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骏(右)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国家“青年千人”、博士生导师、20多人团队的负责人、国际上动力锂电池安全研究的冉冉新星……如果不是听许骏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畅谈自己的研究,很难把眼前这位30岁出头的阳光大男孩与这些标签联系起来。
2014年美国博士毕业后,许骏受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时刚满30岁,在一些人看来,他是幸运儿。但他说:“做科研没有捷径,任何工作都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出来的。”
2011年1月许骏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专业:车辆工程)
· 认定有意义,就会一直钻研下去 ·
对待科研,许骏有一股“轴劲儿”,只要他认定有意义,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会一直钻研下去。自从11年前他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涯以来,就是他的科研“主旋律”。
许骏发表的第一篇SCI(科学引文索引)文章是关于汽车碰撞中的行人保护问题。他希望通过试验与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重构人车碰撞现场,从而为汽车设计提出建议,将汽车碰撞时对行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当时,人车事故的再现问题是一个棘手的研究领域,可供借鉴的资料和研究数据很少。“一开始,我像只无头苍蝇一样,相关文献很少,理论模型、数值计算失败了很多次,没有一点进展。”许骏说。
许骏没有因暂时的挫败而放弃,他在图书馆翻遍了相关领域的书籍,向力学专业的同学取经,终于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许骏发表了7篇SCI收录论文。由于汽车工程是一门偏重应用型的工程学科,很难发表关于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发表7篇有分量的论文已经非常了不起,足以保证他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但他此时想到的是自己的不足。
“汽车碰撞的很多问题本质是力学的,而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很缺乏。”许骏说,“如果不补上这块,日后研究就无法进一步推进。”
为了突破研究瓶颈,刚刚毕业的许骏再启征程,横跨太平洋,师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力学教授陈曦博士。在那里,他系统钻研了纳米流体在冲击载荷下的新颖的流体行为,同时也逐渐找到了把力学和汽车工程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思路。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帮助下,许骏回国后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他认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首要之事是要独立开展研究,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以及研究方向中,要探索新领域。
“新能源汽车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其技术核心在于锂电池。但目前,学界对碰撞环境下锂电池安全问题关注不够,而这方面很值得关注。”许骏说。
彼时,汽车工程研究领域有一些热点方向较为容易发表论文或受到项目资助,部分研究者转而跟着热点走。而锂电池安全研究还未成气候,国际上的研究者很少。许骏扎进这个陌生的领域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带领团队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果。
“国外团队探索了准静态下锂电池的安全性,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研究锂电池在‘多物理耦合条件下’的冲击安全性问题,更接近电池碰撞的实际情况,也更有应用价值。”许骏说。
短短3年,许骏团队已在该领域国际顶尖的SCI杂志上发表了6篇文章,成为该领域最为活跃的科研工作者之一。“有一次参加年度世界机械工程师学会,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会议手册上指着我的名字,表示就是为了听我报告而来的。”许骏说。
2014年许骏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New York, NY)哲学博士(专业:工程力学)
· 不看重“帽子”,最在乎研究质量 ·
博士后出站就破格戴上了教授的“帽子”,带研究生独立做研究,许骏看似一帆风顺的科研生涯背后,承担了少为人知的压力和煎熬。
“刚回国,一没钱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30岁当教授,33岁成博导,他说“做研究要有股轴劲儿” | 师说,二没人博士,三没项目。仅有的一台分析实验数据用的服务器,当时还是磨破嘴皮,从中关村老板那里赊账拿回来的。”2014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许骏经历了一段论文发表的低潮期。“当时我也焦虑,但科研、文章不是你焦虑就能做出来的硕士,还得踏踏实实去做。”许骏说。
为了维持团队的运转,许骏在钻研问题的同时,还到处找工程项目反哺还未受资助的基础研究。那时候,再小的项目,他都想方设法接来而且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渐渐地,他用出色的工作征服了项目方,一个又一个项目接踵而来。
如今,许骏的研究得到业界的认可,一些大的整车主机企业甚至国外的企业也找上门来主动要求合作,科研资源增多,团队运转越来越好。但他一直坚持做科研的原则:不追热点,要做有长远的研究,认定了要做就要做精。
让许骏自豪的是,自己在清华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有关“人车事故再现新方法”的论文至今仍被人不断引用。“好的研究不会随着研究热点的迁移而淡化,反而会历久弥新。”
科研工作步入正轨,许骏依旧保持十足的拼劲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年就休息几天。“别人可能看重的是‘帽子’,我在乎的是自己研究的质量。只有付出时间,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
2014年与研究团队在北京
· 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别人对自己学生的称赞 ·
当老师,许骏乐在其中。他说自己身上有当老师的基因。从最初只有1名研究生,到现在带领一个从本科生到博士的20多人团队,对如何当好老师博士后,许骏有独到的心得。
“我培养学生,一开始就会告诉他们要想清楚未来想干什么。毕业后想工作的,我会侧重安排他跟一些工程项目,多与企业接触;想继续深造的,则会对实验要求更高,重点传授做科研的方法。”许骏说。
培养每一个学生,许骏都是亲力亲为。学生评价许骏是“接地气”的教授。他重视教学生实操性强的技能,怎么提问题、怎么写论文、怎么做研究,许骏会由小及大,由点及面,手把手耐心教导。
“我认为评价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是看他培养学生的质量。当前,整体环境存在着科研评价过于量化、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现象。大学首先要教书育人、传道解惑。”许骏说。
许骏认为,评判科研产出相对容易,3—5年就可看出科研水平;但培养学生是慢功夫,10—20年才可见成效。而学生是未来,知识没有传承,何谈创新?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培养学生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别人对我学生的称赞。”许骏说。
本文原载《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3日 04 版)
►许骏主讲《汽车工程教授带你穿行汽车王国》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和孩子一起,听科学家讲科学。
这是《科学队长》推出的“师说”专栏的第29篇文章。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阅读所有文章)
第1篇 | 饶毅: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美国的文科
第2篇 |“我首先是一个小家庭的成员,然后是老师,之后是科学家,最后是知识分子”
第3篇 |我们花八百元一斤吃着濒危鱼类,还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
关于师说
师说是《科学队长》为热爱学习、关心子女教育的爸爸妈妈新开辟的专栏,坚持“名师、名家、名篇”的编辑方针,旨在借助大师智慧,共同探寻科学教育的本质,进一步去指导我们日常的教育与行为实践,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为自我悦纳的、独特的、有价值的自己。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中南大学喻海良教授:回国后指导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感怀
本文系中南大学教授喻海良老师投稿,原标题为回国后指导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感怀
今天,教师节。早晨课题组的学生们一起来我办公室给祝节日快乐,很是欣喜。只有看到他们的时候,才是最高兴地时候。回国四年多,课题组发展迅速。目前,我课题组规模上应该可以匹配很多一流团队了,博士后3名,博士生15人,硕士生12人。有时候,真是感谢科学网在我研究生招生“宣传”的帮助,使很多研究生了解我,也选择加入我的课题组。
作为一名老师,最本职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今年,很高兴回国后指导的第一届硕士生全部顺利毕业了,四名全日制研究生生全部入选了中南大学优秀毕业生(10%),其中一名学生入选湖南省优秀毕业生,一名留学生入选了中南大学十佳国际优秀毕业生。当然,学生们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学生自己的努力,老师的本职工作只是给他们“打下手”而已。
作为一名教师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中南大学喻海良教授:回国后指导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感怀,学生是自己最大的资本,招到优秀学生是每一个老师的心愿。这些年,我在招生上也是花了很多的心思在职研究生,真可用“求贤若渴”来形容。每一个学生只要有兴趣加入我的课题组,我都邀请他们来办公室详细介绍课题组的发展和未来规划。每一次交流后,都是第一时间带他们参观实验室和课题组办公室。我记得帝国理工大学林建国教授曾今和我说过一句话“感谢你对本领域研究工作的兴趣”,这句话影响我良多。我是真心感谢这些学生对我从事研究领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我曾在科学网上写过一篇博文《十年后谁在陪我玩这科研》。只有不断努力吸引更多有优秀资质的青年人员加入本领域,才能够使这个行业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过去三年,我课题组整体生源很好,希望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过去三年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加入我课题组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我们学院最优秀的学生,对于这些优秀的学生,作为老师责任重大。因此,学生加入课题组后上海mba,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现在很多研究生认为毕业就是看“论文”,当他们还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现得比较焦虑。其实,这些学生不理解老师的“苦心”,我不希望安排他们做一些“短平快”的工作,更不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简单的“论文高手”。我个人认为,一个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最重要的是受到过相对系统的科研训练,而学术论文发表只是科研训练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第一步是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对于刚刚入学的研究生,很多时候连本专业主要做什么工作都不了解。因而,必须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献,通过阅读60-80篇文献才能够知道本领域研究工作的意义,大致背景,关注点,特别是避免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他人发表工作重复。第二步是培养学生研究规划设计能力。通过阅读文献,研究生有能力做出一个相对有创新性的研究规划。对于硕士研究生,要努力做到“和而不同”。对于博士生,要努力做到“与众不同”。第三步是培养学生科研总结分析能力。很多研究生做了大量的实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
然而,面对这么多的数据,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这个时候导师要指导学生如何画图,如何“删选”,如何寻找和分析有意义的数据。第四步是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我觉得,只有做好了前面三步,基础打实了,才有能力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对于硕士生,写一篇到两篇论文就很好了,博士生能够发表三篇到五篇,我就觉得很优秀的。特别是研究生大论文撰写是非常能够体现学生逻辑性的地方,通过大论文撰写,使他们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或许会终生受益。第五步是培养学生学术领导力。对于研究生,总要毕业的,待他们毕业后,我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独当一面”。因而,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硕士,有必要对学生的学术领导力进行培养。在我课题组,每年都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并申请研究生创新项目。我不在乎他们是否能够获得资助,而是希望他们通过撰写项目申请书,培养他们未来的学术领导力。最后,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要培养学术创新开拓能力。对于前面第一步至第五步,通常情况下都可以在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进行培养,然而,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我个人认为不能够局限于此。我们有必要根据他们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能力。因而,在研究生做研究的时候,当他们发现有一些反常的结果,需要对他们予以支持,或许,他们能够开辟出一篇新天地。
对于老师,学生总是要毕业的。但愿自己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己任,把课题组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将来有所建树的人才,至少,让他们在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不负韶华,我在中南努力,我在中南奋斗,我光荣地获得了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证书。
下面分享一下今年我课题组留学生毕业时写给我的感谢信,真觉得这位学生是一个很不错的苗子,很努力,很自觉,很让人喜欢……他是我们学院第一个顺利拿到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也是第一个被评为十佳留学生的学生……
Dear , thank you for being the most , , and my three years of my ‘s . my time at the CSU, you me many word and deed: the clear and clear , the of the of in all and . As your , I how to for rare texts and, in the , many along the way. I hope that this will open for me my that would not have been your many . the , it was a tough time for me to my from home. , of your , , and my , it was great for me while on my .
I to work even in the and prove to you I am your .
I am for you did for me while I was under your and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