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普京再次发表电视讲话,再次谈及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使“乌克兰成为中立国,以及乌克兰的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并细数了新纳粹在顿巴斯地区的所作所为。
乌克兰的新纳粹主义从何而来?本文追溯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乌克兰的国家构建历程,从20世纪20年代顿佐夫领导的早期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二战期间班德拉与纳粹德国的共谋,冷战时期奉行激进民族主义的流亡政府,到苏联解体后反俄主义与右翼民粹主义的抬头,最终发现:在乌克兰的国家构建历史中,民族主义与纳粹主义传统并行存在,其历史叙事的内核是反俄主义。
本文摘自《乌克兰前线:边界危机》( : in the ),由上海三联书店引进(待出版)。作者为英国肯特大学教授理查德·萨科瓦( Sakwa),译者为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朱积慧。
文 理查德·萨科瓦 肯特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译 朱积慧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乌克兰国家一元论()和多元论()的两种愿景长期对立(参见《理查德•萨科瓦:两种乌克兰国家模式,一直争论不休》 ),2013—14年的乌克兰危机正是两者之间的一场战斗。
一元论的民族主义( )认为,当乌克兰的国家构建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育不良后,乌克兰民族必须要抓住机会加入民族国家的行列。他们认为,1654年由博格丹·赫梅尔尼茨基将军【 ,译者注:盖特曼(),乌克兰语为гетьман,意为将军,是15至18世纪波兰、乌克兰及立陶宛大公国军队指挥官的头衔,地位仅次于君主。】签署的将乌克兰与俄罗斯联系在一起《佩列亚斯拉夫尔条约》(The )要被取消,随后的几个世纪的俄罗斯化进程也要一并被取消。后者只是在19世纪末期才转化为有意识的俄罗斯化计划。乌克兰化首先意味着要给予乌克兰语以官方语言地位,将其作为国家单一的、最重要的标志。
20世纪20年代:顿佐夫与早期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
乌克兰国家的一元主义观点部分吸取了乌克兰民族主义作家迪米特洛·顿佐夫( )的观点,他的激进思想塑造了1929年在维也纳成立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 of )。由于曾在帕夫洛∙斯科洛帕得斯基将军( Pavlo )的政权任职,随着1919年该政权的垮台,顿佐夫也受到冲击。乌克兰在革命和内战时期独立建国的最终失败,使他后来的思想和政策更加激进。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乌克兰族的人口聚居区分散在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俄罗斯几个国家之间,位于苏联境内的部分成为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顿佐夫写下了对于乌克兰在1917—1921年之间独立失败的批评,包括了对当时主要乌克兰领导人物的人身攻击。他否定了他青年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转而接受了激进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排除了与俄罗斯达成共识与合作的可能性。他提出了新的“契约民族主义”( of the deed)和统一的“民族意志”( will),并认为暴力在推翻旧秩序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他谴责了乌克兰社会中部分存在的俄罗斯主义、波兰主义或奥地利主义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大学,普京所说的”乌克兰新纳粹主义”从何而来?,反而主张创建拥有“热忱和石头心肠”的“新人”来摧毁乌克兰的敌人。他认为,民族文化是神圣的,应该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加以捍卫。
顿佐夫没有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成员,但他的作品为这次运动提供了很大的启发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大学,而且他直至今日仍在整个乌克兰民族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由主义、民主和缺乏政治意愿被当作未能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的罪魁祸首,随后民族主义者们开始转向法西斯主义。
尽管意识形态存在固有的烦乱和矛盾,法西斯主义关于国家重生的想法却深入人心,乌克兰的极端民族主义恰恰符合罗杰∙格里芬(Roger )对法西斯主义通用的定义:“一心要动员所有‘健康’的社会和政治能力来抵制‘堕落’,要充分利用政治文化与社会和伦理文化的再生,以实现国家复兴的目标。”精英主义、强人领导、军国主义价值观和群众动员是法西斯主义的核心要素,但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并不一定是恩斯特∙诺尔特(Ernst Nolte)所说的“最低限度的法西斯主义”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期间:梅尔尼克、班德拉与纳粹德国的同谋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mba,由安德烈∙梅尔尼克( )领导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领导了抵抗波兰统治的运动。1933年6月,斯捷潘∙班德拉( )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在加利西亚的全国负责人,而加利西亚地区在一战后成为波兰的一部分。班德拉领导了针对波兰官员和政策的刺杀运动。他于1939年9月从波兰监狱释放,并搬到德占波兰的政府首都克拉科夫()。
左:纳粹宣传照片,右:乌克兰捷尔诺波尔的班德拉雕像(图自前进报)
在这里,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分裂成由梅尔尼克领导的更为保守的派系“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梅”(OUN-M)和由班德拉领导的更为激进的派系“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班”(OUN-B)。按照1939年8月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条款,加利西亚首次被纳入苏联。但和平只持续了两年,1941年6月22日德国的入侵首先受到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的欢迎,因为他们预计德国将重新以某种形式建立乌克兰国家。
班德拉信奉着一套有毒的整体民族主义( ),这是一套独一无二的、以种族为中心的乌克兰民族定义独有的民族主义定义,还伴随着对那些他们号称会破坏此愿景者的诋毁,特别是波兰人、犹太人和俄罗斯人,他认为俄罗斯人是最糟糕的。
班德拉的支持者认为,他实际上提倡的是一套容纳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包容性国家构建政策,只要这些人支持他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因为在德国占领初期,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成员之所以参与屠杀犹太人,与其说是由于强烈的反犹主义,不如说是为了在特殊情况下与纳粹结盟。到1941年底,他们的暴力行为开始针对德国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乌克兰民族国家来统一乌克兰族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愿意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支持。
组织的另一个目标是否认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共同历史道路,用顿佐夫的话说,“在任何情况下,不惜任何代价,与欧洲的统一都是我们外交政策的绝对必要条件。”
1941年6月30日,班德拉在利沃夫宣布建立乌克兰国家,任命他的同伴雅罗斯拉夫·斯特茨科( )为总理。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配合德国人作战,对犹太人、波兰人和俄罗斯人犯下了暴行。而纳粹德国却是一个善变的盟友,7月5日,班德拉和同伙被捕,他们在德国集中营一直待到二战结束。班德拉被带到萨克森豪森集中营里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泽伦鲍(),1944年9月被释放,因为当时德国人认为可以利用他对付进攻中的苏联军队。
班德拉的追随者们组织起了由乌克兰人组成的武装党卫队夜莺营( SS )和罗兰营( ),残忍地造成了50万人的死亡。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班的军事部队,乌克兰起义军( Army)于1943年在沃伦(Volyn)建立,为战后的乌克兰独立而战。这导致了波兰与乌克兰长期内战更趋激进。
从1943年7月11日“血腥星期天”开始,乌克兰起义军在沃伦屠杀了大约7万波兰人,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以及一些手无寸铁的男人;到1945年,起义军在加利西亚东部地区至少杀死了13万人。在1944年夏天乌克兰被苏联解放后,在英国情报部门(军情六处)的支持下,乌克兰民族主义抵抗者(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班和乌克兰起义军)继续开展了对波兰和苏联的战争,直到1949年。1959年10月,班德拉本人在慕尼黑被克格勃暗杀。
巴亚尔大屠杀纪念中心。图自建筑日报
冷战时期:流亡运动与激进民族主义
班德拉成为乌克兰化主义者的一大象征。1945年击败纳粹德国并没有给加利西亚带来和平,苏联军队还与班德拉的叛乱武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在班德拉去世后,这种军事化的激进乌克兰民族主义的血脉,伴随着明显的反俄意识形态在海外移民中延续下来。斯特茨科在1959年班德拉去世后接管了乌克兰流亡政府的领导权,直到1986年去世。许多乌克兰民族主义的领导者都与该组织有关联,包括2000年至2010年的乌克兰总统维克托∙尤先科( )。
尤先科是乌克兰第一位支持恢复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及其具有争议性的领导人班德拉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最具分裂性的行为之一就是在2010年1月22日授予班德拉“乌克兰英雄”的头衔,这一举动受到了欧洲议会和西蒙·维森塔尔中心(Simon )等机构的谴责。直到一年后,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 )才正式宣布该奖项无效。
尤先科将承认大饥荒的种族灭绝性质作为其总统任期内的核心支柱。2006年,乌克兰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提出大饥荒是“对乌克兰人民的种族灭绝行为”。这一举动与总理亚努科维奇以及200多名来自东部的国会议员产生强烈分歧,他们大多弃权或不参与投票。第二年,尤先科试图将否认大饥荒和大屠杀的行为视为刑事犯罪,但议会没有对该法案进行投票。
流亡运动启发了被俘民族委员会( )的成立,该委员会于1959年说服美国国会正式承认了“被俘民族周”( Week)。这种被美国认可的纳粹主义将乌拉尔人(Idel-Ural)和哥萨克人()视为“被俘虏的民族”,俄罗斯则被描绘为“俘虏者”。
不管他们的意识形态如何,在这种传统中,俄罗斯被认为是天生的邪恶者,俄罗斯帝国主义在苏联之前与之后都被认为是压迫性的,因此苏联的衰败并没有带来丝毫的改变。这种不可调和的反俄主义成为了一元民族主义传统的一部分,在华盛顿引起了相当大的共鸣,阻碍了美俄两国发展具有建设性和务实的关系。
苏联解体到世纪之交:乌克兰化与反俄主义
苏联于1991年解体时,准乌克兰国家获得了独立在职研究生,领土变得比从前更大了。苏联的治理机构被自由民主的治理形式所取代,苏联经济开始向市场体系过渡。然而,与乌克兰争取独立国家的斗争有关的创伤仍然在国家意识中存在。
2007年10月,利沃夫市以班德拉的名义竖立了一座雕像,乌克兰西部的其他几十个城市也纷纷效仿。极右翼的领军学者安德里亚斯·乌兰德( )说:“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是所有乌克兰民族主义政党的历史灵感主要来源,尤其是更激进的政党。”
2014年1月1日,在基辅独立广场举行的抗议活动高峰期间,一场1万5千人规模的火炬游行庆祝了班德拉的诞辰150岁周年,支持者不仅有民族主义的斯沃博达党( Party),还有尤利娅∙季莫申科(Yulia )的祖国党( Party)。
所有这些对于东南部的大量亲俄居民来说都是陌生的和不可理解的,对于他们而言,苏联时期是一个发展和进步的阶段。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苏联赋予了现代乌克兰国家的领土形态,包括在西部和东部有争议的领土以及南部的克里米亚。
红黑色的乌克兰起义军旗帜再次被视为乌克兰激进民族主义的象征。正如在包括波罗的海国家在内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乌克兰国家构建也采用了删减版的修复模式。虽然所有1991年生活在乌克兰的人都自动获得了公民权,包括许多驻扎军人,但民族化的国家仍然倾向于使最终社会“乌克兰化”,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强乌克兰语的单一语言地位。
经过激烈辩论后,这一观点被纳入1996年的宪法中。第10条在诋毁俄语的地位方面很值得玩味:“乌克兰的国家语言是乌克兰语……在乌克兰,少数民族自由发展、使用和保护俄语和其他语言的权利得到保护。”在这句话中,“俄语”之后的内容特别具有象征意义,表明政府开始将俄语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混为一谈。
这个新国家试图创造自己的象征和神话,但却没有统一的民族叙事。事实上,过去二十年来有很多讨论都是关于乌克兰的族裔民族主义(ethno-)和乌克兰化进程的弱点与不足,他们认为俄语使用者更像是这一过程中的烦恼而非重大障碍。乌克兰发展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共同体,在其中,乌克兰的文化和艺术实际上可能已经有所减少。
然而,深层次的文化斗争一直持续不断,记忆的政治、现世的圣人们都被用作政治交换的资本。与许多东欧国家一样,民族构建都伴随着明显的受害者狂热(cult of ),这成为了新冲突的温床。尤其是“大饥荒”()对民族的自我认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乌克兰化首先意味着要将给予官方语言以最重要的优先地位,将其作为国家单一的、最重要的标志。这种形式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肯定了族裔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民族化的野心和意识到乌克兰是一个脆弱的民族和领土集合体的现实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激起了对乌克兰国家凝聚力的担忧。
因此,由于担心该国的领土完整,乌克兰的民族精英坚持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一元模式是综合的一种民族主义,其中国家是一个民族化的国家,利用乌克兰主义的传统来填补现有的边界,与俄罗斯区分开来。这也意味着单一的官方语言、单一制和文化特殊论。
顿巴斯地区民众被乌克兰军队袭击伤亡
世纪之交到金融危机后:右翼民粹主义的抬头
综合民族主义( )与整体民族主义( )的经典思想有一些共同点,但也有差异。综合民族主义基本上是面向国家发展的公民模式,并且包容多样性和公民权利;整体民族主义推崇以单一语言、文化和神话统一人民的法西斯主义路线。
而复原性民族主义( )是一种狭隘的、非包容性的民族主义,其目的不是要反映既有的现实情况,尤其不是要反映构成当代乌克兰领土的不同历史叙事,而是要恢复某种理想化的国家形象,达到重建国家地位的目标;在极端情况下,它继承了20世纪法西斯运动支持的整体民族主义的方方面面。
军事民族主义团体——斯沃博达党( Party,意为自由党)正是如此。成立之初,该组织以乌克兰社会民族主义党(– Party of ,SNPU)自称,显然是参考了希特勒的民族社会主义党博士,1991年在利沃夫由奥列格加戈尼博克(Oleg )、安德烈帕鲁比( )等人建立,宣扬“公开的、革命的超民族主义,暴力夺取政权的主张,将乌克兰的所有弊病都归咎于俄罗斯”。这也是“招募纳粹光头党和足球流氓”的首个政党。
2004年,该党改名为斯沃博达党,官方标志从新纳粹的狼獾(德语为,英文翻译为Wolf’s Hook)替换为三根手指组成的三叉戟(乌克兰国徽),加戈尼博克成为唯一领导者。直到2013年之前,他们都在传播乌克兰版的纳粹主义。反犹主义在斯沃博达党内深深扎根,但是它的恐俄主义情绪()的程度要厉害得多。斯沃博达党还与法国的国民阵线(Front )和意大利的新法西斯组织三色火焰( Flame)结盟。
2008年的经济衰退使乌克兰备受打击,加剧了社会和政治分歧,右翼民粹主义开始抬头。更主流的祖国党( Party)也同样强烈地反映了乌克兰一元论民族主义者渴望创建一个文化统一的、说乌克兰语的国家的主张,这与文化、语言多样化的多元主义的乌克兰形成鲜明对比。
一群激进的民族主义政党参加了选举,特别是斯沃博达党。在乌克兰独立后的前二十年历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极右主义将最终被释放出来。在2012年10月28日的议会选举中,斯沃博达党在比例代表制选举部分获得了10.44%的选票,25名候选人获得最高拉达席位,另外还有10名候选人在单一选区选举中生出。议会成为了与“犹太人、俄罗斯人和其他渣滓作斗争”的讲台。欧洲议会当时通过的决议谴责该党为仇外主义、反犹太主义和种族主义。
民族国家化的进程既可以采用公民民族主义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更激烈的排外民族主义的形式。与西欧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不同,即使是乌克兰民族主义政党也支持加入欧盟。对他们来说,欧盟的体制和规范结构并不具有吸引力,具有吸引力的是泛欧洲(Wider )所代表的政治空间。欧盟扩大到后苏联地区和乌克兰意味着逼回俄罗斯的影响力,限制其地缘政治主张。换言之,对于斯沃博达党而言,欧盟与欧盟所包含的人权、善政的规范性价值、特别是克服冲突的逻辑并不是一回事,他们眼中的欧盟意味着经欧洲—大西洋安全共同体强化后的西欧地缘政治的对外投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偏爱欧盟并不是为了它的原则,而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系列与俄罗斯利益相悖的利益。
来源|观察者网
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州,基辅简史:理解这座城的历史变迁,就明白俄罗斯为何重视乌克兰?
乌克兰首都基辅,为何叫罗斯众城之母?俄罗斯为何那么重视乌克兰?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最近美国驻乌克兰的大使馆制作了一张图,在网上流传很广。这张图通过基辅和莫斯科的历史对比,显现基辅城市的历史悠久,并顺便鄙视莫斯科没有基辅那么有历史沉淀。
图注:美国人发的图,上图为基辅,下图为莫斯科
其实这张图没啥毛病,基辅这座城市的确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一度被称为“罗斯众城之母”( of Rus ),它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最古老城市,最早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
东斯拉夫人是斯拉夫人的一支博士,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起被罗马帝国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历史可以说极为悠远。
斯拉夫人后来分化为东南西三支,西斯拉夫人后来发展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后来发展成为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人;东斯拉夫人后来发展为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人。
东斯拉夫人主要生活在今天乌克兰境内的第聂伯河沿岸,并且在第聂伯河中游,支流普里皮亚季河与杰斯纳河汇合处建立了基辅城。
根据资料记载,基辅城的建立是在公元482年的时候由东斯拉夫人波良人部落建立的,这个部落的首领是三兄弟,老大叫基伊(Kiy),于是这座城堡就以老大的名字命名,叫做基辅(Kyiv)。在1982年,基辅还举行了建城1500周年的庆典。
基辅自从建立以来,就成为三条交通要道上的明珠之城。
图注:基辅在古代贸易中的城市地位,制图 以史为鉴
一条是水路,第聂伯河贯穿南北,把北方的波罗的海和南方的黑海连接在了一起;这条路被称为“瓦希商路”,也就是从北方的瓦良格人那里直接可以抵达希腊人所在的君士坦丁堡。
一条是东西陆路,阿拉伯人通过基辅可以直接抵达西欧的布拉格;
一条是南北水路,从里海通过基辅抵达北欧的波罗的海。
在多方贸易的催动下,基辅城越来越重要。
而此时东斯拉夫人分裂内斗,其中一支引入了罗斯人留里克的帮忙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州,战胜了其他部落,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留里克王朝。等到留里克去世后,他的接班人在公元822年占据了基辅硕士,并且把王朝首都迁移到了基辅,这就是第一个乌克兰国家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随后陷入各种战争之中,多次分裂又合并,在这多次的分裂和合并的过程中,除了基辅,逐渐诞生出了一系列商业中心城市,比如今天西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州、利沃夫州、沃伦州一带的城市群,和后来北方的重城莫斯科。
后来在公元1240年,被成吉思汗的子孙拔都率领的蒙古人占领,基辅成为钦察汗国的一部分。
正是在这次惨败之后,基辅罗斯人北上另寻他地,最后在莫斯科建城,建立了莫斯科公国。
也正是因为罗斯人的强大,如今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都认为罗斯人是自己的祖先,罗斯人建立的基辅罗斯是自己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后来蒙古人衰落后,第聂伯河沿岸又迎来了立陶宛人和波兰人的统治,直到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反抗波兰人,但是自己力量又有限,于是他决定和俄罗斯合作,邀请沙皇来统治第聂伯河以东的土地,这才开启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分分合合。
在基辅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前,还竖有一尊沙俄修建的赫梅利尼茨基的青铜塑像。这尊塑像上的赫梅利尼茨基跨在战马上,右手持着一支权杖正指向莫斯科。
但是有一种说法,这座青铜像的脚下应该还踏着一名波兰贵族、一个天主教牧师和一个犹太人,后来却没有采用这个方案。
图注: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在乌克兰的雕像
到了18世纪末叶,俄罗斯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女皇叶卡捷琳娜,她在第三次瓜分波兰时,干脆利落地把第聂伯河西边的乌克兰也纳入俄罗斯疆域。
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会知道乌克兰以第聂伯河为界,东西两岸的文化、历史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沙俄时期,基辅作为俄罗斯的重点城市,开始发展工业,在19世纪60年代,基辅开通了铁路,成为从黑海敖德萨直达莫斯科铁路沿线的铁路中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沙俄内部出现极大的矛盾,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沙俄的内部孵化出来了苏联。
刚诞生的苏联还比较弱小,外部环境也不好,无力保持沙俄的疆域。于是东乌克兰在基辅成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而在同时期,西乌克兰人也成立了一个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这是乌克兰历史上除了现在之外唯一短暂的独立时期。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1919年,东乌克兰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加入苏联,而西乌克兰根据苏联和波兰签订的《里加条约》则成为波兰领土,乌克兰再次陷入分裂状态。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等地因为是著名的煤铁产地,顿巴斯是原苏联最大的煤田之一。已探明储量为420亿吨。克里沃罗格的铁矿 储量为260亿吨在职研究生,为原苏联的第2位。
有这么优越的条件,苏联也在这里大力发展工业,基辅一度是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在二战期间,基辅也成为德国的重要攻击对象,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起巴巴罗萨计划,其中南方集团军就以基辅为目标,打算歼灭苏军在此地的西南方面军。
从41年7月7日开始,一直到9月26日,这场被称为二战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的基辅战役以苏军战败宣告结束,大约有超过66万名苏联红军被俘,基辅陷入德国的掌控。直到1943年,恢复了元气的俄罗斯重新杀回乌克兰,解放了基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乌克兰因为在战场上的巨大牺牲和重工业的发展,一度成为苏联最具实力的加盟共和国之一,为了补偿乌克兰在二战中的贡献,斯大林甚至为乌克兰单独争取到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身份。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重工业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黑海造船厂)是全欧洲最大的造船厂,仅仅这一个船厂就为苏联建造了9艘航母,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的前身瓦良格号的老家就在这里;
再比如乌克兰第二大城市,一度是乌克兰首都的哈尔科夫,这里也是乌克兰重工业的核心城市,二战中被誉为传奇的,生产了超过八万辆的T34坦克,就是在哈尔科夫机械制造设计局(KMDB)设计建造的。
在基辅,这里还拥有著名的安东诺夫设计局,这里生产的安系列运输机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其中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安225运输机,迄今为止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没有之一。
在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市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州,基辅简史:理解这座城的历史变迁,就明白俄罗斯为何重视乌克兰?,这里还有世界最大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公司马达西奇公司,专门为各类固定翼飞机、直升机等提供发动机,被誉为“动力沙皇”、“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
在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后,乌克兰一度是独联体内仅次于俄罗斯的强国、大国。
这个时候的乌克兰如果仅仅以军事装备而言,足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三强。
独立后的乌克兰不仅仅继承了苏联的工业体系,他可以设计生产从坦克到飞机到航母,全世界海陆空三军最高精尖的武器装备都可以独立研制生产;
另外乌克兰还继承了苏联庞大的军队体系,乌克兰继承了苏联70万军队,6000多辆坦克,1500架飞机,300多艘舰艇,这些都是苏军的精锐力量;
乌克兰最大的依仗是他还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库,苏联解体后,留给乌克兰的核武器足以让乌克兰成为世界第三!苏联留给乌克兰的有多达176枚洲际弹道导弹,以及2500件战术核武器。
而且,乌克兰还拿到了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是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就开始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俄罗斯人为了拿到克里米亚,仅仅在17世纪就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争夺战争,付出了不知道多少鲜血。但是在苏联时期,克里米亚被赫鲁晓夫大手一挥,划给了乌克兰。
当时大家都在苏联大家庭内,俄罗斯也没当回事。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愕然发现争夺了几百年的克里米亚竟然划到乌克兰了?
要是没有克里米亚,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也给后来俄乌争夺克里米亚埋下了伏笔。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
乌克兰和俄罗斯无论是文化、历史,都有非常深厚的交集,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乌克兰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双方可以说是同文同种的兄弟。
但是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目前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重新走到一起,东乌克兰因为历史、语言等原因亲俄罗斯,西乌克兰也因为历史、语言的原因亲欧洲,可惜本是同根生,如今却面临兄弟相残的局面,也是可叹。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悲情乌克兰:长达12个世纪的民族、地缘关系史
乌克兰:身份危机的历史解读
基辅:历史曾在这里徘徊
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国家医学科学院,捷尔诺波尔国立戈尔巴乔夫医学科学院(捷尔诺波尔医科大学)
1957年4月12日,苏联部长理事会组建了捷尔诺波尔医学科学研究所,并设有医学院。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硕士,乌克兰内阁将该研究所以戈尔巴乔夫的名字命名。乌克兰的管理部门将两栋建筑物的所有权转让给研究所,用作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实验室。1997年12月30日,根据乌克兰内阁令,该研究所成为了国家医学科学院。经过2004年11月17日的重组后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国家医学科学院,设立了捷尔诺波尔国立医科大学。
捷尔诺波尔国立戈尔巴乔夫医学科学院从1957年9月1日开始接收学生,这是捷尔诺波尔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大学有5个系:医疗,药剂,牙科,第二教育,留学生。学校共有410名教职员工,其中1名是乌克兰医学科学院院士,79名博士,教授,265名副博士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国家医学科学院博士,捷尔诺波尔国立戈尔巴乔夫医学科学院(捷尔诺波尔医科大学)上海mba,副教授。8人赢得科学和技术杰出人才,3人获得发明家称号,1人获得乌克兰国家奖,4人赢得乌克兰医生称号。在校的学生有3100人。教学和保健综合中心建立于2003年,由1栋行政大楼,2栋宿舍楼和4个单独的3-4个房间的小房子组成。中心有湖泊,森林,泳池等。中心大约有500名学生和250名教师。这里有运动场,乒乓球,羽毛球,电影院,卫星电视以及其他娱乐项目。大学的教职员工并没有自满,他们按照计划积极推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为乌克兰提供新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捷尔诺波尔国立医科大学,捷尔诺波尔国立戈尔巴乔夫医学科学院(捷尔诺波尔医科大学)
1957年4月12日,苏联部长理事会组建了捷尔诺波尔医学科学研究所,并设有医学院。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捷尔诺波尔国立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乌克兰内阁将该研究所以戈尔巴乔夫的名字命名。乌克兰的管理部门将两栋建筑物的所有权转让给研究所,用作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实验室。1997年12月30日捷尔诺波尔国立医科大学,捷尔诺波尔国立戈尔巴乔夫医学科学院(捷尔诺波尔医科大学),根据乌克兰内阁令,该研究所成为了国家医学科学院。经过2004年11月17日的重组后,设立了捷尔诺波尔国立医科大学。
捷尔诺波尔国立戈尔巴乔夫医学科学院从1957年9月1日开始接收学生,这是捷尔诺波尔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大学有5个系:医疗,药剂博士后,牙科,第二教育,留学生。学校共有410名教职员工,其中1名是乌克兰医学科学院院士上海mba,79名博士,教授,265名副博士,副教授。8人赢得科学和技术杰出人才,3人获得发明家称号,1人获得乌克兰国家奖,4人赢得乌克兰医生称号。在校的学生有3100人。教学和保健综合中心建立于2003年,由1栋行政大楼,2栋宿舍楼和4个单独的3-4个房间的小房子组成。中心有湖泊,森林,泳池等。中心大约有500名学生和250名教师。这里有运动场,乒乓球,羽毛球,电影院,卫星电视以及其他娱乐项目。大学的教职员工并没有自满,他们按照计划积极推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为乌克兰提供新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大学,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国立师范大学
【留学项目】
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国立师范大学
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国立师范大学位于捷尔诺波尔市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大学,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国立师范大学,建校近400年博士后,并有80年的师范教育经验,是乌克兰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一,当地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也是乌克兰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评定出的国家较佳师范教育机构之一。
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国立师范大学能够提供本、硕、博留学项目。专业列表如下:
【授课语言】
英语
【学制】
本科:4年
硕士:1.5年
博士:4年
全日制授课
【授课形式】
俄乌冲突期间上海mba,学生学习及考试评价工作均在国内;乌克兰战争结束后,需到乌克兰学校实地上课。
【学历证书展示】
【机构简介】
万润教育秉承“新时代、新教育、新未来”的教育理念,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量身定制的升学规划,获得海外多所学校的官方授权书。团队一直致力于提供优质的韩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升学服务。为学生除去普通留学申请中语言的障碍,将“留学”变为“升学”博士,打造无需语言成绩、学制短等独具特色的学历提升通道!让更多学子具备国际竞争力,通往好的院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机构目标】
致力于为莘莘学子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窗口,提供更优的定制化升学方案,建起一座走进科学、走向世界的桥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素质教育、国际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
【机构环境】
【服务优势】
1、10年行业经验,与韩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多所学校直接合作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大学,拥有一手的留学院校资源。
2、留学申请经验丰富,相比普通留学机构,我们可为中专生和全日制、成教、网教、自考等大专学生提供升学途径,还针对无外语成绩的学生(高中、本科、硕士)提供要求低、学制短、性价比高的保录方案。
3、顾问老师均从日韩高等学府毕业(韩国延世、建国大学、日本早稻田、大阪大学等),有多年留学咨询及申请经验。
【服务现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