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广州亚洲城市大学,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在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获铜奖

2月1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收到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西安站)组委会寄来的铜奖证书。

2月1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收到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西安站)组委会寄来的铜奖证书。此奖项是在指导老师韦婷带领下,计算机工程学院陈宏营、何镓乐和马文轩三位同学组队参赛,经过与全国知名高校代表队激烈角逐而斩获。广州城市理工学院首次在此项赛事中获奖,实现高规格国际性赛事的历史突破,成为广东省民办高校中唯一获奖学校。

获奖证书(韦婷 供)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简称ICPC)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之一,被誉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奥林匹克”。2022年11月13日,由西北工业大学承办的第47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西安站)热烈举行,吸引全国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内的249所高校,共计470余支队伍参赛。赛事竞争极其激烈,夺得竞赛前十名的团队分别来自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福州大学,体现出该赛事规格之高,双一流大学重视程度之高。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参赛团队不畏强手、沉着应战广州亚洲城市大学,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在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获铜奖,凭借自身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得佳绩,充分展示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学子较强的应用创新设计能力。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由ACM国际计算机协会创办,在行内常称为ACM竞赛,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竞赛题目难度大,强调算法的高效性,对数学思维、算法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国际竞赛采用全英文命题,对英语要求也高。竞赛以三人为一队,共用一台电脑,要求在5小时内完整地解决10个以上复杂的实际问题,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比赛过程跌宕起伏,随着各队伍完成的题数交替增长,实时榜单中的排名激烈变化。当线上颁奖典礼宣读到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代表队获得铜奖时,队员们激动得欢呼跳跃。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队员们过去这一年夜以继日辛勤付出的嘉奖和肯定,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和汗水,更承载了老师们的关爱和鼓励。

获奖队伍合照(从左到右,学生马文轩、何镓乐、陈宏营、韦婷老师)(陈佳文 摄)

参赛队长陈宏营同学感言:“获得此次奖项在职研究生,内心极其激动,十分感激与我一起合作的队友,感谢他们在赛场时的鼓励与帮助,感激指导老师以及ACM集训队的培养,特别感谢陈一恺师兄博士,从大一开始我们一起学习、训练、专研题目,点点滴滴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积累与收获。此次获奖是我们刻苦学习的成果广州亚洲城市大学,也是我们努力付出的回报,更是激励我们更进一步的荣誉! 未来的我会更加努力,朝着更多的奖项奋力拼搏。”何镓乐则感叹:“能够在ICPC赛事获得铜奖,非常开心,很感激学校、学院、老师们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用心培养,让我们有机会参加算法竞赛,与全国热爱程序设计的高校同台竞技。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我们不仅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实战经验博士后,还摘得了来之不易的奖项。”

获奖队伍学生比赛现场(陈佳文 摄)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ACM集训队自成立以来,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及计算机工程学院、校团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各类编程大赛中屡创佳绩。至今累计在广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三等奖4项,在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广东省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等。在ACM竞赛的带动下,计算机工程学院程序设计竞赛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同学们学习编程和算法的积极性和水平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据悉,ICPC赛事由各大洲区域赛( )和全球总决赛(World )两个主要阶段组成,每个赛季持续时间约9个月,来自全球6大洲、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所高校的近五万名大学生参与该项赛事。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计算机竞赛。竞赛提倡创新和团队协作,鼓励学生在构建全新的软件程序时尽情发挥创意,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在强压力下的工作能力,是世界各地计算机程序设计者大显身手的舞台,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展现教育成果的最佳窗口。不论是区域赛还是总决赛,ICPC都一直受到国际各知名大学的重视,并受到全世界各著名计算机公司的高度关注。该比赛曾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加拿大的温哥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等世界多地举办。亚洲区域赛由AWS、华为和赞助,在北京大学设有ICPC北京总部。(记者 韦婷)

亚洲城市大学苏州,苏州城市学院

苏州城市学院( City )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苏州大学支持办学。学院是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江苏省绿色高校。

1998年12月亚洲城市大学苏州,苏州城市学院,学院前身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成立,院名“文正”二字取自范仲淹谥号。2003年,学院图书馆获评中国建筑艺术奖公共建筑类优秀奖。2005年,学院获准成为独立学院。 2006年博士后,正式由民办二级学院转设为独立学院。2012年,学院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学院获“苏州市优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称号。2020年12月,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2022年,学院获评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高校)”。2022年12月,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学院获2022年度苏州市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和新媒体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占地面积42.5万平方米,设有8个学院以及1个基础教学部在职研究生,设有文学、理学、工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开办46个本科专业。学院已通过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评审亚洲城市大学苏州,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8个,学院有省特色专业1个,7个省一流专业。全校在校生共11918人,其中,四年制普通本科生10697人,“专转本”学生1221人。学校在职专任教师319人硕士,外校教师及兼职教师822人,折合师资共计542人。

亚洲城市大学上海,专家云集申城!2019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10月27日, 2019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本次论坛系“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之一,论坛主题为“城市转型·创新发展”。

2019全球城市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承办,上海市海洋局作为支持单位参与。

本届全球城市论坛,来自新加坡、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保加利亚、荷兰、瑞士、巴西、芬兰和中国香港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和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协会,以及国内政界、学界、业界的近400名嘉宾参会。

上海市副市长汤志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重点阐释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亚洲城市大学上海,专家云集申城!2019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特别介绍了中国城市转型的内驱力量和历史机遇,以及上海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总体思路和建设成效,呼吁大家广泛深入交流硕士,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言献策。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人居署副执行主任维克多·基索布向与会嘉宾表达了亲切问候,对本次全球城市论坛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肯定了全球城市论坛在推动全球合作、分享城市治理智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阐释了城市治理创新的具体内涵,强调了通过创新让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有序、更包容的重要意义。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一级巡视员李礼平对2019全球城市论坛暨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回顾了世界城市日与上海市的渊源,介绍了世界城市日设立以来国内外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最后指出,全球城市论坛为分享全球城市治理经验、助力城市治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城市专家梅柏杰高度赞扬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表示,世界银行非常荣幸与中国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了这一令人惊艳的进程,未来世界银行还将不断加大与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合作力度,助力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建设。他还指出,目前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姜斯宪对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提出,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城市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发展是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亚洲城市大学上海博士,要更好地实现这两点,需要深刻理解“四个创新”,即以理念创新作为城市转型的引领,不断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开放创新作为城市转型的动力,不断主动深化对外开放;以协同创新作为城市转型的支撑,不断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融合;以科技创新作为城市转型的手段,不断促进新技术的应用落地,让城市更宜居、居民更有获得感。

在《上海手册》的推介环节,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政对2019版《上海手册》进行了介绍。《上海手册》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精神遗产,在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正式发布了四个版本,是一份推动全球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国际文件。2019版《上海手册》以“城市创新,美好家园”为主题,手册所选案例极具针对性和代表性,覆盖了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多个国家和城市,兼顾到全球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城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城市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论坛同时举行了《世界城市日活动成果精粹•2018》中英文首发仪式。根据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关于“争取到这个(世界城市日)品牌很不容易,应该精心策划、久久为功,做出更大影响力”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汲取世界智慧,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发挥世界城市日的品牌效应,在联合国人居署和住建部的指导下,由上海科技出版社编辑出版《世界城市日活动成果精粹•2018》(中英文版,以下简称《精粹》)一书。《精粹》主要由领导致辞和专家演讲两大部分组成,共精选40篇文稿,分为六个章节,20万文字,内容涵盖城市群、智慧城市、城市空间、滨水城市、生态城市、人文城市与健康城市建设等热点话题。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共同见证了首发仪式。

联合国人居署与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在开幕式上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联合国人居署代表维克多•基索布,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代表雅克·贝斯纳签约。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在论坛开幕式上签署合作备忘录。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代表刘千伟,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代表许顺华上台签约,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张政和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副局长尤善钡见证了签约仪式。

开幕式最后,举行了2019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活动启动仪式。汤志平副市长、姜斯宪书记、维克多•基索布助理秘书长、黄融副秘书长、尤善钡副局长、李礼平巡视员、张政副主任上台共同启动了2019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活动装置。

开幕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融主持。

主旨演讲环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主持,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副主任许顺华、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珍妮特﹒贝尼尼、韩国驻沪总领事崔泳杉分别围绕建设宜居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超大型城市安全与危机管理、韩国城市的创新动向及与中国的合作方案等主题发表了演讲。

第二阶段的主旨演讲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波、日本前厚生劳动大臣舛添要一分别围绕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四个脱钩、人工智能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无障碍城市:新技术如何让城市生活更便利等主题发表了演讲。

下午的平行分论坛围绕“城市转型·创新发展”的主题,分为全球城市·协同治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规划、城市创新·智库实践四个专场。

全球城市·协同治理专场,基于三个大洲、三个区域(欧洲大伦敦地区、澳洲大悉尼地区、亚洲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治理实践,聚焦三个重点议题(住房、环境、交通),着眼于三大协同(区域协同、多元主体协同、政府间协同),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城市治理环节,探讨了协同治理中的治理机构、制度障碍、实践经验、具体操作等针对性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尤其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治理,展开了理论层面和国际实践层面的深入讨论。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专场,上海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推进建设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次论坛围绕上海城市创新发展与全球海洋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生态示范、文化交流、事务治理、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等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全球城市·区域规划专场,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荷兰、保加利亚、比利时等国的资深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加强区域规划研究,提升区域规划水平,通过区域规划引领、部署和推动区域发展,提高区域协同发展的水平等当前区域规划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学术交流与思想对话,探求实现区域规划与协同治理更好结合的途径、机制和方法。

城市创新·智库实践专场,来自多个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智库代表及城市治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同时就如何促进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展开了研讨。

除了开幕式、闭幕式、主旨演讲和通常的平行分论坛外,本次论坛还专门设置了议题相对独立、会址会期相对灵活的主题论坛,以丰富论坛形式、扩大论坛参与面在职研究生,促进围绕论坛主题聚焦特定议题开展更加充分、深入、系统的研讨。

主题论坛围绕“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主题,分为全球城市·沪新对话、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公路隧桥·创新发展、全球城市·地下空间四个专场。

全球城市· 沪新对话论坛,以“全球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住房保障与城市治理”为主题,邀请了上海和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主要官员,围绕住房保障与城市管理两个主要领域展开对话,议题涉及精细化与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与实践、以及社区更新、房屋质量等方面,论坛特别围绕上海和新加坡在城市治理中的差异与共性,展开了深入讨论。

全球城市·绿色生态论坛,以“将自然带入城市”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中国、法国、英国、伦敦、新加坡、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交流了各自主要城市生态建设的绿色愿景、战略规划和实践路径。参会嘉宾实地考察了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状况,并围绕典型案例展开了热烈讨论。

公路隧桥·创新发展论坛,以“公路隧桥的创新发展”为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交流了“后世博”上海公路隧桥发展取得的成就、未来的战略规划与实践路径。论坛特别就上海公路隧桥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研讨,基于案例的经验总结进行了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全球城市·地下空间论坛,随后将于28日-29日召开,论坛汇聚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领域知专家学者,展开了多学科、多角度的深入探讨,论坛同时发出了“一带一路”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倡议,主张共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城市的包容性、安全性、韧性、可持续性等四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27号下午的主论坛闭幕式上举行了第五届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赛颁奖仪式。

经过紧张激烈的初赛、复赛,来自全国60所高校104支队伍中的6支进入最后决赛,在决赛中6支队伍进行了案例分析、评委答辩和观众质询等环节。最终,经评委讨论及大众投票,上海交通大学B队、重庆大学A队、山东大学分别荣获团体冠军、亚军及季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为第五届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大赛冠军团队颁奖,并对获奖团队表达了祝贺。

闭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发表了闭幕词,他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与会嘉宾发表的真知灼见表示赞赏,并特别回顾了交大四届全球城市论坛的主办历程,总结了本次论坛的三个特点:外籍嘉宾人数最多、论坛结构上有所创新优化、更加注重城市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对话等。他指出,全球城市论坛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希望大家将来能继续用好这个平台,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智慧。

欢迎大家扫码加入建筑时报粉丝群

马来西亚亚洲城市学院,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留学专业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留学专业涵盖广泛,包括工商管理、法学、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微生物、地质学、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信息科学、多媒体、法学、教育、历史、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与管理等硕士专业。其中,商科、计算机、工程、医学、艺术、健康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和多媒体等专业备受推崇。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本科专业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是马来西亚五所研究性大学之一博士后,成立于1970年。它提供广泛的本科专业,包括人文和社会学、伊斯兰学、教育学、马来西亚发展和文明、经济学、法律、理科类和科技类、健康、工程、商科、MBA、MC(会计)、环境管理、部门管理和发展、马来西亚和国际事务研究、医学、临床等170多个专业。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硕士专业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硕士专业种类丰富上海mba,涵盖文、理、工、商、法等各个领域。该校以优质教育闻名,硕士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来西亚亚洲城市学院在职研究生,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留学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其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吸引了众多海外学子前来求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广受业界好评。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博士专业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博士专业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如工程、商学、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这些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能力。学校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良好的学术环境。毕业生在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等领域享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优势专业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在多个领域拥有优势专业。其中,医学院在马来西亚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誉,教学水平高。科学领域,尤其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数学方面,研究成果显著马来西亚亚洲城市学院,教学和研究水平受到广泛认可。工程学和技术学院在马来西亚工程教育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全球高科技公司合作,提供实践导向的学习经验。人文艺术学院则提供丰富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传媒学、艺术学等。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在哪座城市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班底(Bangi),这座城市距离吉隆坡市中心约35公里。班底是一个安静且宜居的城市,交通便利,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到达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拥有两个校区,总校位于雪兰莪州万宜新镇( Baru Bangi),分校则坐落在吉隆坡市区。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世界排名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9位,其在马来西亚国内排名第四,全亚洲排名第二十八。该校是马来西亚五所研究性大学之一,成立于1970年,拥有两个校区,总校位于雪兰莪州万宜新镇,分校坐落在吉隆坡市区。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也被QS评估为“5星大学”。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申请要求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申请要求相对宽松。对于本科申请,需要申请人具备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以上,高中在校成绩达到80%或以上,同时雅思成绩需达到5.5分或以上。对于硕士申请,要求本科毕业,CGPA达到3.0以上,雅思成绩需达到6.0分或托福60+。申请手续简单,不需要参加统考,也不强制要求提供高考成绩。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留学费用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作为公立大学,收费标准相对合理。留学一年费用预估在6-8万人民币,包含学费和生活费。学费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一年学费约3万人民币。生活费方面,涵盖了饮食、住宿、交通等,一年大约需要3-4万人民币。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国内认可度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在国内认可度较高。这所大学是马来西亚五大公立学校之一,且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144名,跻身世界150强名校。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不仅得到了马来西亚教育部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认可,其文凭和学历在国内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因此,选择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留学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6350.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1月 29日
下一篇 2025年 2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