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考试马上就要到了,许多家长都在犯愁孩子的成绩不好,本科线够不上哈工大威海俄罗斯留学,读专科又不甘心,家里条件呢也是普通家庭。那么有什么方法既能让孩子读上本科,又能在费用上节省一些呢?不妨来看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俄罗斯1+4国际本科项目!
一、学校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9年成为中国“C9联盟”创始高校成员。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二、项目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留学生中心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多所高校进行友好交流。在国内开展俄语教学,由中教和外教同时授课,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俄语语言教学环境,助力学生留学俄罗斯、白俄罗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进行半年或一年的俄语学习,结业后赴俄罗斯/白俄罗斯大学继续攻读本科课程,毕业后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大学授予本科学士学位,该学位可获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本科毕业后亦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课程。
三、中俄关系
俄罗斯地大物博哈工大威海俄罗斯留学,高三只考三四百分,想读一个性价比高的本科项目,来看看哈工大!,自然资源和矿产极为丰富,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横跨11个时区,莫斯科时间比北京时间晚5小时。俄罗斯的主要货币是俄罗斯卢布。中俄自1949年建交以来,两国政治上西班牙在职研究生,经济上互利合作,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促进了中俄策略对接,引领两国关系走向更高水平。
四、留学优势
性价比高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及教学水平,其高等院校的毕业证书被世界所认可。每年学费和生活费部分城市低至3.5万人民币左右
就业前景广
随着中俄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政府间合作项目陆续启动,为广大留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空间及无数的就业机会
两国政府相互承认学历
中俄双方政府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议。凡在俄罗斯正规高等院校注册学籍学习并取得毕业证书,均可在中国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申请学历学位认证
留学起点低
申请俄罗斯国立大学不受国内高中文理科影响,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无需语言基础和高考成绩通过入系考试后,可申请到合适的大学。
五、招生专业
音乐类:声乐、钢琴、乐器类、指挥、作曲、音乐理论、音乐教育、音乐史等。
舞蹈类:芭蕾舞、民族舞蹈、现代舞、舞蹈艺术与编导等。
美术类:绘画、版画、雕塑、建筑、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等。
影视戏剧类:导演、摄影、表演、电影美术设计、舞美、动画、电影学、戏剧表演等。
体育类:球类、搏击类、滑冰、田径、游泳、体操类、体育教育等。
综合类:经济与管理、教育学、法律学、语言学、哲学、翻译、国际关系、服务业、旅游业、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大众传媒、计算机科学、机械制造、电力与热力工程、地质学、建筑学、物理、化学、无线电工程、通信系统、数学与力学、政治学、生物技术、信息安全、医学等。
六、合作学校
综合类
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音乐类
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俄罗斯国立格涅辛音乐学院、师范类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
美术类
列宾美术学院、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工业技术与设计大学
影视戏剧类
全俄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
舞蹈类
莫斯科国立舞蹈学院、瓦岗诺娃芭蕾舞学院
体育类
莫斯科国立体育学院、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
七、招生细则
报名条件
应往届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高二在读生
语言要求
无需语言成绩和高考成绩
课程
国内1年语言预科/国内0.5年语言预科+国外课程学习本科/研究生
国内语言培训费
29000元/学期;58000元/学年
住宿费
按学校相关收费规定收取
以上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俄罗斯国际本科项目的详情啦,想为孩子早点找出路的家长们,快来私信我吧!还想知道哪些关于留学的咨询都可以评论留言~
往期精选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国际本科项目开始招生!想冲名校的快来看看
五年硕士毕业,C9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3+2本硕连读项目
可对接QS世界排名前100名校——西安外国语大学马来西亚留学项目
俄罗斯留学政治学,黑龙江大学学科风采 | 区域国别学
学科带头人寄语
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在西方起步较早,在我国正式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进步。黑龙江大学区域国别学历史积淀深厚,对俄特色突出,近年来着眼新形势新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区位与学科优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为推进国家向北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黑大贡献”。
——学科带头人:吴承义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 在高等教育中发挥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和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黑龙江大学瞄准自身定位和特色,精准谋划,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学校外语学科与综合性大学的多重优势,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谱写学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迭代发展 成绩显著
黑龙江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源于早期的俄语教育和苏联问题研究,至今经历了从单语种、单国别到多语种、多国别/区域,从“学科方向”到“二级学科”再到“一级学科”(培育)的发展历程。1979年,学校成立“苏联问题研究所”(后更名为“俄罗斯研究所”)。20世纪80-90年代,学校在俄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下陆续招收俄罗斯研究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0年,学校成立“俄罗斯研究院”。2014年,俄罗斯研究学科方向升级为目录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俄罗斯学”,开始独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6年,学校整合对俄研究资源,“俄罗斯研究院”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合并进行一体化建设,为学校区域国别研究储备了一批专门研究力量。
2018年9月,学校引进区域国别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吴承义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 ,吹响了新阶段学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号角。2019年1月,在原“俄罗斯学”基础上,学校整合校内英、德、法、西、日、朝、阿等外语学科及世界史、国际政治等相关跨学科力量,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成立目录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经教育部备案获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2022年6月,学校成立校级研究机构“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 ”。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被国家正式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区域国别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大热门学科。同年12月,在黑龙江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申报工作中,学校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被列入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名单,学科建设步入“一级学科”(培育)的新台阶。2024年3月,经过新一轮反复论证,学校区域国别学被作为一级学科列入黑龙江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推荐名单。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学科先后涌现了姜长斌、李传勋、郭力、马蔚云、姜振军等一批对俄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们在俄罗斯经济转型、俄罗斯东部地区、中俄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等领域进行长期、全面、系统的研究,产出的系列著述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奠定了学校在国内区域国别学界的基础地位。
师资雄厚 广育英才
目前,学校以优势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为主要依托,融合法学、理论经济学、世界史、政治学等强势关联学科,组建了一支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包容开放、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高的区域国别学师资队伍。目前,学科共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入选者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2人,行业学会(副)秘书长2人,常务理事8人次,博士生导师12人,具有留学访学经历教师28人。此外俄罗斯留学政治学,还聘请国家级、省级高端智库专家学者5人为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致力于培养精通外语,熟知对象国/区域的国情区情,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能与外国同行对话、交流、合作的“三通”(国别通、区域通和领域通)人才,为国家向北开放战略服务,助力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为“一带一路”海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国外在职博士,走出了一条以对俄研究为核心特色,多语种多国别研究协同发展,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人才培养路径。从20世纪90年代起,俄语语言文学学位点在国内同类高校较早开设“俄罗斯研究”方向,到2019年设立目录外二级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覆盖8个语种,每年招收硕士生10余名,博士生4-5名,现有在校硕士生32人,博士生21人。学校已与俄罗斯等国家高校开展互派交流,近5年间,硕士生受上合组织区域学项目资助赴俄进修11人次,硕士毕业生有4人赴日本、俄罗斯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在校博士生2人被选拔到国际组织、驻外领馆工作。学校外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设置有区域国别研究课程模块,已开展硕博连读,正在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满意程度较高,职业发展潜力大。
深耕科研 服务社会
经过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学校区域国别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2013年以来,累计申获厅级以上项目9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项;近5年出版著作(含译著、教材、词典)5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世界历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美国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24篇;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申获教育部备案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2017)、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18)、国家民委备案乌克兰研究中心(2020)等高端平台 。
高层次学术交流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多元学术阵地网络初具成型。连续举办5届“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高层论坛”,共同发起“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 ”“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等学术组织,与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开展长期科研合作。学校《外语学刊》在国内的外语期刊界率先设立“国别和区域研究”专栏;《俄罗斯学刊》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2022年度政治学最受欢迎期刊”;国内高校唯一俄文报纸《远东经贸导报》成为上级部门外宣指定刊物;学校成为《中国区域国别学年鉴》编辑部(北方)的承办单位 。
此外,学校区域国别研究团队长期服务于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副总理级定期会晤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宣部等5部委和25家省内厅局单位建立稳定的智库成果上报渠道,定期报送智库刊物《中俄战略协作动态(共51期)》《欧亚时事观察(共24期)》,多份智库成果在《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等发表,被省级(含)以上部门和领导采纳、批示成果210余篇,资政服务渠道不断拓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团队成员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媒体采访,受邀为省人大、宣传部、商务厅等部门授课/咨询年均10余次,媒体宣传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面向未来,黑龙江大学区域国别学将以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申报和建设为牵引俄罗斯留学政治学,黑龙江大学学科风采 | 区域国别学,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着力推进“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俄罗斯综合研究”“东北亚经济与历史专题研究”“欧亚语言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四个二级学科建设,为大变局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高质量互动提供人才和智识支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黑大贡献”。
图文来源 | 俄罗斯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排版 | 张鹏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3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