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教育,迎面遇上了“万物数智化”时代。在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大学该如何打破传统藩篱,如何满足人们多样化教育需求,如何为中国培养引领未来的国际化人才?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新挑战,也是未来教育面对的新机遇。
近日,“启赋未来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外合作大学校长们齐聚一堂,围绕面向未来的办学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化转型及打造无边界的中外合作大学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该研讨会是2023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的平行论坛,由中外合作办学专委会和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联合承办。
“中外合作大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把握时代趋势和科技前沿。”宁波诺丁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全球事务长张毓隆表示,大学不应该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扩展并深化对外合作,一直是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愿景。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耀林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引进和融合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汇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实践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融合与创新,支撑并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中外合作大学的使命。”
其中,国际化人才培育是重中之重。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对于现在的中国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所要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术交流处负责人柯常青认为,中国要发展、要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仅靠引进人才是不够的扬大中外合作,必须更加重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自主培养,掌握人才就是掌握未来。中外合作大学可先行先试,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世界性、国际化,是中外合作大学最突出的优势;国际师资、小班化教学、互动式学习、外语授课,是中外合作大学的标配。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丁树哲认为,以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基本思路扬大中外合作,中外合作大学亟待打破传统藩篱,与世界一流大学对接是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通过学习和借鉴,拓宽我们的视野,能够真正理解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演化升级,教育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成为一种全球共识,这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探讨话题。
数字化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无疑是培养未来工作所需人才的重要方向。“数字化是教育转型的新机遇。”张毓隆指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将在未来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同样认可转型的必要性:“面对数智时代,素养教育日益重要,想象力、创造性、融合能力日益凸显,人机融合将成为常态,教育的目的将从消除‘无知’转变为使人类具备应对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多变性的能力。”
应对数智时代的挑战,唯有拥抱数智、利用数智、创造数智。据了解,自启动数智化转型以来,截至2022年年底,宁波诺丁汉大学已有近70个数字化项目顺利完成,20多个项目正在展开。
研讨会上,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涉外办学和监管处处长毛冬敏提到,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建设高水平合作办学,首先要加大人才支撑,要结合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办学布局,集聚世界一流师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围绕国家战略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在理工农医、交叉前沿、急需紧缺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再次要发挥合作办学独特优势,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系牢中外人文交流纽带,提升合作办学对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贡献度。
美、英、澳一直以来作为世界最热门的几大留学国之一,广受留学生们的喜爱。
但随着疫情情况以及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国外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不少其 孩子们在外的安全问题也是众多家长所考虑的问题,所以不少人现在更倾向于离家近、费用低廉含金量高的家门口的学校。
毕竟不用出国,也能读世界顶尖名校,也可以享受到国外相同的教育,这种体验确实很nice!!
除了香港和澳门,中外合办的院校热度现如今也是逐年上升,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捧,而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就是港中深!
(图源:学校官网)
近期港中深公布了商学院新生大数据,如果对港中深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结合自身背景参考一下,看哪些方面还有待提升!
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的大学,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巿人民政府和深圳大学共同建立。
学校于2014年3月正式创办,传承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国际化的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与本部是一个品牌,两个校园,学校的师资招聘、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位认定等都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教务会负责。毕业时将获颁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证。
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港中深在合作办学大学中再次位列第一,全国排名第57位。
(图源:网络)
二、商学院新生录取数据
1、经济学硕士
申请人数:
在中,港中深的经济学硕士一共录取了73位新生,招生报录比达到13:1,并且都来自海内外知名院校。
其中,男生占比64%,女生占比36%。
本科背景:
其中90%来自985或211院校,还有7%是来自境外院校或中外合作办学,剩下3%来自其他学校。所以双非的学生需要加强其他背景,增强竞争力。
同时,官方还介绍了这些985/211的学生的学校“具体名单”,这里面包括: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专业背景:
港中科经济学专业,对于本科背景的限制并不强,主要来自金融学、经济学,但也有金融工程、财政学、精算学、金融统计学。
并且根据学校官方公布的数据,本科为理工专业的学生比去年有所提升,从6%来到了24.7%,这些理工科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人工智能、材料物理、遥感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GPA:
学生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为85/100,4分制绩点为3.4/4.0。
语言成绩:
根据官方的统计,学生的平均语言成绩,雅思平均分为6.74,托福平均分为96分,整体还是比较高的。
软背景:
从软性背景来看,13%有全职工作的经历,这些工作经历来自银行、证券和国企,并且74%的学生有两个月以上的实习。
而关于学生实习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厂,譬如腾讯、安永、毕马威等,具体情况如下:
2、市场学硕士
申请人数:
市场学硕士这个项目新生中85%的学生都来自985/211院校,剩下15%的同学来自中外合办及境外高校,双非一个都没有,所以这个项目双非还是不要当炮灰了。
本科背景:
其中C9院校联盟占比13%,分别是复旦大学2人、哈尔滨工业大学2人、南京大学1人、西安交通大学1人、浙江大学4人。
像中外合办的有港中深本校,境外院校有英国的曼切斯特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
其他院校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暨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曼大、哥伦比亚大学
专业背景:
港中深市场学这个项目是支持跨专业申请的。
大部分新生修读非市场学的经管类学科,占比62%;市场营销专业的仅占比15%;剩下的就是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学生,加起来占比23%。
GPA:
这批新生中,平均绩点3.5/4.0(86/100)。
语言成绩:
根据官方的统计,这个专业的学生平均语言成绩,雅思平均分为7,托福平均分为96分,这个整体的录取分数和语言都高于金融学项目了。
实习方面华农中外合办,学校没有给官方的数据,但从港中深整个经管院的录取bar来说,实习一般不会低于2段,甚至更多,而且基本都是大厂。
以上就是目前官方给出的新生数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升华农中外合办,中外合办大学好申请?!一文读懂港中深商学院23fall新生背景,后续如果有其他专业的数据,小师姐会持续更新的。
最后预祝各位在申请季中都能拿到满意的offer~~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89495.html
评论列表(0条)
[…] 受疫情、政治、政策等种种不稳定因素影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怎么报,近半年来全球留学形势依旧尚不明朗,再加成倍增长的国内出国留学申请人数,使得留学申请的竞争越发激烈,不少憧憬国外学习生活、但又对海外局势有些担忧的同学对于是否出国留学仍旧举棋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