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约翰·斯诺为维多利亚女王接生时使用了氯仿,成为麻醉医学的开拓者;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具有杀菌作用, 拯救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 1971年斯菲尔德发明X射线断层摄影仪,帮助医生更好诊断病灶;1897年罗斯勋爵发现疟疾寄生虫靠蚊子传播,从而为疟疾防治提供路径;1978年,首个试管婴儿在英国呱呱坠地,为不孕不育者带来福音;1996年第一只被成功克隆的哺乳动物——多利羊诞生……这些突破,都得归功于英国的科学家们的孜孜不倦地探索。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突破,英国在培养医学高等人才方面也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根据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医学排名,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分列世界第一、第三和第四。而在医学的细分领域,其他大学也有自己的王牌学科。
纽卡斯尔大学:5年磨一剑,培养妙手仁医
从小怀抱着救死扶伤的理想,立志成为医生的人不在少数。医生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妙手回春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1834年成立的纽卡斯尔大学医学院是欧洲最顶尖的医学院之一,并且是欧洲第一个、世界第二个获批准的人类干细胞研究所。与此同时,它每年为业界输送了大量临床人才。它5年制的内外全科医学士(MBBS, of , of ) 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各医科领域工作的全科医生。
5年制的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在英国备受追捧。虽然本科录取标准要求AAA,并且每年开放的名额高达300多个,但因为申请者众多,录取率依然只有约12.5%。这个5年的课程每年最多招收26名国际学生,但来自海外的申请者高达600名。
图说:纽卡斯尔大学医学楼 来自:纽卡斯尔大学官网
琼斯教授(Dr Jones)是纽卡斯尔大学医学院的校友。在医院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糖尿病和内分泌科医生后,成为纽卡斯尔大学医学院医学研究主任。他表示,纽卡斯尔大学的医学专业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长久以来优良的声誉。琼斯教授说:“在全国学生调查中,我们学校的排名名列前茅,同时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中也表现出色。” 根据2017年全国学生调查琼斯国际大学怎么样,深度探访 | 不断突破,坚持创新:英国大学如何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该专业的满意度高达93%。
纽卡斯尔大学的专业以实际案例为支撑,从大一起就将解剖学原理、临床生理技巧、行为科学融合在一起教学。教授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整合,包括讲课、小组作业和自我导向学习,这些都能得到定制的网络虚拟平台的支持。
在大一和大二,学生将学习包括医学理论、临床技术和医学伦理等课程。部分学生在大一就有机会进入全科诊所见习,而最后三个学年的所有的教学课程都是以医院为依托的。学生被安排进本地区的医院和全科诊所学习和工作,培养学生的专科知识,了解医疗规范。琼斯教授说:“我们会着重强调专业化和服务精神博士后,特别是在本科的最后一年,这就意味着学生将会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博士,他们会作为临床团队的一员进入病房。我们在英国的主校区和马来西亚的分校区都开展了这个项目。”
图说:内外全科医学士专业 来自:纽卡斯尔大学官网
对于这种课程安排,学生也十分满意。来自加拿大的达涅尔()说:“我很喜欢课程早期的临床体验,包括全科诊所访问、医院访问和社区患者的项目,这使我们能够早日学习如何以专业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互动硕士,并看到我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的相关性。”
对于国际申请者,主管招生的琼斯教授也表现出欢迎的态度。他说:“我们专业中有两名中国内地学生。相比而言,来自中国香港的学生更多。纽卡斯尔城市和周边地区对学生,特别是国际学生也很有吸引力。除了报考纽卡斯尔校区外,申请者还可以考虑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分校区,它也为英国以外地区的而学生提供同样的课程。”
伦敦玛丽王后大学:英国癌症治疗研究先驱
随着日益繁忙的生活节奏和加剧的城市污染,癌症现已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的头号杀手。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15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429.2万例和281.4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天1.2万人新患癌症、7700人死于癌症。
如何减少癌症发病数量和提高癌症的总体生存率现已成为医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无数医学人才全身心投入研究,旨在攻克“癌症”这一闻者失色的恶疾。
伦敦玛丽王后大学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发源地,也是伦敦医学与牙医学学院的发源地。这里走出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医学方面的知名校友有威廉·哈维,他正确描述了血液循环以及心脏如何作用于这个过程;珀西瓦尔·波特( Pott)琼斯国际大学怎么样,整形医科创始人之一,并首次发现了环境因素会引起恶性肿瘤;詹姆士·皮杰爵士(Sir James Paget),当代医学病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美国琼斯国际大学心理学博士,一位能触及我们灵魂但又被我们遗忘的心理学大师
除小兰克以外,我所有的维也纳追随者都不值一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我被兰克的思想所深深感染。
——卡尔·罗杰斯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奥托·兰克是弗洛伊德圈子里最未被发现的天才。
——罗洛·梅
本文为奥托•兰克作品《心理学与灵魂》一书中文版推荐序,作者郑世彦。
被遗忘的兰克
○郑世彦
作者:郑世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著有《看电影学心理学》,译有《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
我们大多数人知道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Freud)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大概也会知道他有两个后来与之决裂的得意门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dler)和卡尔·荣格(Carl Jung),前者提出“自卑与超越”,后者提出“集体无意识”,他们的学说对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很大,尽管他们不愿把自己的流派归为精神分析学——一个叫个体心理学,一个叫分析心理学。有时,他俩甚至不太承认自己是这位老师的学生,因为他们在与弗洛伊德相识之前,就算是当地比较有名的执业医生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卡尔·荣格
但是,奥托·兰克(Otto Rank)和他俩不一样。在遇到弗洛伊德之前,兰克只是一名普通车间工人。是的,他毕业于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奥托·兰克
当然,他们仨也有着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曾是弗氏的得意弟子或同道,但后来都抛弃弗氏而去。
说起来,兰克与弗洛伊德也有些不一样,否则,他可能就不会离弗氏而去了。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弗洛伊德是“一位带有艺术家气质的科学家”,那么,兰克就是“一位对科学感兴趣的艺术家”。个人认为美国琼斯国际大学心理学博士,一位能触及我们灵魂但又被我们遗忘的心理学大师,比起科学家,大概艺术家更能理解人类的存在。
兰克对于人类存在的艺术性理解,部分可以归功于他的自学成才。1884年,兰克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其家境贫寒,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情感方面,兰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1898年,由于其哥哥保罗已经读了大学预科,于是,初中毕业后的兰克,唯一的选择就是进入技术学校。
在技术学校,兰克很不开心,心情郁闷,甚至考虑过自杀。
但那时,哥哥保罗经常能弄到剧院演出的学生票,并带兰克去皇家剧院看戏剧。看了几场戏剧之后,兰克突然对文化开了窍,几乎成了剧院的常客。在技校的最后一年,兰克对剧院的狂热减少了些,却转而对书籍充满了热情。
20岁的兰克,技校毕业,进入车间当了一名钳工,但他很不喜欢这份工作。你知道,他喜欢的是戏剧、音乐以及哲学。在接触弗洛伊德之前,他非常热爱叔本华、易卜生和尼采这些作家。到这里,我要告诉你,兰克其实并不姓兰克(Rank),他祖辈的姓氏是罗森菲尔德()。兰克一姓来自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兰克医生——一位热情却又悲伤的医生。1909年,兰克一姓正式取代了罗森菲尔德,同时,这也表示兰克与父辈脱离,走上了独立之路。
巧合而幸运的是,上文提到的阿德勒曾是罗森菲尔德家的家庭医生,他向兰克推荐了弗洛伊德的著作。20岁的兰克,开始阅读弗洛伊德,并且欲罢不能。之后,他还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写了一篇论述艺术家之创造性的文章。
1905年的一个春天,在阿德勒的引荐下,兰克带着他的《艺术家》手稿来见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见到这份手稿,十分惊讶和赞赏。同时,也非常欣赏这位自学成才的年轻人。从此之后,这位年轻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弗洛伊德雇用兰克作为“周三精神分析讨论会”的秘书,负责记录聚会的讨论内容,还付给兰克报酬,这也是精神分析运动中第一个付费的岗位。而且,弗洛伊德还慷慨资助兰克进入大学预科学习,虽然他比他的新同学平均要大6岁,不过,他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的把握,显然要成熟得多。1907年,兰克接受弗洛伊德的建议,重新修订《艺术家》(The )并出版。1909年在职研究生,兰克的《英雄诞生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Birth of the Hero)出版。1912年,兰克的《文学与传说中的乱伦主题》(The Theme in and )出版。同年,兰克以一篇关于精神分析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了第一位非医学出身的精神分析家。
此时,兰克与弗洛伊德的感情也日益加深,弗洛伊德深情地称他为“小兰克”。
1913年,在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在琼斯( Jones)的建议下,弗洛伊德选取了五位亲信,组成了秘密委员会,以维护精神分析运动的顺利发展,并且,每人发了一个象征凝聚力的金指环。后来又加入一位叫艾廷冈(Max )的,组成了一个七人小组。兰克是七人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是弗洛伊德最亲近的一位,同时,也是除了弗洛伊德之外,最多产的一位。
秘密委员会成员,后排左一为兰克
1911年,弗洛伊德曾写信给荣格说道:“这些维也纳人都毫不重要,唯一一个有前途的人是小兰克,他既聪明又正派。”同年,弗洛伊德给亚伯拉罕(Karl )的信中同样写道:“除小兰克以外,我所有的维也纳追随者都不值得一提。” 他甚至还曾打算把他的小女儿安娜(Anna Freud)嫁给兰克。要知道,当安娜去见琼斯时,弗洛伊德还特地写信告诫琼斯,不要打他女儿的主意。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兰克越发被委以重任,1912年《潜意象》(Imago)创刊,兰克扮演了创始人和编辑的角色。1913—1924年,兰克创办并一直担任《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für )的主编。甚至在1914年的八九月份,弗洛伊德的儿子服兵役之后,兰克每周都会陪弗洛伊德吃晚饭、散步。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对兰克非常器重并完全信赖,实际上,他已经将兰克视为理想的“精神分析之子”。
然而,可能要令弗洛伊德大为伤心的是,事情并非如他想象中那么顺利。不久之后,他对兰克作为继承人的期望恐怕又要落空了。
1924年,兰克与费伦茨(Sándor )在合著的《精神分析的发展》(The of -)中,提出了缩短精神分析疗程的想法——不要过多关注患者的童年经验,而应关注患者当下的情感体验。这时,兰克与弗洛伊德之间大概已经点燃了导火索。琼斯甚至说,他在其中看到了与荣格相似的观点。
同年,兰克又出版了《出生创伤》(The of Birth),这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兰克在写好这本书还未出版时,就将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弗洛伊德,献辞写道:“献给潜意识的探索者,精神分析的创立者。”起初,弗洛伊德很喜欢这本书,称赞它是“自发现精神分析以来最伟大的发现”,认为这本书有三分之二是正确的,但他后来只承认其中的三分之一,再后来他简直无法忍受这本书的观点,因为它背离了久经考验的精神分析理论。
兰克认为,出生是一种创伤体验,影响个体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出生时与母亲的分离,无论是神经症的还是正常的焦虑,都源自出生,源自与母亲子宫的原初分离。这等于否认了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至上解释,而认为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子关系更为重要。而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是何等看重俄狄浦斯情结,他曾经宣称:“如果说精神分析除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发现之外,再无其他可引以为荣的东西,那么这个发现本身就算得上是人类宝贵的新成就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弗洛伊德为何对出生创伤的理论由部分接受变为完全否定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本出版物改变了兰克的职业生涯博士后,使他由精神分析运动中最受喜爱的“儿子”变成了一个引起争论甚至被排斥的人物。
1924年4月,硝烟未散,兰克赴美讲学。这是兰克第一次造访美国,弗洛伊德虽然表示支持,但他的内心充满了担忧与不安。他可能想起了自己1909年的美国之行,那并不是一次愉快的回忆。旅途中,弗洛伊德吃不好、睡不香,最后他还觉得美国人很没文化。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可能想起了荣格,自从共同赴美讲学之后,他们就渐行渐远,最后一拍两散。
同样,兰克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此时,他不得不两面做人:在演讲中,他一方面将出生焦虑和短程疗法归功于弗洛伊德的理念;另一方面,他又刻意给听众留下一种印象,即是他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新事物。他既是精神分析的代言人,同时也是大胆的修正主义者。
然而,10月份兰克回到维也纳时,面对年迈的弗洛伊德的需要,他似乎又一下子失去了勇气。兰克感到无力承受这种分离之痛,陷入了痛苦和矛盾之中。正如出生创伤导致人们有一种“生的恐惧”,不愿抛头露面,想要回到原来的温暖之所,11月,兰克准备再次赴美,却两次折返家园。12月的第二周,兰克开始每天接受弗洛伊德的分析。兰克甚至还写了一封认错信,信中详述了自己的悔恨、内疚和自责,并说自己处于神经症状态。
然而,这也可能是一个迂回战,虽然“秘密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并未轻信兰克,但这些举动深深打动了弗洛伊德。这个单纯的老人家选择再次信任兰克,并同意他第二次访美,然后又有了第三次。最终,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兰克战胜了自己的“出生创伤”,克服了“生的恐惧”,决定去开辟新大陆。
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1926—1934年间,兰克频繁往返巴黎与纽约,进行演讲、教学和治疗。
居住在巴黎时,兰克吸引了一大批作家和艺术家前来接受分析。其中就有著名作家亨利·米勒(Henry ),当时他的《北回归线》( of )正在创作之中。米勒认为他们的会面非常成功,说他从兰克那里得到了“像宝石一样的艺术治疗”。
1933年11月,著名女作家、现代西方女性文学的开创者阿娜伊斯·宁(Anais Nin),在米勒的鼓舞下去拜访兰克。
阿娜伊斯·宁是亨利·米勒及其妻子的共同情人,有部电影讲了他们三个人的故事,叫《亨利和琼》(Henry & June,又译《情迷六月花》)。阿娜伊斯在后来出版的《阿娜伊斯·宁日记》(The Diary of Anais Nin)中写道:
“我内心生长的不是芬芳的鲜花,也不是甜蜜的果实,而是困扰和焦虑。兰克医生不把此类症状称为疾病,而称之为大自然的私生子,与那些出生合法、高贵的兄弟姐妹们一样美丽迷人。兰克医生的这一理念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兰克的影响下,阿娜伊斯甚至决定去做精神分析师。1934年11月,阿娜伊斯应兰克之邀,前往美国纽约,做他的助理秘书。很快,阿娜伊斯就进入了状态。“兰克医生2月底回来,我是他的助理。是的,他在做巡回演讲。”不仅如此,兰克还把他的病人转介给阿娜伊斯,并担任她的分析师和督导师。
兰克为阿娜伊斯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帮助,阿娜伊斯则为兰克的生活增添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兰克已经厌倦目前的生活模式,厌倦整天湮没于聆听、分析和阐释,厌倦丝毫没有自我的紧张行医生活。作为一个艺术家,阿娜伊斯建议兰克在工作和娱乐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于是,兰克开始控制病人数量,给自己更多时间去剧院,去阅读,去写作。是的,还把一部分病人转介给阿娜伊斯。
1935年,兰克正式定居美国,奔波于费城和纽约之间。像以前一样,兰克受邀到各处进行演讲和授课。前前后后,兰克做过“精神分析作为普通心理学”“出生创伤及其对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性”“罪疚感的起源”“客体关系的起源”“父母的态度和儿童的反应”“超越精神分析”“神经症患者乃是一个失败的创造者”“主动和被动的心理治疗”“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变革”等一系列演讲。
兰克在美国演讲的内容后来被罗伯特·克雷默( )编辑成集,取名为《差异心理学:美国演讲录》(A of :The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Rollo May)为此书作序,并在开头写道: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奥托·兰克是弗洛伊德圈子里最伟大的未被承认的天才。”
这样称赞兰克的并不止罗洛·梅一人。卡尔·罗杰斯(Carl )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1936年,他拜访了奥托·兰克并邀请他在纽约州做了一系列演讲。这些演讲改变了罗杰斯,他一直感激兰克,认为兰克对“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杰斯说:“我被兰克的思想所感染了。”
纽约作家、诗人保罗·古德曼(Paul )与弗里茨·皮尔斯(Fritz Perls)、劳拉·皮尔斯(Laura Perls)等人一起创立了格式塔疗法,他们在这种疗法里应用了兰克关于“此时此地”(hereandnow,即关注当下情境)的思想,并称兰克关于艺术和创造性的后弗洛伊德主义思想是超越赞扬的。
兰克的思想还对社会工作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费城儿童指导诊所的社会工作者阿尔梅纳·道利( )说,社会工作是“最先认可兰克倡导的个体意志及其同治疗情境的关系的职业”。兰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创立了社会个案工作的“功能学派”,它被认为是社会工作的四大传统学派之一。
基于兰克思想的功能学派认为,人的行为虽然受潜意识、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个体是其行为的决定者和主宰者,当他面临发展困境时,能借助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帮助发挥潜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由个体努力无法达到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
很多人认识和了解兰克,其实是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欧内斯特·贝克尔( )获普利策奖的著作《拒斥死亡》(The of Death)开始的。贝克尔在其著作中对兰克进行了高度赞扬:“(对于兰克的)大多数工作,光有赞美是不够的。因为那些动人的思想常常那么新奇、出人意料、独一无二,那些深邃的洞见完全就是意外的馈赠。我认为博士,除了因为兰克的天才,还因为他的思想跨越了几个知识领域……兰克的体系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有着最为深广的内涵,这些内涵甚至为阿德勒和荣格所不及,它们才刚刚开始被发现。”
然而,天妒英才,兰克在美国生活了不过四年,就撒手人寰了。或许,正如兰克自己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所说,太具创造力是对神的一种冒犯,他引用席勒的诗句:“如果允许神灵进入你的意志,她便会从她那星光璀璨的宝座走下。”1939年7月31日,兰克开始了第二次婚姻,新的婚姻给了兰克新的活力与希望,他自己说道:“我在55岁半的时候开始了新生活。”但可惜的是,他却无缘无福享受。同年10月31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五个星期后,小他28岁的兰克由于药剂副作用导致感染,在纽约与世长辞。
兰克曾说,当自己足够老时,要写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超越心理学》( ,1941)便是兰克的最后一本著作,在兰克去世后由其朋友代为出版。这本书远远超越了它的时代。兰克认为,无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还是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理性的解释和建构,而人类存在的基础其实是非理性的。如果我们否认并压抑这种非理性,那么,我们必然变得更为疯狂。当然,兰克也并非一味强调我们释放非理性,他试图调和这种理性和非理性的比例,就如尼采试图调和酒神和日神的关系一样。
兰克晚期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心理学与灵魂》( and the Soul,1930)。这本书探讨了肉体死亡与个人不朽问题。兰克认为,人类终其一生,都不断地在表现意志,只有死亡才会让意志的表现停止,这是人类恐惧死亡的主要理由。面对死亡,一种最常见的防御方式,就是灵魂信仰(soul-)。灵魂信仰自古有之。原始人相信,有灵魂这么一种东西,它保有个人的人格特质,且不会随着肉体消灭。借由相信灵魂确实存在,人们可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
兰克,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并不熟悉。在某种意义上,兰克被遗忘了;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他也在被人们所记起。贝克尔在《拒斥死亡》中对兰克的无上赞誉就不必说了。而兰克本人著作中文版的出版,说明我国心理学界开始探究兰克的思想。2013年,作为“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中的一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林等人翻译的《超越心理学》,并于2018年再版;而此次,郭本禹老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纳入了兰克的《出生创伤》《心理学与灵魂》等书,这些都说明兰克正在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当然美国琼斯国际大学心理学博士,最后我不能隐瞒这一点,即兰克非常晦涩难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兰克。喜欢兰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喜欢你自己。兰克是一个被遗忘的天才,在自己的内心,你我何尝又不是呢?
郑世彦
写于2013年5月14日
修订于2020年1月20日
【人大社直营】心理学与灵魂(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36.9
购买
美国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pdf 预览
所属学科
管理学
集刊主编
张玉利 Li(国际) 井润田
主办机构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出版地区
广州
出版机构
经济管理出版社
创刊年代
2006
中图分类出版周期
季刊
集刊简介
《管理学季刊》( of ,简称QJM)是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编辑出版的管理学学术刊物,当前联席主编为李新春(中山大学)、徐二明(中国人民大学)、李垣(上海交通大学)和李海洋(RiceU,国际主编)。季刊定位为战略、创业创新和组织管理领域的一流中文学术期刊。
本季刊源于2006年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创办、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大管理研究》,2016年更名为《管理学季刊》,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美国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更名后首期在2016年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杭州年会上首发,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微信公众号“管理学季刊”同年2月上线以来坚持发布高水平学术内容在职研究生,至今关注量已破15000,原创文章曾为人民网、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等重要公众号转载,已成为工商管理领域受关注度最高的公众号之一。
本刊致力于推动战略、创新和创业领域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在全球知识体系中做出中国管理学知识的创造性贡献,同时考虑社会、环境和未来的人类福祉,力求为培育新的管理哲学和知识体系做贡献。本刊拥有专业的编委和评审队伍、十八位编委均为战略、创业和创新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七十余位评审委员会成员均为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学者。本刊借鉴国外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先进经验硕士,采用专业学者主持匿名审稿流程,帮助作者在修改完善论文过程中提高研究水平,这也是本刊在编审流程上的重要特色。
主编简介
张玉利美国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师博士后,南开大学商学院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市青年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创业管理;组织理论;管理教育 。
李海洋,现为美国莱斯大学(Rice )琼斯商学院(Jesse H. Jones)终身教授。李海洋先后就职于香港岭南大学( of Hong Kong)、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 M)和莱斯大学(Rice )。李海洋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战略创新与战略联盟、技术创新与新创企业战略、跨国公司新兴市场R&D投资、战略联盟与跨国管理。
井润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首届中国管理学青年奖获得者,富布赖特基金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组织变革、领导行为、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美国琼斯大学博士,职场人不相信“一万小时理论”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译者:刘诚
01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五位科学家是谁?宅在互联网角落的书呆子们,总喜欢聚在一起讨论这类问题。但是,不管你对科学了解多少,你的名单上一定会有查尔斯·达尔文。由于彻底、永久地改变了世人对生物学的理解,时至今日,达尔文仍然是科学界不朽的代表人物。达尔文的影响极为深远,自1882年他去世以来,他的学术地位仍然无人撼动。
然而,如论及自己的事业,达尔文是死而有憾的。
让我们回顾达尔文这一生。达尔文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对这一职业,他既无热情,也无天赋。在这方面,他一直表现平平。他热爱的是科学,科学让他幸福、兴奋。1831年,22岁的达尔文应邀参加“贝格尔号”环球航行,借此他进行了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机会,他曾说:“到目前为止,它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在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中,他收集了各种珍稀植物、动物标本,并将它们运回英国,这引起了科学家和普罗大众的极大兴趣。
由于这些了不起的成就,达尔文声名鹊起。当27岁的达尔文回到家乡时,他所提出的物竞天择理论点燃了知识界的星星之火。这一理论认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物种会变化,并获得适应性,几亿年后,地球上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在此后的30年里,达尔文发展自己的理论、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声誉与日俱增。1859年,达尔文50岁,他的代表作《物种起源》出版,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这本畅销书解释了物种进化理论,令他声名远扬,并永远改变了科学。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达尔文的创造性开始停滞不前。他的研究进入瓶颈期,不再有新的建树。恰好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格雷戈尔·孟德尔的捷克修士发现了遗传学理论,这是达尔文展开进一步研究所需的理论。但不幸的是,孟德尔的研究发表在一份不知名的德国学术期刊上,达尔文从未读到过它,而且如前所述,达尔文对课堂学习不怎么上心,缺乏相关的数学或语言技能去理解该理论。此后,尽管达尔文写了很多书,但这些作品却鲜有创见。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达尔文依旧声誉卓著———事实上,去世后,作为英国的民族英雄,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但他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他觉得自己的研究毫无建树,既不能令自己满意,也不能折服他人。“到了这把年纪,即使有意愿,我也没有勇气和精力参与任何一项长期科学考察了。”他坦诚地跟一位朋友说道,“尽管已经拥有一切令我幸福与满足的东西,但我厌倦了这种生活。”
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达尔文是成功人士,但以他自己的标准来看,他是失败者。他知道,按照世俗之见,他名利双收,是人生赢家,拥有一切可以令自己“幸福与满足”的东西;但达尔文也承认,对自己而言,声望和财富在当时毫无意义,它们乏善可陈。只有取得往日一样光辉熠熠的成功美国琼斯大学博士,职场人不相信“一万小时理论”,他才能重新振作起来,但那时他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当步入事业下行期,他毫无幸福感可言。据说,直到73岁去世,达尔文一直郁郁寡欢。
有人说,早年得志,晚年抑郁,并不是人生常态。对此,我想说,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达尔文步入职业下行期完全是正常现象,而且它来得很准时。如果你像达尔文一样,一直在自己所在行业追求卓越,力争上游,你一定也会面临相同的境遇——职业下行期,比你想象中来得更快。
02
人们都知道,除非遵循詹姆斯·迪恩的人生模式——“生亦放纵,死亦匆匆,唯留青春遗容”,否则,人终会衰老、死亡,事业、身体和精神迟早会走下坡路。但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事儿不会来得那么早。人生步入下行通道及其对事业的影响,是遥远的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这是多数人的潜在信念,这种人生态度可以解释各种有趣的调查结果。例如,2009年,当被问及多大年龄是“老人”时,多数美国人的回答是85岁。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9岁,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根本活不到85岁。
真相是,几乎所有从事高技能型职业的人,在30多岁到50多岁之间的某个时间点,都会开始步入职业下行通道。抱歉,我知道这么说很多人不爱听。更糟糕的是,一个人在事业巅峰期所取得的成就越高,在下行期的表现往往越差。
显然,你们一定不相信,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证据。首先看看运动员,这是最明显、最早步入下行通道的职业。20~27岁,从事爆发力运动、短跑运动的运动员达到巅峰状态,相比之下,从事耐力运动的运动员其巅峰状态会出现得晚一些,即便如此,他们到达巅峰状态时仍然很年轻。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别以为优秀运动员在60岁之前仍有竞争力,这是不可能的。
为了写这本书,我采访了很多运动员,询问他们的运动能力何时开始下降——在此之前,调查者不会问这个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是30岁,因此,他们得在30岁之前找一份新的工作。虽然不喜欢面对这一现实,但他们通常会接受。
至于脑力劳动者,情况就大为不同了——我猜大多数读者都是脑力劳动者。对那些需要思考、运用智力而不需要运动技能、强大体能的从业者来说,他们很少承认,自己会在70岁之前步入职业下行通道,他们觉得还早着呢。与运动员不一样,他们不愿意接受现实。
再来看看科学家。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本杰明·琼斯教授投入数年时间,研究科学家们何时最有可能完成获奖的科学发现和重要发明。考察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主要发明家和诺贝尔奖得主后,琼斯发现,科学家常常在30多岁时做出伟大的发现。他指出,在20多岁至30多岁这个时间段,科学家做出重大发现的可能性稳步增长,而在40多岁、50多岁及60多岁这几个时间段,可能性则急剧下降。
当然,偶有例外。但是,一个人在70岁时做出重大创新的概率和20岁时差不多——约为零。
毫无疑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保罗·狄拉克对此感触颇深,就科学家所遭遇的年龄诅咒问题,他写了一首令人心塞的小诗。这首诗的结尾如下:
年过三十,
赖活不如好死。
31岁时,狄拉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得益于他20多岁那几年所做的工作。30岁生日时,他已经发现量子场论,早在24岁时,他就在该领域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8岁时,他出版《量子力学原理》,至今人们仍在使用这本教科书。30岁时,他成为剑桥大学的首席教授。此后呢?狄拉克依然是一位活跃的学者,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这些突破和他早年的卓越成就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于是,他写了这首小诗。
当然,诺贝尔奖得主可能与普通科学家不同。琼斯和另一位作家深入研究了物理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的数据,他们的研究成果被频频引用、申请专利,获得各种奖项。琼斯发现美国琼斯大学博士,与以往相比,这些研究人员产出最佳成果的时间推迟了,主要原因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从事尖端科研工作所需的前期知识积累大大增加。
然而,自1985年以来,物理学家的事业巅峰年龄并没有推迟,依然是50岁;化学家的巅峰年龄是46岁;药学家的巅峰年龄是45岁。过了颠峰年龄,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就会急剧下降。
其他知识领域也遵循同样的基本模式。作家步入事业下行通道的时间是40~55岁。金融专业人士做出最好业绩的时段是36~46岁。医生往往在30多岁时达到职业巅峰,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技能水平会下降。最近,加拿大的一项调查研究了该国10年来80%的患者对麻醉师的诉讼。研究结论是,在医疗事故中,65岁以上的医生其过失率比51岁以下的年轻医生高出了50%。
说到事业巅峰期,企业家是一个有趣的例子。科技公司创始人往往在20多岁就能获得巨大的名气和财富硕士,从30岁开始,他们逐渐失去创造力。《哈佛商业评论》报道称,获得10亿美元及以上风险投资的企业创始人的年龄,往往集中于20~34岁。他们发现,高于这个年龄段的创业者少之又少。也有学者不同意这一发现,他们声称,实际上增长最快的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平均年龄是45岁。但他们的共识是:人到中年,创业能力会急剧下降。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只有大约5%的创始人超过60岁。
这种模式并不局限于脑力劳动者,警察、护士等职业的技能水平与从业者的年龄显著相关,他们的职业下行期比想象中来得更早。对设备服务工程师和办公室职员来说,35~44岁是他们的事业巅峰期;半熟练的装配工人和邮件分拣工人的事业巅峰期则是45~54岁。空中交管员的职业能力与年龄关系极为密切,职业技能水平降低所引发错误的后果非常严重,因此,这一行业的强制退休年龄为56岁。
03
何时步入职业下行期是可以预测的,一位学者建了一个非常精确的模型,来预测特定职业的下行时间。迪安·基思·西蒙顿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他研究了创造性职业的职业下行模式,并建模预测普通人职业技能的变化。他将数据拟合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
一般来说,创造性职业的事业巅峰发生在从业20年左右,据此,人们通常在35~50岁步入职业下行期。20年是很多领域的平均值,然而,西蒙顿也发现了很多变量。例如,他发现,在很多行业中,从业者在职业生涯过半时进入事业巅峰期。
按平均值来说,它与图1中的最高点多多少少存在着对应关系。一个研究小组密切跟踪研究了一些职业生涯过半的小说家,当从业20.4年时,他们就干完了职业生涯上半场的活儿,此后,他们将完成下半场的工作。情况类似的还有数学家,他们的职业生涯上半场时长为21.7年。稍早一点的是诗人,他们在从业15.4年时进入职业生涯下半场。地质学家则稍微晚一点,是28.9年。
让我们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假如你的工作是定量分析——你是一名数据分析师。如果你在22岁完成学业并开始职业生涯,平均而言,你将在44岁左右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随后你的职业技能开始下降。假如你是一位刚出道的诗人,在25岁时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按照西蒙顿的数据,在40岁左右,你就完成了一半的写作,此后的产量开始下降。如果你是地质学家,你将在54岁左右到达事业巅峰。
对大多数人来说,步入职业下行期不仅令他们惊愕、不快,也令他们极度困惑,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实践出真知,大量的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万小时的练习能让人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换句话说,熟能生巧,这是一条生活法则。
后来你发现不是这样的。还记得上文提到的工作效率曲线吗?职业发展并不是一条往上走的直线。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会步入职业下行通道呢?
某一早期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比较了不同年龄段人的智商(IQ)后,研究人员发现,年轻人的智商比老人强。他们得出如下结论在职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智力会下降,与之相应,人的能力也会下降。然而,该研究存在一个根本的缺陷:它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他们通常较年轻)与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个体智力下降并不像早期研究所说的那么明显。
对此,一个更好的解释是大脑结构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是大脑前额叶皮质(前额后面的大脑部分)的性能发生了变化。大脑前额叶皮质是童年时期大脑发育最晚的一部分,成年后它又是最先开始衰退的一部分。它主要负责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和抑制,即屏蔽与手头任务无关的信息,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集中注意力提高核心技能。一个容量大、强健的前额叶皮质可以让人在其专业领域游刃有余,无论是处理法律案件、做手术还是开公交车。
人到中年,前额叶皮质的工作效率会降低。这意味着,首先,快速分析和创新创造能力会下降——正如我们在职业下行证据中所看到的那样。其次,一些曾经很容易上手的特殊技能,比如多任务处理,也开始不再得心应手。也就是说,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分心。如果家里有十几岁的孩子,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在学习时听音乐或发短信并不影响学习效率,但其实你自己做不到那样。你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最好关掉电话和音乐,去一个安静的地方思考与工作——事实上,只有成年人才需要采纳这些建议。
电影《万物理论》
另一项技能是记忆名字和事实的能力。当50岁时,你大脑里的信息就像纽约公共图书馆一样拥挤。与此同时,你的图书管理员年事已高,行动缓慢,容易分心。
当你让他去找一些你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某人的名字——他会花1分钟站起身来,停下来喝口咖啡,和一位负责期刊管理的老朋友聊会儿天,然后就忘了自己要干什么。与此同时,你会因为记性不如从前而自责。最后,你的图书管理员终于走过来了,他告诉你:“那家伙叫迈克。”这时候你早就把迈克忘了,你正在忙别的事。
04
生命有周期。人生由绚烂归于平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步入职业下行期并不全是坏消息——我指的不是儿孙绕膝或者萨拉索塔的退休公寓,当然这些也很棒。实际上,在人生下半场,如果顺势而为,借助某些特别的方法,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更明智、更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高的诀窍在于理解、发展并且利用这些新的优势。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开始着手探寻个中原委。他找到了答案,这一答案可以打破奋发向上者的诅咒,改变他们的人生。
1971年,卡特尔出版了《能力:结构、成长和行动》一书。在书中,他假定人类拥有两种类型的智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它们的表现各有不同。
第一种是流体智力,卡特尔将其定义为推理、灵活思考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认知能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天智力,研究人员发现阅读能力、数学能力都与它有关。创新者通常拥有强大的流体智力。专事智力测试的卡特尔观察到,在成年人早期阶段,人的流体智力最强,到30多岁、40多岁时,就开始迅速衰退。
基于这一发现,卡特尔认为年轻人天生长于提出原创性的新理念。卡特尔于1998年去世,享年92岁,如果今天他还活着的话,他读到这本书会立马向我指出,你所说的职业下行,即那些很早就衰退的能力,就是我所说的流体智力,几乎所有勤勉的成功人士在职业生涯早期取得的成功,都与这种类型的智力有关。
如果你所在的行业依赖于新知识,或者需要解决那些很难搞定的新问题,你在职业生涯早期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流体智力与勤奋,也许还有你的父母以及好运气的加持。
几乎所有现代行业的年轻精英都是凭流体智力脱颖而出的。他们学习效率高,能高度专注于重要的事情,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幸的是,大量事实表明,随着年岁增长,人的流体智力会逐渐衰退。
然而,故事并不会到此为止,卡特尔工作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除了流体智力,我们还拥有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指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再想想前文的巨大图书馆比喻,但这一次,你不用再为慢吞吞的图书管理员惋惜,你应该惊叹于在海量的图书中他知道去哪里找一本书,即使他需要花一些时间。晶体智力依赖于日积月累的知识,从40岁到50岁再到60岁,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即使会衰退,也是到晚年才衰退。
卡特尔是这么描述这两种智力的:“流体智力,是指为解决抽象问题的去语境化能力;而晶体智力,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通过文化适应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换句话说,年轻时,你拥有老天爷赏赐的智慧;年老时,你拥有后天习得的智慧。年轻时,你可以创造并生成许多事实;年老时,你能理解事实的意义并将其付诸实践。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卡特尔告诉我们,前文图1所示的工作效率曲线,实际上就是流体智力曲线。总而言之,在35岁前,流体智力曲线会稳步上升,从40多岁或50多岁起,流体智力曲线开始下行。与此同时,在流体智力曲线背后,还隐藏着另一条曲线,即从成年中后期开始,不断上升的晶体智力曲线(见下图)。
对你我来说这可是个大发现,确实,这是个极大的发现。如上图所示,如果你的职业完全依赖于流体智力,你确实很早就会达到职业巅峰,然后开始步入职业下行通道。但是,如果你的职业需要的是晶体智力,或者你成功实现了转型,转而从事需要晶体智力的职业,那么,你的职业巅峰会来得晚一些,你的职业下行现象也会来得晚一些。如果你能从第一种智力转至第二种智力,你就破解了代码。
那么前文所提到的职业生涯曲线又会如何呢?对一些人来说,比如科技企业家,其职业生涯曲线与其流体智力曲线的走向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年纪轻轻时就步入了职业下行通道。
然而,在那些既需要流体智力又需要晶体智力的行业,从业者的职业巅峰期会来得稍晚一些。而在那些几乎完全依赖大量知识储备以及应用能力的行业中,从业者的职业巅峰往往出现在晚年。
毫无疑问的是,你一定会注意到流体智力的衰退。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人的天生优势也不相同。随着岁月的流逝,你失去了一种能力,却拥有了另一种能力,后者可以帮助你重新规划职业——从创新转向指导。说到转型,有些职业容易,有些职业较难。例如历史研究就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这是一个几乎只需要晶体智力的领域。
还有一些职业更多地依赖晶体智力。最突出的就是教师,他们需要语言技能以及解释海量信息的天赋。因此,教师这职业年长者往往比年轻人更有优势。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大学院系里年长的教授,其教学评分往往是最高的。在人文学科中,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在职业生涯早期,人文学科的教授其教学评分最低,到六七十岁时,他们的教学评分开始不断升高。
这种大器晚成可以部分解释大学教授的职业寿命,四分之三的大学教授计划在65岁后退休——美国教授的平均退休年龄是62岁。我还记得,当我从研究生院毕业后担任助理教授的第一年,有一天,我和一位年近六旬的同事闲聊,我问他是否考虑过退休。他笑着告诉我,他更希望自己能横着离开办公室,而不是竖着离开。
听到这句话,大学的院长们可能会哭笑不得,作为大学的管理者,他们经常抱怨,终身教授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十年里其学术研究能力明显降低——因为学术研究能力取决于流体智力,尤其是分析能力。年长的教授占据了教职岗位,本来这些岗位需要那些渴望在学术上出人头地的年轻学者——他们拥有更多流体智力。
但对大学来说,这也不全是坏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于如何激励老教授去写更复杂的学术文章,而在于在确保其专业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转向教学岗,承担教学任务。
老来教书育人,我们在东西方的伟大智慧之书中都可以发现这个现象。在欧根·赫里格尔《学箭悟禅录》一书中,一位年迈的射箭老师说:“就像燃灯者一样,教师以心传心,用正确的艺术精神照亮人心博士后,指路明道。”
海贝读书会
定位:以读书研讨为核心的学习成长型社群。
宗旨:倡导并引领终身学习,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让加入书友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