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什么是在职大学,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后,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人口素质红利(另一种说法就是工程师红利)

考虑到2000年前中国整体的发展和教育水平(尤其内地),这两波人受教育年限差别巨大,劳动生产率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人口红利本质上不是数量红利,而是素质红利。这本质上是因为2010年,中国劳动力中的大学生突破5000万人了,世界第二。这才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本质:高素质劳动力对低素质劳动力的迭代。

2022年的大学毕业生,平均是1999年左右出生的人口大学毕业生还含有研究生)。考察1999-2019年历年的出生人口(见图)、高考人数、录取率等因素,未来20年中国是至少可以维持85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没有太大悬念。

2010—2017年出生人口都在1700万以上,最高超过了1900万。这意味着2033—2040年前后会还有一个大学毕业的高峰。

这里就保守取未来20年每年还是850万大学毕业生规模什么是在职大学,则:2030年,大学文凭在职工作者大概是2亿;2040年,大学文凭在职工作者大概是2.7亿。

2040—2050年毕业的大学生主要考察的是2017—2027年出生的人口。考虑到2020年后的人口下跌,假设下跌40%,我们就假设这10年平均每年就贡献600万大学生好了。

这仍然是很保守的数字,如前面所说,2017年的出生人口就有1700多万,则我们可以大致推导:2050年,中国未退休的大学文凭工作者大概是3亿。

如果我们粗略认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制造业发展、产业升级主要还是依靠大学以上学历人口(这里要防杠:谈的是亿级人口规模的规律,抓主要矛盾),那么未来20年的中国显然潜力也很可观。

要知道,2000—2020年绝对是中国发展迅速的二十年。但其实这二十年,在中国经济体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远远不到1亿人大学文凭工作者的。直到2017年,我们的经济体中才有了1亿大学生,离现在很近,如果算历年平均数会非常低。

而在未来的10—20年,我们的经济体中会很快达到并保持在2亿以上大学生,最终到达3亿,如果算平均数,更会是过去20年的至少3倍。

这个道理简单说就是:中国目前和未来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是50、60、7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是90、00、10后。考虑到2000年前中国整体的发展和教育水平(尤其内地),这两波人受教育年限差别巨大,劳动生产率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个角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的人才红利才刚“吃完鱼头”,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过去20年中国都能创造辉煌,那未来20年只会更上一层楼。

当然了,肯定有不少人会说早年的大学生平均质量更高。这个我不否认,但不管怎么说,进入2010年以后,相比八九十年代10—15倍的规模优势还是碾压性的。更何况,人数多了该是尖子的也还是囊括进来,漏网的还更少。

其实反而当下和未来经济体中的“大学生们”,比过去二十年的前辈还有很多优势——中国的经济、工业、科技、资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现在大学生的用武之地比之前20年要大很多。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说内卷,其实是不知道以前卷成什么样。我读书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大意是搞顶尖科技还不如去摆摊卖鸡蛋。现在年轻人都没听过了。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指知识)不是消耗品,而是积累的。每一代的大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盖楼,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往上盖。

1990年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站在1980年毕业生已经取得知识成果基础上工作的;2000年的大学生又是站在1990年的前辈已有的成果上工作的。工业基础、科技知识是一代代积累传下去,又一代代继续加高的。

如果说中国今天的发展已算可观(毕竟美国人都盯上了),那么未来三十年还有2—3倍的知识工作者会站今天已经可观的基础上继续工作,他们又能到什么高度?

再单独谈一下中国的人口红利问题。

中国的人口红利本质上不是数量红利,而是素质红利。

劳动力中的大学生,从2010年的0.5亿增加到21年的1.3亿。30年是2亿,40年是2.7亿。这些是已出生人口确定的。2035年,1975年生1993年入学的大学生会退出劳动力市场,2013年生2031年入学的大学生将进入。前者是60万人,后者至少1000万。

什么是在职大学

中国的老龄化和日本等国家的老龄化完全不同。日本80、90年代开始的老龄化,是最优秀的那代劳动力退出市场。日本那代退休的人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敬业精神,竞争力是世界顶级的,是设计飞机航母和美国人打仗的那代人。

中国现在开始的老龄化,退出劳动力市场的50后、60后,平均来看他们可能是世界上教育水平最低的一批人(陈述大基数事实,无贬义), 尤其是当年广大中小城市和八九亿农村人口,具体情况大家可以脑补。更不要忘记了1966—1976这10年中国都没有正经办过教育。

日本接替最优秀那代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是后面宽松教育、毫无生气的日本宅一代。接替中国50后、6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是85后、90后、00后。他们的教育水平不说世界最好,绝对是巨大的提高。

这一出一进,用日本老龄化对比中国老龄化完全是刻舟求剑了。

其实西方老龄化都有这个特点,就是他们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几乎都是最有竞争力的那代人。美国现在退出的是二战后婴儿潮那批白人,他们的竞争力,人数和质量,更是世界顶级的。

中国这边,我们可以定量来看劳动力人口中大学生数量的大数据:

2000年,0.13亿。

2010年,0.5亿。

2017年,1亿。

2020年,1.3亿。

2030年,2亿。

2040年,2.7亿。

这个结果,几乎不需要任何假设,因为每年的出生人口已经确定了,大学录取比例,也大概稳定。远到2040年毕业的大学生,已经在2017年左右出生,2017年中国生了1700万人。

其实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为何2010年以后,中国那么多好产品好公司都冒出来了。上到高铁卫星飞机军舰,下到5G微信家电手机支付宝。

这本质上是因为2010年,中国劳动力中的大学生突破5000万人了什么是在职大学,世界第二。大学生劳动力的高速增长期从2005年以后开始,他们在10年代正好出成果。

设想2035年,一位1975年生、60岁的工程师退休了,和他一起退休的大学生劳动力是60万人——就是中国1997年大学毕业人数。但2035年毕业的新大学生至少1000万,因为2013年中国生了1800万人。

以上还是基于60岁退休的情况,如果以后知识工作者65岁退休,那劳动力中大学生还会更多。

这才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本质:高素质劳动力对低素质劳动力的迭代。

而这个过程远未完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48529.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9月 20日
下一篇 2023年 9月 20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