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博士》是一本由(德)托马斯·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士德博士》读后感(一):致命的自负
大凡人要是功成名就,自然会变得自负起来,举目环顾,踌躇满志。作为一个成名的作家,到了晚年,一种焦躁感会烧灼着他们的内心,觉得自己已是满腹经纶,看尽了人世沧桑,也参透了世界奥秘,已达无事不知无事不晓之境界。于是就潜心创作,上及天宇下穷碧落,要将人类的知识融于一炉,写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来,并与前人最伟大的著作比肩,或许心里甚至暗许要超越。因此,在他们的著作中,一定要横跨数代,展现自己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把握,具有撰写史诗之才。一定要借助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或者人物,这样的故事与人物必是众多文豪趋之若鹜的,只有这样才能显露出作者的如椽大笔。与自己比是没用的,若想自己成为伟大的一员,只能超越历史上已经伟大之人。
托马斯·曼的小说《浮士德博士》不幸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尽管托马斯·曼对于这部作品极为看重,称这是他一生的总结,亦是他所亲历的这个时代的总结。他对这部作品的重视自不必言,认为该部小说比任何其他的作品“更惮精竭虑和牵肠挂肚”,是“毫不留情的毕生之作”。然而我们在作品中虽然可以看出作者的努力,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巧制,但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是作者对于自身过高的期许,看到作者过多的自负,而这种自负对于作品本身来说,则是致命的,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作品本身的力量。作品想成为编年史,可惜历史已经淹没于他滔滔不绝的论述之中;作品想成为百科全书,可惜庞杂而芜乱的内容,让这种期许成为笑谈。
当然,我们不必怀疑曼的能力,作为一个作家,他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仅凭着《魔山》与《布登勃洛克》两本巨著,就足以奠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他在前两者中是作为一个作家而存在的,他只是在讲述着一个故事,尽管故事也异常的复杂并映照着一个时代,尽管也饱含着曼的思想,在之中有着曼的深刻思考。但毕竟这两者就是小说,在这里曼的野心并未如在《浮士德博士》里这般大,曼本人亦未有他晚年的那样自负,他清楚自己的专长在何处,也小心地避开着自己并不熟悉并未研究的领域。而在《浮士德博士》中就不一样了,曼顶着文豪的耀眼光环读 博士,他的声誉也如日中天,著作等身,也经历颇多。他所处时代,确是历史上最为变化莫测的时代。这给予了曼以自信。
托马斯·曼的作品确实不是太好读,在《浮士德博士》之前的《魔山》就曾让人头疼,密集的知识量与深邃的思考,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因此,有人认为读曼的作品,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于《浮士德博士》,有着更多的人在强调着这一点。对此,我是不认同的。任何一个准备阅读的读者,其实都是有着知识储备的,特别是对于小说的读者来说,普通的知识再加上必要的生活常识,应该让他们足以阅读任何人的作品。如果作品连这些读者都无法理解,那么小说的存在也就无意义了。为了读你的小说,必须去进行艰苦的学习,想想就很可笑。有作者声称他的作品是写给少数能理解的读者的,这话也就说说罢了。作品的产生就是为了能够影响人,有着极高智慧及理解力的人,是不会轻易受你影响的,而你所能够影响的读者,却被你轻易地放弃了。
浮士德博士》一书,还真是知识密集。该书的副题是“一位朋友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生平”,名字本身冗长而带有学究气。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关于作曲家的传记作品,自然涉及了大量的古典音乐的知识。书中的主人翁处于上世纪上半叶,正是现代主义音乐蓬勃兴起的朝代,书中充满了对于十二音体系的论述。同时,对于诸多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均有所点评。莱韦屈恩本人早期对神学甚有兴趣,在大学读的是神学,曾希望将自己奉献给主,因此作品中还有大量关于宗教的论述。文学与哲学则又是德国作家不绝的灵感之源,书中又有着很大的篇幅探讨着古典文学及哲学。小说所描写的时代,正是历史的关键时期,对于历史的影响至为重要,曼当然不能放过对于德国历史与世界局势的认识。莱韦屈恩经历过两次世界战争,曼自然会点评战争的得失与世界的局势……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浮士德博士》一书的故事,是建立于浮士德的故事之上的,这是德国哲学与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无数的德国作家在这里寻找到了灵感,歌德的皇皇巨著诗剧《浮士德》为此类作品树立了标杆,作曲家们亦写下了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不朽之作。浮士德博士本身即是博学的代名词,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世界的诘问,亦代表着人类的思考的极限。他与魔鬼的签约,是人类的一个隐喻。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也是一个被人写滥了的故事,要想超越前人写出新意,得有相当大的勇气。托马斯·曼将莱韦屈恩的一生,整个儿地套用了这个故事,并将书命名为《浮士德博士》,显示了托马斯·曼的极其自负,表现出一种智识上的傲慢。他故意用这个旧瓶来装他的新酒,可惜他往旧瓶里注入的酒却无新意,只是让他的读者感觉到了更多的俗套。
人并非神,即使托马斯·曼也是如此。他不可能通晓一切,也不可能成为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全知全能只能是上帝的专利。尽管曼为写好此书,他曾花时间进行了学习与研究,做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就如一些评论者要求他的读者所做的那样,可惜他在书中所展现出来的,仍显得捉襟见肘。从书前面译者所写的序言里我们可以知道,他小说中大段关于音乐的论述,曾经引发过争议,可怜的阿多诺被全文照抄入书(按译者的说法,曼对个别地方也做了有创意的改动),当然此文并非阿多诺看重的东西,他也乐得表现出大度。而勋伯格就没有这么好对付了,大发怒火向他的朋友曼追索专利权,曼也只得于书再版时在后面注明十二音体系为勋伯格发明。
我们也不否认,托马斯·曼在书中对于宗教、哲学、文学及历史所发的议论,有一些词句相当的精彩,但大多的议论真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甚至可以说是平庸。毕竟我们是来看小说的,而不是想到他的书中来了解宗教与哲学。任何一个神学或者哲学方面的学者的见解,可能都比他的更深刻,也更具知识性。他关于战争及时势的议论,则只能用幼稚来形容了。托尔斯泰也有这样的毛病,在《战争与和平》中,他也在书中用几章的篇幅。来对当时的俄法战争指点江山。但他的见解有谁重视呢?他的书只是由于描绘了那个历史时代,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不错的故事而流传下来,并非是由于他关于战争与时势的见解。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时,可能都会跳过他的大段议论,而直接进入故事中去。
由于曼在书中有太多想说的东西,整部小说就像一部曼关于各学科的论文集,而故事则被压缩到了最小,成为全书的配角,可有可无。而整部书的故事主线,更是时断时续,但我们却坚定地相信,故事的结尾会是在莱韦屈恩的忏悔之中进行,因为浮士德的故事就应如此,魔鬼拿走了莱韦屈恩的灵魂,而给予了他二十四年的灵感。一切都毫无新意,结局不让人震惊,反而让人有些反胃。好在曼是大师,虽然不多的故事,亦能见出他的功力,描写得很有水准,特别是关于莱韦屈恩外甥之死的那一段,相当的精彩,给这一趟并不愉快的的阅读之旅,留下了还算不错的印象。
谁也无法掌控一切,就是大师也是如此,精彩只在于你所熟悉的领域。编年史?百科全书式的?还是忘了它吧。自负的结果是致命的。
《浮士德博士》读后感(二):托马斯·曼的幻方
早年,读《魔山》的经验告诉我,托马斯•曼的作品是需要储备了足够知识才能去读的。最新出版的全译本《浮士德博士》这本书比之《魔山》,它不仅充满了各种各样令读者好奇和探究的影射,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哲学的晦涩、音乐理论的艰深的同时,发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的美妙,甚至会发现托马斯•曼在进入晚年,历经了战乱的颠沛流离,名利的瞬间得失之后,涉足在唯物科学和唯心神学之间,体会着宇宙的奥秘,依然不改的对德意志的痴心。更微妙的是托马斯•曼后来曾表白为自己真实感受的第一男主角阿德里安•莱韦屈恩( ühn),其姓氏“ühn”谐音为“ühn”意思是“一生不畏”。托马斯•曼借助了这个人物,表达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求探索,套用了德意志传统文化的特色人物“浮士德”,探问“高度发达的精神灾难性地跌回远古的蛮荒”的危机,发出对当时一战二战时德国与魔鬼媾和的悲叹,以对身处当时当世的自己行为的反思,这样一本包含了多重信息内容丰富到浩瀚的以真人虚构人物的小说,这也是自它问世以来一直吸引研究人士揣摩的原因。一如托马斯•曼自己说的:“真正还能引发些许兴趣的其实可不就只剩下那些不再是小说的东西了么?”
展开《浮士德博士》,就有个副题“一位朋友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生平”,这样的副题告知读者小说从一开始便是有很强烈的主观意识的叙述方式,叙述者是“浮士德博士”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好友作为“哲学博士”塞雷奴斯•蔡特布罗姆( ),虽然他一直不厌其烦、旗帜宣明地给读者承诺将理性公平地讲述阿德里安•莱韦屈恩( ühn)这位“音乐博士”的生平。但凡只要了解德国作曲家,便知道小说里的第一男主角阿德里安•莱韦屈恩( ühn)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只要对哲学和音乐甚至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等有所了解的读者,就能从阿德里安和塞雷奴斯•蔡特布罗姆以及他们周边的虚构人物在对哲学、神学、艺术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中,很快找到熟悉感,不由自主,那些读者熟读过的、热爱过的名家就扑面而来, ,而这些名家的生死歌哭、悲喜爱恨、恩仇怒怨以及自然的奥秘、人类的智慧,等等,也如同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里不断提到了的丢勒的“幻方”一般,被托马斯•曼一阶阶地演算和编制在阿德里安的身上,写成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也成为托马斯•曼的幻方。
与此同时,梅毒,作为本书的导火索,也恣意地以这些名家的共同点串联燃烧起来。因此,这个叫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男主角才会被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知识储备面为基准,不约而同地去产生猜测的念头——他到底隐射的是谁?
先从阿德里安由神学转入音乐的学习之初,越深入阅读,就越能感觉到阿德里安其实不仅仅是德国作曲家,他应该是德意志兰()那些天才音乐家的集合体,是个群像,所谓德意志兰指的是德奥系的国家。在这个音乐圈子里,包含了所有德意志和奥地利的音乐家,而以阿德里安•莱韦屈恩可以作为隐射对象的有:先天性梅毒异常疼爱自己侄儿、想去看病却遭遇医生突然死亡或突然被逮捕、在五线谱缝隙之间写下作品文字构思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这些都在阿德里安身上发生了,仅仅区别在于阿德里安的梅毒并非先天获得);谣传因主动得了梅毒而欣喜若狂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阿德里安明知交合的妓女有病还要接受梅毒这个魔鬼的洗礼);或者悲叹魔王夺走了自己心爱孩子的同样梅毒病人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被指梦里与魔鬼交流同样是梅毒患者的德国作曲家舒曼;梅毒后致使精神病发疯的奥地利作曲家雨果•沃尔夫,等等,历数那些得过梅毒的天才的音乐家,名单很长,几乎所有得过梅毒的音乐家都能套上一二条,更不用说托马斯•曼曾在向汉斯•艾斯勒、勋伯格、以及斯特拉文斯基请教之后,以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名所构思创作的虚拟作品里,明里暗里承载的德奥系作曲家的风格,细微到各种调式之间的转移,扩展到各种音乐体裁的选择,从宗教音乐到世俗表达,从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现代音乐的跳跃和评述,等等,无一不展露着德奥音乐体系里的特色,也无一不展露着托马斯•曼的吸纳知识的天赋。最特别明显的证据是他从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家特奥多•魏森格伦德•阿多诺的名作《新的音乐的哲学》中吸纳的大量音乐理论被应用到书中几个音乐界人物的言论中,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甚至让人怀疑他有剽窃之嫌,而且这些源自阿多诺的理论在小说中被定位为“文学描绘音乐的杰作”(见“译本序”)。这正应了托马斯•曼写在《浮士德博士》里一句话“音乐通过文字而燃烧,文字通过音乐来爆发,自然而然得很,顺理成章得很……”(《浮士德博士》第186页,第八行)
与此同时,从哲学方面来说,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是头号被猜测隐射的人物,因为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生日就是尼采的生日,而且在阿德里安表述的那些关于神学和艺术的理论时,好友塞雷奴斯是如此说的:“诚然,一个如此克制、如此挑剔、反对平淡无奇、反对迎合观众趣味的人,无论是内在和外在,其生活无疑都将不会过的很容易;可是,者在这里却是正合适的,因为只有艺术才能赋予生命以沉重读 博士,否则生命的机能将会落寞消亡”(《浮士德博士》 第189页) 这不正让读者揣测同样的梅毒病人尼采的那句“痛苦不可当作生命的障碍”;至于美学和文学方面,阿德里安•莱韦屈恩在对他的准宗教音乐《约翰启示录》和《浮士德博士》的音乐理论表达是否能让读者感觉到也是梅毒病人的梵高的色彩?——“热和冷在他的作品里并驾齐驱,偶尔地,在那些最具天才灵感的瞬间,他们相互碰撞,严肃的对位为丰富的表情所感染,客观冷静会因为情感而脸红,以致于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仿佛是一张正在燃烧的设计草图,这只会更加增进我对那个恶魔的观念的认识和了解,并持续不断地让我想起来那张火光冲天的设计草图,根据神话传说,这张草图是某人为科隆大教堂那位胆战心惊的建筑师画到沙地上”(第203页)而这样惊心动魄的“火光冲天”不是具有另一个梅毒患者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美学么?更有甚之,同时代的梅毒患者詹姆斯•乔伊斯那种执拗地英文写作方式对应阿德里安•莱韦屈恩执拗的英文作曲,是否会被感觉种种影射蛛丝马迹;最后,由于两位男主角所处的时代背景,被妓女感染了梅毒的希特勒和同样也有梅毒感染而死嫌疑的列宁等都可能被隐射的光照射到。
梅毒,这一疾病今天已经很容易治疗,而在上世纪它一直肆虐在人间很久很久,由于它特殊的病理性,它成为了本书里魔鬼的请柬,它也是本书里隐喻苦难艰辛的小美人鱼的舞衣。与托马斯•曼同年出生的心理学家荣格曾将梅毒比作“黑暗中的毒药”,而对百科知识都有涉猎,同时具有极其深锐理解能力和启发能力的托马斯•曼在本书里就以此“毒药”为引,创造了一个饮鸩止渴的天才音乐家阿德里安形象,并在阿德里安得了梅毒之后,魔幻般地让魔鬼亲自出面确认并解释阿德里安以“主动”感染梅毒,用以来获取与之达成交流的机会,同时允诺将用魔力使他的天赋发挥到极致,至此,读者可以明了托马斯•曼是多么巧妙地借用了德国历史上“浮士德”民间传说,以极其聪睿精密的策划,详尽细致描述,以及清晰直白的心理描写和冷静自制的德国式表达,让读者终于领悟托马斯•曼对德意志文化的痛思,——“自我二十一岁那年,我心甘情愿地和撒旦结合了,虽然我明明知道很危险,但出于深思熟虑的勇气,出于骄傲和鲁莽,因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取名誉,所以我还是和他订立契约,建立了同盟。”“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想乘凉,就得栽树,而在当今,一个人非要得到魔鬼的宠爱不可,因为,你为了成就大业所能利用和找到的人就只有他了。” 是否就像托马斯•曼精心设计的阿德里安同一天生日的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所以,只能与魔鬼结合。在此,托马斯•曼应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分析,将“黑暗中的毒药”的真面目揭开——那是与魔鬼结合的通道,同时,那也是很多天才的短命之路。
如此宽厚广博的百科型小说,但凡读者能通过自己的贮备知识和阅读、思考、涉猎面能触及到、联想到的,托马斯•曼的这部小说里都会寻到蛛丝马迹。种种一切,意象幽微,思想深邃,细秘之处,或渊奥难解,或晦涩难懂,不胜枚举。不得不让读者想起来苏珊•桑塔格回忆自己十四岁岁初见托马斯•曼的那些记录,“那时我觉得自己已是个成年人,但又被迫生活在孩子的躯壳里。后来,我又觉得自己像一个有幸生活在成人的躯壳里的孩子,我的那种认真热情的品质在我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完全形成,它使我现在仍继续认为现实还未到来,我看到我的前面还有一片很大的空间、一条遥远的地平线。”
小说两个主要男主角的性格托马斯•曼仅仅是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面目淡漠,几乎看不出太多的情感波动,除了最后的强音尾声,但细心的读者从小说的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塞雷奴斯对阿德里安的友情里充满了他们彼此都仰慕的“德拉克洛瓦与肖邦的友谊”,也就是那种精神境界的交流,这也就是小说为何充满了各种晦涩的思想、各种艰深理论的原因,即便是塞雷奴斯后来成婚育子,阿德里安禁欲,他们两人之间从未停止思想上的交流,倘若按照托马斯•曼的解释,塞雷奴斯是叙述者,那么他是小说的暗线,而暗线是被描绘的阿德里安,但反过来,因为与魔鬼媾和而放弃了爱的一直冷漠薄情的阿德里安,直到临死前才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并在演讲之初对塞雷奴斯予以了从未有过的感人的高度评价,又可以说他也是一条不明确表白个人的暗线,而生活明晰爱憎分明的塞雷奴斯又是一条明线了。在托马斯•曼自己死后,人们在他的日记里的确发现了他的同性恋证据,可以说,本书的两位男主角都应该是托马斯•曼对自己乃至德意志文化的整个反思,就像他自己所说“我在哪里,德意志文化就在哪里。”如此的自负,真是怨不得他成一度成为“德国罪人”。这就真的怪不得托马斯•曼生前说“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讽喻。生活的感受——读者或许不信——更多的是我自己的感受。”
直到1975年,在托马斯•曼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现代德国文学家及尼采研究者Peter Pütz教授曾撰文《托马斯•曼对于当代德国文学的影响》一针见血地指出:托马斯•曼的影响“不在于传习而是对立”。“由于无人可以跟他平起平坐,所以只能是反对他。”
那么,《浮士德博士》真的是托马斯•曼想影射谁吗?还是托马斯•曼根本没有要隐射谁吗?掩卷叹息,影射或者不影射已经不重要了,在那魔鬼精彩的长达(从第253页到286页)的独白里,托马斯•曼早就将那些追逐在世界留名的人剖析得淋淋尽致,但,直到失去了最爱之后,托马斯•曼才以“浮士德博士”的身份反思:“在这个时代,以虔诚、冷静的方式,用正经八百的手段,是再也搞不出什么作品来的,没有魔鬼的帮助和锅底下燃烧着的地狱之火,艺术已经变得不可能……”这就是托马斯•曼的反思,不仅仅假托了阿德里安之后,那么,读者掩卷之后的反思呢?——拥有理智的人,是不应该也不会以“短平快”出卖自己灵魂的方式“快捷”获得成功的;那些而拥有灵感的人,或文章里所指“敏感”的人,则需要靠燃烧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功,至于那些需要追求更高境界的这些“天才”——“想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取名誉”的很多人是入了魔道,还是入了神道呢?托马斯•曼用阿德里安的嘴说了出来:“中不溜的根本过不了神学的生活。” 中国也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读者,你该选择什么呢?托马斯•曼留下了长长余韵——
如托马斯•曼这样的百科型作家,就如同今日的翁贝托•埃柯一样,读他们的书,需要你经受知识的考验,一旦读懂了,就如同遇见知音一般。笔者在年少时因为太多晦涩难懂而掠过了《魔山》,而今在《浮士德博士》中应证了自己多年的学习和阅历,岁月和自我,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2012年6月9日草于姽婳馆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22971.html
评论列表(0条)
[…] 背景简要:游学作为古代社会士人、僧侣、贵族子弟等一种远道寻师求学、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文化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儒、道、佛三家都曾对此作过详细的阐述。儒家的“仁学之游”与“比德之游”,道家的“逍遥游”以及佛家对游学重要性的阐释共同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游学理论。古代游学的主体主要有士人阶层、僧侣阶层以及贵族子弟等。游学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一批儒学大师,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重视经学的汉代,“经学”和“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玄游”、“仙游”、“佛游”。而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游学演变为“士林之游”与“佛游”两种形式。两宋的游学虽然缺乏汉唐的恢宏气势,然而,“游中未敢忘忧国”、“景物理趣、明性见理”之游,则成为了本时期游学的特色。元代儒士科举做官的途径基本断绝,因此出现了盛行一时的游学风气。明清时期,受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控制的影响,形成了探索自然山水之游与重实学游步寄志的游学风格。游学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批有志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国外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