来介绍一下马赫晚年出版的哲学著作《认识与谬误》,它系统地、综合地阐述了马赫哲学思想的结论性著作,内容十分丰富,大量运用了现代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数学、哲学、病理学、神学等材料及例证,同时还涉及到欧洲的德文、意大利文、英文、 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等多种文字材料,以讲故事的形式总结了马赫四十多年的经验与研究体会。
本著作总共30多万字,分为25章节阐述。
主要哲学观点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哲学思维和自然科学思维》,后面章节从各种经验及案例中进行论证说明。下面简要地把他的哲学思维进行介绍。
第一,马赫不是一个虚无主义理论家,他是一位一开始就以先辈们多年研究的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充分利用这些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服务的。
第二,马赫明确提出自己世界观问题,他实际上既承认物理是在空间里运动的,又承认在空间里运动的物理是可以认识的;既肯定了物质的客观性,又否认其不可知性。但是马赫又以《感觉的分析》的哲学思想出发,以他自己的身体为例论述存在着的个体与整体的问题,陷入了唯感觉论的泥潭国外哲学博士,从而又滑入了他的“物质是感觉的复合体”的唯心主义境地。
第三,马赫对于个人的感觉做出进一步的论述。
(1)首先确定存在于空间中的和他周围的事物是相互依赖的,但又认为他的身体对这些事物总是在施加一种本质性的影响,并认为,每个人都是如此,同时认为人眼前总是存在着我们的身体的空间界限U,而且看到U以外的事物不仅相互依赖,而且也依赖于U以内的状态。
(2)马赫经过分析,得出一种结论:客体和主体相互依赖,不分第一性和第二性,而且主体对客体总是在施加一种本质性的影响。
(3)对所谓的“我”做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如果我把我的全部心理因素——包括感觉——被我称为“最广义的我”(与狭义的我对立),那么我,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我的我包含着世界,在这里世界只是做为一种感觉和表象。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它抹去了世界与我自建的对立,使世界不再成为独立的东西了。但是我们叫做U的那个界限仍旧存在,只是这个界限U现在不是包围着狭义的我,而是贯穿在广义的我的我中间,观察在“意识”中间。因此,谁要是说,我周围的界限对于认识来说都是不可逾越的,他所说的就是指广义的我,而广义的我,本来就包含了对世界和外人的我的一种承认。因此,马赫在这里说的广义的我,实际上是他自己定义的狭义的我的膨胀的结果,因为只强调狭义的我,而这个我又由U界限U包围着,这样就怕自己成为“不再被允许的”主观主义者和被他自己批判的二元论者(如笛卡尔)。其结果就是:马赫所强调的广义的我,事实上就是指包含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宇宙空间。我是我的感觉复合体,而感觉复合体又是我的,这是一种同义的反复说明。
(4)马赫不管怎么论述自己的感觉及广义的我等等概念,总体上主导方向还是唯心主义的,在本著作中还是流露出一定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但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上没有很好做到坚持。
尽管如此,马赫的思维方式还是值得我们从事研究及相关管理人员借鉴的,从科学史上看,他的哲学著作,包括《感觉的分析》在辩证法及唯物主义等方面有独到的思考,对于现代科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8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