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王家功: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来到重庆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坐落于此。如今,“掌舵”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新国大重庆研究院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我们与国内985、211高校合作,让他们的优秀学生在本科最后一年到重庆研究院学习,并在第五年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

在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园

二期4栋,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坐落于此。

乘坐电梯直达材料和智能制造研究实验室,

多位不同肤色的科研人员正专心致志做试验。

▲在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园二期4栋,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坐落于此。

研究院的“当家人”王家功热情地向封面新闻介绍说,“你们看,这是一台新型机器人,它能把材料制成小片,再对接起来,这就是一种新型的3D打印技术。”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一所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常年位居世界大学排名前列,并连续多年在亚洲排名第一。其在工程、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享有国际声誉。作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9月11日,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正式落户两江新区,专门开展先进制造与材料、智能传感与人工智能、现代物流以及金融与金融风险管理等四方面的研究。

“新国大重庆研究院与其他研究院有所不同。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平台,建立一座桥梁,吸引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人才来到重庆。”2023年6月,王家功作为新材料研究领域的国际高级人才,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委以重任后,也来到重庆,担任重庆研究院院长。

▲来自多国的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过去三十多年,

王家功致力于把先进材料应用于

能源、环境、电子工业等领域,

是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如今,“掌舵”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

王家功更加频繁往返于重庆与新加坡,

他将自己比作一座“桥梁”。

“我一半时间在重庆,一半时间在新加坡,起一个桥梁(连接)作用。比如我的研究团队,一部分在新加坡,一部分在重庆,我就可以让两个团队随时沟通、讨论,共同促进研发工作。通过研发,尽快将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重庆的应用。”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实验室一角。

他以自己的研究领域举例,“以前,从材料发现到产品应用需要五到十年时间。但现在,在我所搭建的这种连接桥梁作用下,新加坡和重庆团队紧密协作,通过AI技术和新型计算技术,可以大大缩短这个周期,从五到十年缩短到一到两年。这大大加快了新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速度,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找到新型材料的应用场景。”

新国大重庆研究院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在中国西部唯一的对外合作窗口和运营总部,

它的运行状况如何?

王家功院长又为这所研究院注入了怎样的动能?

封面新闻走进研究院,

与王家功进行深入对话。

▲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王家功接受封面新闻专访。

封面新闻:新国大重庆研究院在过去的几年,取得了哪些显著的科研成果和合作项目?未来还有怎样的规划?

王家功: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已承接了17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研究项目,并累计申请了30项专利,其中13项成果已成功转化为产业应用。这些转化成果对重庆及两江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我们将继续把更多先进成果引入重庆两江的企业,让这些研究成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催生新的生产力,进一步促进重庆两江的经济繁荣。

例如,研究院研发的新型电池材料显著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这些成果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将大幅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博士,增强安全性,并大幅降低成本。

我们还与重庆两江新区的多个不同领域的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我们将共同努力提升产品性能,帮助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封面新闻:您曾在采访中提到要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资源引进到重庆,同时为重庆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研究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家功:

我们研究院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优秀团队引进到重庆,目前,研究院已有46名来自新国大的教授在此工作,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这些人员的加入不仅为研究院注入了顶尖人才,也助力研究院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研究院的引才计划还包括博士生的培养。我们采用“1+2+1”的培养结构,即第一年学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课程,第二、三年在重庆研究院进行与重庆产业紧密对接的研究上海mba,第四年再回到新加坡完成学位。这种“三明治”式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获得两年的研究实践经验。

▲王家功与科研人员交谈。

目前,研究院已引入十几位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的博士生,致力于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兼具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博士生,并努力将他们留在重庆,为重庆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研究院还实施了“3+1+1”项目。我们与国内985、211高校合作,让他们的优秀学生在本科最后一年到重庆研究院学习,并在第五年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学生将同时获得国内学士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士学位。我们期望有更多“3+1+1”项目的毕业生选择留在重庆工作,为重庆的产业和技术革新作出贡献。

封面新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重庆研究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经验和模式?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如何解决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王家功:

产学研三方面的工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首先,关于人才的培养,我们涵盖了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我们还会引进新加坡的毕业生到重庆。我认为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国际化视野。新国大拥有庞大的校友网络,因此,新国大重庆研究院也会搭建平台,让新国大在全球的校友,通过这一平台了解重庆,到重庆来,留在重庆。

在产业化方面,我们拥有丰富的母校资源,借助这一优势,研究院会与地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展开深入合作,将新加坡及海外的先进知识和研究成果带到重庆。

另一方面,我们研究院自身也与重庆本地的大学研究院、企业紧密合作。例如,我们研究院已与重庆大学展开了多项合作,包括与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 与重庆大学共同进行研究、推进产业化以及人才培养。通过以上举措,使产学研的融合更加出色。

封面新闻:在您的领导下,重庆研究院希望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研究院。那么,您所期望的这种“不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家功:

首先,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新加坡的顶尖学府,拥有在东南亚及国际办学研究方面的显著优势。新国大重庆研究院扮演着桥梁与平台的角色,旨在将这些优质研究成果和母校的优势引入重庆。除了技术转让,新国大重庆研究院还致力于推动将新加坡培养的优秀人才带到重庆,为重庆及两江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新国大重庆研究院孵化的创新型企业中在职研究生,80%新型企业和团队的技术基础与建立,都与新国大的团队和毕业生有直接联系,因此带有鲜明的新加坡元素。而另外20%的新型企业也拥有浓厚的国际背景。

新国大重庆研究院将国外技术和人才引入重庆,助力其在重庆创业成长。希望有一天,这些新型孵化的企业能在重庆发展壮大,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封面新闻:在您的愿景中,重庆研究院会给重庆、新加坡带来哪些更深远的影响?

王家功:

新国大重庆研究院是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经济产业基础,新国大重庆研究院将紧密对接重庆的发展需求,提供所需的技术和人才。

一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重庆作为工业重镇,对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有着极高的需求。新加坡国立大学多个团队在新材料和智能制造方面的优质研究成果,将在重庆实现技术和人才的转化。

二是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重庆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有着重要布局,而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对此至关重要。我们将把新国大重庆研究院的先进研究成果和人才转化为重庆发展的新动力。

三是现代物流。重庆拥有三大重要的物流途径:水路、陆地和空中。重庆可通过长江实现与东部乃至全球的物流连接;同时,重庆的陆地交通,如高铁很发达;此外,重庆还拥有国际大型机场,又正在发展低空经济,形成了高空、路面和低空三位一体的物流网络。新加坡在物流方面拥有先进的港口和空港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可为重庆提供借鉴。

封面新闻:作为研究院的院长,您认为您在研究院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家功:

我一半时间在重庆,一半时间在新加坡,起一个桥梁连接作用。比如我的研究团队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一部分在新加坡,一部分在重庆,让两个团队随时沟通、讨论,共同促进研发工作。通过研发,尽快将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重庆的应用。

记者手记

“国际范”与“专业性”,是王家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中英文切换自如,在介绍研究院或个人研究领域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

而在具体访谈时,王家功的和蔼亲切又时不时地流露了出来。这里,既有对年轻记者,不懂工科专业的和蔼,又有对人、对他工作的城市的亲切。

我们能感受到他对重庆的喜爱,重庆的山水、重庆的人文,都是他“心心念”的精彩话题。

他尤其赞美重庆的桥,正是各式各样的桥梁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王家功: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来到重庆,让8D魔幻山城,也有了可以通行的坦途,跨越江河的便利。

因此,王家功说自己也在做着桥一样的工作,连通重庆与世界,不仅是自己过往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要留在这片土地上,还要让国际化人才能更便利地通达重庆,乃至留在重庆。

新加坡国立大学周超,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

教育经历

1989-1991 国立清华大学材料工程,硕士

1991-1993 罗格斯大学工业工程,硕士

1993-1996 东京大学精密仪器博士后,博士

工作经历

1996-1996 日本产业技术总和研究所微机电及封装实验室,研究员

1997-1997 工业技术研究院,资深工程师

1997-2001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博士,首席研究员

1997-1998 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物理学,兼职助理教授

2001-2005 亚太优势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及副总裁

2001-2005 国立中兴大学精密工程系,兼职助理教授

2005-2009 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高级研究科学家

2005-2012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新加坡国立大学周超在职研究生,助理教授

2013-现在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

2015-现在 新加坡国立大学智能传感和微机电系统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周超,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

用于消费类应用和环境监控的光学红外微机电系统

基于自供电可穿戴和物联网传感器的人机界面

摩擦电和压电能量收集器

用于植入式应用的生物医学微纳机电系统传感器

纳米光子学

太赫兹超材料

微流控和芯片实验室

微纳技术实现经皮药物输送

用于神经接口研究和神经细胞表征的设备和仪器

荣誉奖项

2016年 第七届泰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国际机械工程大会最佳论文奖

2016年 2016年国家和全球创新奖

2016年 第十一届IEEE纳米/微工程和分子系统国际会议(NEMS 2016)最佳学生论文奖

2015年 韩国-新加坡国际全球健康论坛()最佳论文奖(金奖)

2015年 IEEE MTT-S国际微波研讨会系列最佳论文奖

2015年 第十届IEEE纳米/微工程和分子系统国际会议(NEMS 2015)的最佳论文奖(前5名论文)

2015年 IEEE MEMS 2015杰出口头论文奖

2014年 第六届国际微化学与微系统研讨会(ISMM 2014)海报纸奖

2014年 第六届微化学与微系统国际研讨会(ISMM 2014)两项口头论文奖

2012年 IEEE第十届研究生论文竞赛一等奖

2012年 国际材料研究学会国际电子材料大会(IUMRS-ICEM)青年科学家银奖

2012年 第17届光电与通信会议(OECC 2012)最佳学生论文奖

代表性论文

[1]Y. Ma, Y. Chang, B. Dong, J. Wei, W. Liu, and C. Lee, // Chip-Scale Zero-Bias Long-Wave , ACS Nano, vol. 15, no.6, 10084-10094, 2021.

[2]Z. Sun, M. Zhu, Z. Zhang, Z. Chen, Q. Shi, X. Shan, R. C. H. Yeow and C. Lee, of (AIoT) Shop Using Self- Soft , Adv. Sci., vol. 8, no.14, , 2021.

[3]J. Wei, Cheng Xu, Bowei Dong, Cheng-Wei Qiu, and Lee, Mid- with , , , 2021

[4]M. Zhu, Z. Sun, T. Chen, and C. Lee, Low cost using of , Nat. ., vol.12, 2692, 2021.

[5]J. Zhu, Z. Ren, and C. Lee, by — , ACS Nano, vol. 15, no.1, 894-903, 2021.

[6]J. Wei, Y. Li, L. Wang, W. Liao, B. Dong, C. Xu, C. Zhu, K.-W. Ang, C.-W. Qiu and C. Lee, Zero-bias mid- with bulk and -free , Nat. ., vol.11, 6404, 2020.

[7]T. Jin, Z. Sun, L. Li, Q. Zhang, M. Zhu, Z. Zhang, G. Yuan, T. Chen, Y. Tian, X. Hou and C. Lee, for Soft at Twin , Nat. ., vol. 11, 5381, 2020.

[8]Q. Shi, Z. Zhang, T. He, Z. Sun, B. Wang, Y. Feng, X. Shan, B. Salam, and C. Lee, Deep smart mats as a floor , Nat. ., vol. 11, 4609, 2020.

[9]B. Dong, Q. Shi, T. He, S. Zhu, Z. Zhang, Z, Sun, Y, Ma, D, Kwong, and C. Lee, / Nano–Nano- with Self- and Force , Adv. Sci, vol.7, no.15, , 2020.

[10] F, Wen, Z, Sun, T, He, Q, Shi, M. Zhu, Z, Zhang, L, Li, T, Zhang, and C. Lee, Glove Using Self- for , in VR/AR , Adv. Sci, vol.7, no.14, p. , 2020.

NUS网站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新加坡的位置,走进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介绍

新加坡国立大学(the of上海mba,简称NUS,或“国大”),是新加坡共和国的第一所大专学府,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学术地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前身是1905年创建的英皇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及1927年设立的莱佛士学院,1949年这两所学院合并成马来亚大学博士,后改名新加坡大学。1953年南洋大学在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倾力支持下成立,成为新加坡第二所大学。1980年新加坡大学同南洋大学正式合并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院系概况:

新加坡国立大学始创于1905年。目前拥有9所专业学院,7个研究生院博士后,多个研究所和科研中心。共设学系50个,在校本科学生约19000人,研究生7000多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新加坡的位置,走进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介绍,教研人员3000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目前拥有13个学科,可供至少22000名本科和8000名研究生学习。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设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商学、法学、建筑学、电脑学、杨潞龄医学院和杨秀桃音乐学院。另有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东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排名情况:

学校类型 type:公立,大学

新加坡国内排名 1

QS排名(2015):世界第12 亚洲第一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是名列全球前30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新加坡的位置,亚太地区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这里聚集了本地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

图书馆基本情况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占地34,170平方米,内设4,840个座位,馆藏丰富,门类齐全,为教学及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源。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由6个部分组成,分别坐落于肯特岗校园内。这6个图书馆皆藏书丰富,积极搜集各种学术研究著作以配合该校各院系的教学和研究之需。馆藏最主要书籍有:建筑学、营造与产业管理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商业经营学、法律学、医药学、牙科学、理科以及工程科技学等。这6个图书馆包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7649.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8日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