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城市设计、城市更新、规划设计与城乡治理
【教育经历】
2003.09-2007.07 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
2000.09-2003.07 工学硕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
1995.09-2000.07 工学学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
【专业履历】
2023.12— 长聘教授,院长助理,副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China City 》编辑部主任
2020.12-2023.12 长聘副教授/特别研究员,院长助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7.01-2017.02 客座教授,卡迪夫城市大学
2015.07-2016.01 SPURS学者,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和规划学院
2012.12-2020.12 副教授上海亚洲城市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08.12-2012.12 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07.07-2008.10 博士后,多特蒙德大学空间规划学院(德国洪堡学者)
2007.07-2008.04 访问学者,柏林自由大学地理科学研究所
【学术兼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与韧性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办建筑学学科评议组,秘书
欧盟“H2020”地平线科研项目基金(2014-2020),会评专家
《China City 》,编委委员
《国际城市规划》,编委委员
【主要研究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源数据融合的城市高温脆弱性空间识别与城市设计策略应对》,2020-2023(负责人)
[2]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与治理策略研究》, 2019-2021(负责人)
[3] 英国国家学术院,《集体形制:中国邻里单位》, 2018-2019(共同负责人)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城市新区运营中绿色规划控制方法与优化技术研究,2018-2021(课题专项)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亚洲城市大学,《基于数字技术集成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改善热环境效应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2015-2017(负责人)
[6]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乡域规划编制与实施技术研究与示范-“县、镇(乡)及村域规划编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4-2017(负责人)
[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开放空间系统的城市设计管理研究》, 2014-2017(负责人)
[8] 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城市热环境优化的城市设计策略与管理机制》, 2013-2015(负责人)
[9] 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大都市区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的中德案例比较》, 2010-2012(负责人)
[10] 德国洪堡基金项目, 《中德发展战略规划的比较研究:北京、莱茵鲁尔与柏林-勃兰登堡》 2007-2008(负责人)
【荣誉和获奖】
2020 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排名2/15)
2019, 2020 北京市优秀责任规划师
2019 北京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排名2/15)
2019 北京规自委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2018 北京规土委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2018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6/11)
2017 AESOP最佳会议论文提名(排名2/2)
2016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佳作奖(排名1/3)
2016 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优胜方案)
2014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3 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
2012 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排名11/15)
2011 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排名11/19)
2009 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佳作奖
2009 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编制成果评选一等奖(排名2/10)
2007 德国洪堡总理奖学金
200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求是论坛”论文竞赛获奖
【主要著作】
[1] Tang Yan, Yang Dong. Urban in China: of , and . Press, 2021 (in-).
[2] Bian , Tang Yan, Shen eds. Urban and : From to . , 2021.
[3] Tang Yan, Yang Dong, Chen Kai, Zhu He. The –Hebei : under a . in, David Gómez-Á, López-, Robin eds., the : for Urban , city of : of博士后,2017:341-350. (Book )
[4] Tang Yan, Yang Dong. The of in China. in, Samer and Celia Clark eds., of Sites, New York: , 2016:160-183. (Book )
[5] 唐燕, 金世镛,魏寒宾等. 城市规划设计在韩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6] 唐燕, 李婧, 王雪梅, 于睿智. 街道与街区设计导则编制实践:北京朝阳的探索.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博士,2019.
[7] 唐燕, 杨东, 祝贺.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8] 唐燕编著. 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
[9] 唐燕, 克劳斯·昆兹曼等.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10] 顾朝林, 张悦, 邵磊, 唐燕, 陈继军主编. 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11] 唐燕, 克劳斯·昆兹曼等. 创意城市实践:欧洲和亚洲的视角.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2] 唐燕. 城市设计运作的制度与制度环境.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3] 唐燕. 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主要译著】
[1] 唐燕,祝贺,蔡智等译. 马修·卡莫德等著. 城市设计治理:英国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CABE)的实验.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20.
[2] 唐燕, 祝贺, 陈光洁译. 莱昂哈德·申克著. 设计城市:基础-原则-实践.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19.
[3] 边兰春, 唐燕等译. 戴维·格雷厄姆·沙恩著. 1945年以来的世界城市设计.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17.
[4] 唐燕, 梁思思, 郭磊贤译. 休·巴顿,马库斯·格兰特,理查德·吉斯著. 塑造邻里:为了地方健康与全球可持续性.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16.
[5] 联合国人居署著.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翻译组.加强城市安全与保障: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7.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14.
【主要期刊论文】
[1] Cai Zhi, Tang Yan ( ), Chen Kai, Han . the Heat of Local Zones in the Old Areas of a . , 2019, 11, 2032:1-15.
[2] Tang Yan, Liang Sisi, Yu . and of Kevin Lynch in China. of the , 2018, 84(3-4): 293-305.
[3] Tang Yan, Zhao , Gu . and Rural in the ––Hebei : – Model. of Urban and , 2017, 143(1):, 1-15.
[4] Tang Yan, Chen Kai. of Urban Green Open Space for to . China City , 2017(3):14-22.
[5] Tang Yan, Gary Hack. Urban at . Urban and , 2017,170(3): 107-120.
[6] Tang Yan. A of Large-Scale Urban in China. Urban and , 2014,167(10), DP5: 209-220.
[7] Tang Yan, Klaus R. . The of for . zur : 2008. 8.
[8] 唐燕. 精细化治理时代的城市设计运作:基于二元思辨. 城市规划,2020(2):20-26.
[9] 陈恺,唐燕. 城市高温热浪脆弱性空间识别与规划策略应对: 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城市规划,2019(12):37-44+77.
[10] 李婧, 唐燕, 齐梦楠, 彭竞仪. 面向城市治理的北京朝阳区街区设计导则编制. 规划师 2018, 34(6): 42-48.
[11] 唐燕. “新常态”与“存量”发展导向下的老旧工业区用地盘活策略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 2015(4): 102-108.
[12] 唐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尺度城市设计的转型发展:走向战略化、精细化与多元化. 南方建筑,2015(5):27-31.
[13] 唐燕, 赵文宁, 顾朝林. 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及其对乡村规划的启示, 现代城市研究, 2015.4:2-7.
[14] 魏寒宾, 唐燕, 金世镛. 基于政府引导与政民合作的韩国社区营造. 规划师在职研究生,2015(5):145-150.
[15] 唐燕, 黄鹤. 政府主导集群发展模式下的创意城市建设: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城市研究,2013(11):15-21.
[16] 唐燕, 许景权. 城市设计制度创新的策略和途径. 城市问题, 2011(4): 16-21.
[17] 唐燕. 德国大都市区的区域管治案例比较. 国际城市规划,2010(6): 58-63.
[18] 唐燕, 吴唯佳. 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争议与悖论. 城市规划,2009(2):72-77.
[19] 唐燕. 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区:跨区域规划合作及协调机制. 城市发展研究, 2009(1): 49-54.
[20] 唐燕. 鲁尔工业区棕地复兴策略. 国际城市规划,2007(3):66-68.
[21] 唐燕. 村庄布点规划中的文化反思: 以嘉兴凤桥镇村庄布点规划为例.规划师,2006(4): 49-52.
[22] 唐燕. 经济转型期城市规划决策及管理中的寻租分析. 城市规划,2005(1):25-29.
[23] 贺静,唐燕,陈欣欣. 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开发:我国大城市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模式. 城市规划,2003(4):57-60.
亚洲城市大学硕士,马来西亚城市大学
学校介绍
亚洲城市大学前身为1997年成立的上市教育集团(MEGB),是马来西亚护理及专职医疗科学教育的首要提供者博士,主要提供高等教育,目前为马来西亚挂牌上市的教育集团。其属下有两家机构,即在2008年正式获得学院大学地位的亚洲城市大学(AMU)及在2004年向高等教育部注册的 学院。
大学不断的扩充专业学科范围,力争成为亚洲地区卓越的综合高等学府,最终成为全亚洲顶尖培养未来企业家与行业专才摇篮。我们的目标是要满足全世界的知识需求。我们让学生作好准备,以有效地在不同的层面扮演各种角色硕士,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及福祉,同时设法给我们的所有学生打造出一个国际创新思维,以优异的成绩开始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挑战,并受益终身。
总校位于雪兰莪州蕉赖,是设备齐全的旗舰校园,在2004年启用。由於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亚洲城市大学硕士亚洲城市大学硕士,马来西亚城市大学,我们需要进行扩展。我们至今在全马的主要城市,即怡保、哥打峇鲁、古晋及亚庇设立其他四所卫星校园,在2010年4月在柔佛州设立一所学院大学分校。2013年7月亚洲城市大学PJ校园正式投入使用,它坐落在城市中心,紧邻通往市中心的主干线,交通极为便利。步行可到达附近的地铁站(LRT),可前往吉隆坡各地。学校附近同样是一个巴士交通枢纽,搭乘巴士出行即方便又省钱!
申请条件
1、本科申请条件:学术要求,中国正规院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语言要求:获得雅思5.0-5.5或托福500-550分或同等水平。
2、硕士申请条件:学术要求,中国正规院校本科毕业或同等学历。语言要求:获得雅思5.0-6.0及或托福500-550分或同等水平。
留学费用
1、本科:建筑设计学、平面设计、多媒体、工商管理、会计与金融、应用心理学、传媒学(企业沟通)、早期儿童教育、教育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传媒学(新闻记者)、传媒学(大众传媒)、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学制3年,学费72,000马币(≈人民币);
2、硕士:工商管理:学制1年,学费50,000马币(≈75000人民币);工商管理双硕士:学制1年博士后,学费70,000马币(≈人民币);工商管理(研究型)(2年)、会计(1.5年)、信息技术(1.5年)、教育(1年)、机械工程(1年),总学费50,000马币(≈75000人民币);
3、博士:工商管理博士、设计学博士、教育学博士、信息技术博士:学制3年,学费62,800马币(≈94000人民币)。
热门专业
1、教育学专业,教育学硕士课程能够让报读的研究生攻读更深一层的教育学术,进一步地提升个人教育职业的专业水平。此课程专为学校、高等教育机构或任何教育组织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和课程培训人员设立。我们的专业分支包括英语(以第二语言教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和领导力、早期幼儿教育、教育心理学、教学技术、计量与评价。
2、建筑学专业,建筑学硕士专业是建筑师第二阶段的专业培训课程。此课程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工作室教学环境,并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前瞻性思维以面对建筑业不断变化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向经验丰富并拥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专业学者和建筑学专家学习与沟通,以便在模拟工作室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和创造力。
亚洲城市大学在哪里,品读“三种文化”,看到怎样的上海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江南文化的荟萃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码头”到“源头”,从“一隅之地”到“江南中心”,上海走过了百余年峥嵘岁月。
跨越历史的两端,可以看到怎样的“老上海”和“新上海”?众多描述上海历史文化的读本,对今日上海再出发有何意义?新时代如何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资源?本期《解放书单》邀请三位资深学者,开启一段品读上海文脉的书香之旅。
红色基因根植于城市血脉
——专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
解放书单: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传承着红色基因,承担着重要使命。了解上海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哪些书必读?
张云:上海的红色文化,内涵之丰厚,形态之多彩,确实称得上博大精深。有关读本,不仅数量多,而且比较全面。
其中,《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上海市重要革命遗址通览》和《破冰:上海土地批租试点亲历者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解放书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让 “中国人”真正凝聚成 “中国人民”。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有什么深入阐释?
张云:该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催生了引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新生的先进力量。同时,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的一个鲜明主题。
首先,上海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至1919年前后,上海各业工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1/4强。1919年上海“六三”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政治罢工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运动。近代工人阶级的发展和成熟,为上海这座城市催生先进政党创造了条件。
其次,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使上海成为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的桥头堡。其中,《新青年》《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等报刊成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阵地,加速了新型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最后,基于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召开和中共中央所在地设于上海等历史事件,该书对上海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优越便捷的社会环境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等进行阐述。因此,《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是研究上海建党文化、弘扬上海建党精神颇具特色的读本。
解放书单:《“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是“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专著。透过 “电影小组”,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光影?
张云:丛书共有5本著作,以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跌宕起伏的斗争场景、生动曲折的真实故事,重现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
《“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以宣传战为视角,揭示左翼电影运动在白色恐怖下发生并持续的原因,并对《八一宣言》发布后左翼电影力量转向国防电影运动等诸多内容进行剖析,力求梳理史脉和还原真相。该书集史料性、可读性和理论性于一体,在这套丛书中具有代表性。
20世纪30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在文学、戏剧、电影、美术、新闻出版、革命理论、教育、世界语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有力回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而且是中共有组织、有纲领地领导思想文化斗争的重要标志。左翼文化运动早已深深楔入上海的红色文脉。
解放书单:有论调提出,抗战时中共在上海主要是搞谍报工作。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张云:将上海的红色文化等同于地下党文化亚洲城市大学在哪里,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必须予以批驳。《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以正视听的有力武器。
无须否认,中共以上海为依托开展了情报收集、渗透策反等工作,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但这只是中共领导上海抗战的一个方面。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抗战”,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从孤岛抗战到太平洋战争后的租界沦陷,直至迎接抗战最后胜利的14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都一如既往地坚持原则立场,引领上海抗战的斗争方向。
通过此书的阐述可以看到,上海不仅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前期的中心、抗战文化的发源地,还是军事战略要地、重要后勤基地。
解放书单:《上海市重要革命遗址通览》一书精选了300余处红色遗址。它们有何特点?哪些“红色印记”不可错过?
张云: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中共中央早期办公地,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和许多重要党史事件的发生地,拥有众多革命遗址。它们凝聚了党的优良传统和集体智慧,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统计显示,上海现有革命遗址逾600处。《上海市重要革命遗址通览》一书精选的300余处遗址规格很高且品质优良,主要集中于黄浦区、静安区、虹口区、杨浦区等地。其中,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等在内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传家宝”。
解放书单:《破冰:上海土地批租试点亲历者说》的侧重点与其他几本完全不同,您为何推荐这本书?
张云:上海土地批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内地第一个面向国际市场进行土地批租改革试点的 “吃螃蟹”之举。以《破冰》为名辑集,意在揭示这一改革试点对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乃至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示范意义。
该书突出的亮点在于,总结了勇于创新、积极开放并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改革宗旨等成功经验,继承和弘扬了闯关攻坚、奋斗拼搏和学习借鉴等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今天,这部内容丰富、资料权威、题材独特的“亲历者说”,可以给广大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解放书单:您推荐的这五本书,一定程度上也是党史、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的缩影。
张云:是的。这五本书凸显了上海建党伟业、革命文化、抗战精神、历史印痕及上海改革龙头地位等品牌特质,既突出重点上海mba,又相互回应,集中展示了根植于上海城市文明血脉之中的红色文化基因及其文化实践成果,具有可贵的社会教化功能。
可以这么说,时光不仅给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留下了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成就,而且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资源。当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焕发生机时,上海必将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文字中回味“上海味道”
——专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包亚明
解放书单:在不少人眼中,近代上海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 “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可以看到怎样的精彩?有哪些书籍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海派文化?
包亚明: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老上海”怀旧作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是一个浮华四溢的“老上海”,是刘呐鸥、穆时英、张爱玲、苏青等人笔下的上海。“老上海”的咖啡馆、酒店、西式公寓、洋房、街巷乃至富豪大亨、千金小姐都成为追怀的对象。
理想化的“老上海”营造出一种消逝的、记忆中的或想象中的历史氛围,而往往割断了与具体的历史语境的内在联系。这表明,历史不仅是阅读与反思的对象,而且同样可以成为消费与想象的对象。
由此,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海派文化。我推荐以下五本作品:《上海摩登》(李欧梵著)、《画说百年上海滩》(贺友直画,沈寂著)、《百变上海》(徐喜先、徐建荣著)、《味道上海》(欧阳应霁著)、《上海里弄房》(格雷戈里·布拉肯著)。希望大家能从感性和理性的多个层面,从本地人和外乡人的不同视角,从视觉和味觉的不同感官,从弄堂和城市的不同空间,开启了解上海城市文化的有趣旅程。
解放书单:《上海摩登》的 “摩登”体现在哪里?
包亚明:《上海摩登》是一本非常学术的都市研究著作,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好看、好玩。
《上海摩登》的中译者毛尖曾向读者介绍过该书的四种读法:小说、散文、老上海摩登指南和严肃的批评专著。其迷人之处在于容许甚至纵容读者不那么一本正经地阅读,在于作者跨越时空抓住了“老上海”的感性。
除了感性,“世界主义”也是一个关键词。物质的感性和世界主义的都市氛围,是“老上海”区别于我国其他地方的显著特色,是上海如梦繁华的内在机理。
解放书单:《上海摩登》还引发了对上海、香港“双城记”的讨论。人们为何乐于对这两座都市进行比较?
包亚明: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与上海的镜像关系确实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上海摩登》一书认为,香港对于我们理解上海非常关键,以至于人们看到新上海的城市景观会产生“镜像的镜像”之感。
与怀旧等情愫勾连在一起的“双城记”,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怀旧更多地不是渴望回到过去,而是进入与过去有某种联系的未来。一方面,上海试图以“老上海”或者香港作为他者对自身繁荣的界定。另一方面,重新进入世界主义进程的上海,将美好的想象投射到自己未来的发展中。这是一种重建地方性知识的尝试,也折射出一种高度消费主义的现实。
解放书单:《画说百年上海滩》描绘了怎样的众生相?
包亚明:上世纪80年代,海上画家贺友直和作家沈寂在 《哈哈画报》上联袂推出“百年上海滩”专栏。他们以亲历亲闻的形式描摹上海滩的历史变迁、人物掌故,以普通市民的视角演绎上海从开埠到1949年的百年百态。《画说百年上海滩》是这个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专栏汇集之作。透过平实凝练的语言、细腻生动的画风,我们可以直观感受上海的风云激荡。
总的来看,海派文化是充满个性化色彩的都市文化。除了世俗性、灵活性,还具有开放性乃至自我批判性等宝贵特征。特别是,对现实的关怀及其与市场的紧密联系,让海派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是值得发现、发掘和弘扬的。
解放书单:用相机记录上海的作品不算少,《百变上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包亚明:徐喜先、徐建荣父子的摄影集《百变上海》,是两代上海人站在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所看到的上海街景。这是关于上海这座城市非常有趣而又难得的平民叙事。
徐喜先本是一名普通职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拍摄上海的乡镇和城市街景,40多年完成了4万余张照片的拍摄。尤为难得的是,徐喜先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拍摄前会画好线路图,拍摄过程中还会做笔记。正因为有了父亲精心保留的地理信息资料,徐建荣才能在大致相同的角度重拍新景。
比如,在浦东大道歇浦路渡口,除了一棵树没有变,其他的都变了,杨浦大桥更以新鲜的面孔横贯整个画面,在传递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之余,又折射出丰富的戏剧性张力。这些作品曾以“见证上海”为名,在淮海路影艺坊展出,引发观展者的集体回忆及对上海沧桑变迁的感慨。
解放书单:《味道上海》中提到,上海人的生活态度是“忙里偷甜”。透过这本书,可以忆起怎样的“上海味道”?
包亚明:欧阳应霁是中国香港的专栏作家,上海则是他母亲出生的地方。他在上海120多个吃喝地标的味觉之旅中,用“味觉定位法”来寻觅经验中和想象中的上海味道。这种异乡客的上海味道,有时会因为满心满胃的温暖而令人会心一笑。但是,本地人不会将其视为觅食指南,而更多的是借助他者的眼光、记忆、感知和想象,来理解城市百味。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心中的城市和别人眼中的城市,不需要强求一律。自然有趣而味道丰满才是关键。
解放书单:作为中国最早的商品房,诞生于19世纪末的里弄房给申城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爱尔兰人格雷戈里·布拉肯又有什么新发现?
包亚明:石库门是一种给上海人带来“屋里厢”感觉的建筑形式和生活空间。它是保留天井、客房、厢房等江南传统民居特色的欧式联排住宅。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石库门已占据上海市区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石库门弄堂创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社区生活。
《上海里弄房》的作者格雷戈里·布拉肯,曾在亚洲生活和工作多年。书中,他还用专门的章节对王安忆、张艺谋、石黑一雄等人作品中的上海里弄房进行分析,读来颇有启发,仿佛带领我们领略了上海的中西合璧底色。
诗性文化的根底和沃土
——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
解放书单:在乾隆下江南的传说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江南备受推崇。对今人而言,可以通过哪些书籍游历江南?
刘士林:1784年,乾隆在杭州发布南巡记,认为自己50年的帝王生涯做了两件事:一是“西师”,如平定准噶尔;二是“南巡”,即六下江南。前者为国之大事,后者是游山玩水,怎么会相提并论?
乾隆认为,人生至少有两种评价体系:一是实践理性的,主要看你干了什么或是否取得成功;二是审美主义的,这要看你是否实现了人生理想,是不是真正愉快和满足。孔子和弟子谈人生时,没有把“票”投给一心追求仕途的学生博士后,而是给了喜欢大自然的曾参,这就是给出了他的答案。
仅就江南研究而言亚洲城市大学在哪里,品读“三种文化”,看到怎样的上海,各种著述汗牛充栋。但兼具文化精神和审美品质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这里暂且推荐三本入门读物:
第一本是李渔的 《闲情偶寄》。这本书没什么版本分别,一般正规出版的都可以。在书中,李渔建构了一种既不同于北方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江南文化态度、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对了解和把握江南文化具有美学概论的意义。
第二本是 《郁达夫游记选集》。我读的是新华出版社2010年的版本,其他版本也可。“曾因酒醉鞭名马,不敢多情累美人”是郁达夫的自况。在他身上硕士,可以看到东晋名士的风度、明清江南士大夫(如金圣叹)的狷狂,同时也带有一点早期海派文人的颓废。从这种典型的人物入手,是认识江南这个典型环境的路径之一。
第三本是陈从周的 《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从周作为“江南文化的托命人”,是我们通向古典江南文化和生活场景为数不多的引路人。
解放书单:“六下江南”的过程中,皇帝会要求画师把江南园林的构造、美景一一描绘下来;回到京城后,再对照仿建。江南园林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说园》一书中有什么见解?
刘士林: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高峰,江南园林是江南文化在空间形态上的最高代表,是“最像江南的江南”。同时,江南园林还是东方审美生活的极致形态,被不少人视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和归宿。乾隆每次都带着江南建筑样式和风格回京,和历史上那些一到江南就不想离开的文人士大夫本质上是一样的。
陈从周一生著述众多,但以《说园》为最精。这与他对江南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无比钟情密不可分,也源于他对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现代都市文化的不满。他认为,中国园林以“雅”为主。他把空调比喻为“洋空气”,说它只有“凉”而没有“凉意”,后者只能到藏在深山的江南古寺里去找寻。这是一种对江南文化的深切体验和省察。
解放书单:《闲情偶寄》一度被称为 “江南品质生活的古典教科书”,它到底讲了些什么?
刘士林:明末清初文人李渔所写的这本书,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哲学,二是技术。有了前者,江南文化就有了自己的根据和原理;有了后者,江南的生活方式才是鲜活的、可行的。
坦率地讲,中国历史更多强调“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但李渔认为,不应该把事情搞得如此对立。他举例说:富贵之家可以用名花,寒素之家也可在屋旁隙地种树栽花,“以备点缀云鬓之用”。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既悦妇人之心,复娱男子之目”,便宜不宜多乎?
《闲情偶寄》还讲到食谱食材、医疗食疗、装修设计等,是江南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事实上,要掌握传统江南生活技艺,关键是肯不肯在细节上动脑筋、下功夫。这种对生活细节的高度重视,让江南人在大体相同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可以过得更滋润。
解放书单:翻阅《郁达夫游记选集》可以发现,作者似乎是一个“不太喜欢江南的江南人”。理解江南文化,为什么要看他的作品?
刘士林:和很多“喜欢江南的北方人”相反,郁达夫算得上是一个“背叛了故乡的人”。比如,他写当时的杭州人,就用了“意志的薄弱,议论的纷纭;以文雅自夸,以清高自命”等性情之语。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更应该理解为“反话”。
其实,郁达夫对江南文化和城市有很深的理性认识。在《扬州旧梦寄语堂》中,他深刻地指出,扬州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江南运河开凿,衰败的原因则是铁路这种现代交通系统的崛起,于是“只剩下了一个历史上的虚壳”。郁达夫一生多次游历江南,每到一处都会留下文字,如果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自然是江南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资源。
解放书单: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您在《江南话语》中提出,江南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这该如何理解?
刘士林: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和武库,江南文化则是中国诗性文化的根底和沃土。
在中国,江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发达,第二个特点是景观漂亮。这种发达和漂亮,不在于规模与豪华,而是提供了一种城市文化空间。这应该成为世界城市和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
解放书单:您推介的作品,大体阐发的是江南古典之美。新时代,又该如何进一步传承、创新江南文化?
刘士林:推荐这几本书,是希望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江南。古代江南文化符合人的爱美和游戏天性,代表一种自由需求。今天,不少人成了工作狂,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只知道吃马铃薯的人”。如果他们多一点江南文化的熏陶,也许会过得更为自在、风雅。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能够感受、了解、体验江南文化之美的人,是用好用足江南文化的第一步。但在 “麦当劳化”和“麦当娜化”的今天,这个“人”并不容易找到。我们需要更多的美学教育,帮助人们平衡好功利性需要和审美需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