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一战华工的历史性贡献正逐渐得到应有的关注。我们要记住华工们感人的付出,并在2019年继续讲述一战华工的故事。
在20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巴黎纪念活动上,发生了值得关注的一幕:法国巴黎凯旋门前,一位华裔女孩站在众多世界领导人面前,用汉语朗读了一战亲历者顾杏卿的回忆录里的片段,让人们在一战结束100周年纪念之时听到了代表中国的声音。声音在凯旋门前回荡。这也是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中国在一战战场上的存在。
根据历史资料,顾杏卿是英国军队在中国招募的9万多名劳工之一,加入一战华工队伍时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当时的他认为那是踏出国门、换取美好未来的跳板。顾杏卿最初并无意将自己对战场上的观察、记录和回忆公之于众。直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才决定将笔记整理出书,希望以华工在欧洲战场的经历勉励同样饱受战争蹂躏、遭受战争苦难的同胞。他相信即使面对看似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也可以尽自己所能维护国家的存续和利益。
巴黎和会并没有带来基于平等的和平。大多数一战华工战后返回自己的家乡,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一战华工作为一个群体并没有在国际上和中国国内引起波澜。长期以来,西方很少有人愿意承认中国在一战中的历史地位,中国的作用和牺牲被边缘化。
直到一战结束几十年后,通过欧洲和中国学者及当地人的共同努力,收集、恢复一战华工故事和史料,一战华工逐渐得到应有的关注。
比利时、法国边境附近的伊普尔小镇在纪念一战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一战期间,伊普尔被三面包围,饱受战争磨难。战后重建的伊普尔镇在新城东门——梅宁门门墙上印刻了成千上万参加一战士兵的名字,华工的名字却被忽略。直到2010年5月28日,一场特别的纪念仪式在这里举行。来自中国的代表向公众宣读了30名失踪华工的名字。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公开仪式上宣读一战中失踪华工的名字。
2017年,一战华工纪念活动在比利时波普林格举行。根据顾杏卿《欧战工作回忆录》记载,1917年11月15日,德军飞机对波普林格近郊布思本村附近的英军营地进行轰炸,致使13名山东籍华工丧生。为了永久纪念一战华工,波普林格市政府从布思本村购买了原英军驻扎的一块营地,建成一战华工纪念园。纪念园里立起一座华工纪念雕像,纪念雕像选址在华工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意在慰藉在此遇难的华工,铭记所有一战华工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战华工留下的书面记录不多,顾杏卿的《欧战工作回忆录》是其中之一。最近,西方公众已经能够读到另一位一战华工孙干的《华工记》。这名来自中国山东的农村教师回到中国后,以个人笔记的形式写下了他的一战经历。2017年,《华工记》首次被翻译成外语。
尽管一战华工的书面记录很少见,但他们留下的其他宝贵资料帮助我们还原了一战华工历史。一些华工返回中国后,仍然使用着他们从欧洲带回的工具;一些华工带回了欧洲的明信片;还有一些华工带回了在欧洲战场上服役时的衣物……这些小物件后来成为打开了解一战华工历史之门的宝贵钥匙。
10多年前,我们在欧洲国家的地图上看不出一战华工的存在,也没有他们来自中国什么地方的任何显示。但在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比利时、法国、英国的地图上逐渐标志出一些点,标明一战华工涉足的地方,他们在路上看到的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沿着他们的道路追索历史的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点开始连接,并将勾勒出数以万计一战华工个体走出的路线,这也是一条连接西方和中国、跨越几代人命运的路线。
在欧洲,1918年11月11日标志着一战结束,士兵可以返回他们的国家,当地居民逃离战后的废墟。但当时的一战华工仍然从事清理战场、埋葬死者和战后重建等工作。大多数华工在1919年仍然坚守了很多个月,有些人甚至到1920年春天才返回中国与家人团聚。对他们来说,只有当最后一个华工安全地离开前战场时,战争才能算真正结束。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我们要记住华工们感人的付出。2019年,在欧洲这个曾经的战场上,我们将继续讲述一战华工的故事。
(菲利普·方汉勒米尔斯,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比利时一战华工史专家,中文名为冯浩烈,本报记者车斌采访整理)
法国巴黎里昂火车站的一战华工雕像。本报记者龚鸣摄
绵延一个世纪的记忆
思绪回到2013年。为了拍摄一战华工纪录片《潜龙之殇:一战中的华工军团》,我和加拿大导演乔丹·帕特森及其团队沿着当时是学生出身的华工翻译顾杏卿的足迹,跨越三大洲,先后在中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等地寻找一战华工的墓地和他们的后裔,还原被遗忘了一个多世纪的集体记忆。
记忆一
中国山东是多数华工的家乡,仅由威海出发赴欧的华工大约就有4.4万名,约占当时英国招募华工总数的47%。这里流传着很多华工的故事。一位名叫考文之的华工刚刚结婚不久就应募赴欧。不幸的是,家里的妻子考刘氏并没能等到丈夫归来,等来的却是丈夫病逝欧洲的噩耗。顾杏卿在《欧战工作回忆录》中写道,华工“欲求生活而反丧失其生命,夫岂余辈初料所及哉”?据考文之的家人称,考文之死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抚恤金,甚至没有收到正式的死亡通知。他的妻子至终也未能见到丈夫的墓碑,更不必说与丈夫合葬。
记忆二
当年华工招募基地之一威海,如今已无任何遗迹。但站在华工出发的码头故址,遥望茫茫大海,仍不免让人思绪万千。《远东时报》的一篇文章曾记载了华工出发时的场景:在送别的路上,他们“要和朋友说说话,要买一包香烟,还要掏出一块钱给路边颤抖着的老父亲”。一经离别,悲情开始在不少华工中蔓延。正如华工樊明修所述:“下了太平洋博士后,想起老爹娘,三百大洋卖了命,至死不能还家乡!”他们踏上的是一条充满未知和风险的道路,对一些人来说巴黎第十二大学国内认可吗,人民日报整版刊文:铭记一战华工的历史性贡献,甚至是一条不归路。
记忆三
在加拿大西海岸的维多利亚岛上,曾经有一个威廉姆·海德检疫站。华工经太平洋抵达加拿大后需先到此接受检疫。该遗址目前已成为一所监狱的所在地,平日极少有人往来于此。这里仍然保留着几座华工墓地,表明他们尚未到达目的地或在归途身故。华工王京连的侄子曾听父亲提过四叔王京连,“从小‘当兵’走了,到现在没有信”,当得知四叔葬在加拿大的信息后,他百感交集。
记忆四
搭上横穿加拿大的火车,我们走了整整四天四夜,而当时华工乘车的时间在一周左右(从温哥华到哈利法克斯)。当时英方出于免除人头税(加方当时规定华人入境需缴纳人头税)等因素的考虑,严格限制华工在车上的行动。大卫·利文斯通的父亲哈里·利文斯通是一位华工医生,一路陪华工从中国威海直至法国。在哈里·利文斯通留下的出行日志里,记录了一例华工死亡事件——一位体格强壮的华工在途中因突发心脏病在睡梦中死亡,他的遗体交给了哈利法克斯军事当局。该华工名叫韩廷贞,来自天津,时年21岁。他的家人可能至今都不知道韩廷贞的下落。正如顾杏卿在《欧战工作回忆录》中所提,在途中遭遇危险时所想到的“最凄惨”的事情莫过于身没于大海之中,家人还不知情,仍以为他“乘风破浪正在前进中”。
记忆五
在法国西部的拉罗谢尔,我们找到了华工刘得胜的后代。刘的女儿雷勒·玛奇寇具有明显的华人外貌特征,但并不懂中文。她的父亲也从未向她讲过家乡中国江苏的事情。雷勒希望有朝一日找到父亲在中国的亲属,因为根据刘得胜应募华工时的年龄,家中当时应该尚有父母兄弟。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100年,一战华工的史迹仍存在于世界的很多角落,有待我们前去发现。还原一战华工的历史记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是反思一战教训应该补上的一课。这种伤痛,中国和中国人理解更为深刻。铭记伤痛,奋发图强,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历史不再重演,是我们纪念一战华工题中应有之义。
(张岩,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回声
是时候修正记录、正视真相了。100年前,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欧洲,帮助我们应对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冲突之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必须向中国劳工和中国人民表达最深切的谢意,认可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英国音乐家克莱夫·哈维
在这苦难的时刻,他们是我们的兄弟。
——法国总统马克龙
中国劳工旅作出的巨大贡献很大程度上被公众遗忘,因此在纪念一战结束百年之际,我们应该提高对他们作出的非凡贡献的认识。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
一战华工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贡献,他们是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
在巴黎里昂火车站落成的一战华工雕像,既表达了对一战时期到法参战华工的纪念,也传递出和平的讯息,这样的讯息对世界的当下和未来都十分重要。
——巴黎第十二区区长卡特琳·巴拉蒂—埃尔巴兹
华工是我们一战和当时欧洲历史的重要部分,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帮我们重建家园,我们对一战华工心怀感激。
——比利时伊普尔市一战纪念馆馆长
比利时波普林格一战华工纪念园的纪念雕像。本报记者任彦摄
观点
开展一战华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挖掘和研究一战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以及一战华工的历史内涵,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把握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发展当今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战华工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当时对外代表中国的北洋政府,主要出于遏制日本在华侵略扩张的目的,决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中国提出向欧洲战场派遣劳工代替士兵作战、支援协约国的计划,亦即“以工代兵”计划。“以工代兵”正好迎合了英、法、沙俄等国劳动力缺乏的需求。经过谈判,最后决定各国以私募的形式,征招华工出洋,从事战场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从1916年5月和10月起,法、英两国分别开始在华招工。在此前后沙皇俄国也开始在华大量招工。据统计,在一战期间,英、法在华共招募约14万名华工,这部分华工主要服务于法国战场,统称“西线华工”。沙俄招募的华工散布服务于俄罗斯及远东各地,统称“东线华工”。
大批华工抵达欧洲后,被分派到工厂、农村和建筑工地,从事着各种繁重的体力工作。部分华工被派至前线挖掘战壕、运送补给、搬运尸体,历经生死考验,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据统计,在西线14万名华工中,牺牲和下落不明的华工接近2万人。
在一战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各受援国政府对一战华工所经历的苦难及他们为欧洲所作出的贡献,一度采取了选择性遗忘。各种官方举办的纪念活动中难觅中国劳工的身影。西方学术界也是如此。在一战研究的学术史上,甚少提及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更不用说一战华工问题的研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一战研究的深入,西方学术界开始出现专门研究中国与一战以及中国一战华工的著作。同一时期,海外华人学界也开始关注这一话题。国际史学者徐国琦于2005年用英文发表了其国际史研究三部曲的首部专著《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中国政府派遣劳工、“以工代兵”的计划、寻求参战,列为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的重要部分。2011年,徐国琦出版了其研究一战华工的专著《西线战场的陌生客——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其国际史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专著。在该书中博士,作者采用国际史的方法,对华工招募、赴法直到归国的状况作了全景式的勾勒巴黎第十二大学国内认可吗,其中还涉及华工与中国社会精英的互动,并着重探讨了华工对协约国的贡献及华工在中国走向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海外大规模一战百年纪念活动陆续开展,国际学术界对于亚洲与一战、中国与一战的关系予以关注。在此背景下,一战华工研究也涌现出众多新的研究成果。国内也陆续举办了多场以中国与一战或一战华工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相应的研究成果开始大量出现。
综合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说,一战华工是一项重要历史事件,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一战期间欧洲大陆而言,大批华工背井离乡,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还是在后方的城市乡间,他们辛勤劳动、埋头苦干,甚至付出生命,为欧洲大陆恢复和平和战后重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一点,近年来随着西方学术界对一战研究的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度提升,西方社会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予以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华工的“身影”逐渐出现在许多关于一战的官方纪念活动里。一些华工纪念雕像与纪念碑也已经或即将竖立在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等国的许多城镇中。
其次,对中国而言,对德宣战及派遣华工赴欧,使中国获得了战胜国的身份,从而得以出席战后举行的巴黎和会。正是由于华工在战场上的付出硕士,令出席会议的中国外交官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会上对中国“参战不力”的指责,并进而提出取消外国在华特权、收回被日本夺去的原德国在山东的各种利权等主张。只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中国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重视,反而遭到侵蚀。
此外,大批华工来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欧洲大陆,为中国提供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更为重要的是,一战华工为中国百年现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播下种子,五四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早期工会运动及工会组织、上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勃兴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能感受到一战华工的潜在影响。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不断遭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同时这也是一段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反抗外敌入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的,还有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不断寻求变革,争取国际平等和融入世界秩序的努力。
充分挖掘和研究一战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以及一战华工的历史内涵,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把握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发展当今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张俊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巴黎第十二大学国内认可吗,20年,聊聊巴黎高科9+9那些事(五)
编者按
巴黎高科9+9项目20周年之际,累计校友已逾千人,活跃在众多国家的各个领域,是中外合作交流的一股中坚力量。如果说法国是我们走向世界的第一站,那么这一站又为我们开启了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可能。
本期推送继续高科校友的环球之旅,分享目前分别在国内、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5位校友的高科情节。剧透一下在职研究生,除了励志好文巴黎第十二大学国内认可吗,还兼有美景美味、诗情画意,一起来看!
国内篇
那天晚上吃好晚饭正在跑着步,法国的老同学突然发来微信,希望一起纪念一下巴黎高科中国工程师项目20周年, 也是我们留法20周年, 现在疫情期间很难飞来飞去聚在一起, 就建议写点什么纪念一下。她这样一说,整个人的思绪一下子就像飞回了20年前,飞回了在法国留学的日子, 但是头绪太多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了。那就挑几点说说吧。
2000年是巴黎高科启动在国内定点的几所大学合作培养工程师项目的第一年,也就是在那一年一句法语都不会说的我非常有幸地被巴黎高科中国工程师项目选中,从此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从想都没想过的留法读书到小有成就,在一家法国公司担任负责中国业务的高管。如果回到20年前还在同济啃书本的我来看,这的确梦幻了些。巴黎高科帮助我实现了这样的梦, 总结一下还是离不开巴黎高科中国工程师项目的如下几点“硬货”。
首先巴黎高科中国工程师项目对标很准确,即巴黎高科所包含的九所法国顶级工程师学校所选择的国内合作大学均为相关领域国内的顶级大学。例如土木工程方面, 法国桥路工程师学校当时对标的是清华、同济。这样保证了生源的素质。这里谈谈个人体会,和法国学生参加千挑万选才能进 Ecole一样,哥也是高考万人挤独木桥走过来的,更何况还多读了同济四年本科,来到法国直接“插班”二年级( Ecole一般在校读三年)应付数理化方面的课程, 排除法语磕磕巴巴,基本上也算行云流水啦。当然除了学工程类课程,其实学的内容还是很综合全面的,有管理、法律、经济类课程,这些都对法语水平要求比较高,第一年我基本及格通过。
那另外一点,也是我体会和当时国内大学(注意:是当时的)最大的不同,是巴黎高科和企业的合作非常紧密。至少体现在两点:一是授课老师好多来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当时给我们上材料力学的老师是法国电力的工程师,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堂课是这位老师画了一黑板的微积分给我们推导一个力学公式,从此对法国人数学有了再认知。再就是在企业的实习,三年的的读书时间里我有一半的时间在企业离校全职实习。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我选择了一年的在企业的全职长实习,在得利满水务公司做项目融资模型,当时能找到这个实习博士,还得利于一个“传统”:这个岗位第一个实习生就是一名桥路的学生,感谢那名学长(学姐也可能),从此这个岗位每年都被桥路学生“霸占”,顺带也让我沾了光。谈谈实习给我带来的好处,第一让我“说法语张开了嘴”,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第一年在学校读书简直就是“读天书”,尤其是文科、经济类的只能下课拿法国同学笔记慢节奏学习。实习给了我一年法语学习缓冲期,尤其是逼迫自己开口讲法语,不断地练习、试错、纠正、完善慢慢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一年后回校就可以和同学老师噼哩呱啦地沟通了,而且居然实现了法语老师给我们评判是否实现双语化的标准,就是用法语做梦。
另外一大收获,就是明确了自己下一步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和大概的职业方向(至少知道自己今后不想干啥),我回到学校读最后一年的时候我就直接申请了转院去读经济管理学院,并且去读了一个项目融资的双学位。到此,在企业实习任务还没完,实际上最后一年基本上是一半时间在企业做毕业实习,一半时间在校,在企业里负责我实习工作的“实习导师”也必须参加毕业答辩。也就是通过这次毕业实习,跟着我企业“实习导师”好好研究了几遍FIDIC合同,也顺利地进了我现在任职的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对自己的将来职业方向茫然不知所措,到职业方向逐渐清晰,实习所提供了尝试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人说“实习改变人生”,一点也不错。
巴黎高科和留法工作提供了让我“过”另外一种文化的机会,而且毫无疑问地说这对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加深刻和深远。记得20年前在飞往法国的飞机上有一件事让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国航的空姐得知我们去法国留学,就对我们说:“小兄弟啊,我飞过这么多国家,只有法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最像啦!”,当时我对此一点概念都没有,只有一脸懵懂。现在想来,对却不全对,有所同也有所不同。只有自己亲身在这两个伟大的国家生活工作过,经历过两种不同的生活、工作方式的冲撞,经历过纠结、妥协和包容后,方能感受深知其中的痛苦和快乐,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和。现在国内工作,服务于国内合资公司,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处理好两种文化思维惯性,如何让中法双方股东达成一致合作愉快。
最后我想借此特别感谢黄平老师和他的先生Lisle先生,没有他们对这个中国工程师项目的精心管理和辛勤付出,就没有我和我的巴黎高科同学们的今天。他们两位让我感动的事情很多,只好挑几件说说。刚到法国初来乍到,黄平老师当晚就到酒店来看我们,那时候我第一眼见到她,就让我一下子想起在本科四年带我们的教导员,也是那种瘦瘦小小但又特别干练的女子,有种特别的亲切感。那时的我们就会几句salut 的蹩脚法语, 还好有黄平老师给我们仔细地一一介绍我们下面的行程和在学校的各种注意事项。第二天还帮我们拖着大箱子送到巴黎里昂火车站,送我们踏上去Vichy小镇集训法语的路程。在我心里,黄平老师就是我在法国留学的教导员。Lisle先生是法国科学研究院(CNRS)资深经济学家,法国政府荣誉骑士勋章获得者,知识渊博但又特别平易近人,而且对中国文化有特别的好感。记得有一次在法国开会的机会,他们两位特别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黄平老师还亲自下厨。Lisle先生除了平时就特别关心法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而且更愿意亲耳听到我这几年回国后生活和工作的亲身感受,还不时吐槽一下对法国经济政策的不满。如果用一句话形容Lisle先生的气质,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民国时期的“先生”,令人仰慕。
刘波
2000-同济-国立路桥学校-现居上海
尤记得2004年7月18日,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我们一群被巴黎高科项目录取的孩子们,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待着出行。人生第一次坐飞机,没想到是直接从上海到巴黎的距离。虽然提前了三个多小时到机场,可由于不知道当年还有一个叫做“确认机票”的操作,导致在我们那班飞机被通知超售没有座位的情况下硬生生把我们改签到了第二天。就此在我脆弱的心里给本充满期待的巴黎求学道路蒙上了一丝慌乱。
我们到法国的第一站是去中部小城市Vichy的语言学校学习法语。在司机大叔把我们从戴高乐机场直接接到Vichy后,别的同学都陆续被寄宿家庭的房东接走了,只有我一个人没人接,后来才得知我们飞机延误一天的消息唯独没有及时传达给我的房东太太。在房东太太家里,认识了跟我一样前来学习法语的热情西班牙姑娘和美丽温柔的日本姑娘,虽然经常要靠手语交流,我们还是可以一起做糕点一起去赌赛马,一起躲在被窝里数落吝啬的房东太太不给我们足够的食物吃…
当年我们这一届在学习语言的小伙伴
等我们真正开始巴黎的学习后,我感慨,这才是生活!来法国之前,只知道我要去的学校是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简称ENSTA),但对学校的了解除了知道有个帅到爆的面试老师以外,真是一无所知(后来得知每年都穿着他那经典的黑白红格子衬衫来中国面试的老师原来是Gay的时候,不知道哭倒了多少女生啊)。法国的工程师学校说起来叫学校,但其实只是一栋楼,刚到的时候简直让我失望。可后来才发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我们学校有所有人都想来蹭饭的全法第一食堂——空军基地食堂,一顿饭一般才2点几欧,酸奶才0.19欧,还有免费无限量续杯的咖啡!
第一年的通修课直接就把我们吓到了:自动化、流体力学、有机化学、图像信号处理、会计、法律…还有我在国内大学数学系第四年才学的泛函分析居然出现在了针对所有专业的通修课本的第一章。再后来遇到的在不同概率空间转换的随机过程、可恨可爱的(熵)直接把内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吉米多维奇大叔比了下去。还没完,每门课的考试可不是只有笔试,还有一门上机课,一般是两个人Binôme合作用编程语言完成该课程理论知识的一个实际应用场景。当时的我们只能无数次霸占着机房补习一直到看门老爷爷来催关门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机房,只能感慨,法国人的数学怎么不是浪漫是无限复杂啊。
学校只有一栋楼没有校园,怎么办活动呢?别急,法国人可会整了!每周五Boom Party的时候就把楼里每面墙挂上黑布,上面画满了各个主题的图案,教室里的桌椅不知被他们统一转移到哪里去了,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梦幻的舞会城堡里!对了,他们每周必上的一个节目就是上桌子跳脱衣舞,每次我的“教父”Alex同学都会帮我捂住眼睛(这“无法直视”的法国浪漫)。这里要提一下法国的互助文化,即每届的新生可以选择一名老生作为自己的教父,称他为,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义务给予教子/教女帮助。当年懵懂的我还没晃过神,就被法国同学Alex叫住问我是否愿意做他的,有了他的指引和帮助,不仅渐渐没有了与法国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在很多课程的项目上也得到了极大的帮助。
2004年Gala舞会时被打上装饰灯光的ENSTA校门(上)和平时的ENSTA(下)
当年我们这届共同进入ENSTA学习的十个中国同学,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吃饭睡觉,一起写作业,一起复习考试,走到哪里都是很大的阵势,让孤身在异乡的我们彼此温暖。学校的法国同学们也特别乐于助人,我们虽说着语法错误还带着口音的法语也能轻松融入他们的世界。在ENSTA的学习和生活让我渐渐对这个西方国家的文化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原来这只骄傲的高卢雄鸡并非不可亲近,相反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火花反而让身边的法国人也渐渐开始对中国文化给予关注,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无国界的好朋友。
和法国同学们的周末散步
后来我还经历了实习、毕业、工作,在巴黎这个梦想城市的近6年光阴实现了我从稚嫩的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和蜕变。一路走来,从开始艰难的日常交流到最后的自由融入,非常感谢巴黎高科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和平台,也感恩我们这个高科大家庭的同学们能一路相伴,最终,巴黎高科的生活和在法兰西的过往永久地注入了我的人生。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第三年,转站香港,与不少巴黎高科的老朋友们重聚东方之珠,却少了些当年《战斗在法国》的激情和永远怀恋的清晨6点La 飘出的不可抗拒的香气,那是一种印在骨子里的不舍情结。有趣的是,在我转站香港后,之前在巴黎共事的金毛小哥和我的第一任老板Chloé女士也先后换工作来了香港,同时非常幸运地,在香港的这5年时间里团队里一直有至少一位法国同事相伴,让我的法语从不曾被遗忘。如今,从巴黎高科项目中成长出来的莘莘学子们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我们有着一段共同的回忆和梦想。让我们一起祝福巴黎高科的第二十年,愿中外文化合作持续深入,愿高科项目继续枝繁叶茂。
最后,以自创的蹩脚段子来表达对巴黎的眷眷深情:
Je t’ mots
Pour te dire
On s’ pas tout ça
Sans aucun prétexte
Je ne veux
Te dire adieu
Un ange tombé du ciel
Il me de ses ailes
Et l’amour
Tout un coup
Le temps nous tire au loins
Jusqu’au bout de notre rêve
Ça nous donne un
si et si
mais de
Et peut-être, c’est la vie !
王昕
2004-南京大学-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
现居深圳
美国篇
ESPCI 是所怎样的学校?回忆往昔,她曾诞生过包括居里夫妇在内的5 位诺奖得主。在- (1991年物理诺奖得主)担任校长26 年期间,ESPCI转型为以科研为主的工程师学校。再看今朝,她的多学科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拥有扎实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技能及理论修养。ESPCI的工程师学位每年仅招收80 至100 名学生,小而精的学校模式带来了极高的师生比和高质量的科研项目。
2003 年夏天,我跟着一群志同道合的高科朋友,搭乘着人生的第一班航班抵达法兰西。凭借着蹩脚的法语,我开始了ESPCI 的求学之路,成为学校通过巴黎高科招生过来的第一位攻读工程师学位的中国女生,学年代号121(既自ESPCI 1882 年建校以来的第121 届学子)。三年里经历了种种挑战,语言上的博士后,学业上的等等。庆幸自己一直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得益众多老师同学的鼎力帮助,通过各种考试和实习,最终收获了学位和三份工作机会。
在巴黎市政厅举行的ESPCI学位颁发仪式
2006 年我入职L’Oréal,效力过工业部和研发部十二年有余,深切地体会到ESPCI 的校企密切合作。L’Oréal 里有众多ESPCI 校友,我们常回学校宣讲,分享经验。学校的教授也经常作为L’Oréal 的特聘专家,参与到我们的项目。我的上市粉底的前期研发工作困难重重,我和团队就多次和一位ESPCI的知名教授讨论乳液稳定性问题。
2018 年的夏天,因为先生工作的变动,我们放下了巴黎舒适的生活,拖儿带女,举家搬到美国。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面对无数个未知数,我又找回了当年闯荡法国的感觉。我们一步步地安顿好新家新生活之后,如何重返职场便成了我的新挑战。
波士顿名校遍地,人才济济,就业竞争异常激烈。我没有美国学历和本土经验,还想换行业,可谓难上加难。好在我总体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参加就业中心的讲座和企业招聘会,不遗余力地联系猎头、参加社交活动,还另辟蹊径,主动联系了、MIT、 Tufts、等高校的多位教授。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我结识了一位的知名教授,最终获得了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工作的宝贵机会。在这位美国三院院士领导的实验室里,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学子从事软物质、微流控、生物物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我曾和几位资深博后交流,他们都一致认可ESPCI 的实习生,可以完全放心让他们开展研发项目,因为他们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想往事,历历在目。ESPCI帮我开启了许多扇门,初到法国,她为我找到企业赞助和实习机会;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她促使我迅速掌握了法语,更有机会深入体会欧洲悠久的历史文化;即使是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ESPCI的国际声誉也为我在面试中增分。对于巴黎高科和ESPCI 的培养,我无限感激,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们的队伍,你们必将收获满满!
ESPCI诺奖得主照片,致敬前辈、激励后浪
李虹
2003-同济-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校-现居美国
新加坡篇
接触巴黎高科是偶然的,好朋友报名了,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就跟着一起报了。
想不到成了改变人生的重要节点。
由于法语从零开始,在ENSAM的前6个月无疑是无比痛苦的,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
不过现在回想,这个阶段都挺过去了,都及格了,以后啥都不算个事儿了。
能及格,是因为高科的同学相互帮助,每人专攻几门课然后相互讲授。
积累起来的战斗情义是无价的,这不老公是我高科在ENSAM的同班。
到ENSAM才一周多巴黎第十二大学国内认可吗,20年,聊聊巴黎高科9+9那些事(五),第一次见识罢课。由于法语差,看不懂ENSAM的“黑话”邮件,那天没有法国学生去上课,只有所有中国留学生去了,开了个小灶。
当时法国同学对我们非常不满。不过貌似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却非常的兴致勃勃。
随着对法国认识的深入,虽然觉得成天闹罢工,有些矫枉过正。不过每个人可以有表达诉求的窗口,尊重个体自由之精神却融入了骨血,成为我的一个部分。
刚到法国的一两年,对于别人如何看待中国非常敏感,如果有人提起台湾西藏问题,觉得被踩了尾巴。随着和不同的人相处的深入,善意的或恶意的,听法国人自我调侃科西嘉。开始明白,对自己有自信的时候,是可以不卑不亢的接受不同的见解的,差异是可以经由探讨而升华的。这种改变潜移默化,却又深入彻底。就像艰苦修行后,打通了任督二脉,而后一片月朗风清,滋润着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以至于我们开始如此的享受改变,与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或碰撞,或擦肩而过。
在法国逗留7年后回到上海,工作5年后,又来到新加坡快4年了。一路丰富而美好。觉得都和高科生活磨出的功夫有关。
可以适应法国恬淡的乡村,也可以享受南洋鸡血的城市。不管在哪里,都能遇到高科的校友,老乡见老乡的热络。高科读书期间磨出的厨技,最适合整几个小菜,斟一小杯酒,聊聊那些属于青春的日子。
小菜之一:小龙虾
小菜之二:上海青
笔者与高科校友聚会合影
杨琛
2004-同济-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学校-现居新加坡
澳大利亚篇
外公是奔驰第一任合资厂的厂长,受老人家影响,一贯对德国的严谨文化、工匠精神充满好奇;所以,在交大奇忙的生命科学基地班里,给自己加上的二专,修的德语。直到大四的欧洲留学分享会上,突然发现德国地道硕士要读四年,二年只能拿英语硕士,顿时心意阑珊。下半场是巴黎高科的推介会,完美地讲述了工程与商业的结合,欧洲各国的游历、实习,而且只要两年!!!种种让我眼前一亮。凭借着不错的GPA,突击准备考试,混到了艾奖。
依稀记得落地Vichy,见到了我的房东跟她79岁的老公Jean;第一周完全用手语度过,因为,他们完全不会英文。我的法语才学半年,可怜的半吊子,买瓶水,都是靠他。老人家很好心,总是准备很多吃的,三道式、四道式,一顿饭常常要吃、聊上一两个小时。我是难熬啊,话说不出口,饭菜下肚,两个月直接体重飙升到历史高位,后面离开法国前回去看过他们,做菜还是那么好吃。
去巴黎后,学长学姐帮着接火车,感受到高科大家庭的温暖。一切慢慢上正轨了,个人喜欢巴黎这个有文化的大城市多些。每周末逛逛博物馆、美术馆,周见参加艾奖的活动看戏看剧,假期短途爬山涉水,滑雪帆船,日子过地很潇洒。当然学习压力很大,因为用不懂的语言,学不懂的东西,每三周就有考试,天天绷着跟弦。好在弄了个学习小组,小伙伴群策群力,一起通关打怪,革命的友谊。最后一年选到了商科专业,很是开心。期间拿过高商的offer,艾奖不同意转,那也罢。毕竟高科的商科专业也是杠杠滴,而且再念一年就能实习了。毕业那年正好是次贷危机,总部停止应届生招聘,实习的导师推荐我回中国。
之后折腾了些年份后,从市场转型了战投;伴随着一个吃进口罐头才能太平的战斗级过敏娃的降生,全家决定转去澳大利亚。期间感谢高科的小伙伴,一路在养娃路上的互相扶持,经常法国、香港地给我寄送罐头。没有你们,娃都不知怎么喂大的。
为什么没有想回法国?家公干IT,不会法语,那些年法国旅游签被拒两次。这些年我的法语也基本束之高阁了。澳大利亚是混合移民社会,本身就没有自身的强文化,所以免去的融合的问题。阳光海滩蔚蓝海岸线,好似记忆中的南法的兄弟。悉尼也有大城市的风貌,节奏上比不上上北广,但也欣欣向荣;华人圈很大,孩子能保留些许中华文化。澳洲人看经验,IT圈基本是华、印的天下,凭经验,不难进。我从事的是跟中国紧密相关的跨境电商业务、澳洲十万华人圈的市场推广,在落地打拼中。有了高科这段人生宝贵的经历,让我搬家打包速度巨快,转换城市速度超快,切换频道巨快。大家如果来南半球旅行、工作,欢迎找我聚聚。
漂在南半球的高科一份子:蒋夏君
2007-上交大-INA-PG-现居澳大利亚
欢迎留言,请点击留言板
点“在看”才能收到每次推送哦!
巴黎第十二大学QS世界排名,2021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各大榜单表现突出的巴黎文理研究大学PSL去哪了?
美国权威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 & World )推出的全球性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 Best )。自2014年首次发布之后,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已经获得广泛关注。
2021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如约而至了,这也是第七次发布全球大学排名。此次排名不仅对每个大学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水平进行整合,并对学校的学术研究与业界声誉做出准确且综合的评价。
排名参照指标:
1.全球学术研究声望 – 12.5%
2.区域性学术研究声望 – 12.5%
3.出版指数 – 10%
4.书本刊物指数 – 2.5%
5.研讨会及会议讨论指数 – 2.5%
6.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指数 – 10%
7.总共学术论文引用指数 – 7.5%
8.在前10%被引用中出版论文数量 – 12.5%
9.出版物占被引用最多的10%的比率 – 10%
10.国际协作 – 5%
11.具有国际合作出版物总数百分比 -5%
12.代表领域在“出版物被引用最多前1%”被引用论文数 -5%
13.出版物占“出版物被引用最多前1%”的比率 5%
TOP10榜单:
今年TOP10榜单中,美英两国名校继续霸榜,美国大学占八所,英国占两所。纵观排名,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还是以美国为主。
TOP5和去年无差别上海mba,分别是: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伯克利和牛津大学;
第6至10的学校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剑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本次排名清华大学排名突出,排名28,成为了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排名51和122,位列中国第二和第三。
接下来我们看看法国院校在榜单中的表现:
此次参与排名的1678所高等院校中,法国有81所高校上榜,与去年(44所)的榜单相比,今年上榜的院校增加了37所。
▼法国前20榜单▼
索邦大学以世界43名,霸占法国第一的位置。接下来的2-5名分别是:巴黎大学巴黎第十二大学QS世界排名,2021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各大榜单表现突出的巴黎文理研究大学PSL去哪了?,艾克斯-马赛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和格勒诺布尔大学。
6-10名分别是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图卢兹三大、波尔多大学、里昂一大。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与QS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 被视为目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排名。至此,在2020年发布的世界大学的四大排名均已出炉。
各大排名如下:
法国TOP3高校在2020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四大排名中表现如下:
索邦大学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世界43名,法国第1名
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83名,法国第3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44名,法国第2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 ,世界87名,法国第3名
巴黎大学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世界68名,法国第2名
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275名,法国第8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五大、七大分别排名,分别在100-200之间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在职研究生,世界136名,法国第4名
艾克斯马赛大学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世界171名,法国第3名
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511-520名,法国第15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101-150名,法国第8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 ,世界351-400名,法国10名
在其他榜单硕士,如巴黎文理研究大学,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52位,法国第1名;软科2021世界大学排名全球36名,法国第2名;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46名,法国第1名。
在此次的US News 世界大学榜单中却并未出现。
其实,巴黎文理研究大学(法语:é de Paris–et-;英语:PSL / PSL )是于2010年由法国教育部批准的将巴黎地区九所高校及研究所进行合并而组成的一所法国顶尖综合性大学。
其组成单位包括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国立巴黎高等化学学校、巴黎第九大学、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居里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等名校。
此次,各组成单位的院校均自己参与了排名,如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就在榜单中排名第7。
可以看出同一所院校在各大榜单中的表现差距很大,同时因为法国院校分分合合,所以在各大榜单中法国参与排名的院校单位和名称体现也有所不同。
深度揭秘|这么多的排名,我到底该看哪个?
另外,每个榜单中的评分标准和侧重不同,这些榜单是同学们了解学校的一些途径,能够更好地去选择适合自己学校或者找寻自己的理想梦校。
但想要了解你心中钟意的院校光靠这些文字是不够的巴黎第十二大学QS世界排名,更需要专业老师的“内部情报”。
巴黎第十二大学合作,学校与法国巴黎高等艺术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10月22日下午,法国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副校长藏渊一行来校交流座谈。副校长王中锋出席交流活动,合作交流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在职研究生,座谈会由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安婷主持。
座谈会上,王中锋代表学校对藏渊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及近年来学校所取得的办学成就。他希望双方以此次会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深化国际交流。他指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是学校提升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巴黎第十二大学合作,学校与法国巴黎高等艺术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能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学校衷心希望与法国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拓展学生短期访学、2+2专升本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项目。
藏渊代表法国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详细介绍了巴黎高等艺术学院的国际交流合作情况、教育体系和办学优势。他谈到,学校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一所隶属于法国教育部的全日制高等专业艺术学院硕士,学校历史悠久巴黎第十二大学合作,也是法国顶尖的专业艺术院校之一。学校采取精英式教育模式,在欧洲的教育体系下国际化程度较高博士,与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以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长期保持交流合作。他期待两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后,以学生交流、教师互访、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开展合作,将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会谈期间,王中锋和藏渊共同签署校际合作谅解备忘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