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去美国读博士好不好,美国留学博士有必要读吗

那么美国留学博士有必要读吗?美国留学博士的优势在这种状况下,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赴美读博。美国博士项目时长通常为4到6年,比英国、欧洲的博士课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在美国读博士,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资源。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雄厚的科技人才储备,基础科学研究实力相当扎实。那么美国留学博士有必要读吗?下面一起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美国留学博士有必要读吗

美国留学博士的优势

选择优势

美国共有4000多所院校,根据《美国博士学位调查》(SED: of )显示,2020年美国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为55,283个,2010-2020博士学位数量总体增长15.1%,累计增加了7,255个博士学位,这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拿数学专业举例,美国招收数学PhD的学校大概100所,其中50所左右数学系整体水平都还不错,能消化的数学PhD的数量是比其他的英语系国家要大得多。而国内来说,数学专业比较不错的学校也就10几所,如果你是国内优质院校的毕业生去美国读博士好不好,美国留学博士有必要读吗,可挑选的余地就更少了。

在这种状况下,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赴美读博。

制度优势

美国博士项目时长通常为4到6年,比英国、欧洲的博士课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博士的前两年,博士生会学习基础课程,通过第二年的博士资格考试后,才会正式成为博士候选人,开始准备自己的研究课题。

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视野全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清楚自己的研究兴趣、方向后,再开始做科研写论文,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要确定自己的论文研究课题。

而且在美国,学生与导师间是双向选择关系,不仅是导师挑选自己钟意的学生,学生同样是在跟多位教授深入交流后,再确定自己的导师。

部分美国大学还实行导师组联合培养制度,即每名博士生入学后由一名主要导师,联合其他2-3名不同专长和特色的教授组成导师组,通过不同的研究内容和专长领域,达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局限于一个领域的目的。这和国内的博士生,由单一导师负责,导师全方面对学生负责的制度不同,大大降低了学生由于选错导师和老板,而没有产出和体验感较差的风险。

这种做法在英国、欧洲大陆和东亚并不常见。在这些地区,博士生和导师配对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一对一联系。

资金优势

在美国读博士,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资源。资金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去美国读博士好不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覆盖自己在美国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且,美国当地适合博士生就业的企业也比较多,不进高校做学术也可以进企业做研发。同样,由于存在很多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科研项目,教授的经费也会比较充裕。

美国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的丰厚资金支持,是美国高校不断创新的基础。

此外,美国大学会在发放录取的同时,就把入读时候所有的奖学金数目和条件白纸黑字的写完整,这样学生也会清晰的得出自己读博时,需要自己支出的部分大概有多少,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录取和进一步入读。

学术优势

美国大学的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学校会组织各种类型的讨论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同时促进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各种学生俱乐部活动内容丰富,能够激发个人兴趣爱好。各种学术讲座也非常多,并且大都是美国学术界、工业界著名人物的报告,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

无论是何种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10名中基本多数都是美国高校,以哈耶普斯麻为典型。

除了这些,美国还有很多相当有实力,在各自领域执牛耳的高校,比如工程类顶尖校有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普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生物医学类顶尖校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埃默里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

去美国读博士如何

图片来自网络

我至今还记得,当告诉老师我想要申请博士时,桌子对面的教授以很怀疑的表情盯着我看:“你确定你真的要读博吗?”

心里颇有不忿,我问:“您是觉得我不能读博吗?”

“我不是那样的意思,”老师答,“但就好比,一个人打算出家,师傅总还要把他推出门去,如果那个人依然执著地回来,师傅才会帮他剃度。”

“……”

我被这个比喻结结实实地寒到了。

“如果你决心走学术这条道路,你先得确定你是不是很能忍受孤独……你可能会花三个月的时间坐在屋里,每天只是对着电脑,没日没夜地写、写、写,而无法跟任何人说话。你的博士论文,你将来的学术著作,恐怕都会以这种方式完成。而你花了那么大心血写出来的书,很可能除了你自己的老师,或是你将来的学生以外,根本就没有读者。说不定你还得亲自去拉赞助,否则就得自己掏钱出你的第一本书……当你终于博士毕业,很有可能你找不到工作,只好做博后,一做就是三五年,却始终没找到教职……而当你找到教职,你又会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根本挤不出时间做自己的学术;你没时间写书,又影响到你的终身教授资格的评定,于是若干年后你不得不灰溜溜地走人……如果你觉得所有这些情况你都能接受,那么,你开始申请吧!”

结果我还是申请了。

那位老师描述的博士前景十分悲惨。而我也知道她并不在夸张。现在的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博士,更何况是人文博士。就像在国内,大多数一流高校的博士,毕业后得去二三线的城市教书,美国也是一样的情况。很有可能你在纽约读了一个满是光环的博士,毕业后就去支援西部,风吹草低见牛羊了。也许十五六年后,你著作等身,终于被名校聘为终身教授;也有可能你就此一蹶不振,从此永远在大草原上看夕阳……

看夕阳大概算是比较好的情况,说明你终于在学术这条路上坚持下来了,并且生活惬意。我知道更多的,是花了七年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就此结束学术生涯的。耶鲁东亚系修魏晋文学的一位师兄,毕业后去孟加拉支教,我不知道他还打不打算回来。斯坦福做憨山德清的一位师姐,毕业后结婚生娃,直到现在仍在家里带孩子。诚然,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未尝不是个好归宿。

也有非常幸运的情况。比如耶鲁做上古的那位老师,普林斯顿博士一毕业就成了耶鲁教授——原因是在他之前的那位教授,在耶鲁呆了七年,仍然没有拿到终身教职。

申请博士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对于外国学生。因为有东亚系的学校本来就很少,而每个学校每年一个方向最多录取一个人,中国文学往往只录取一两个人,所以,整个美国的东亚系加起来,一年中国方向的录取人数恐怕也不过十几二十人,这其中还有许多是做佛教、做西藏的。

另一方面,为了考虑学生整体的种族构成,一个学校不会一味录取美国学生或中国大陆学生。像我的导师,虽然做的是中国上古,他的学生分别来自台湾、德国、韩国和美国;我很怀疑我之所以被录取,有可能就是他正好想招一个中国大陆学生。并不独我的导师如此。耶鲁那位做现当代的老师,她的学生分别来自新加坡、香港、大陆、台湾、美国,每一节课的课堂,都像在开全球华人的国际会议。

去美国读博士如何

图片来自网络

伯克利东亚系仍是美国人占多数,但这美国人的种族构成仍十分奇特:犹太人、拉丁裔人、美国华裔,还有两个坐轮椅的残疾人。唯独缺黑人。所以我怀疑,如果黑人学生有学中国文学,申请起来一定所向无敌。与之相比去美国读博士如何,我和学长们的留学故事:美国读博有多恐怖?,中国人的申请是毫无优势可言的——因为来自中国的申请太多,而美国本土的华裔又格外多。相对而言,日本人与韩国人不但绿卡比中国人容易拿,博士也更容易申请。甚至,在我博士面试时,老师问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系里有老师反对东亚系过多招收中国学生,你怎么看?”

被录取需要的不仅是实力,还得知道怎么去把握机会。我听到无数个例子,就是学生在被博士项目录取之前,就已经通过学术会议与老师有了一面之缘。仅是实力、机遇也不够,还得会迎合。即使你提的想法再高明,如果没有能与你契合的老师,你仍不能被录取;另一方面,即使方向契合的老师,你还得讨巧,得提出让人觉得“有意思”的题目。哈佛东亚系一位做唐宋政治的台湾师兄,第一次申请哈佛提的题目很正,是关于官场中的改革派与反对派,被拒;第二次申请,他连 都没有大改,只是将题目换成了“官场中的幽默”,结果就被录了。

但对于大多数申请东亚系博士的中国学生,哈佛的做法是将他们搁进MA项目里。在哈佛读硕的朋友W跟我描述哈佛东亚系MA的状况:“非常恐怖,真的,非常恐怖。”她指的恐怖是说项目本身的竞争激烈。因为美国本土的本科生都直接读博,这个MA项目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非美国人预备的博士预科;已被录取的学生已然是华人中的佼佼者,却还要面临再一度的选拔。二十多个学生,最终只有三五个人能被留下来。有时,与你方向一致的那位老师,在上了一两节课后,就会以非常明显的态度,告诉你是否合适。W讲述她上过的某节课,教授B对于他满意的学生,一直是“很好”“很有意思”的夸奖;而对于另一个他看不上眼的学生,则一直质问“你真的觉得……?”“难道你没读过……?”被喜欢与不被喜欢的,一目了然。

美国读博非常辛苦,借用别人的话,就是要“掉一层皮”。我时常听到耶鲁化学系的博士生抱怨如何如何被老板压榨,说连假日都没有,一直给老板当廉价劳动力。文科博士有寒暑假,但暑假也多被会议挤占。学期中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因为自己要修课,还要做助教,又还要准备极费心力的博士资格考试——何况,年纪也不小了,还要成家,结婚生子,养活家人。

所以,也有中道而弃的中国师兄,从东亚系退学,改投了法学院。美国学长指责这是以东亚系为跳板,以此想在美国生活。可我却觉得,他放弃不是因为他真的不爱文学了,是因为他真的得养家。

去美国读博士如何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也许是因为我工作过,并且工作不尽如意的缘故,我倒觉得读博不像老师描述的那样糟糕。如果不在心里预设一个“读完博士就可以风风光光当教授”的期待值,也许就不至于太失望。当然,也有可能,七年后你毕业,你的同学都已衣锦有成,人前光耀,而你仍是年纪一把身无分文——那也没什么去美国读博士如何,不要去同学会不就结了。

现在回头看我自己的申请,觉得我选择读博,恐怕也不是因为对学术有多少“非此不可”的热爱,更多好像是“不想工作,那就读博好了”。有时写论文写到一半,会忽然质疑:这真是我想写的吗?甚至,这真是我想做的事吗?即使这的确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并不能做到最好,它还值得我这样费劲地去做吗?问着问着,自己就陷进一个怪圈里。

可这世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事?

唉,人生是条不归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74154.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月 16日 下午9:00
下一篇 2024年 1月 17日 下午12:03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