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1948年)
院士是国家授予的终身荣誉,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最高水平。
数学院士,无疑能代表中国数学的最高水平。
若想当院士,有没有最好的途径?当然有。
陈省身说:“要追着这个星球上最好的数学家学数学”。陈省身无疑是近几百年来,中国最优秀的数学家,他若称第二,是没有人敢称第一的。
陈省身(左一)与姜立夫(右二)
陈省身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大学时,他追随民国奇才南开大学的姜立夫学数学。后知道清华有一大批优秀数学家群体,他考取清华研究生。在听了一个德国数学家来京讲座后,就追到德国读人家的博士。这个德国教授出门后,他跟教授的助手打听到法国E·嘉当是这个星球上最优秀的数学大师,就追到法国,跟了人家二年。出师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站到数学金字塔的塔尖了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在哪,CICC科普栏目|中国数学”江湖”六大门派,别人只能仰望他。
现在,在中国,最好的数学家当然是数学院士了。
1948-2017年,中科院共评选出了68名数学院士。在梳理中国数学院士的经历中,发现68名院士传承于6大宗师,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国数学界的6大宗师》有详细论述,大家有兴趣可关注。
现在68个数学大师,已去世26人,还有42人在世。但这42人中,不是谁都可当老师的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在哪,有的90多了,有的80多了,还有几位在国外。
这些活着的数学院士都呆在哪?为什么呆在那?是本文今天要论述的重点。
总的说来,活着的42位数学院士分布在国内12所大学。
今天就从国内第一个数学系清华大学数学系谈起。
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为熊庆来,他从法国学成归来,带出了一批弟子,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数学系师生集体划转到北京大学,在北大,熊庆来的弟子几代相传,形成了壮观的北大学派。
熊庆来发现培养了自学成才的华罗庚,华罗庚在1955年组建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培养发现引进了一批数学英才,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中科院学派。
民国奇才姜立夫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他将在美国哈佛大学学到的治学方法手把手教给陈省身及其它南开弟子,血脉相承,形成了南开学派。
留学日本的陈建功,回国创建浙江大学数学系,将同在日本留学的学弟苏步青召回,两人联手带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陈苏学派”。1952年院系调整,浙大数学系集体划转到复旦大学,近七十年来,复旦数学系薪火相传,形成了复旦学派。
可见,6位数学大宗师亲自带出了中国数学界的4大学派。现在中国数学界还有2大学派的影响力也很大,那是他们的再传弟子带出来的。
陈建功的弟子夏道行,学成后回到山东大学,带出了山大学派。
熊庆来的弟子张中燧,来到北师大,带出了北师大学派。
这六大学派现有院士36人,其中北京大学6人、复旦大学5人、南开大学4人、山东大学3人、北京师范大学3人、中科院15人。
中国数学界基本上以这六所大学为主流,如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比中,获得A+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获得A有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在六大导师的再传弟子中,还有些弟子没有回到六大学派,而是另立山头,其中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大学各占1人。这批数学院士,在国际国内数学界,也能呼风唤雨,但与六大门派比,力量还是弱了点。
一、中国数学六大学派
(一)北大学派。
北大学派为熊庆来、姜立夫、陈省身及其弟子所创,产生过21名院士,现有院士6人。
1、熊庆来的弟子留北大
许宝騄:1948年院士,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清华-伦敦大学-西南联大-北大。
段学复: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清华-多伦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北大。
柯 召: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清华-曼彻斯特大学-川大-北大。
2、姜立夫弟子来北大
江泽涵: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南开-厦大-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北大-西南联大-北大。
姜伯驹:1980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北大。
3、陈省身弟子来北大
廖山涛:1999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西南联大-北大-中央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北大。
4、北大留校北大
张恭庆:1991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北大。
丁伟岳:1997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北大–中科院-北大。
文 兰:1999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美国西北大学-北大。
王诗宬:2005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北大。
张平文:2015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北大。
5、别的学校来北大
江泽涵: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南开-北大。
田 刚:2001年院士,主要经历:南京大学-北大-哈佛-北大。
6、北大去别的学校
王湘浩: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北大-西南联合大学-北大-吉大。
张中燧:1957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清华-剑桥-北大-北师大-中科院。
杨 乐:1980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中科院。
潘承桐:1991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北大-北大-山大。
刘应明:199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北大-四川大学。
张景中:1995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中科大-广州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中师大。
李安民:2009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川大-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川大。
汤 涛:2017年院士。北大-北师大香港浸会。
(二) 复旦学派
由陈建功、苏步青所创及其弟子所创,产生过14名院士,现有院士5人。
1、苏步青、陈建功及其弟子留校
陈建功: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浙大-复旦。
苏步青:1948年院士,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浙大-复旦。
胡和生:女,1991年院士。主要经历:交大-浙大-复旦。
李大潜:1995年院士。主要经历:复旦-复旦。
洪家兴:2003年院士。主要经历:复旦-复旦。
陈恕行:2013年院士。主要经历:复旦-复旦。
2、别校来复旦
冯 康:1980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中央大学-复旦-清华-中科院。
陆汝钤:1999院士,主要经历:德国耶拿大学-中科院-复旦。
3、复旦培养去别校
夏道行:1980年院士。主要经历:山大、浙大-莫斯科大学-复旦-中科院-山大-美国加州大学。
谷超豪:1980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浙大-复旦-莫斯科大学-复旦-中国科大-温州大学。
石钟慈:1991年院士。主要经历:浙大、复旦-中科大-中科院。
郭柏灵:2001年院士。主要经历:复旦-中科院。
彭实戈:2005年院士。主要经历:山大-巴黎第九大学、普鲁旺斯大学-复旦-山大。
张伟平:2007年院士。主要经历:复旦-中科院-南开。
(三) 南开学派
由姜立夫、陈省身及其弟子所创,产生过11名院士,现有院士4人。
1、南开留南开
姜立夫:1948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哈佛大学-南开大学。
陈省身:1948年院士,1994年外籍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南开-清华-德国汉堡大学-清华-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普林斯顿研究字-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开。
龙以明:2007年院士。主要经历:南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南开。
2、别校来南开
严志达:1993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通州师专-西南联大-南开。
马志明:1995年院士。主要经历:重庆师大-中科大-中科院-中科大-南开。
张伟平:2007年院士。主要经历:复旦-中科院-南开。
陈永川:2011年院士。主要经历:川大-西南财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南开。
3、陈省身弟子去别校
江泽涵: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南开-西南联合大学-北大。
吴文俊:1957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交大-中央研究所数学所-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北大-中科院-中国科大。
冯 康:1980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中央大学-复旦-清华-中科院。
丘成桐:1994年外籍院士,菲奖获得者。主要经历: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数学所。
(四) 山大学派
为陈建功及北大弟子创建博士,产生过4个院士,现有院士3人。
1、陈建功弟子来山大
夏道行:1980年院士。主要经历:山大、浙大-莫斯科大学-复旦-中科院-山大-美国加州大学。
2、北大弟子来山大
潘承桐:1991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北大-北大-山大。
3、山大弟子留山大
彭实戈:2005年院士。主要经历:山大-巴黎第九大学、普鲁旺斯大学-复旦-山大。
王小云:2017年院士。主要经历:山大-山大。
4、山大去别校
郭 雷:2001年院士。主要经历:山大-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科院。
(五) 北师大学派
为熊庆来弟子创建,共出过4个院士,现有院士3人。
1、熊庆来弟子来北师大
张中燧:1957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清华-剑桥大学-北大-北师大-中科院。
2、武汉大学李国平弟子来北师大
王梓坤:1981年院士。主要经历:1952武大-1958莫斯科大学-1984北师大。
3、北师大留北师大
陈木法:2003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师大-北师大。
4、北大来北师大
汤 涛:2017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北师大-香港浸会。
(六) 中科院学派
为华罗庚创建。共出过22名院士,现有院士15人。
1、华罗庚弟子留中科院
华罗庚:1948年院士,1955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清华-英国剑桥大学-清华-西南联大-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清华-中科院-中科大-中科院。
冯 康:1980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中央大学-复旦-清华-中科院。
王 元:1980年院士。主要经历:浙大-中科院。
陈景润:1980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厦大-中科院。
陆启铿:1980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中大-中科院。
杨 乐:1980年院士。主要经历:北大-中科院-美国康奈尔大学-中科院。
关肇直:1980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清华-燕京大学-北大-法国巴黎大学-中科院。
2、中科大来中科院
严加安:1999年院士。主要经历:中科大-中科院。
李邦河:2001年院士。主要经历:中科大-中科院。
3、湘潭大学来中科院
袁亚湘:2011年院士。主要经历:湘潭大学-中科院-英国剑桥大学-中科院。
周向宇:2013年院士。主要经历:湘潭大学-中科院-俄罗斯科学院-中科院。
4、武汉大学来中科院
丁夏畦:1991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1947年武大-1951年中科院。
陈希孺:1997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湖南大学-武大-中科院-中科大-中科院。
5、复旦大学来中科院
石钟慈:1991年院士。主要经历:浙大、复旦-中科大-中科院-中科院。
郭柏灵:2001年院士。主要经历:复旦-中科院。
6、四川大学来中科院
江 松:2015年院士。主要经历:川大-西安交大-德国波恩大学-中科院。
7、山东大学来中科院
郭 雷:2001年院士。主要经历:山大-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科院。
8、厦门大学来中科院
林 群:1993年院士。主要经历:厦大-中科院。
9、南京大学来中科院
陈志明:2017年院士。主要经历:南京大学-中科院-德国奥格斯堡大学-中科院。
10、其它院校来中科院
周毓麟:1991年院士。主要经历:大同大学-中央研究院-北大-莫斯科大学-北大—中科院。
陈翰馥:1993年院士。主要经历: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中科院。
席南华:2009年院士。主要经历:怀化师专-华东师大-中科院。
二、还有数学院士分布的6所高校
六大宗师的弟子们,分布在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大学,各有数学院士1人。
1、四川大学。
刘应明:1995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北大-川大。
李安民:2009院士。主要经历:北大-川大-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川大。
2、华中师范大学。
张景中:1995院士。主要经历:北大-中科大-广州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师大。
3、首都师范大学。
方复全:2017院士。主要经历:华中科大-吉大–德国美因茨大学-南开-首都师大。
4、浙江大学。
励建书:2013院士。主要经历:浙大-美国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浙大、香港科大。
5、中国科技大学。
鄂维南:2011院士。主要经历:中科大-中科院-美国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北大-中科大。
6、香港中文大学。
丘成桐:1994外籍院士,陈省身嫡传弟子。主要经历: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三、二所特殊高校
1、武汉大学。现有院士0人。
熊庆来弟子李国平也称得上是一代数学宗师。
李国平: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庞加莱研究所-1939川大-1940武大-1955中科院-1977武大-1979中科院。
李国平在武汉大学带出了3名院士弟子:
王梓坤:1981年院士。主要经历:1952年武大-1958年莫斯科大学-1984年北师大。
丁夏畦:1991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1947年武大-1951年中科院。
陈希孺:1997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1952年湖南大学-1953年武大-1956年中科院-1961年中科大-1986年中科院。
但武汉大学数学院士传承中断,现在没有数学院士,因此硕士,李国平就没有列入6大宗师之列。
2、吉林大学。现有院士0人。
江泽涵的弟子王湘浩,1955年院士,已去世。主要经历:北大-西南联合大学-北大-吉大。
与吉大有交集的是方复全院士,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1989年曾在吉大读数学博士,应该受过王湘浩指点。方复全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以上概括了全国68个数学院士的成长经历,他们有一个共通处,就是追随国内最好的数学家当老师,要想当院士,自己必先找一个院士当老师。老师的高度,也决定了自己的高度。陈省身说:“学数学,就要追着这个星球上最好的老师学,然后想法超越他”。姜立夫的嫡传弟子是陈省身,陈省身的嫡传弟子是丘成桐。目前在世最优秀的中国数学大师无疑是丘成桐!
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在哪,【趣味百科】那些“同名不同命”的中国大学的小猫腻,你都知道吗
文/曹吉利
“你在哪个大学读书?”
“清华,你在哪啊?”
“我在理工”
“北京理工还是华南理工?”
“麻省”
“打扰了……”
这是曾经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则笑话,身处不同段位的高校,对它的解读不尽相同,get到的笑点也不一样。但这个笑话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名字接近的院校实在太多了。
MIT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在哪,【趣味百科】那些“同名不同命”的中国大学的小猫腻,你都知道吗,或许是全球最好的“理工大学” 图 / 腾讯教育
平时如果不说大学全名,而只报出“东大”、“科大”、“理工大学”、“工大”、“交大”之类的简称,简直一不留神就会撞车。毕竟天津人和南京人心目中各有一所“南大”,北京人和上海人常说的“师大”,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地方。
从名校到普通院校,如果细数一遍中国大学的名字,就会由衷感慨它们有太多相似。很多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大学背后,也许压根没有半毛钱关系。
大学命名宝典,了解一下
为什么中国大学容易撞名?因为它们的名字有一套固定的诞生逻辑。
最简单是以地名划分,国家、地区、省份、城市博士后,由高到低排列。后面通常还要跟上学校的专业门类,常用词汇包括但不限于医学、师范、工程、理工、政法、科技、财经、邮电等等。
中国海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名字,通通能用这个规则来解释。相应的,我们运用这个逻辑,也能信手拈来,创造几所“不存在的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大正门
比如“东南邮电大学”、“成都对外经贸大学”、“中国艺术学院”……这些从没见过的名字,是不是听起来似是而非、有模有样?大学有时候和普通人一样,喜欢跟风,中国有多少家长给孩子取名浩然、子琪、可馨,就有多少院校决定叫自己科技学院、工程学院、财经大学。
在如此刻板无趣的命名传统下,那些有着地域和行业无法解释的名字的大学,就显得弥足珍贵,甚至逼格满满了。清华、复旦、南开、中山,浓浓的民国风和历史感,好像更能得到文艺青年的追捧。
相比之下,国外为数不少的大学名称取自人名。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
目前国内以人命名的高校,也只有星海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山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正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等寥寥几所。而且后两所,一个位于台湾,一个已经在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
中国的高等院校有两千多所,可是排列组合的名词就那么多,能不撞上吗?
“真兄弟”和“假亲戚”
此前,泸州医学院和四川大学的口水仗一直打到教育部。原因是前者意图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而这恰好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历史前身四川医学院的简称。
类似的命名逻辑催生出一批类似的名字,但拥有这些名字的大学,有的毫无关联,有的甚至还像这两所四川院校一样,为了名字争执不休。
四川大学西华小区的华西钟楼是华西坝大学城的独特景观 图/四川大学官网
说到四川大学,或许如今人们已经不记得,在上世纪末的一个短暂时期里,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之后叫做四川联合大学。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历史上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而在首都北京,还有一所拥有十几个校区的北京联合大学。虽然都以联合为名,但这几座大学间却没什么关系。
1938年4月4日,国立西南联大在抗日战火中组建 图/搜狐IT
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各有一所以自己冠名的大学,要是不知情的老外看到,说不定会以为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但只要对中国高校稍有了解的人听到,一定会微微一笑,缓缓吐出一句:“图森破!”
这四所名字相近的大学,恰好代表了中国高校的不同办学层次和风格:
北京大学自然不用说,出身名门,实力顶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和旗帜。
上海大学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但是现在的办学主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形成,凭借日后院校合并后不错的实力和身处沪上的地理位置,今天已是热门211高校。
广州大学和深圳大学则寄托了经济强市渴望创办一流大学的梦想。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虽然实力强劲,但是要么属于教育部,要么归省里管辖,一百多公里外的深圳,更是在建立之初,一所高校都没有。如今的广大深大,既不是211,更不是985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在哪,距离它们当初定下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
如果摊上科技、工业等热门词汇,那么撞名的概率就更高了。
几乎每个省都有一所工业大学,但它们的前世今生却大不一样。如果把合肥工业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摆在一起,不知情的人肯定觉得后者的名字更霸气。名字里带有“广东”,不就是全省的代表吗?但事实上,身为211大学的合工大,实力更胜一筹。
曾经的第一到第四军医大学,在中国医学教育界赫赫有名,但四所的实力却不是像名字一样从一到四按顺序排列。第一军医大学归属地方,变成了南方医科大学,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的名字里博士,则分别添上了海军、陆军、空军的字样。
名字近似的高校,背后可能有着迥然不同的明明逻辑,想要单凭名字就分辨出亲疏远近、实力高低,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也正是很多听起来像野鸡的名校和听起来像名校的野鸡存在的原因。
你校,校如其名吗?
带着国字头的大学未必就高人一等,挂着普通名字的大学也许深藏不露。
在这个人人唯恐落伍的大时代里,连大学也不能免俗,连大学的名字也要跟上潮流。城市、科技、财经,中国、北京、上海,这是很多高校改名的方向。只要拼尽全力把这几个字眼塞进校门口的匾额里,经费、名气、优秀生源,就会滚滚而来。
中国人常说人如其名,但很多高校却是名不副实。与其费尽心思改名字,想和老牌名校或者热门领域搭上关系,还不如苦练内功,提高自身水平。
1882年,伴随着”学问要独立”的宣言声,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创立了早稻田大学。
牛津大学得名,是因为学校建在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汇合处在职研究生,浅浅的河水连牛车都可以通过。这个名字不仅充满乡土气息,而且毫无宏大寓意,却丝毫不影响牛津大学今天在世界高校中泰山北斗的地位。
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名字由来也非常简单:创校人的家乡是个叫早稻田的小村子。
不要听到以一线城市和热门专业命名的大学就两眼放光,见到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的名字时,也不要妄下定论,而是要去认真地了解它们名字背后的历史源流和学术风骨。
中国高校想要迈向世界一流的序列,至少要先改掉对名字的执念。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每一个普通人放下偏见,重拾对高等教育的理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5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