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10 月第15 卷/第10 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 I NORMAL UN IVERS ITY/Ed uca t io na l Sc ie nc e Ed i t io n/Oc t. 2013Vo l.15 No.10收稿日 期:2013- 09- 10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基金资助项目 “德国 六十年来的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09Y JC 88001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基金资助“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2009JJD 880003)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孙进 (1976—) , 男 , 河北巨鹿人, 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主要从事比较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国际与比较教育】德国博士后科研后备人才资助: 机构、形式与特点孙进(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摘要: 作为国家科研与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 博士后, 德国 非常重视对博士后阶段科研后备人才的 培养与资助。 资助机构包括联邦政府、 州 政府、 高校、 校外科研机构和基金会等学术资助 组织。
资助 形式主要有: 科研项目 、工作岗位、奖学金、学术奖项等。 德国 对博士后的 资助表现出 以下特点: 资助 机构和形式具有多元性和互补性, 资助规模和力度大, 按资助对象进行分类资助, 资助措施具有国 际化导向 , 注重家庭维度和性别之间的机会公平,重视对资助项目 的科学跟踪、评估和持续改善德国 博士后, 富有科学性。关键词: 博士后制度; 科研后备人才; 国家创新体系; 德国高等教育; 德国大学中图分类号:G 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413X(2013)10-0030-07德国是一个依靠高科技立国的创新型国家。 为了维持并扩大德国 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为其高校和科研机构持续不断地输送一流的 科研人才,德国高度重视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资助, 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 一个资助主体与形式多样、 资助规模和力度大、对资助对象进行分类资助、科学合理的科研后备人才资助体系。 本文分析了德国最高端的科研后备人才— — —博士后人才的资助情况, 包括资助机构、形式及其特点, 以期对我国博士后资助政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一、德国博士后与科研后备人才的概念“博士后”(po s tdo c s) 概念源自 美国, 是“博士后研究人员 ”(po s tdo c to r a l f e l low s) 的 简 称。
博士 后制度被认为是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 s Hopk in sUn iv e r s i ty)在1876 年成立之后不久创立的, 目 的是资助新获得 博士 学 位 者 继 续 从 事 科 学 研 究[1](P 1)。如今, 博士后制度已经被包括中国 在内 的许多国 家所借鉴。 不过, 不同 国 家甚至一国 之内 不同 机构和人员对博士后的界定不尽一致。 目 前被引 用较多的一个界定来自 美国 大学联合会博士 后教育委员 会(Comm i t t e e on Po s tdo c to r a l Edu c a t ion,th e A s so-c i a t ion o f Am e r i c an Un iv e r s i t i e s)。 该委员 会通过对博士后岗位的描述对博士后做出 以下界定: (1) 该岗位受聘者是近期获得博士学位者;(2)该岗位是临时性的;(3) 该岗位主要涉及专职的科研岗位或奖学金; (4) 受聘该岗 位是为以后从事专职的 学 术性和(或)研究性工作做准备;(5)该岗位不属于临床培训项目 ; (6) 受聘者在高校或者研究机构高级学者的监督下从事研究工作; (7) 在受聘期间, 受聘者有权同时也应当发表其研究成果[1](P 2-3)。
“博士后”这一概念虽然在德国也被使用 , 但是,人们更喜欢使用 德国 的 本土概念— — —“科研后备人才”(W i s sen s ch a f t l i ch e r Na chwu ch s), 并 把 博 士 后视为是其中的一类。 德国有关博士后的讨论大都包含在有关科研后备人才的讨论之中, 对博士后的 资助也包含在对科研后备人才的资助之中, 难以截然分开。 因此本文使用了“博士后科研后备人才”这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2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