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冯国平、张毅、何江、曾红葵等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此前,我国科学家陈竺、高福、曹雪涛、王辰等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庄小威、刘如谦、李飞飞、宋红军、张锋、陈志坚、施杨等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2023 年 10 月 9 日,美国国家医学院(NAM)增选 100 位新院士,其中 90 名常规成员和 10 名国际成员。

入选美国国家医学院被认为是健康和医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此前,我国科学家陈竺、高福、曹雪涛、王辰等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庄小威、刘如谦、李飞飞、宋红军、张锋、陈志坚、施杨等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此外,今年刚刚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 Karikó 和 Drew 在去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今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包括冯国平、Sandy Feng、何江、沈华智、王爱华、曾红葵、张毅等华人学者,此外,此次当选的还有铁死亡之父 ——Brent R. 。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曹文凯( J. Dzau)表示,欢迎这批真正杰出的新成员加入美国国家医学院。他们对健康和医学的贡献无与伦比,他们的领导能力和专业知识对于帮助美国国家医学院应对当今紧迫的卫生挑战,为卫生保健的未来提供信息,并确保卫生公平,造福全球所有人至关重要。

冯国平

冯国平,1982 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1985 年硕士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随后留校任研究助理。1995 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1995-2000 年在盛顿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此后在杜克大学医学院任职到 2010 年,2010 年起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现为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系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研究员。冯国平于 2019 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此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理由:冯国平在神经发育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为强迫症(OCD)、自闭症(ASD)和多动症(ADHD)等精神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分子靶点。

Sandy Feng

Sandy Feng,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后,此后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学位。现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外科系研究副主任。长期从事肝脏、肾脏和胰腺器官移植。

此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理由:Sandy Feng 挑战了终身免疫抑制的教条,重塑了肝脏移植患者长期管理的范式。她在已故捐赠者干预伦理方面的领导工作为创新研究打开了大门,以提高可用于移植的救命器官的质量和数量。

何江

何江,本科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硕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为杜兰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

此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理由:何江为改变全球心血管疾病(CVD)预防做了大量工作,在美国、中国和其他地方进行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记录了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决定因素,设计并严格测试了在资源受限环境下高效且可扩展的干预措施。他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创造性、影响力和变革性。

沈华智

沈华智( Sheng),1979 年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1982 年获得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0 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研究员。

此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理由:沈华智改变了对兴奋性突触的理解,揭示了突触后密度作为一种控制突触信号和形态的蛋白质网络,建立了由 PDZ 支架组织的信号复合物范式,并开创了线粒体、细胞凋亡和补体靶向突触消除的局部调控概念。

王爱华

王爱华(Emily Ai-hua Wang),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于杜克大学,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

此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理由:王爱华的研究阐明类监禁对健康的影响,并研究了预防监禁对健康危害的干预措施。她的工作表明,实现卫生公平需要结束大规模监禁,以及卫生系统在解除监禁以改善人口健康方面可以发挥的关键作用。

曾红葵

曾红葵,博士毕业于布兰迪斯大学上海mba,主要研究果蝇生物钟的分子机制,然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了海马体依赖性可塑性和学习的分子和突触机制。现任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执行副总裁、所长。她于今年 5 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此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理由:曾红葵在研究哺乳动物大脑中的细胞类型和连接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她的团队已经生成了大规模的、开放获取的数据集和工具,以加速神经科学的发现。通过系统描述单个神经元的转录组、形态学和生理学,她的工作导致了对细胞类型多样性的变革性理解。

张毅

张毅,博士毕业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在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现为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系教授、波士顿儿童医院教授、麻省理工学院于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研究员。

此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理由:张毅对 EZH2、JmjC、Tet 等染色质修饰酶的系统鉴定和表征,为表观遗传学领域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他对 EZH2 抑制剂的原理验证工作导致 公司的成立,并最终开发出了他泽司他,这是一款口服、首创的 EZH2 抑制剂在职研究生,于 2020 年获得 FDA 批准上市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冯国平、张毅、何江、曾红葵等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用于治疗上皮样肉瘤和滤泡性淋巴瘤。

此次当选的还有铁死亡之父 ——Brent R. (哥伦比亚大学)。

Brent R.

此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的理由:Brent R. 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 —— 铁死亡,他定义了铁死亡的特征、机制基础、关键基因和蛋白质、调控铁死亡的抑制剂,以及研究工具,确定了铁死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治疗策略。

参考资料

生物学霸投稿征集活动持续进行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如果你有优秀的作品或者合适的选题均可联系我们

只要被采纳,都能获得丰厚的稿费~

投稿邮箱: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祝贺!何川、洪梅、锁志刚等13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4日,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250名新入选院士名单,其中有13位华人科学家和艺术家当选。

此次入选的华人科学家有:文小刚(麻省理工学院)、陈鹏(康奈尔大学)、洪梅(麻省理工学院)、武延庆(多伦多大学)、陈卫(美国西北大学)、蒋濛(普渡大学)、锁志刚(哈佛大学)、丛京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何川(芝加哥大学)、韩珉(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Chen(哈佛大学)、张远(匹茨堡大学)、杜韵(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此次入选的还有好莱坞演员/导演乔治·克鲁尼(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 of Arts and ,简称AAAS ),是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院士机构及地位最为崇高的荣誉团体之一,其宗旨为“弘扬学术,以增进自由、独立、良善之公民德行”,涉及数理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公共事务、商业与行政管理学各领域。 该组织每年都要选取当代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领袖成为该院的院士,目前共有约4000位院士及外籍院士,包括超过250位诺贝尔奖得主。

此前,钱学森、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丘成桐、施一公、张锋、白春礼、乔杰、颜宁 、李飞飞、鲍哲南、吴皓、蔡立慧等著名华人 学者都曾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 。

此次当选的华人院士介绍

文小刚

文小刚 ,男,1961年11月出生于北京,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家,狄拉克奖章、巴克利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 文 小刚于197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1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 () 考试,1982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7-1989年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将研究领域转向凝聚态物理,1991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塞西尔和艾达格林物理学 教授,201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陈鹏

陈鹏 ,男,1997年本科毕业于的南京大学,2004年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2004-2005年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谢晓亮院士)。自2005年起历任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陈教授实验室致力于开发和应用单分子成像和操作方法来研究和理解纳米材料和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和动力学,以获得基础的化学知识,从而开发更好的能量转换策略,以及治疗和预防疾病。

洪梅

洪梅 ,女,1970年出生,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教授,她因创造性地开发和应用固态核磁共振(ssNMR)光谱来阐明膜蛋白、植物细胞壁和淀粉样蛋白的结构和机制而闻名 。 1992年以最优等成绩获得蒙特霍利约克学院 化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后,她前往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在那里开发了生物合成同位素标记方法,以推进ssNMR测定蛋白质结构。她于1999年开始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02年成为副教授,2004年成为正教授。2014年起她回到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化学教授 。

武延庆

武延庆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祝贺!何川、洪梅、锁志刚等13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女,多伦多大学天文系教授,1991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1997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上海mba,此后在伦敦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起历任多伦多大学天文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行星结构和形成及行星盘 。

陈卫

陈卫,女,1966年出生,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主任、-Cook工程设计首席教授,美国西北大学集成设计自动化实验室主任、预测科学与工程设计交叉学科组主任。陈卫于1988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休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3年加入西北大学。201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20年8月任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陈卫在工程设计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推动了基于仿真的不确定性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促进了统计分析(数据科学)和概率理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蒋濛

蒋濛,男,1977年出生,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普渡大学校长。蒋濛于199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3年起历任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7-2022年任普渡大学工程学院院长,2021年4月-2022年12月任普渡大学战略计划执行副校长,2023年1月1日任普渡大学第13任校长。蒋濛的研究领域包括互联网、无线网络、宽带接入网络、内容分发网络、网络经济学和在线社交网络。

锁志刚

锁志刚,男,1963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力学与材料学教授。锁志刚于1985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2003年起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锁志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断裂与变形,各种场驱动下材料的极化、扩散等博士,涉及界面断裂、电迁移、压电、铁电材料失效、材料微观表面的运动、纳米尺度的相分离与自组装、电子封装力学、薄膜力学和软材料力学行为。

丛京生

丛京生,男,1963年出生,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系杰出校长讲席教授、电子工程系教授,领域特定计算中心主任,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体系结构、综合与技术实验室主任。丛京生于1985年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2005-2008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2009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协理副教务长,2010年创建了北京大学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丛京生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子设计自动化、高能效计算与应用、可定制计算、以及高度可扩展算法。

何川

何川 ,男,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2023年沃尔夫奖得主。何川于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于2002年加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何川教授是研究RNA转录后修饰的世界级专家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他发现了可逆RNA甲基化及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他的研究解释了RNA甲基化如何通过表征蛋白发挥作用,这一过程在许多类型的癌症中起着关键作用 。

韩珉

韩珉 ,男,1956年出生 ,1982年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此后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1年起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任职 。韩珉实验室主要利用 秀丽隐杆线虫 和小 鼠模型,通过应用遗传和生化方法来研究与动物发育、应激反应、营养感知和人类疾病相关的各种生物学问题, 重点是识别和分析动 物感知特定营养素(包括脂质、核苷酸和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机制,并调节发育、繁殖和食物相关行为。

Chen

Chen,女,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 ,她的实验室致力于了解发育和成熟的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

张远

张远,女,1959年出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张远于1981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犹他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研究员,1993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工作,2000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病理学正教授,2002年进入匹兹堡大学工作博士后,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匹兹堡大学杰出教授。张远实验室的研究集中在病毒肿瘤发生和发现新病原体。

杜韵

杜韵,女,作曲家、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为《天使之骨》,于2017年获普利策音乐奖,成为普利策首位华人获奖女性。杜韵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欧柏林学院(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学院作曲教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6118.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1月 25日
下一篇 2024年 11月 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