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后,文献推荐|中国和美国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中国和美国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0:726-731.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9.10.002.

【摘要】美国和中国在医学博士后的学科结构和资助体系上各有不同。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数据调研,对中美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数量、研究与发展( and , R&D)经费、研究论文数量和质量,以及中美医学博士后的学科领域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对医学博士后的R&D经费投入以及医学博士后人员发表在以、等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数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美国趋于稳定。中美医学博士后人员占博士后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0.9%(1980/18244)和29.3%(18975/64712)均以临床医学为主。本文阐述了我国医学博士后人员培养中,在经费投入、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提高对医学博士后的资助力度,优化医学博士后合作导师队伍,改善医学博士后科研环境,优化医学博士后学科布局。

【关键词】医学博士后;中国;美国;培养;思考

文献来源:李爱花,王雪,杜建,唐小利. 中国和美国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0:726-731.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9.10.002.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2016-ZD-11-06-02);中国医学医科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信息咨询部,。

通信作者:唐小利,Email:。

of China and the : on the of in China

Li Aihua, Wang Xue,

Du Jian, Tang

[] The and China have and R&D and post- 。 play an role in 。 In order to the of post- in China and the , the in post- , this study the of , R&D , and of , and post- China and the to 。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D in the past and its ratio to GDP has , which both of them in China is still in a of rapid 。 who study in for 10。9%(1980/18244) of the total of , while the of is about 29。3%(18975/64712), in 。 In this , the of and of were the poet- in China。

In order to the of , it was to post- and and to the of post- for the of China human in 。

[Key words] ; China; ; ;

博士后是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过渡性工作阶段[1]。博士后制度对推动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用以资助优秀的青年学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开创了美国的博士后制度。1985年,我国开始建立博士后制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及资助体系不断改进,为我国的科研岗位输送了大批人才[2]。在美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 NSF)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of , NIH)每年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人员)的种族、国家、学科领域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3],其将博士后分为科学()、工程()、医学()3个学科领域;我国的博士后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3大学科。本研究对中美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数量、研究与发展( and , R&D)经费、研究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中美博士后的学科领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中国和美国博士后人才培养概况

自1985年以来,美国博士后人员数量持续增加,到2010年开始趋于平稳,仅有小幅波动。2016年,美国博士后人员总数已经从1986年的23721人增加到64712人[3]。而我国自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以来,博士后人员数量处于迅速增长阶段[4]。博士后人员总数从1986年的44人,增加至2016年的18244人。具体结果详见图1。但是,美国博士后人员数量仍然远多于中国。其中,美国的外籍博士后人员数量约占其博士后人员总数的52%;而我国的外籍博士后人员数量仅占博士后人员总数的约1%[1]。中国和美国博士后科研资助经费来源不同。美国博士后经费资助来源广泛,主要有博士后奖学金、联邦政府培训拨款、研究拨款或合同;资助主体包括NIH、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也有私立机构、民间基金会、工业界等[2]。在所有的经费资助来源中,约66%的博士后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1]。与美国相比较,我国博士后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博士后经费资助主要包含4大类: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博士后站点住房资助和博士后站点经费资助[5]。其中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后,文献推荐|中国和美国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是只针对博士后申请的专属科研资助,完全采用中央财政拨款,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三分之一[5-6]。除了来自国家财政的科研经费之外,其他研究经费包括合作导师自筹经费、企业工作站资助等(合作导师是指与博士后人员具有科研合作关系的导师,其主要职能是根据自己课题需要向单位申报当年招收博士后人数,提供博士后资助经费,指导博士后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6])。美国博士后工作期满20年以上、11年至20年、5年至10年、4年及以下的人员最主要的工作部门为教育部门(48%~54%),其次为公司企业(37%~41%),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数仅占8%~10%[2]。2003年至2006年,我国博士后人员出站后主要去向为高等院校,占博士后人员总数的60%以上在职研究生,去向为科研院所的,占博士后人员总数的12%~15%;去向为公司企业的,占博士后人员总数的7%~8%[2]。

图1:1985年~2016年中国博士后人数和美国博士后人数

2 中国和美国研究资助及博士后的产出比较

美国R&D经费是包括博士后研究在内的科学研究得以进步的支撑。美国R&D经费投入在2009年达到峰值后,逐年开始小幅下降,至2016年R&D经费已比2009年下降了12.35%[7]。而我国R&D经费投入总额及其在GDP中的占比都在持续增高(2001年占比为2.62%,2016年增加为2.74%)。虽然现阶段中国R&D经费投入在GDP中的占比仍然低于美国,但是,自2011年起,中国R&D经费(1345亿美元)投入总额已经超过美国(1272.5亿美元),2016年达到美国的192%(2360.9/122.92)[8]。博士后人员在研究成果的产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1990年,哈佛医学院针对实验室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实验室发表的论文中,有70%~97%的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后人员,由杂志刊出的科学论文中,约有43%的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后人员,这种趋势也将不断保持下去[1]。

通过以作者及其地址作为关键词在( index , SCI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分析后发现,中美两国的论文产出在国际上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虽然SCIE数据库也包含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期刊的论文,无法直接比较中美两国发表的科研论文的质量差异,但是,我国在以和为代表的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在持续增加,2011年发表137篇,2016年发表270篇。尽管美国科研人员在2011年~2016年期间发表在 和期刊上的论文数量约为中国的8倍~16倍,但论文数量呈小幅下降波动趋 势。2011年,美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和期刊上的论文数2260篇,2016年发表2065篇。虽然我国在这2种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各领域的研究水平,且我国与美国的科研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我国刊载在这2种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长,这说明我国科研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在不断提高。

3中国和美国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3.1 美国医学博士后学科领域分布

美国博士后分为科学()、 工程()、医学()3大领域,以2016年SCIE数据库数据为例,医学博士后人员数量占比约为29.3%(18975/64712),以临床医学为主。科学博士后人员数量最多,约占58.6%(37941/64712),生物科学( )是科学领域的子领域,生物科学博士后人员数量约占科学博士后人员数量的51.2%(19427/37941),占博士后人员总数的30%(19427/64712)。在2011年~2016年,医学博士后人员数量保持平稳增长,每年均占博士后人员总数的30%左右。具体结果详见图2。工程博士后人员数量仅占博士后人员总数的12%(7796/64712)。可见生物科学博士后与医学博士后是美国博士后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从2011年至2016年,美国博士后人员总数保持在6.3万人左右,平稳中略有增长,增加了2073人。但是,随着美国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调整,工程博士后人员明显增加,2016年比2011年增加了1010人;同期,科学和医学博士后人员分别仅增加了606人和457人。相比之下,美国开始有意识地逐渐缩减生物科学博士后人员。尽管2016年生物科学博士后人员数量比2015年稍有增加,但仍然比2011年减少了1680人。而生物科学博士后人员减少的数量又在神经生物学与神经科学得到了少量补充,每年增加79人至171人,2016年神经生物学与神经科学博士后人员比2011年增加了673人[7]。美国医学博士后人员主要分布于临床医学各学科,占85.2%(16165/18975),药学仅占5.3%(1007/18975),其他医学领域博士后人员包括口腔医学、沟通障碍科学、护理学及兽医学,占比均较低[7]。

图2:2011年~2016年美国博士后学科领域分布及医学博士后占当年博士后人数比例

美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或研究所要求高级职称申请者具有博士后经历。他们认为,2年~3年的博士后训练可以使其更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申请课题资助的能力。美国科学和医学博士后人员较多,且稳定增长,其原因:一方面,科学教职岗位和医药卫生系统的人员需要在博士后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另一方面,工程博士毕业生其学科领域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化学、电子和生物工程等,且工程博士毕业生整体人数较少,无论在企业还是高校均有较多选择,这就使在站博士后人员远少于科学和医学博士后人员。近年来,受经济的影响,在国家R&D经费投入增长有限,高校教职岗位需求下降的趋势下,科学博士后人员和医学博士后人员滞留在站的现象较为明显[9]。

3.2我国医学博士后学科领域分布

我国医学博士后占比较低,科学基金覆盖面较窄。

我国博士后分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3个学科,博士后人员总数远低于美国,但是发展迅速。2011年以来,我国博士后人员数每年以约10%的比例增加,2016年,我国博士后人员以工学和理学居多,分别约占总人数的39.4%(7370/18244)和23.6%(4458/18244),而医学博士后人员仅占10.9%(1980/18244)[10]。近年来,医学博士后人员稍有增加,但增幅不超过2%。具体结果详见图3。

图3:2011~2016年中国博士后人员的学科分布及医学博士后占当年博士后人数比例

每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设立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项目,其中每年获得资助的医学博士后人员数约占各年总数的8%~10%,略低于医学类在站博士后人员数与博士后人员总数的比值。2016年启动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的博士后资助计划,目前主要涉及理学和工学领域,2016年医学领域没有资助,2017年有20名医学博士后人员获得资助,占比约6.7%,且这20名医学博士后人员全部分布于基础医学领域。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的医学博士后人 员的具体学科分布来看,主要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2017年临床医学博士后人员约占医学博士后人员总数的44.0%(376/855),药学和基础医学博士后人员各占约15.4%(132/855)/15.3%(131/855),中医学和中药学博士后人员各占6.0%(51/855)、7.0%(60/855),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人员各占3.9%(33/855)、5.5%(47/855),口腔医学博士后人员约占2.9%(25/855)[11-13]。

4我国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1医学博士后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博士后培养目标是建设一支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医学博士后人员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或药师等,而且是高级医学研究型人才。通过博士后的训练提高人才的科学素养,锻练其独立科研与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目前,在医学博士后人员培养中,发现有以下问题影响了博士后的培养质量:①博士后人员培养时间较短,入站后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申请课题,导致医学博士后人员整体科研时间较短。当出现由于时间短而可能完不成课题的风险时,大部分博士后人员更愿意跟随已经有较好课题的导师合作开展研究博士,这就限制了博士后人员自身思考和创新的能力。②大多数合作导师身兼数职,既要开展科学研究,又有大量的行政工作、繁重的临床工作或其他教学任务,导致疏于对博士后的指导[14]。③由于部分医学博士后人员自我定位不准确,其训练对于未来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医学博士后人员培养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15]。

4.2医学博士后待遇有待提高

根据图2、图3数据显示,在美国,医学博士后人员约占博士后人员总数的30%,而在我国,医学博士后人员仅占博士后人员总数的10.9%。根据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医学博士毕业生与医学博士后人员数量分别为美国的1/8(9211/73682)和1/10(1980/18975),这说明美国比中国有更大比例的医学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训练。在我国,医学博士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医学科研训练可能与待遇问题相关。我国医学博士后的待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且与在编工作人员相比,除了要从事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之外,还要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而且博士后人员的收入低于在编职工,不足以负担家庭支出,造成其压力增大[15],医学博士后人员训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大部分医学博士生毕业后更愿意去待遇高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事博士后研究,造成人才流失。

4.3医学博士后相关制度有待改进

我国博士后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许多挑战。近几年来,我国虽然也提高了博士后科研发展基金的投入力度,招收博士后的数量持续攀升,但是,博士后人员招收质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随着博士后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其逐渐超过学术职位需求,导致博士后人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博士后训练很少有帮助博士后人员准备学术研究之外的内容,如求职。因此,需要加强博士后人才就业指导和就业方向的选择是博士后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此外,由于医学自身的特殊性,医学博士后人员不仅要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还要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短时间的博士后训练已经不能满足医学博士后的需求。因此,应当建立医学博士后招收政策,提高医学博士后入站标准,限制医学博士后人员的进入数量,以提高医学博士后的整体质量,适当延长医学博士后人员在站时间,促进医学博士后的可持续发展。

5我国医学博士后人员的培养建议

博士后人才是未来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培养博士后人才对于实施强国战略、促进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医学博士后人员的关键在于不仅要从宏观层面寻求政策引导和支持,如资助政策、科研政策,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探索具体可操作性的指标或方法,如人员评价等。

5.1提高对医学博士后人员的资助力度

博士后制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平台,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的重要保障。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国科学家认为他们从博士到博士后,再到独立研究者期间的薪酬待遇并没有达到预期标准[15]。同时,教育部《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博士后人员在站时间一般为2年,根据项目需要可以在2年~4年内灵活确定。但是,由于医学领域的特殊性,医学博士后人员短时间的培养很难达到目标。因此,建议提高医学博士后人员的待遇,扩宽科研基金覆盖面,加强对医学博士后人员的培养力度,适当延长医学博士后人员的训练时间,以提高医学博士后人员的创新研究能力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后,这对推动医疗水平提升、医学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将推动中国医学科技和医疗水平的进步。

5.2优化医学博士后的合作导师队伍

对于临床医学博士后而言,博士后培养的是优秀临床医师和优秀医学创新研究人才的两用专家。对于医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应当尽量减少其临床医师、临床教师、行政人员多重身份带来的负面影响硕士,应该对合作导师辅导医学博士后的时间进行规定,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辅导时间,必要时建立管理机制进行监督,或组建导师组,以提高学术沟通交流时间,保证合作导师在对医学博士后人才培养中发挥引导创新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对医学博士后的培养责任。

5.3改善医学博士后人员的科研环境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博士后流动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科研环境。医学博士后人员进行科研时,所在单位应当积极开展相关的国际合作,使医学博士后能够开拓视野,将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医学博士后所在单位可以通过晋升、奖金、荣誉等措施激励表现突出的博士后人员,以提高医学博士后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满意度,减少我国医学人才向国外流失的现象,为我国医学科研做出更多的贡献。

5.4优化医学博士后学科布局

医学博士后研究应当与医学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有良好的衔接,在此基础上侧重系统和深入研究,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医学博士后人员培养要突出重点学科和探索亟待开发的领域,避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要循序渐进并制定医学博士后人员的培养研究战略,将医学博士后人员培养作为我国创新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议开展对医学博士后人员培养的深入调查研究,包括医学博士后人员入站单位、入站后管理、科研环境、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评估、国际合作,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申请或国家重大专项参与行为等研究,以促进医学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这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不可忽视的关键。

6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美博士后数量、R&D经费、研究论文数量和质量,以及中美医学博士后的学科领域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梳理了我国医学博士后人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医学博士后人员资助力度、优化医学博士后合作导师队伍、改善医学博士后科研环境、优化医学博士后学科布局4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达到培养我国医学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目的。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李爱花: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王雪: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杜建:论文修改;唐小利:整体构思与指导

参考文献

[1]Ahmed MZ, D, Qiu B, et al. in : a China and the [J]. , 2015,65(11):1088-1095.DOI:10.1093//.

[2]张伟娜,王修来. 中美博士后发展的结构比较与借鉴[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6-19.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11.10.005.

[3] . of and in and [EB/OL].[2019-03-21].

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2023哈佛大学博士后:学术研究创新性和前沿性的5个体现

2023哈佛大学博士后:学术研究创新性和前沿性的5个体现

华商学习网

编辑于 2023年07月31日 18:34

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是学术研究领域的高水平项目,其注重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以下是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体现学术研究创新性和前沿性的5个方面:

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的研究内容具有极高的前沿性,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公共政策、管理、科技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并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名师指导: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师。这些名师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学术造诣在职研究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高水平学术交流: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注重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讨论、研讨会等活动博士,为学生提供与同行交流的机会,拓展人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拓展学术视野,提高研究水平。自主研究: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上海mba,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研究方向,并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成果的创新性: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注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2023哈佛大学博士后:学术研究创新性和前沿性的5个体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探索新的领域和方向。学生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可以为学术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体现学术研究创新性和前沿性,其研究内容广泛、名师指导、高水平学术交流、自主研究和成果的创新性等方面都是其体现的重要方面。

文章由“华商学习网”杨老师编辑发布,如感兴趣欢迎留言或评论!

哈佛大学博士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6036.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1月 24日
下一篇 2024年 11月 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