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Chair
肖扬教授
阿拉巴马大学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正教授,IEEE , IET , AAIA , 发表SCI期刊论文300多篇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网络物理系统、物联网、安全、无线网络等。
Ø Co-Chair
艾芊教授
清华大学电机系博士毕业。南洋理工大学、英国巴斯大学博士后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
海涛教授
广西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广西双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西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海涛教授著有著作1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专利70项,主持并参与纵横项目40余项。
Ø Chair
Prof. Pei Zhang, , China
Prof. Tao Yu, South China of , China
Prof. Yao, Hunan , China
Assoc. Prof. Heng Li, South , China
Ø Chair
Prof. Mohan Lal Kolhe, of Agde,
Prof. Jin, of , Texas State , USA
Prof. Fujun Ma, Hunan , China
Prof. Anan Zhang, , China
Ø Chair
Prof. Liu, Hohai , China
Prof. Zifa Liu, North China Power , China
Assoc. Prof. Tao Wang, Xihua , China
Ø Chair
Prof. Tao Jiang, Power , China
Ø Forum Chair
Prof. Liu, Wuhan , China
Ø
Prof. Lomi, of ,
Prof. Gou, Wuhan , China
Prof. Hua Li, Inner of , China
Prof. Hao Lu, , China
Prof. Dazhi Yang, of , China
Prof. Hao, , China
Prof. Yang Han, of and of China, China
Prof. Dayi Li, of and , China
Prof. Xia, China of and , China
Prof. Ping Yang, , China
Assoc. Prof. Liao, Wuhan , China
Assoc. Prof. Ji, , China
Assoc. Prof. Li, of , China
Assoc. Prof. Salah Kamel, Aswan , Egypt
Assoc. Prof. Fu, China , China
Assoc.Prof. Zhang, of , , China
Assoc. Prof. Li, , China
Assoc. Prof. Li, China of and , China
Assoc. Prof. Puyu Wang, of , China
Assoc. Prof. Zhu, South China of , China
Dr. Quek Yang Thee, ,
Dr. Hen , H.I.T – Holon Of , Holon,
Dr. Verma, New State , USA
分论坛
分论坛1
主题: for : and in ADN —复杂系统的自主机器智能:ADN管理中的虚拟仿真和机器学习
Chair 1:贺兴 上海交通大学
Chair 2:高扬 上海交通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2
主题:Novel and for Power —新型电力设备检测与智能诊断技术
Chair 1:韩旭涛 西安交通大学
Chair 2:李晓龙 沈阳工业大学
Chair 3:何维晟 重庆邮电大学
CHair 4:乔新涵 中国矿业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3
主题: and for New Type Power —新型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与调度方法
Chair 1:朱建全 华南理工大学
Chair 2:陈嘉俊 华南理工大学
Chair 3:梁颖琪 新加坡国立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4
主题: and Power with —综合能源系统与具有气象效应的电力系统之间的互动优化
Chair 1:阮贺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Chair 2:贺帅佳 四川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5
主题: : for
Chair :Dr. Hen , HIT – Holon of ,
联系邮箱:henf@hit.ac.il
分论坛6
主题: Urban Smart Grids and Power
Chair :Dr. Usman Jamil, , China
联系邮箱:
分论坛7
主题: and in New Power : in , , and —推进新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优化:可再生能源集成、电气化和能源管理的创新
Chair 1:杨志豪 扬州大学
Chair 2:殷文倩 南京工业大学
Chair 3:普月 河海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8
主题: and of —配电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行
Chair 1:冀浩然 天津大学
Chair 2:王蕴琦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Chair 3:简洁 天津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9
主题: of Micro-grid and for Micro-grid—微电网稳定运行控制及多微网柔性互联技术
Chair 1:曾进辉 湖南工业大学
Chair 2: 兰征 湖南工业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10
主题: and of and Power -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Chair:韩佶 哈尔滨工业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11
主题: and Fault of Power —电力设备的先进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
王义凯 华北电力大学
吕哲 华北电力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12
主题: , and for the High Power —高渗透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建模、稳定性分析和控制
黄孙华 香港理工大学
周洋 长沙理工大学
李佳朋 西安交通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13
主题: AI- —人工智能能源系统
李恒 中南大学
王涛 南华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14
主题: or (SC²) for Power with High of -可再生能源高度集成电力系统的安全约束或稳定性约束(SC²)优化运行
王旭 上海交通大学
龚开 浙江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15
主题: The Power and Green Chain-电力系统与绿色氢链的协调运行
随权 郑州大学
联系邮箱:
分论坛16
主题: in New Power -人工智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Chair 1:梁佳琦 宁夏大学
Chair 2:董政呈 武汉理工大学
Chair 3:田猛 武汉理工大学
联系邮箱:
支持政策:
1、优秀论文:大会将评选Best Paper。
2、最佳组织奖:大会将评选最佳组织奖。
3、发表机会:针对中脱颖而出的优质论文,组委会将推荐至会议合作的EI、SCI期刊发表,名额有限博士后,择优选推。
大会合作SCI期刊,持续更新中:
1)Cell– and for
2)MDPI– Issue: and for the and of in Smart Grids and
3)- Issue : in (2nd )
4、学术支持:参与本届大会的 Chair将享有被优先推举作为下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讲、主席等的权利,名额有限。
|诚邀您的加入
参与形式
1、
作为会议组委会成员或技术委员会参与支持,在会议组织、技术层面上指导把关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负责一部分同行评审环节,组委会将颁发荣誉证书。申请需提供个人简历。
2、
Ø 口头报告:在大会上就报告人目前的研究等进行口头英文学术报告,时长约10-15分钟。
Ø 论文报告:在大会征稿主题范围内提交相关领域英文科技论文,评审通过后提交注册并收录到会议论文集。
Ø 研讨会:针对会议主题组建,并邀请相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以分论坛形式展开研讨。 Chair申请需要提供个人简历。注:研讨会形式需要同时进行论文及口头报告,时长和具体流程可酌情而定。
Ø 海报展示:在大会现场,就目前在研项目和技术进行海报形式的成果展示。
3、Peer-
作为会议的审稿专家参与支持,负责在专业领域内对稿件进行同行评审,组委会将颁发审稿专家证书。Peer-申请需要提供个人简历。
会议注册
1.投稿作者注册
注册费:3600元/篇(普通作者);3400元/篇(学生作者);IOP单栏排版超过8页,从第9页开始算超页,超页费300元/页。注册费包含论文版面费,附赠1名线下参会名额(不线下参会视为放弃附赠名额,无退费)。收到录用通知后请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并提交论文终稿及其他注册资料,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期注册,请及时告知组委会。
2.口头报告注册
注册费:1500元/人(含会议资料费、场地费、会议当天餐费,交通住宿自理),请于2025年1月10日前完成注册及缴费,并于2024年12月31日前将报告摘要及 PPT 发送至组委会官方邮箱进行审核。
3.听众参会注册
注册费:1500元/人(含资料费、场地费、餐费博士,交通住宿自理),请于2025年1月5日前完成注册及缴费。
投稿须知
1、请至会议官网:下载论文模板。
2、请根据以下几点准备您的论文:
Ø 论文必须是全英文原创稿件,非纯综述类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EI会议精选:智能电网与环境能源领域大咖报告,可推优发表SCI+多项支持政策!,整体需符合科技论文要求,摘要、关键词和结论部分需体现会议主题,应具有学术或实用推广价值,并且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过;
Ø 请您根据模板编辑您的论文,并将全文(Word文档以及PDF文档)提交至投稿系统:
Ø 文章排版为IOP单栏排版,内容正文需要满4页,含文献在5页起,5-8页为宜,文章内容需要含方法、公式、图表、图片、实验数据、结论等,超过8页需缴纳超页费;
Ø 作者可通过或其他国际英文数据库查询系统自费核重,终稿重复率不得超过25%(含文献),单项重复率不得超过3%,否则由文章重复率引起的被拒稿将由作者自行承担责任;
3、审稿周期:所有文章将经过大会委员会审稿,分为3轮评议审稿,您将在5-15个工作日内收到审稿意见;
4、文章录用:若您的文章被录用,我们将以邮件形式通知您,您将收到以下文件:论文模板、录用通知、审稿意见、注册表、注册须知。
5、注册须知:请在收到录用通知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并将以下注册文件发回:论文终稿、注册表、汇款凭证、学生证明(学生投稿)、查重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合作,2024年第八届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国际会议(ICSGSC 2024)在上海电力大学召开
10月25日—27日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合作,2024年第八届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国际会议(ICSGSC 2024)在上海电力大学召开,第八届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国际会议(The 8th on Smart Grid and Smart , 2024)在上海电力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电力大学主办、电气工程学院承办。
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挪威、印度、巴西、卡塔尔、印尼、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罗马尼亚、菲律宾、孟加拉国、肯尼亚、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加纳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襄盛举,共同探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
开幕式上在职研究生,本次大会主席、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教授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顾春华在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上海电力大学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在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成果。顾春华指出硕士,面对全球能源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上海电力大学一直致力于推动能源电力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他期待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会议上能积极分享经验、探讨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开幕式由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李东东教授主持。
在主旨报告环节,香港城市大学钟树鸿教授(IEEE )、清华大学谢小荣教授(IEEE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Denis 教授、华北电力大学马静教授、上海电力大学 教授(IEEE ),分别围绕 “协同进化:信号处理、通信技术与计算智能在智能能源系统中的融合” “使用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器缓解宽带振荡” “关键技术和高渗透率新能源电力系统动态稳态控制的应用” “用于光伏供电电网的共地开关电容多电平逆变器(SCMLI)”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本次大会设置了新型电力系统协同运行与数字化、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系统稳定与控制、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绿氢综合利用、多能融合分布式智能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特邀主题论坛上海mba,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高校及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特邀主题报告。会议还设置有学生论文竞赛、海报展示以及线上线下专题分会等精彩纷呈的学术活动。专题分会内容涵盖电力传输与风险预测、综合能源系统与能源管理、数字化电气设备设计与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等多个专题,与会者就各自研究领域内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拓展了研究视野和思路。
国际会议始创于2017,已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马来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地成功召开,并得到业内广大学者专家支持与认可。此次 2024的成功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共同开创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的美好未来。(通讯员:樊丽达)
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智汇论坛第30期–潘越:机器学习在地铁隧道智慧管控的应用/报告实录
机器学习在地铁隧道智慧管控的应用
点击图片观看报告实录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稳步攀升的背景下,提高复杂不确定环境下地铁隧道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水平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伴随着监测与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类型复杂且形式异构的海量数据不断积累,使得丰富的数据与贫乏的知识之间矛盾日见突出。因此,如何持续学习并充分挖掘监测大数据背后隐藏的工程价值,从而有效地解决地铁隧道风险管理面临的机理、感知、控制三大瓶颈正成为智能建造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报告将围绕机器学习在地铁隧道施工及运营阶段的智慧管控展开,提出基于证据理论和支持向量机的多源感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多目标优化的智能决策、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方法,有助于提高对大规模复杂现场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认知水平,进而为支持地铁隧道施工与运营过程中智能化、自主化、最优化的风险监测、预知及防控提供技术保障博士后,为促进智慧化地下工程建设和管理模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潘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建造与运维、工程信息化、数据挖掘等方向的研究。2016年于同济大学获本科学位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2017年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获硕士学位上海mba,2021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受上海市2022年度启明星计划扬帆专项资助主持课题“基于多源时序大数据融合的盾构智能掘进动态管控研究”,并参与完成多个新加坡教育部智能建造相关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ided Civil and 》上海交通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智汇论坛第30期–潘越:机器学习在地铁隧道智慧管控的应用/报告实录,《 in 》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20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