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亚洲城市大学全球排名,【重磅发布】“2022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发布!内附下载链接

2022年9月27日,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联合港湾海外发布了“2022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报告。打开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并留言关键词“智慧城市排名”,即可获取PDF版中英文报告下载链接。“2022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

小 i 导 读

在全球化面临重组之际,各经济体都积极寻求经济或安全共同体整合方案,以应对地缘政治变化、全球经济下行以及科技革命缺位的新变局。身处十字路口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应该做出什么反应?

2022年9月27日,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和港湾海外联合发布了“2022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展现了智慧城市“业务-技术-机制”协同的行动路线图,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智慧城市发展策略提供了指引。快和小i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约6400字,读完约16分钟

报告介绍

2022年9月27日,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联合港湾海外发布了“2022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报告。32位来自全球和我国的资深官员、专家和学者,其中多数是各自领域的领导者,从多专业视角为“亚洲智慧城市”测量指标赋值。这份以区域融合为导向的排名,将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智慧城市发展策略提供指引。37个指标展现了智慧城市“业务-技术-机制”协同的行动路线图,并以此对51个亚洲城市进行评估。

经过近半个世纪,全球化再次面临重塑进程。战争是文明的常态,和平才是罕见的。我们强调整合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促进区域融合、社会公平与修复超级全球化,进而维护区域和平与繁荣。

打开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并留言关键词“智慧城市排名”,即可获取PDF版中英文报告下载链接。

“2022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

一、背景

延续近半个世纪的超级全球化已经结束,全球化将以新方式重组。从地中海到太平洋,各经济体积极寻求经济或安全共同体整合方案,以应对地缘政治变化、全球经济下行以及科技革命缺位的新变局。2022年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进程,并给全球带来两个确定性的地缘政治变化:

(1)加 速 区 域 化 。大 一 统 的 全 球 市 场 受 阻 下,区域经济共同体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例如印太经济框架(IFEF)、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2)加速集团化。相较于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已经展示了更多吸引力,例如北约亚洲化、澳英美联盟(AUKUS)、四方安全对话、五眼联盟。很快也会看到与中国相关的全球组织扩容,例如金砖国家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上合组织。这种背景下,各国专家拿出诸多理论建议以适应全球化重塑的进程,其中城市化和智慧城市发展是核心议题。但是,全球(包括中国)亟需更具实践性的策略予以应对。而且亚洲城市大学全球排名,【重磅发布】“2022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发布!内附下载链接,为了避免孤岛化发展,需要将各类策略予以系统性整合。

智慧城市融合了以人为本的通信和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并将城市带入现代文明。广义概念的智慧城市不仅包括数字基础设施,还包括轨道交通网、能源互联网、公共卫生网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数字治理、数据要素市场、国际规则或共识制度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相互支撑,依靠制度基础设施予以激活。根据广义概念,我们编制了“以区域融合为导向、面向发展中经济体的智慧城市评估”报告,引导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智慧城市发展策略,推动跨区域经济或安全体系融合。这种思路有如下优势:

(1)与国家之间的合作相比,城市或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将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2)多边经济体的城市群在边缘地带、大陆腹地或岛屿群展开合作,将建成比地理纵深更广大的数字纵深区域( in-depth area)。这将改变亚洲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优先级,实现数字、传统和制度基础设施的融合;

(3)建立“规建运”管控体系,将降低因当地政局变化而导致项目烂尾发生的风险。

(4)跨区域人文交流将建立文化共识。

二、指标体系

我们从数字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制度基础设施、人民参与领域中选取与政府行动密切相关的37个指标,构建了“业务、技术、机制”协同的智慧城市行动图谱。这些指标具有务实性。例如,我们赞同人民满意度、社会包容性等理念,但其难以被度量。我们选择统筹建设数字化公园、博物馆或文化馆及发展共享经济为指标,引导人民参与数字化建设并提升其数字素养。这些指标也具有普适性和高可获性。例如,我们放弃了特有制度下方才适用的指标,而且所有指标的评估依据均通过公开信息获取。

(1)数字基础设施

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感知体系与城市码、区块链、算力设施、大数据平台,以及协同安全体系(网络、云、数据中心、数据和应用)等数字基础设施,将与传统基础设施共同联通大陆腹地、边缘地带或岛屿群上的各个城镇。

(2)传统基础设施

人的流动与交流是思想和创新的源泉,联通跨区域的卫星城(或县城)将实现它。但还需要提升卫星城的弹性,降低因城市资源高度集中或气候变化、疫情或社会动荡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鼓励建设跨区域轨道交通网、车路协同网、能源互联网和公共卫生网。

(3)制度基础设施——数字治理

多国政府正评估是否将数据治理设定为行政职责。例如,中国的行政管理学者正讨论“三定职责”(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是否可以扩大到“四定职责”(加入“定数据”)。但政府部门业务流程的重塑将面临阻力,若发展虚拟组织或设定首席数据官可能会更顺利的推进改革。“跨区通办”将实现公民跨城市、跨部门在线办理业务,提升政府服务效率。统筹建设守信联合奖励、失信联合惩戒措施的信用监管体系,会引导公民和组织行为向善。统筹建设平战结合、区域协同的应急体系应对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等城市的应急事件,会提升城市群的韧性。

数字巨头(包括平台经济)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积极作用。但如果不对数字巨头予以监管,它们垄断数据的本能可能挤压众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最终不利于本地经济发展。政府需出台引导数字巨头健康发展、激励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条例。

全球鲜有城市推行针对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的监管体系,其缺位导致项目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创新性。我们鼓励城市出台包括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跨)部门和(跨)区级专项规划与设计评估体系在内的多层规划管控体系,以及“在建”或“在用”应用或设施评估体系,以开展长期、动态评估。从“在用”应用或设施的评估结果中可以形成潜在的市场主体参建白名单,净化市场环境。

(4)制度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要素市场是智慧城市的活力所在。政府需要营造有序竞争环境,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鼓励数据交易平台、数据中介生态等市场主体率先探索数据资源确权、评估、定价和利益分享机制,在市场实践中突破数据要素市场的瓶颈问题。鼓励建立数据要素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仲裁体系,保护数字中介生态的创新动力。

(5)制度基础设施——国际规则与共识

各经济体拥有迥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环境,难以达成全面的数字经济协议。我们鼓励亚洲城市或城市群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推动跨区域双(多)边国际规则出台,在小空间尺度促进数字合理流动、弥合数字鸿沟、建设人工智能分类分级监管体系以及个人隐私数据保护体系。

(6)人民参与

人民参与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我们选择鼓励政府统筹建设数字化乡村,以及数字化公园、数字化博物馆或文化馆等跨区域、交互式全民参与类应用,并支持发展共享经济,这将引导人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人民数字素养,促进跨区域的人文交流并形成文化共识。

三、评估对象

根据世界银行基于收入的分类标准,在东亚与太平洋、欧洲与中亚、中东与北非、南亚区域中,我们选择“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的亚洲经济体作为评估对象,共48个城市被纳入评估对象。大多数城市是国家首都,例如伊斯兰堡、吉隆坡和安卡拉,清迈、伊斯坦布尔等因其文化、地理优势入选。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因地理上位于亚洲而被选中。

四、评估结论

对每个城市给予评估后,我们从全球邀请了32位信息技术、传统基础设施与投资、国际关系与公共治理、政府事务的高级官员或资深专家为指标赋予权重,最终得到城市总分排名。

表一 总分排名

(1)数字基础设施

中国城市在几乎所有数字基础设施指标都取得出色成绩,于是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其他城市。

雅加达、马尼拉、曼谷、清迈、加尔各答、安曼、埃里温、叶卡捷琳堡和新西伯利亚城市正采取扎实行动推进5G或光网建设,但许多亚洲城市仍受困于网络质量和低覆盖率等问题。此外,一半参评城市开始统筹多源感知体系。清迈、金边、孟买城市利用区块链推行数字货币。

统筹建设算力设施(尤其是跨区域绿色算力)将降低能耗。达卡、廷布、伊斯兰堡、阿拉木图和塔什干在这个指标上也有着意料之外的良好表现。

无论是横向的跨部门协同体系,还是纵向的“市-区-街-居”治理下沉,都需要城市级大脑、操作系统、空间图或共性算法库给予支撑。卡拉奇、曼谷、吉隆坡和泗水在这个指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逐步建设协同安全体系。在这个指标上,中国的杭州、南京走在亚洲前列。

表二 数字基础设施排名

(2)传统基础设施

连接城市(群)之间的轨道交通网,正从传统的干线铁路网向市域(郊)和城际铁路网、以及跨区域城轨网(如地铁、轻轨)升级。在这个指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马尼拉、曼谷、伊斯坦布尔城市有着出色的表现。中国大陆城市以及吉隆坡、新山、马尼拉、新西伯利亚较早开启了车路协同试验局,积累了丰富经验。雅加达、泗水、胡志明市、清迈、伊斯坦布尔、伊斯兰堡城市已开启能源互联网规模商用。

表三 传统基础设施排名

(3)制度基础设施——数字治理

治理体系将激活智慧城市的业务体系、技术体系,促进全市或跨区域数字基础设施“统建共用”。这种统分结合的思路将提高项目的复用性、节约建设成本。传统观念上倾向于依靠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在数字治理领域取得了相对较低的分数。必须承认,在统筹建设信用监管体系、应急体系、引导数字巨头发展以及激励中小微企业创新等指标,没有政府参与将寸步难行。大多数中国城市,以及吉隆坡、金边、廷布、叶卡捷琳堡、伊斯兰堡、新西伯利亚城市获得较高分数。

表四 制度基础设施——数字治理排名

(4)制度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市场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领域走在亚洲前列。加尔各答、孟买城市则具有建成跨区域数据交易平台的潜力。发展数据要素市场长远的动力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在这个指标取得不错成绩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新西伯利亚。

表五 制度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市场排名

(5)制度基础设施——国际规则与共识

在弥合数字鸿沟、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分类分级监管体系和个人隐私数据保护体系上,中国城市大多已出台城市级条例。在亚洲其他区域,阿拉木图、新西伯利亚和叶卡捷琳堡城市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表六 制度基础设施——国际规则与共识排名

(6)人民参与

在乡村、公园、博物馆或文化馆等设施的数字化项目建设中,中国大陆城市表现得不错。我们鼓励政府将更多资源投向人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这最终将惠及本地中小微企业并提升其创新能力。

表七 人民参与排名

五、讨论

1. 大中华区城市群

中国大陆的智慧城市群在数字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均取得较大优势。但当前仍然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是多层规划管控体系缺位,抑制了项目“规建运”管控目标的实现,这使得需要海量资金兴建的项目群面临系统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等挑战。

其次是数据要素市场缺乏针对大众的激励机制。表现为数据资源利益分享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位上海mba,即数据供给者(例如社区或个人)无法分享数字资产收益,中小微企业(也包括数字中介生态)缺乏创新动力,使得多数数据交易所活力打折扣。

第三是人民参与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大多数城市出台了弥合数字鸿沟的条例,但在建设数字乡村、数字公园指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全面提升人民数字素养,是中国大陆打造可持续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特别将台北、香港和澳门纳入大中华区评估。台北在传统基础设施以及数据要素市场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意外的是,香港、澳门未能在总体得分上取得出色表现。和深圳、广州相比较,香港、澳门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鼓励人民参与(例如共享经济)领域存在显著差距。

香港和澳门发展智慧城市的机会,在于充分利用其与全球规则接轨、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优势。例如,服务中国大陆与东南亚、拉美数据要素市场,将建立巨大的数字纵深区域,建成具有跨区域或世界影响力的数据交易所及数据中介生态。

很高兴看到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推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发展方向。其中,陆地通道的中线(河套地区-香港中环)和跨海走廊的西线(前海-元朗-大屿山-港珠澳大桥)将加速珠江两岸(包括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人才、资金和技术要素流通。

和处于火热讨论的中线相比,我们认为在西线跨海走廊上加速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更能促进深圳、广州、香港、珠海等都市的深度融合。

表八 大中华区排名

2. 吉隆坡、曼谷、雅加达与新西伯利亚

吉隆坡、曼谷和雅加达的机会在于继续加强高质量的通信网、感知体系、轨道交通网、能源互联网、卫生健康网建设,这有助于分别实现与布城、东部经济走廊或万隆之间的跨区域联通。同时,如果它们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提升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加大对人民数字素养领域的资源投入,将会带来长期收益。

作为世界较少关注的城市,新西伯利亚在本次评估中取得不错成绩,在通信网络、轨道交通网、车路协同系统、公共卫生网建设,以及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弥合数字鸿沟均有不俗表现。与数量多、密度高的东南亚、南亚城市群不同,新西伯利亚难以形成数字纵深,阿拉木图、塔什干中亚城市面临同样问题,持续营造创新的制度空间是其核心挑战。

3. 加尔各答、伊斯兰堡、安曼、阿拉木图和塔什干

除了加尔各答(以及孟买),伊斯兰堡、安曼、阿拉木图、塔什干在本次评估中不占优势。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智慧城市,是它们务实的选择。

加尔各答具有出色的城市轨道交通网、有线通信网及感知体系,以其为基础向豪拉、帕德巴拉等周边城市群延伸,可能带动西孟加拉邦的发展。然而,没有制度基础设施支持博士后,传统和数字基础设施效果将打折扣。建议加尔各答以数据交易所和数字中介生态建设为核心,同步推进数字公园和数字乡村建设,这些举措既构建了孟加拉湾的数据交易中心,也改善金融、医疗、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为农村多年的贫困以及乏力的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这将为印度的信息服务企业创造新市场空间,带动更多高质量就业。

和加尔各答一样,我们鼓励推进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和拉合尔间传统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城市群之间自由流动,在更大的市场规模内寻找机会。

安曼(包括贝鲁特、巴格达)已建成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约旦也有明确计划统筹建设应急体系,但均未形成地区内的显著优势或特色。利用死海、古罗马剧场以及阿拉伯游牧风情等特色,建设数字化的乡村、公园、博物馆或文化馆,这种远程交互式的数字化文化体验场景将帮助安曼建立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亚洲城市大学全球排名,提升人民数字素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小微企业。设想如果本地数字中介和人民数字素养得以提升,则可能帮助安曼建成地中海东岸地区性数据交易所。此外,我们建议安曼加强跨区域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推进安曼与亚喀巴之间的联通,并尝试建立与吉达之间的陆地联系,不仅有利于矿业资源的外输,也为整个约旦数字化发展引入人才、资金、技术和数据资源。

我们建议阿拉木图与塔什干升级彼此之间及其与中国、俄罗斯之间的干线交通网硕士,并继续加强公共卫生网、感知体系以及数字化公园(例如阿拉木图的伊犁-阿拉套国家公园、塔尔加尔峰、埃尔金-艾姆尔沙漠公园)和博物馆(例如塔什干的乌兹别克国立艺术博物馆、乌兹别克国立帖木儿博物馆)建设,这些举措将提升当地人民数字素养。

亚洲城市大学官网,QS亚洲大学2021年排名发布

2021年新的一年,希望疫情快快过去,各行各业持续复苏!

全球高等教育和商科教育研究 QS 于昨天发布了2021 QS亚洲。本次参与排名的650所亚洲大学遍布于亚洲18个地区。整体上看,与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系统最接近的竞争对手是印度(107所)、日本(105所)、韩国(88所)、中国台湾(43所)、巴基斯坦(40所)、马来西亚(35所)和印度尼西亚(30所)。

排名指标

用于编制QS亚洲的11个指标如下:

■ 学术声誉 (30%)

■雇主声誉 (20%)

■师生比 (10%)

■国际研究网络 (10%)

■论文篇均引用率 (10%) 和 教员人均论文数 (5%)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员数 (5%)

■国际教员占比 (2.5%) 和国际学生占比 (2.5%)

■入境交换生比例 (2.5%) 和出境交换生比例 (2.5%)

本次排名亮点

2021年亚洲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别来自新加坡、中国、中国内地及马来西亚。

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蝉联亚洲首位。清华第二,比去年上升两位。南洋理工第三。

高校中上海mba,大学与科技大学打入亚洲前10,其中港大比去年下滑一位,排名第四硕士,科大与去年排名一样,位列第八。

中国内地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进步7位,首次打入亚洲前10。浙江大学与复旦也都上升一位。北京下降2位

亚洲共包含650所大学。这比上一次的排名扩大了18%,是QS有史以来对亚洲地区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比较评估研究成果。

榜单前十

· 本次榜单第一名依然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连续第8年占据区域第一的位置,上一次领跑该榜单的非新加坡院校是2013年的科技大学;

· 前十名的大学中有五所位于中国大陆在职研究生,分别是清华大学(亚洲第2名)、浙江大学(亚洲第5名)、复旦大学(亚洲第6名)、北京大学(亚洲第7名)、上海交通大学(亚洲第10名);

· 复旦大学上升到第六名(上升一位)。该排名平了其历史最好成绩,其首次最好成绩在2019年的排名中取得。

· 上海交通大学有史以来首次闯入前十。

榜单前百

中国:

中国院校中,共有8所大学上榜。整体排名比较稳定。其中,大学,科技大学,中文大学与城市大学打入亚洲前20院校。

排名较去年上升的学校有,城市大学,岭南大学,树仁大学。排名下降的院校有,大学,中文大学和浸会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港校中只有岭南大学一所学校获得“5星+”等级。一所大学只有在各个维度都被评为5星等级,才能荣获最高等的综合评级——“5星+”,这代表该院校是一所综合实力“超一流”的学府。

中国澳门:

澳门大学进入亚洲百强亚洲城市大学官网,排名93位。澳门科技大学则较靠后,位于218位。

日本:

本次日本共有14个院校进入榜单前100名,排名最高的是位列第15位的东京大学;其次京都大学(第17名)和东京工业大学(第20名)也进入了榜单前20。

韩国:

本次韩国共有17个院校进入榜单前100亚洲城市大学官网,QS亚洲大学2021年排名发布,其中位列榜单前20的分别有:高丽大学(11名)、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12名)、首尔国立大学(14名)、成均馆大学(16名)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院校共有7所进入榜单前100,其中排名最高的是位于第9名的马来亚大学。

亚洲大学榜单前100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

2、欢迎点击这里进行网络咨询;

亚洲城市大学北京,柳叶刀倒计时亚洲区域中心发布“中国报告”

11月5日亚洲城市大学北京,《2024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由设在清华大学地学系的柳叶刀倒计时亚洲区域中心领衔撰写,来自国内外28家机构的77位专家共同完成,在过去几年延续系统追踪各省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现状的基础上亚洲城市大学北京,柳叶刀倒计时亚洲区域中心发布“中国报告”,新增了复合暴露、医疗系统碳排放等指标以及部分指标的未来预测。

《报告》指出,自2020年首部“中国报告”发布以来,中国逐渐“聚沙成塔”,形成了以《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和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核心的应对措施体系博士,部分城市已总结出一些先进实践经验上海mba,为中国在COP28以后形成开启低碳健康新征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是我国主要健康风险之一,应对需要减缓和适应并重,亟需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强化精细健康气象服务。

在会议高峰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陈德亮分享题为“看不见的威胁:气候变暖对健康的影响”的主旨演讲,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孙健副会长发表“气象服务健康生活,我们在行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以“极端天气的健康效益”为题发表演讲。此外,发布会还邀请到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韩素芹主任、飞利浦大中华区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与ESG负责人刘可心女士、中国气象局首席柳艳香研究员和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张泰源先生共同就“促进产-学-研创新融合,合力应对气候健康危机”话题展开精彩对话。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 )、国家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副司长李筱翠、《柳叶刀》杂志亚洲高级执行主编王辉、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办公室首席代表郑志杰在职研究生,“柳叶刀倒计时”项目全球共同主席、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等出席活动并致辞。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联合主席罗勇表示,清华大学地学系将一如既往地搭建好气候与健康的多学科交叉平台,做好决策者、媒体、公众和业界之间的沟通桥梁,在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决策支撑及公众科普宣传等方面持续发力,共创健康与可持续的未来。

亚洲城市大学北京,标题:全球城市不止“纽伦东巴”,北京上海最新评级分列第4和第6,十强半数在亚洲

论“全球城市”的旗手,常以“纽伦东巴”并称。不过亚洲城市大学北京,标题:全球城市不止“纽伦东巴”,北京上海最新评级分列第4和第6,十强半数在亚洲,基于20多年研究数据的GaWC全球城市排名改变了一些世人印象。16日,作为全球三大权威城市排名之一,GaWC正式披露2024榜单,前十名城市依次为:伦敦、纽约、香港、北京、新加坡、上海、巴黎、迪拜、东京、悉尼。其中上海mba,亚洲城市达6座,超过半数。

【获得最高评级城市达49个】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1998年在英国拉夫堡成立,现为全球城市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网络之一。鲁汶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本·德鲁德(Ben )牵头2024年数据收集硕士,他表示:GaWC数据为先进生产者服务的选址策略及其在连接全球主要城市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见解。“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2024年世界城市网络的快照,而且使我们能够在20多年的定期数据收集基础上跟踪时间的发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共同成立GaWC中国办公室亚洲城市大学北京,并入驻上海师范大学。今年起,GaWC中国办公室负责GaWC全球城市排名的数据收集、处理、诠释以及全球首发等。

在第五届全球城市发展研讨会上发布的2024 GaWC全球城市排名结果表明,335个城市按4个评级层次(Alpha、Beta、Gamma、)细分出的12个级别,被认定为不同层级的全球城市。

与往年排名数据相比,今年的全球城市排名出现新变化:首先,过去十年中伦敦和纽约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其次,中国城市、海湾地区城市以及新加坡的全球连通性显著增长,2024年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包括首尔和雅加达;再次,每个大洲都已拥有分级最高位的Alpha城市类别,这显示了全球经济相互关联的本性;另外博士后,除了49个Alpha城市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城市为服务经济全球化作出贡献,研究还识别出另外两个群体:71个“Beta城市”和70个“Gamma城市”。

【上海排名中国前三仅次于香港北京】

GaWC创始人、拉夫堡大学地理学荣誉教授彼得·J·泰勒(Peter J. )认为,城市极其复杂,它由无数的经济、商业、社会、文化、政治、行政过程组成。自2000年以来,GaWC一直在追踪这种复杂性中的一个特定要素发展:城市如何通过提供高端服务在促进经济全球化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世界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德鲁德

对于上海的连通性,本·德鲁德教授表示,排名中上海位列第6,显示了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显著地位,而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上海排名第3,仅次于中国香港和北京。在区域联系层面,上海在亚洲地区的连通性最为突出,凸显了其在该地区的重要影响力。展望未来,他认为上海应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发挥协同效应,加强全球竞争与合作,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角色。

袁志刚

全球在变局,国家在变革,城市在变化。复旦大学原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指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主要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业升级两个因素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上升并非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内部区域重新分配而非大规模东西部转移,维持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而中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构转型中,沿长江的非沿海地区表现突出,沿海地区则专注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他强调,中国应继续扩大开放,维持制造业自由贸易和稳定关税政策,有效利用产业政策,平衡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应对外部需求冲击,以促进未来的产业升级。

排名之外,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首任院长周振华、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温泽远、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当天共同发布《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全球城市发展指数2023》三份研究成果,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娟等同期发布《东方生活美学消费发展蓝皮书》。

链接地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587.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2月 8日
下一篇 2025年 2月 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