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去美国攻读博士,但是对于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并不是很了解,托普仕留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申请条件,帮助大家早日完成申请。
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美国读博士条件之必须要满足的条件:1、本科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2、GPA :一般应该保持在3.2以上是比较理想的,特别是专业GPA成绩;3、TOEFL或者IELTS:TOEFL至少应该在95分以上,如果能达到100以上是最好。IELTS要保持在7分以上。4、GRE 或GMAT等美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个是依据学校的要求而不定。
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何在美国读博士,根据选择的学校不同,美国博士的条件也不同,这些条件都是按照学校规定的,但是无论是选择哪一个学校读博士,美国对于语言方面要求得非常严格,所以在申请博士之前,必须准备一嘴流利的语言,这是去美国读博士要求的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如果对于语言精通了,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就读哪一所学校的博士,然后根据这些学校的要求如何在美国读博士,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来进行选择报考。申请美国博士会考雅思或者托福,成绩的好坏在申请中占有相当重的份量,所以想在美国读博士的人们,必须提前做好语言上的准备,建议托福最低要求达到90,雅思达到7.0再作申请。
除此之外,去美国留学需要申请人出示GRE或GMAT成绩,GMAT考试用于申请美国的商学院,LSAT考试用于申请美国法学院的J.D.学位,GRE考试用于申请美国的文理工科专业,每所学院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各不相同,不过学生的成绩需要超过最低录取分数线10分以上才比较保险。
去美国读博士还需要优秀的GPA,申请美国博士GPA最低要在3.0以上,想申请到全额奖学金的话,GPA需要在3.5以上。
最后就是背景要求,申请者必须有足够的研究经验和背景,并且在专业领域内有出色表现,并完成硕士阶段的多门课程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同等学历,同样硕士的要求,这是去美国留学必须的条件,建议申请美国博士之前,先在相关领域的机构进行工作或者实习,增加阅历经验,这样在申请美国博士时会有优势!
综上就是针对去美国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的介绍了,去美国留学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美国博士的申请条件,然后使自己的竞争力不断增加,以增加申请的成功率,希望小编的回答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
“读书读的怎么样了?”
“最近功课忙吗?”
当朋友这么问我的时候,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因为这些问题的预设是我天天在上课、写作业、考试、拿成绩及等毕业。不过我也能理解圈外人不了解我们这群学术圈“爬虫”到底在做些什么。
受西北大学( )的哈格泰()教授在 Ed上那篇《我在“暑假”干了些什么?》的启发,我也决定写一篇介绍【北美读博究竟在读些什么】。
由于个人经验限制,本文侧重描述的是社会科学博士生的经历,并非适用于所有专业,仅供参考。
”
文/ Wei Xu
“上课”绝不是闲庭散步
做博士生并不是做纯粹的学生,并不是坐在教室里上课,课后写作业,期末考试,拿个成绩,然后等毕业那么简单。恰恰相反,在读博期间,你的成绩一点也不重要。我的导师曾经不止一次跟我说过:“Weixu, who cares about your when you’re in grad ! (在读博的时候谁会管你拿了什么成绩!)”。
没错,我们确实要上课。在北美读博,由于体制的关系,必须经历2—3年的课程训练,也就是说,我们确实是在“上课”,但“上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拿学分,而是为了接受专业训练,以及和自己感兴趣的教授搞好关系以便日后可以让他/她作你的论文委员会成员。
而课程的形式也和本科及部分硕士课程完全不同,这个阶段的课程,大部分被称为“研讨会()”,而本科生的课一般是“讲座()”。讲座就是教授在上面讲课,学生偶尔提问但几乎不参与,学生关心的是考试考什么,怎么样拿到合格成绩拍屁股走人;而研讨会则是教授布置几份阅读材料(通常难度都很高),大家在课上讨论,教授主持并引导讨论,但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学生在说话,这种课程的目的是学术训练。课程考核一般以写一篇论文(paper)为主,这个论文可不是什么花个两天搜索复制粘贴就可以完事的,很多教授对期末论文的要求都是能直接拿去学术会议上发表的。10—15页的期末作业,基本就把一个领域里相关的文献都要综述一遍,还要能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或者是理论突破了。有些教授还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的研究课题里去,一边完成作业一边就出成果了。
一般而言,在课程阶段,一个博士生一学期要选3门课。这个工作量有多大?不夸张地说:大到可以让你喘不过气来。
我们并不是“学生”
虽然官方说起来我们是“学生”,但博士生的真正身份是科研实习生。所以我们日常工作主要包括:
·“上课”(岗位培训)
·做研究(这个是重头,包括自己的研究,或者以助研身份帮助教授做研究)
·给学生上课(助教或者独立开课)
正因如此,我们一般在很多场合指称自己的同学是用“同事()”这个词而不是“同学()”。
就我个人而言,我目前是一门本科课程的助教,同时还是我导师的助研。
作为助研,导师的研究成果发布我就是第二作者,没有任何水分。研究项目从海量文献梳理、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每一个环节都是要既出苦力又出脑力的(教授不希望助研是个纯苦力,还必须能贡献脑力资源)。如果碰上人品好的教授如何到美国读博士,在美国读博士读些什么?非常人能坚持,学生有好的想法,他/她还会积极配合提供资源(甚至珍贵独家数据),论文出来后学生就是第一作者。在这个意义上讲,把导师叫做“老板”是一点都没错的,博士生在大学里做研究和在公司里跟着前辈做项目是一样的道理。
作为助教,基本上一门课里教授通常只负责上课出考卷,其他事务一概都是助教来负责的。哪怕是个英文都说不好的国际生(我有些同事英语真的很烂),也必须每周抽出专门的时间回答学生的刁钻问题,以及批改作业和试卷(教授自己是不批作业的)然后继续接受学生的刁难。关于在北美做助教的经历,我大概可以单独开三篇帖子,实在是罄竹难书。
另外,作为一个助教/助研,我是有办公室的,拿得是员工工资、员工医疗保险、员工停车位。
一些资历高点的学生,甚至是可以单独开课授课的(附带小福利:还没毕业就有学生管你叫了)。在某些学院里(比如我们),部分尚未毕业的学生甚至可以被聘为全职雇员(full-time ),一年拿着4万多美金(高出助教一倍多)的工资,享受所有全职员工福利待遇。
如果你是一个勤奋的博士生,那么你从“学生”到“学者”或者“科研人员”之间的过渡应该是非常平稳的。在学校期间做的事情基本上和日后真正开始全职工作之后做的事情也差不多,区别就是你不用再上课了,不用再向导师汇报了,以及你有了一份全职工作的保障而已。
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
我们的工作真的非常辛苦,睡眠不足是家常便饭不说,休假几乎是一种奢侈。如果你抱怨说你在某家“四大”血汗工厂被当驴使,我们一定会用羡慕地眼光看着你——因为你除了赚得比我们多之外,工作真的比我们轻松好多。你抱怨的是“加班”,而我们根本连“加班”这个概念都没有,从起床到睡觉之间的任意时间都是我们的工作时间。周末对我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我现在的室友可能有个误解,以为我现在真的有周末,其实这是因为这学期我每天四点起床就开始做事了,当然可以在周末抽那么一点点时间出来休息一下了。
我们有寒暑假么?在制度上,我们确实有暑假和寒假,但这仅仅意味着大家没有义务去学校上课(或者授课)而已。除去一些同事在假期里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不说(美国大学在暑假和寒假里也会开很多门课,属于正式课程而不是业余课程),对于大部分学术圈的人来说,暑假和寒假意味着我们终于有时间可以把学期内没做完的研究做完了,或者是终于有时间可以去某个地方收集数据了,又或者是必须要为下个学期要上的课做准备了。假期里的工作量只多不少,我已经听到很多同事在暑假结束后跟我抱怨“Oh my God, the was crazy. I had to do xxxx and xxx and xxxx. I need a break……(暑假实在太疯狂了,我做了XXX项目又做了XXX项目还要把XXX项目完成。我实在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哦,对了,我有没有提到过在北美,暑假里如果不授课,教授和博士生是不拿工资的?
所以,各位亲朋好友,请不要再问我“读书读得如何了”,也不要羡慕我“重回校园做学生”,更不要觉得我周末和暑假看书不陪你们娱乐是在“装逼”。我只是在很卑微很痛苦地做着一件特殊的工作而已,希望你们能理解。
教授:“Tajel,你要休假当然没问题”
“不过,你把工作带在身上了吧?”
Tajel:“你说啥?”
教授:“我假设你休假的时候会一直思考你的研究项目的吧?”
Tajel:“呃……”
教授:“在学术界,‘休假’只不过是你把工作带到其他地方去做的意思”
Tajel:“我们用的字典是同一本么?”
教授:“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常规工作日必须待在实验室里”
学生:“你是说9点到5点?”
教授:“我是说6点到半夜”
学生:“但是我的工资只包含20小时一周的工作”
教授:“那是指20小时高质量的工作,不是‘研究生工作’。关于我为什么认为PhD学生不是‘学生’。我认为这句话是我那篇东西的核心,所以有必要认真地解释一下。”
注意我这里“学生”外面是打了引号的。最正确的说法是,PhD学生既不是学生当然也不是一份真正的职业。
做PhD学生相当于在做一个实习性质的临时工,但同时还要接受训练。在同一个机构里一个PhD生同时承担着多个角色,你的学习和实习是在同一个地方完成的(当然兼职PhD生是另外一回事)。
对于北美体制来说,还存在一个资格认证()前和资格认证后的区别 [注1]。我同一个办公室过了资格考试的好几位(≥5)前辈,每天做的事情是:准备自己的论文,一学期给本科生开两门课,和系里其他教授合作做研究、写论文、出书。除了要向导师汇报工作外,他们现在做的事情和他们日后拿了博士毕业之后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其中一位前辈开的一门400人的大课,还聘请两个第一第二年的博士生做助教的。他们在系网站上列的身份是 and (助理教员、博士生),稍微差一点的则是Part-time (兼职教师)。当他们和非自己导师的教授合作项目的时候,对方教授已经不是站在一个“指导”的位子上,而完全是双方平等的合作关系了(这个和助研是两个性质,助研的时候你是给教授打工,而如果是教授找你合作项目那他/她就是把你当同事看待的)
我们再退回课程训练看看,课程可能是PhD学生感觉最像“学生”的部分了。但有几点我要指出:
第一:这些课程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目前除了方法课我还没见到有教授说话比学生多的课;
第二:PhD阶段选课,不是你求知若渴,想“学点什么”才去选哪门课的,选课的时候目的应该非常明确——你是想拓展你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还是想和这门课的教授建立良好的关系?我已经被前辈们和导师多次告诫:不要去选和你以后研究无关的课如何到美国读博士,我的导师甚至明确表示让我想办法免修学院规定的必修课(因为和我的研究方向无关);
第三:课程最终的要求不是过一个考试那么简单,而是确实要能将课程里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知识库和技能库的一部分,甚至能成为这方面的准专家(你可以直接去给本科生开课不成任何问题);
第四:上一篇文章里我已经说过了,成绩不是课程训练的重心,我们有一门学院很难的入门方法课,16个人(因为有三个系所以人多)里只有两个人拿到A的,还有两个人拿C的(我们的博士课程C下面就是F,F很罕见),你看我们受什么影响么?上一届拿C的那个人不是照样在给本科生开课(因为他专业能力强)?我说我这学期在一门我不感兴趣的必修课上表现很差,导师听了哈哈大笑表示完全不要紧你给我把想上的课上好就可以了,你讨厌的研究领域你也不必要重视,那教授以后也不会和你有交集;
第五: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这个是课程“训练”,是因为许多教授一边上课一边就让你期末写一篇够发表资格的论文或者开题报告出来了。如果你对这方面真的感兴趣,课上完你就直接拿着作业去学术会议上开会了。课程的一半内容其实是一个长达一学期的学术论文指导(而且教授更关心这部分内容)。
PhD是通往高端职业的入口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PhD学生整个5年左右学术训练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一个PhD学生在被录取的时候,等于接受了一份长达五年的临时工合同,并且你的雇主明确告诉你五年之后一定不会再聘用你。这就要求进入PhD项目的学生早为自己做打算,一旦拥有博士学位,很多高端职业就为你打开大门,但同时许多中低端职业也关上了大门。一个PhD学生在拿到学位之前就要开始积极做他们拿到学位之后做的事情。一个优秀的PhD学生变成PhD的那一刻,他/她的生活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他/她可能早已经和某个学术机构签订了职业合同,他/她之前已经做了许多出色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写了一篇重要论文,甚至出了一本专着,同时已经有了2—3年的教学经验了。
当然,每所学院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气,师生关系也可能有不同,给学生的机会也不同。我们学院( / of and )对于PhD学生职业规划的讨论氛围很浓,系里对学生的职业身份也很重视,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的认识和其他人的见解有所出入的地方。但大方向上,一个北美PhD学生目前的状况就是这样的,如果把自己一直当学生,目标仅仅是毕业拿学位的话,他的职业规划很有可能出问题了。我和系里一位美国前辈抱怨说,国际生不能在外面打工,经济上受限。前辈说:Weixu,别担心太多,一个人如果在PhD最后几年还在想着靠校外打工补贴家用的话,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言下之意:这人没拿到足够的,在系里没拿到研究或者教学机会)。
PhD失败的十个原因
最后,我推荐一篇经典的网文:《PhD学生失败的十个原因(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如果不高兴看原文的话,我在这里总结一下10个原因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3801.html
评论列表(0条)
[…] 专业学位种类,中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专业硕士发展迅速,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已经设置了39种专业硕士。预计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将占研究生总招生的50%以上学硕和专硕的学位证有区别吗,专硕和学硕毕业证和学位证有何不同,中国将形成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各占半壁江山的总体格局。总体来说,专硕更偏于实践,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