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出具有扎实宽厚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科研、写作及相关的实践工作以及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能从事汉语教学、新闻传播与编辑出版、媒体策划开发等方面工作的新人才。
培养方向:
2011年法国在职研究生,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深圳大学获准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培养方向如下:
文艺学
本专业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给文学实践以指导的学科。研究范围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史等。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专业强调科学地研究语言,注重在汉字处理与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和应用,探索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将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解决实际问题文学专业研究生方向,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级人才。
汉语言文字学
本专业从纵向和横向等不同角度认识和梳理语言文字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状况,探索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化、现代生活之间的深浅交叉,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是本学科方向的主要特色和优势。
中国古代文学
本专业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典籍、文论、各个时期文学承前启后的关系等为研究对象。“国学热”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重新焕发活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专业主要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予以重审,对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文学群体、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强调与强化文学写作。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专业立足于吸收传统世界文学研究的成果,重点关注关于宗教文化与中外文学、中外文学主题学、当代欧美文学的研究。
师资队伍
深圳大学1983年建校文学专业研究生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在北京大学的直接支持下,次年创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9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1998年以来相继获得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共5个硕士学位点的授权,2010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辖7个专业方向)的授权,2018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目前,本学科拥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3人,研究方向明确,梯队结构合理。近5年来,本学科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项,省部级规划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达25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5余项,还有一批文学创作成果广泛见诸全国著名文学期刊。
课程设置:
1、常规课程:课程设置以专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结合全国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需修满32学分。其中核心课程包括中国文学研究、文论与外国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概论等,方向课程包括文学写作、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等,选修课程包括诗词写作学、音韵学、中国现当代作家专题、犹太—基督教文化与流散文学研究等;
2、“深大人文论坛”:邀请全国及海内外学术精英、知名学者走进深圳大学文学院深大人文论坛,与研究生面对面进行学术传授与交流,每学期约15场。
教学资源:
1、文学院专用资料室,具有藏书15万册,电子图书38万册,数据库8种;
2、中文文献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总面积150平方米,配有电脑35台,多媒体视听设备1套、其他多媒体设备若干;
3、便捷校园网及WIFI、图书馆等。
奖助体系:
除学校开设的每年一度的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等校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及社会奖助学金(如好日子奖学金等)之外,文学院还设有专门针对本院研究生的汤一介人文奖学金(5000元/人)、侯宝垣人文奖学金(2600元/人)等。
培养特色:
深圳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色:
1、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及学术论文的写作;
2、提供丰富便利的学习资源。学校配备有专用教室、案例研讨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及数据库资料等一流的教学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
3、积极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及社会调研的机会。
4、充分利用深圳大学与港澳台及国外高校的地缘优势,积极拓宽我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与国际交往能力。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融入社会能力较强,多在高校、科研单位、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新闻出版机构以及中小学、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研究、写作、培训等工作,以2013届中国现当代文学12名毕业研究生为例,就有11名考上深圳市各区各大中小学职员及公务员岗位,工作多有佳评。
生源构成:
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全国各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中国语言文学相关学科感兴趣的毕业生。
报考要求
要求报考者对古今中外文学著作有一定的涉猎,热爱文学与写作。除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外,其他考生须在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物理学专业研究生方向,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介绍
专业概况:
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建立最早的物理学科之一,经历了九十多个春秋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现已发展成为国内著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名家辈出,培养了许多杰出人物,为我国的教育、科研和国家建设以及物理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9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科为谋求自身进一步的发展,调整了院系设置。在原物理学系的优势学科,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物理学系。物理学系依托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具有一流的基础研究实力和水平,与国际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联系。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电子层次上研究凝聚态物质中不同类型微结构组态、分布、相互作用及形成和转变规律,揭示它们与宏观物理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将理论研究,计算机模拟与当代先进实验手段相结合,探索、设计和制备各种类型的微结构材料,研究其物理机制和新效应,为发展新型微结构材料奠定基础。
研究方向:
1、超导物理学和强关联电子系统:研究掺杂莫特绝缘体的物性,包括高温超导体在内的各种非常规超导体的超导机理与物性,钙钛矿氧化物物理学,铁电体介电体物理学,多铁性系统相变,磁电耦合物理与材料制备,功能陶瓷薄膜和异质结材料及应用等
2、介观物理学和电子输运:研究自旋电子学,介观体系中的量子输运过程和新奇量子效应物理学专业研究生方向,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介绍,如掺杂锰氧化物中的巨磁电阻效应、纳米异质结构中的隧道磁电阻效应、铁磁/超导隧道结等。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如何预计纳米结构中的电流性质、电子电子互作用对电流性质的影响、电子的自旋自由度对输运特性的影响,以及纳米结构中热输运的性质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未来新一代微纳电子器件的设计。
3、计算凝聚态物理和材料设计:通过计算模拟的办法研究碳纳米管、钙钛矿氧化物、稀磁半导体等物理体系的电子输运特性、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和磁学性质等多种物性。为设计新一代纳米器件提供材料和物理基础。
4、磁性物理学:研究纳米材料的磁性与自旋相关的输运性质及其与微结构的关联。例如:磁性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纳米线阵列的磁性;磁电阻效应,磁光效应,磁热效应,薄膜与颗粒膜的反常霍尔效应;纳米微晶软磁与永磁材料;半金属与赝金属材料;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等。这一方向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利用自旋极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磁性纳米结构的物性。
5、团簇物理学:研究多种团簇结构的各种物性,例如金属和半导体团簇的结构和性质,团簇组装纳米结构的量子性质,金属和氧化物纳米线的结构和性质,包裹团簇的热力学性质-纳米喷,以及激光调控磁性半导体纳米结构等。
6、固态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主要研究领域是超导量子计算和超导器件,以及宏观量子相关现象。实验观测到约瑟夫森节中的量子相干振荡,不仅证实了量子力学可以应用于宏观变量,而且开创了运用超导器件实现量子计算机的广阔前景。
课程设置:
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结构和物性、计算物理学入门等。
优势和排名:
南京大学物理学系SCI论文总数和高水平论文数量一直位居国内高校物理学科前茅。物理学系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国内排名一直处于前几名。甚至第一名。
师资力量:
在人才培养上物理学专业研究生方向,已形成了从博士后到面向成人开展的一种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物理系在职教职工200余人(其中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9名,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博士导师46名法国在职研究生,教授、副教授112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4名),在站博士后45人,博士研究生89人。
名师简介:
丁海峰,教授。 2001 年于德国马丁·路德大学 ( 哈勒 – 维滕堡 ) 物理系及马克思·普兰克微结构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 2002-2005 年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材料部博士后, 2006 年作为“海外留学优秀人才”引进,并聘为教授。
担任主要课程:《力学》、《固体物理》
研究领域 实验凝聚态领域,主要包括分子束外延、磁光克尔效应、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镜、磁性超薄膜及磁性纳米结构、磁性相关量子现象等。
学术交流:
南京大学物理系具有一流基础研究水平,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与国际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联系。
就业方向:
南京大学物理学在职研究生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或是到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另外还可以到企业中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工作。
培养目标:
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物理学专业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应变和竞争能力的物理学基础性人才。本科阶段的教学,使基地班学生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并得到科研能力的初步培养。毕业后适宜继续攻读物理学及与物理学相关的高新技术学科。
科研成果:
南京大学物理系科研成果丰硕,1992以来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千篇,其中被SCI收录的高质量论文二千余篇。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多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3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