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案震惊意大利事发经过2007年11月1日
诺克斯
夜里,诺克斯的室友、来自英国的梅雷迪思·克尔彻遭性侵犯后被人割喉致死。11月3日,当接到报案的意大利佩鲁贾市警察冲进21岁的女大学生梅雷迪思·克尔彻的房间中时,他
被害人梅雷迪思
们被眼前恐怖的景象惊呆了:梅雷迪思倒在自己的卧室中,四周的墙壁和地板上都溅满了她的鲜血。为了防止这个恐怖的景象影响到其它办案人员,当地警方负责人果断下令封锁了这间房子。警方的调查据梅雷迪思报案的室友罗曼妮·费奥梅娜声称,梅雷迪思是佩鲁贾大学的一名英国留学生,生性开朗,深得同学的喜爱,但在案发前却突然失踪,卧室的门一直反锁,她的手机也处于关机状态。当地法医卢卡·拉里的验尸报告指出,梅雷迪思的遇害时间是在11月1日晚上10点到午夜,死亡的原因则很简单:她被人用利刃割破了咽喉,并且在极端恐惧和无助的情况下流血致死。拉里说:梅雷迪思经历了一个痛苦而缓慢的死亡。”验尸报告还指出,梅雷迪思在死亡前还遭到多次钝器的击打,而凶手下手的手法也极其娴熟,既割开她的喉咙却又没有破坏动脉,最终使得梅雷迪思活生生地流血致死。最要好室友露马脚佩鲁贾警方的调查报告
诺克斯的男友索莱西托
根据佩鲁贾警方的调查报告,梅雷迪思是在2007年9月份从英国赴佩鲁贾大学学习的,在此期间,她还交了一位意大利男友西勒尼兹·吉阿科莫,而她的男友也同样住在这栋房子中。在案发当晚,西勒尼兹与宿舍中的其它3名男生都不在学校,而是分别去了波尔图和博罗尼亚等地;梅雷迪思的女舍友罗曼妮、劳拉以及阿曼达·诺克斯也都分别有不在场证据。宿舍门口的监控录像而宿舍门口的监控录像则显示,在梅雷迪思被害当天的确没有人出入,宿舍周围的环境也说明没有外来破坏的痕迹,梅雷迪思的舍友还指出,她虽然人缘很好但却很传统,一般只允许男友西勒尼兹在自己的房间中逗留,这样的情况曾一度令佩鲁贾警方陷入了破案的困难。办案人员的洞察不过,一名经验老到的办案人员发现,梅雷迪思最要好的舍友阿曼达·诺克斯与她的男友拉法埃莱·索莱西托在看到破门而入的武装警察时居然惊呼“邮政人员来了”,神情显得极度夸张做作,这引起了警方的怀疑。从口供得知的消息根据阿曼达和索莱西托的口供,他们在案发当天的下午1点曾最后一次见过梅雷迪思,之后阿曼达便到男友住处一直呆到第二天早上11点才返回。录像带揪出真凶
另一名凶手盖德
就在警方紧密调查的同时,梅雷迪思的父亲也从英国赶到佩鲁贾,他向警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梅雷迪思曾多次在电话中向父亲抱怨,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阿曼达喜欢带自己的男友回宿舍,并且经常用暧昧的话语挑逗梅雷迪思。而阿曼达平日为人非常圆滑,被同学们私下称为“狡猾的诺克斯”。这个线索更加坚定了警方的猜测,他们不再将搜索范围局限于案发现场,而是在宿舍周围数公里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排查。终于,一个有力的证据浮出了水面:在当晚离梅雷迪思宿舍1公里外的一个停车场的夜间录像中出现了3个人的身影,其中一个赫然是声称在男友家从未出门的阿曼达和她的男友索莱西托!当这段录像在阿曼达面前播放时,“狡猾的诺克斯”终于俯首认罪。 阿曼达供认称,她与男友索莱西托交往已经一年多,两人感情并不稳固,索莱西托喜欢追求刺激,喜欢多人的性游戏。而原本思想比较保守的阿曼达根本无法接受,“但我太爱他了。”深爱着索莱西托的阿曼达无法拒绝男友的变态要求,最终也与索莱西托沉迷于内。而当梅雷迪思从英国来到意大利仅一周后,过来女友宿舍探望的索莱西托一眼就看上了梅雷迪思,并开始与阿曼达共同计划引诱梅雷迪思上勾。但事与愿违,生性单纯的梅雷迪思委婉地拒绝了索莱西托的引诱,这使他勃然大怒。于是,索莱西托找来有同样爱好的酒吧老板盖德博士,制定了一个迷奸梅雷迪思的计划。残忍杀害室友
阿曼达·诺克斯
11月1日晚,趁着梅雷迪思的男友西勒尼兹与其它舍友出门的机会,索莱西托与阿曼达、盖德在凌晨悄悄赶回梅雷迪思的宿舍,并将车停在1公里外的地下停车场中,然后悄悄地从阿曼达预先留好的宿舍楼后窗溜进了宿舍。当他们再次向梅雷迪思提出无理的性要求遭到拒绝后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好吗,恼羞成怒的三人将梅雷迪思捆绑起来,用钝器残忍地进行殴打,试图让梅雷迪思就范。而梅雷迪思不但没有屈服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好吗,的梅雷迪思·克尔彻遭,还大声呼救,并声称要报警抓捕三人。于是,学医出身的索莱西托掏出随身携带的手术刀,凶残地割开了梅瑞狄斯的喉咙。已经丧失人性的阿曼达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在梅雷迪思流血不止的时候拉上两个男人,到隔壁房间行乐,任凭梅雷迪思在长达三个小时的痛苦中流血致死。索莱西托下手之准,即使在破案后仍然令法医感慨不止。相比之下,同谋的酒吧老板盖德就显得幼稚很多了。在案发后的第二天,心虚的盖德就换掉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当天晚上,索莱西托还和女友一起来到盖德的酒吧,教他如何串供,如何应对警察的盘问。据悉,有着同样爱好的盖德与索莱西托在一次派对上认识,臭味相投的两人一拍即合,并且将魔爪伸到了身为索莱西托女友的阿曼达身上。在三人苟且之后,阿曼达便将梅雷迪思的事情告知盖德,三人便一起策划了这起惊动全英国的血案。“天使脸孔杀手”获刑26年
三名凶手:盖德、诺克斯和索莱西托
2009年12月4日,意大利佩鲁贾一法庭宣布,留意美国女大学生阿曼达·诺克斯杀害室友梅雷迪思·克尔彻罪名成立,判处26年监禁。这起震惊全意大利,牵动全美国的案件终于告一段落,但被称为“天使脸孔杀手”的诺克斯仍可继续上诉。整个庭审过程已持续大约一年。陪审团12月4日经过长达13小时的讨论,最终判定诺克斯杀人罪名成立,同案被告、诺克斯的意大利籍前男友拉法埃莱·索莱西托也被判有罪,获刑25年。法官念出判决书后,诺克斯泪流满面。面容娇美的诺克斯今年22岁,来自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在意大利佩鲁贾一所大学留学。2007年11月1日夜里,来自英国的克尔彻遭性侵犯后被人割喉致死。警方经过调查,拘捕克尔彻的室友诺克斯和索莱西托,另一名涉案嫌疑人、来自科特迪瓦的无业游民吕迪·盖德此后不久在德国落网。现年22岁的盖德已另案被判杀害克尔彻罪名成立,获刑30年。检方认为,诺克斯同克尔彻不和,案发当晚教唆索莱西托和盖德与克尔彻玩“性游戏”,但这一“游戏”最后变成性侵犯与血腥杀戮。检察官指控诺克斯杀死了克尔彻,索莱西托在旁协助,两人还在现场伪造有人强行闯入的迹象。诺克斯和索莱西托坚称自己清白,称盖德才是真正凶手,而盖德也坚持自己是清白的,眼下仍在上诉。
这起案件由于当事人容貌俊美、案情曲折离奇,再加上有诸多噱头,在意大利、美国和英国引起媒体极大兴趣,诺克斯被媒体称为“天使脸孔杀手”。宣判当天,美国诸多电视台集中火力大肆报道在职研究生,宛若“真人秀”。在意大利佩鲁贾法庭外,大批媒体、市民聚集,部分市民情绪激动。意大利检察官2011年9月24日求处无期徒刑留学意大利的美国女学生诺克斯涉嫌在疯狂暴力性爱游戏中谋杀英国籍室友柯奇。意大利检察官24日求处无期徒刑。留学意大利的美国学生诺克斯24日出庭。法院2009年认定博士后,来自西雅图的24岁诺克斯在意大利前男友索雷契朵协助下,凶残杀害柯奇,判她26年徒刑并已发监执行。检察官在诺克斯上诉庭中总结,要求维持诺克斯有罪的判决,同时要求法庭判处诺克斯6个月的日间单独监禁。他们也要求法官将索雷契朵原本25年的徒刑,延长为无期徒刑,外加2个月的单独监禁。当检察官宣读求处无期徒刑时,绑着马尾、由律师和监狱人员陪同的诺克斯面无表情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坐在不远处的索雷契朵反应同样木然。诺克斯的父亲表示,女儿对于检察官可能求处无期徒刑已有心理准备。诺克斯的父亲柯特表示:“让法院来审判你的生命本来就不是件能够轻松面对的事,但过去仅是暗杀她的人格,而今天面对的则比较技术上的事情。”柯奇在柏鲁加与诺克斯分租公寓,她2007年半裸陈尸在公寓外,喉咙上有深深的刀伤。柏鲁加是位于伯利亚省山村的大学城。检察官表示,诺克斯亲自操刀杀害柯奇。媒体将诺克斯称为“性感诺克斯”。无罪释放2011年10月3日,意大利上诉法院推翻“杀人游戏”凶嫌美国女大学生阿曼达-诺克斯的谋杀罪,理由是主要物证上的DNA样本存在瑕疵,并下
释放时近照
令将其释放,诺克斯在意大利监禁4年后将返回她的家乡美国西雅图。回到家乡的诺克斯在西雅图机场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而她的律师则宣称她完全无罪,并且强调她与被害人之前的友谊。意大利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称对无罪判决非常失望,并将继续开展调查并上诉至意大利最高法庭。而被害人克尔彻的家人也表示要找到真正的凶手。这段疑案看来还远远没有结束。 [1]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他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
给一个作家写传记并不容易,给一个自传体作家写传记则更难,因为在作品中他已经讲述了许多个人生活。传记作家伊恩·汤姆森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他走访世界各地,花费十余年时间搜集资料,挖掘出意大利犹太作家普里莫·莱维大量鲜为人知的事迹,后者除了在作品中讲述奥斯维辛的经历,从来不愿透露自己的隐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莱维是一个立志为人类写作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表现了二十世纪人类世界的失败,而汤姆森厚重的《普里莫·莱维传》则是在向他致敬。
《普里莫·莱维传》,【英】伊恩·汤姆森 著,杨晨光 译,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1月20日版。
这部传记不仅让读者重温莱维的作品,而且让读者了解到莱维的创作生涯。此书各章按年代顺序编排,共有29章,莱维在奥斯维辛以及从集中营返回家乡都灵的叙述只有三章,其他都是描述莱维的家庭日常生活,他在工厂的化学研究工作,他成名后在各地的演讲,他的成功的英美讲演之旅。但作者始终以奥斯维辛为主线,把莱维的生平串联起来,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莱维痛苦的一生,同时其本身也成为一部控诉奥斯维辛的著作,时时提醒世人警惕纳粹大屠杀的重演。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作家、化学家以及奥斯维辛号囚犯。
作者只是作证,让读者成为法官
作者将莱维的家庭历史追溯到19世纪,莱维的家庭属于一个古老的犹太家族,在15世纪就进入意大利,后来定居贝内杰恩钠镇,到他的曾祖父一代,这个家庭曾富甲一方,但很快就衰落了。此后莱维家搬到都灵,其父成为一个工程师,并把他的实证主义思想传给了儿子。莱维出生于一战正式结束的那一年,他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都灵度过的,他的周围大都是生活在意大利的犹太人,这个犹太群体与东欧、美国的犹太人不同,他们自认是同化的意大利人,但在历史上却两次遭受迫害,第二次就是在纳粹时期。
在墨索里尼统治时期长大的莱维,在学校里接受的是古典文学教育,他从小就喜欢阅读书籍,能背诵但丁的《神曲》,这种古典修养使他终生秉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在科学与人文领域都有很深的悟性。当法西斯统治下的秩序最初吸引了不少意大利犹太人时,少年的莱维却从未喜欢“墨索里尼永远正确”的标语。随着意大利法西斯开始迫害犹太人,莱维1943年加入了抵抗运动,很快即遭到逮捕,并于1944年冬天被送到奥斯维辛,编号。
奥斯维辛的经历永远改变了他的人生,在送往集中营的前夜,他曾目睹男女间互相发生关系的疯狂行为。他要活下去,就得放弃道德,他学会了偷窃和忍受,不能遵守文明的习惯。能从奥斯维辛活下来是一个奇迹,他还年轻,身体健康,可以做奴工。化学家的身份也帮助了他,使他能进入集中营的合成橡胶车间,那里的条件要比工地上好,实验室里的温度能让人挺过寒冷的冬天。最后的日子,他因猩红热被送进传染病房,躲过了接下来的死亡大疏散。几十年后,莱维还记得他一生中受到的“最大的侮辱”,当通过实验室的知识面试后,一位纳粹管理员轻蔑地在他肩头擦掉自己手上的机油,仿佛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抹布。对于这些细节的记忆充分体现了莱维作为一个作家的观察能力。
1945年获得自由后,莱维辗转回到家乡都灵,重新开始在一家化学公司工作。但在回家第一晚硕士,他将一块面包藏在枕头下面,正是回家使他的道德感苏醒。他把自己的终生目标树立为去作证,他一边工作养家,一边埋头写作,先后写出《这是不是个人》《休战》《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等集中营作品。
在汤姆森看来,前两部作品是以尤利西斯的流放寓意表现犹太民族的漂泊历史。《这是不是个人》的构思始于集中营,完成于1946年12月。莱维先是不可抑止地在公交车上向陌生人讲述他的痛苦经历,这使他得以重新找回自我,并逐渐掌握了某种叙述基调,即仿佛他是在讲述别人的人生。按汤姆森的说法博士,他的书是说出来的,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死屋手记》那样,作者只是作证,“让读者成为法官”。
距离奥斯维辛仅3公里的比尔克瑙集中营。
拒绝以任何文字修饰残酷
莱维的写作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追求,作为证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像证人在法庭一样客观冷静。他不断与狱友通信,打听他们的下落,同时收集写作素材。他期望他的书能作为集体创作的作品被人阅读,能代表其他声音而发出一种声音。只要还活着,就要讲出来,讲给别人听,“为了让他们知道,人究竟可以达到何等地步。”在他成名后,他充满热情地不断与读者通信,或者面对面与读者交流,他把这看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
最初人们并不理解他的写作,他的文风十分简洁,与现代派文学作品的风格迥然相异。在汤姆森笔下,都灵是一个理性、自律的城市,崇尚简练的风格,这种都市风格影响了莱维的写作,而他对希腊、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的喜爱,他的科学素养也使他反感任何文字技巧和修饰,力求表达得准确、清晰,就像他在化学实验室里那样一丝不苟。正是由于此,《这是不是个人》起初遭到各家出版社的退稿,直到1947年10月才得以出版,出版后也没有获得多大关注,人们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
战后的意大利兴起现代主义文学,小说的想象、隐喻与修辞仍在读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声誉鹊起的是莱维的好友卡尔维诺,莱维的另一位好友、作家兼编辑金兹伯格也没有重视他的作品,莱维的书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就连阿伦特也对此保持沉默。汤姆森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海mba,当时刚刚经历了二战,人们需要在物质和精神废墟上重建生活,世人讳谈犹太人问题,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尚未为全世界所知。直到十余年后,莱维的巨大价值才被世人所认识。书籍有它自己的命运。
今天,莱维的集中营作品已经成为了二十世纪的经典文学,但终其一生,可以说他都是一个业余作家,直到55岁才从化学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休。与意大利当代作家莫拉维亚、卡尔维诺和金兹伯格相比,他是一个文学的边缘人。他的写法突破了读者熟悉的文学常规,当《这是不是个人》10年后再版时,有评论家仍然称,一个外行写了一部优秀的作品。美国的意大利语翻译家韦弗在1949年就读到这部作品,却认为这只是又一部集中营回忆录,而当他二十年后再读此书时,却发现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这就是奥斯维辛》,【意】普里莫·莱维;莱昂纳多·德·贝内代蒂,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1月版。
实际上,莱维阅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尤其很少读现代小说。在汤姆森看来,莱维终身都是一个化学家,写作不过是奥斯维辛的命运强行赋予他的一项事业,这决定了莱维一直对内容而不是形式更感兴趣,他对“佳作美文”有本能的反感,不喜欢那些专业作家,成名后他没有加入任何专业作家组织,而是加入了一个非专业作家的“星期天作家”组织。在这部传记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莱维很反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他甚至私下说,除了康拉德,他不喜欢二十世纪的小说。少年时读到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他就被这部小说有关人性黑暗的主题所迷住了。
莱维的写作对文学的定义是一个冲击,正如阿多诺所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没有人比莱维更加明白,诗歌与奥斯维辛之间存在着巨大张力。二战后,欧洲出现了大量记录纳粹集中营的纪实作品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如莱维的狱友尼希姆的《死亡之屋的记忆》,出版于1946年4月,是第一本记录奥斯维辛的书。此后又出版了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安泰尔姆的《人族》、拉塞尔的《反十字之灾》、雷韦利的《永不回头》、斯特恩的《雪中军士》、格斯的《燃烧的祭品》、本格尔索姆的《逃离纳粹罗网》,而莱维本质上属于这类作家,在品位上不喜欢“太文学化”的作品。
尽管如此,莱维内心里并不喜欢别人将他看作是纪实作家。汤姆森通过采访,搞清了莱维作品的许多实情,其中也有不少在事实的基础上虚构的情节,如《这是不是个人》中的松尼诺,是根据罗马小贩佩鲁贾虚构出来的形象,而在《休战》中,佩鲁贾又化身为玩世不恭的小贩塞萨尔。莱维反感的是现代派文学缺乏明确的道德感,正如传记引用一位意大利记者的话指出,如果想要研究二十世纪扭曲的一面,最好去读莱维,而不是那些革新派生产的后现代作品。对莱维来说,“这种反启蒙主义的审美观,恰恰是这个时代令人不快的恶习,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混乱的,但以混乱的方式描述它并不能帮助任何人。”
莱维年表
191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的犹太家庭,在墨索里尼统治时期长大。
上世纪30年代,进入都灵大学攻读化学,获博士学位。
1943年,加入对意大利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很快遭到逮捕。
1944年冬,被送到奥斯维辛,编号。战争结束后,回到都灵继续当化学工作者。
1948年,出版第一本书,此后一直笔耕不辍,撰写系列诗歌、小说、散文和回忆录,内容都是对集中营的回忆与反思。这些文字,是创作,更是证词。
1987年,坠楼身亡,被验尸官认为是自杀,死前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在美国,大家的反应是“40年后,莱维先生死于奥斯维辛”。
2015年,莱维作品全集入选《纽约时报》年度非虚构作品。
孤独地抵抗时间的力量
作为一个当代伟大的作家,莱维最好的作品是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不过,在他成名之后,他也写了不少科幻小说,以表现他对科学未来的想象。他喜欢那些描写灾难的科幻小说,如物理学家邦菲廖利的《青淑与伽马射线》,这使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人类责任感减弱的时代。他本人的科幻小说虽然远不如集中营小说成功,但主题依旧是人道主义和道德关怀,如1952年《冰箱里的睡美人》,描写太空时代的柏林,就预见到低温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小说中,德国人每年会参加一个存储在冷冻装置里的女人的解冻仪式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他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而德国人则在一旁喝酒聊天,毫不关心这种实验的不人道。
正如苏姗·桑塔格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科幻电影不是关于科学的,而是关于灾难的,此乃艺术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实际上,欧洲作家的科幻小说大多是表现人类的危机。对于一个传统人文主义者来说,科学与艺术在本体论上是对立的,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描绘科学技术的胜利,那是科普作家甚至政治家的任务。在传记中,汤姆森也认为,莱维的科幻小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这个科技时代,我们的劳动分工可以使任何个人的贡献显得似乎不再重要:纳粹的死亡集中营就是以此为基础运作的。”对于什么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真正涵义,这恐怕是最为精当的评价。晚年的莱维放弃了科幻小说的写作,声称它们“有着所有科幻小说的命运——经历了太快的衰老过程。”
莱维(右)在卡里尼亚诺剧场观看《这是不是个人》的舞台剧演出。
在创作上,莱维的文学观植根于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尽管这种传统正在日益衰退。在前往集中营的途中,他曾对狱友背诵过但丁《地狱》中的片断:“你们要考虑你们的起源,/你们生而为人,/并非就像禽兽般活着,/一无所成,/而是要追求知识与善行。”这种人文主义正是莱维作品的底色,他一生最重要的体会是,集中营里不存在正常的人性。正如汤姆森所说:“这种作恶的能力,以及重现人间炼狱的能力,就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在莱维的第一部书中,所有德国人都是作恶的,后来才写到也有极少数善良的德国人,但他始终坚持善恶分明的道德感,并且因为有人让关在监狱里的斯佩尔
(纳粹德国的装备部长,一级战犯)
读自己的书而感到生气,他希望人们永远不要去理会这个腐烂的灵魂。
延伸阅读:《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意】普里莫·莱维,杨晨光 译,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1月版。
这种强烈的道德感甚至指向了所有奥斯维辛幸存者,在去世前一年完成的散文集《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中,莱维更是指出,那些从集中营活下来的人都是最糟的,而那些最优秀的人都死了。或许正是这种内疚使得许多幸存者后来都自杀了,这些自杀者中最有名的是埃默里,这位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奥地利哲学家曾说过:“凡受过酷刑的人,对这个世界都不再会有故乡的感觉。”埃默里从未宽恕过德国人,并称莱维是个“原谅者”。在《变老的哲学》和《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中,埃默里讨论了自杀的心理机制,莱维和他没有过交往,但莱维最后的日子阅读的正是埃默里的书。
莱维这部最后的著作表明,他相信在奥斯维辛之后,人类的暴行远没有结束,人性的基础更不牢固了。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到他的道德感是如此清晰尖利,晚年莱维时常思考的是,为什么别人都死了,而他却活了下来。在人生的意义上,这是一个终极追问。成名后的莱维深受抑郁症的折磨,他认为这不是由于集中营的经历,因为写作已经除去了创伤。对于自己的抑郁症,他归结为犹太人总是担心未来。尽管如此,汤姆森仍然试图解释他患抑郁症的各种原因:集中营经历留下的创伤、家庭生活的不幸、写作的焦虑、时局的动荡和反犹主义的抬头,以及不断有亲朋好友病逝或自杀,都使莱维越来越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形单影只,了无生趣。
这当然会加重一种老年人的心境,越来越变成埃默里所说的“自己的陌生人”,在镜前对自己的相貌心生厌恶。但让莱维更加无望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同时代人的渐渐离去,他觉得人们已经开始对他的絮叨非常厌烦,不再愿意聆听他这位幸存者的声音,但他还是必须面对年轻一代,继续讲述下去,不断回到他第一部书的题目,探究“人”到底是什么,“这是对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囚友们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它赋予我们的幸存以某种意义。我们有一种人生的基本经历
(不是由于我们的原因)
,懂得了某些关于‘人’的含义,那是我们觉得有必要传播的含义。”
延伸阅读:《再度觉醒》,普里莫·莱维 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1月版。
这一切就像是一场无望的斗争。某种意义上,莱维是在抵抗时间的力量。他的一生中痛苦多于快乐,即使写作的成功、工作的乐趣和亲朋的相聚都无法抵消其不幸的感觉。他获得了无数文学奖,成名后四处演讲,参加纪念活动,接受各种采访,但他的内心却一直是孤独的,甚至觉得亲人都不真正理解他。在他52岁时,他就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既无法从事新职业,又不到退休年龄。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
“我失去了所有的生活的快乐。无论是与人交谈,还是写作或读书,都不会令我感到愉快。我的心里总是想着厂里的工作。而那些工作并不顺利。而且我极为厌恶那些工作。我失去了在未来作为一个作家的全部希望,所以我的人生还有什么可期盼的呢?”
一生都活在奥斯维辛的黑暗中
汤姆森在采访调查中挖掘出莱维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这使得莱维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他喜欢登山,喜欢孩子,有时健谈活泼,有时又沉默寡言,在两性关系上十分拘谨,毫不浪漫,虽然有过许多女友,却始终保持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他一生依恋母亲,而他却记得小时母亲从未亲吻或拥抱过他。母亲晚年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后来又得了中风,性格变得古怪,常常对他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每当他写作时,母亲便会在隔壁房间用拐杖猛敲墙壁。他甚至开始讨厌生病的母亲,但同时又为此深深感到不安和焦虑,以至于有朋友对他指出,他和他母亲总有一个会先死去。
莱维同样深爱他的妻子露西亚,她对他的第一部书帮助很大,但莱维成名后,露西亚却被排除在他周围优秀的圈子之外,成为不被关注的人。婚后的她希望能搬出莱维母亲的住宅,但一生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她既要时时提防莱维的女友,同时又要与莱维母亲和妹妹暗中争夺莱维。在给德国笔友海蒂的信中,莱维讲述了自己的婚姻状态,妻子从不陪他参加社会活动,处处约束他,并且刻薄地评价其他女性。
青少年时期的莱维就有过抑郁症,考虑过自杀。在1939年一次口试中,法西斯老师要求犹太学生必须排在最后面,一个同学表示抗议,而莱维只是一动不动,沉默不语。如今,难以忍受的家庭生活加深了他的抑郁症,他把无法自理的母亲和岳母称作是“被淹没的人”,即奥斯维辛的囚徒。去世前一年他给朋友写信:“现在,家庭关系已经恶化并变得非常复杂,以致实际上我已经不可能出门旅行了。”1987年4月11日,莱维在自家公寓跳楼自杀,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他母亲又多活了几年,享年96岁。
莱维生前曾对采访他的汤姆森说过:“牲口不会自杀。”作为同化的犹太人,莱维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与埃默里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中,埃默里认为,自杀是理性的人类行为,体现了人性尊严,而动物和精神病人是不会自杀的。对莱维来说,奥斯维辛同样很少有人自杀,那是一个非理性的动物世界,而当这些囚犯被拯救后,许多人却自杀了,对此莱维从未有过责备。对于历经苦难的他来说,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只能由自己决定。
通过汤姆森这部传记,读者或许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作品,理解这位深知人性沉沦的作家,正如英国《观察家报》对此书的评语:“汤姆森非常敏锐,他提供的是所有莱维爱好者需要的东西:不是一份文学解读或重新解读,而是一份读者导览。”汤姆森不是一个作家型的传记作者,而是一个历史学家型的传记作者,没有通过对莱维作品的分析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也没有展示出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趋势,只是详细记述了莱维的生平。这种写法也许正是莱维自身的创作特点所造成的,他的一生都活在奥斯维辛的黑暗之中,丧失了任何其他生活。
这位被拯救的人最终还是被淹没了,但他那些不朽的作品已经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昭示着人心的黑暗,也昭示着人心的广度。
作者 景凯旋(南京大学教授)
编辑 徐学勤 西西 安也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好吗,华人遭遇种族歧视 佩鲁贾俩中国学生遭七名意大利人围殴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奋斗在意大利编译:上周二(3月13日)晚上20:30左右上海mba,在佩鲁贾市中心的 della 广场,两名华人遭到6-7名意大利男子殴打。
据报道,殴打发生在市中心广场,六名意大利男子让两名中国留学生下跪,并辱骂“I sono i cani . In sennò vi . a la m…”(中国人是愚蠢的狗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好吗,跪下,否则揍你们,去吃屎吧…),然后开始殴打他们头部和胸部,直到一人被打掉眼镜,一人被打翻在地后,对方又威胁说“Non più di qua vi la testa”(不要再来这里,否则割下你们的头)两名受害华人将事件告诉了自己的武术教练,教练拨打了112报警,两名中国男孩面部被打得青紫,全身多处淤青,但健康状况并无大碍,具体的细节警方将继续调查。
据受害的两名中国学生介绍,他们路过时遭到六名意大利人辱骂,但他们并未搭理,直到六名意大利人开始用拳头殴打和推搡他们。
(翁布利亚大区主席 )
事件发生后,翁布利亚大区主席 表示非常担忧和愤慨,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一定会代表翁布利亚政府写道歉信给中国驻罗马大使馆,十年来,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就读于佩鲁贾外国人大学。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捍卫在我不利亚的华人安全。
佩鲁贾市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对发生的事件表示担忧和遗憾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好吗,华人遭遇种族歧视 佩鲁贾俩中国学生遭七名意大利人围殴在职研究生,佩鲁贾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城市,华人正越来越好地融入其中,我们强烈谴责这一粗暴行径硕士,这样的行为不代表佩鲁贾,我们会全力监视事件发展,以便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同时市政府表示将联系受害人,向受害人展示城市的团结和政府对他们的支持。
奋大小编在此强烈谴责种族主义行为!严重支持受害留学生!希望当局严惩施暴者!还留学生安全与公道!
奋斗在意大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