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MIT)于当地时间12月15日公布早申请阶段招生情况:
MIT今年向9,600位申请提早行动(Early )轮次的学生中录取了707人,这些录取者来自全球各地跨度自阿拉斯加到津巴布韦的486个高中。我们热切地期待他们加入由4,602位出色本科生组成的MIT大家庭。虽然志趣各异,但录取学生表现出同样高标准的学术能力、人格特质、并与MIT通过科学、技术、实用艺术使世界更美好的全球愿景高度匹配。
6,182位申请人被延迟至常规轮次,并与该轮次申请人一视同仁地接受招生筛选。鉴于学校生源的高度竞争性,另有2,483学生被婉拒入学。我们非常认真地做出此项招生决定(这是没有申诉程序的最终决定)。我们深知这肯定令人难以接受。请鼓起勇气,摆脱包袱,努力做好其他学校的申请。其余申请人在我们放榜前就撤回了申请或压根就没完成申请。
我们完全明了各位申请MIT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机会阅读到你们的申请材料我们深感荣幸。感谢各位。最后,再次祝贺所有获得录取的2023届新生。
MIT中国招生情况:
目前尚未发现MIT在今年早申请阶段录取中国大陆学校的学生。至截至发稿时,确认录取的五位中国学生均为在美国高中留学的女生,具体数据如下:
of and 2
The 1
The 1
The Webb 1
12月中旬起,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一批美国名校陆续公布了早申录取结果,哈佛大学向提前录取轮次中的935名申请人发了录取通知。引人注目的是,此次亚裔新生的录取比例达到了26.1%,比去年提高了1.9%。但也有一些欧洲大学对中国学生设定了更高的门槛。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的“哈佛亚裔歧视案”。
近几年来,“哈佛大学招生歧视亚裔学生”的争论越来越多,美国的“学生公平入学组织“因此把哈佛大学告上了法庭,认为与其他族裔相比,课业成绩最好的亚裔学生在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反而最低,这是歧视。
虽然判决结果还没出来,但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是毋庸置疑的。而在庭审过程中曝光的哈佛录取政策,更折射出他们的人才标准。对照这些标准,也许能引发我们对自身教育的一些思考:我们的孩子应该朝着什么方向来培养?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出的孩子,能否适应他们即将面对的未来?
哈佛评分的多元化标准
2015年,一名亚裔女孩申请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等九所美国名校。她不仅科目成绩优异,SAT接近满分,在多项课外活动中也获得过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优异成绩。凭借这样出色的个人条件,不说拿到全部的offer,被其中一两所学校录取也是可能的吧?但是结果出人意料,她被这九所大学全部拒绝了。而和女孩同班的十多位不是亚裔的同学,有些条件甚至还不如她,却被常春藤盟校录取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才有了上面的“状告哈佛歧视亚裔案”。然而,与中国的大学不同,哈佛等名校的录取标准不是单一的分数,而是对申请人的全面审核。成长经历、种族背景、个人特质、特殊才能、兴趣爱好、综合能力、专业选择都要考量。且不论哈佛究竟有没有歧视,在庭审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哈佛选拔人才的标准,这恰恰可以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一些参考。
学术
很多情况下,申请人提交学术作品后,录取委员会会找到相关的哈佛教职人员来审阅,他们的评语也会加到申请材料中。
学术评级的最高分为“1”。在哈佛公布的资料中,获得“2+”学术评级的申请人通常具有完美或近乎完美的成绩,但没有荣获奖学金或具备学术创造力的证明。
课外
课外活动评级主要看申请人在高中期间参加活动的情况以及在哈佛大学课堂外做出贡献的潜力,最高分同样是“1”。公开的资料显示,课外评级获得“2”的申请人通常具有学校或社区范围内的重要成就,比如曾经是学生团体主席或辩论团队的队长、其他社团的领导者。
另外,哈佛也公开了评级为“5”的标准:课外评级为5表示申请人家中的条件或资源非常有限,使申请人不太可能参加课外活动。
竞技
竞技运动评级总结了申请人在竞技运动方面对哈佛大学潜在的贡献程度,以及申请人在高中参与竞技运动的程度。但这个评级往往只适用于非常规招募的运动员新生们。
所以,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申请人都会落在“5”这个评级上。得到“1”的,相当于那些已经被哈佛大学代表队招募的运动员。
个人评级
个人评级是“哈佛歧视亚裔案”中最受争议的一项。个人评级就是从各方面总结申请人的个人素质,包括个人陈述、推荐信、校友面试、个人和家庭情况以及申请中的任何相关信息。许多特质在这项评级的分配中受到格外重视——招生官们根据他们对申请人的幽默感、敏感度、勇气、领导力、诚信、乐于助人和其他品质的评估来进行评级。
在庭审中,哈佛大学举了这样的例子:越南裔学生Thang Q. Diep和华裔女生Sally Chen两人的成绩都不是最突出的,曾因族裔背景或语言障碍被他人歧视,但他们在自荐文书、面试和推荐信中都展示了开朗阳光、有激情、有爱心的一面,所以他们的个人评分都很高。
可以看出,哈佛大学的录取标准一直是多元化的。中国的教育环境对成绩十分重视,但在哈佛的录取标准中,很多我们不怎么在意的特征,比如幽默、阳光、有爱心,反而是他们十分看重的。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篇报道。前不久,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令全球学术界震惊,一些正向国外生物、遗传领域申请做访问学者的人陆续收到通知,说这些实验室不再接收中国学者、学生了。在他们看来,把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置于人文伦理之上是不可接受的。
尽管这样的决定以偏概全,有歧视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是在“你好好学习,别的不用管”的“保护”中长大的。如今,我们真的该审视我们的教育:除了学习,人文关怀精神、德行以及其他能力和特质是更重要的。
教育,应该让孩子能适应未来
谈到教育的时候,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
是放学后,家长问孩子今天又学会了什么新的知识吗?
是陪娃做作业的家长渐渐消失的耐心和压制不住的怒火吗?
是校门口,一群等孩子放学的家长在讨论谁家孩子这次考了多少分、中高考能考上哪所学校吗……
是的,这是我们现在最普遍的教育现象,我们也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但是,不仅仅是哈佛,越来越多的学校或机构已经不再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要素,我们应该警醒:如果再不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我们的教育就会陷入守旧的死循环!
前一段时间,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落下了帷幕,800多位来自全球学术界、政界等各界精英把目光放在“未来”上,共同探索教育的新趋势。实际上,全世界的教育几乎都在转向,来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
在芬兰,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这样的: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找材料、搭建房子的任务;
在英国,一篇课文可以学习一天,因为他们还要进行角色体验、表演、对话和改变原文意思进行重新创作等环节;
在新加坡,人们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采用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新加坡的气候条件和地质特点建造一栋绿色环保的大楼,其中涉及到用什么材料、如何施工、流程等等,在合作学习中擦出创造性火花。
…………
这些课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项目式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多学科融合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人工智能辅助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虽然这些概念并不新鲜,但这样的课程如果放在我们的校园里,几乎无法想象。社会在变,工作也在变。如果我们还纠结在成绩这样单一的指标上,恐怕早已经在苦苦追求的“起跑线”上落后了。
《北京折叠》的作者、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曾表示,她对未来教育的看法是“AI(人工智能)无我有”。因为机器是大数据学习,很快就能看20万篇各类文献,它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学到我们要花很多年才能掌握的知识,所以从学习知识的层面来说,我们是无论如何都比不过人工智能的。因此,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就成了关键。
1探索创新的能力
人与人工智能的不同,首要的一点就是人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小孩子就是好奇心比较强,在他们面前摆一个盒子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分数线,告诉他们不要打开,但是每个人都想迫不及待地打开!我们对于所有未知的东西都有好奇心。不管大数据还是小数据,我们都不满足于已知。如果你学会了这些东西,你就可能解开一个未解之迷,你的动机就会被激发,这是推动人类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所以,探索和创造精神是原发的,这种原发精神比较强的人,未来就可以进行创新,开发新的东西、开拓新的领域,然后把新知识教给人工智能去学习,人工智能再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创意是从无到有的,保持创造力,就保持了人类独特的动力。
2感受美的能力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是无法解释人类主观对美的感受,人工智能做了很多科学分析,但它也不知道在人类心目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美的。
所有的艺术家和摄影师学的第一课就是观察,在我们看来普通的湖面或是破旧的街道,摄影师却能从独特的美的角度,拍出非常漂亮的照片。
在传统的认知系统里,“美”从来不是一件好事,人们甚至还会对“美”感到羞耻,我们在美的感知和表达方面,从小得到的能力提升太欠缺了。审美能力是种稀缺的能力,尤其是在未来,能否体验到美就是人和人工智能很大的区别,未来,像艺术家、设计师这样的职业会越来越受欢迎。
3综合理解能力
从知识变成常识,是我们把一些知识放到常识系统里,让它发生迁移的过程。比如,我们说到“北京”,就知道这是中国的首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分数线,它应该在地理这个学科里面发生作用。我们还会联想和脑补出它的历史、文化以及它现在的政治和环境。
人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当一个知识进入你整个的常识体系,你整个的知识体系就是多学科汇集的,会自动调动其他领域的知识。而人工智能的研究者进行的是单门类的研究,想让这些门类综合起来,让一个门类学的东西迁移到另外一个门类上,很难实现。
在未来,AI可以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但我们可以成为一名编织者,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
4自我主动性
我们最熟悉的人工智能形象,恐怕就是击败人类棋手的了。虽然下棋很厉害,但他没有自我意识。他和人类对弈,也是人类所安排的。人就不同了,人是有自我意识的。
孩子在一两岁时,会经历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当你跟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说“你过来”时,他可能会说:“不要。”有了这次经验,他几乎会对所有事情说“不要”,这就是这个孩子第一次人格上的觉醒。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
自我主动性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现在常说的“成功者”往往是自我主动性特别强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开创自己的事业。而在未来,这样的人可以让所有人工智能为他服务,他可以给人工智能下命令,让所有人工智能为他服务,做人工智能的领导者。
5情感和交流的能力
人工智能可以识别语义,但是很难与人产生共鸣,也无法取代人,与他人建立感情纽带。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是机器人无法体会的,这种感情需要我们有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和交流的能力其实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能力和特质:品德高尚、善良正直、有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强等。而正是这些,让我们更有“人味儿”。未来会需要大量的陪伴者,而招聘者也会更加看重应聘者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S爸有话说
进入名校不是所有孩子的目标,但未来是他们无论如何都要面对的。哈佛的招生规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名校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是未来的优秀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我们或许没有科幻作家那样宏大的想象力,但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让孩子拥有学习之外的更多能力,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98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