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该文阅读时间约17分钟
提到大神,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高冷”、“可望而不可即”这样的词语,然而或许当你走进大神的生活,你会发现大神的光芒虽然耀眼,但底色其实也是一片柔和。
今天采访的来自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胡安琪,这个小姑娘言语中也给人一种超然洒脱、平和豁达的感觉,而且毫不吝啬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只有九年级的她,已经走在了很多同龄人的前面:托福、SSAT近满分美国菲利普斯研究大学靠谱吗,担任NSDA校园大使,成立了学校辩论社,辩论赛夺得的奖杯数不清,第一次申请美国高中就斩获了6份offer(其中5份还是来自美国排名top10的名校高中)……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听听安琪的故事吧~
(温馨提示:此分享绝无“水货”,想要向大神“取经”的同学赶紧拿出小本本,准备记笔记啦)
胡安琪
已斩获6所顶尖美高
包括 , St. Paul’s , ,
, The Hill , The
【获奖经历】
第三届TOC中国冠军赛 八强
2018-2019 年度优秀校园大使
2017-2019 亚军、八强、优秀辩手等
2018 High &
–有理有据地“怼人”,辩论其实是件很过瘾的事–
最开始是如何接触到辩论的呢?
其实一开始我参加的是演讲,后来偶然间看到有辩论课程,就想去尝试一下。结果我发现相比于演讲,我好像更喜欢也更适合辩论。
一方面,辩论虽然有一个明确的(辩题),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我们可以在这个的范围里寻找一些独特的 (论据), 在接收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辩论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跟coach(教练)、(搭档)合作,我很喜欢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当然,跟(对手)就同一个辩题站在不同的立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是一个让人很享受的过程。
你觉得辩论难吗?最难的点是什么?
首先,辩论肯定不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就公共论坛式的辩论来讲,我认为最难的点在于我们要说服的对象不是对手而是裁判或者观众。
一方面,因为大多数裁判或者观众对于辩题没有任何或者说,所以我们需要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自己的case。另一方面,有一些观众一开始看待辩题的时候肯定会根据自己固有的观念甚至是偏见去“站队”,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地去说服他们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思考。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其实想打Pro(正方),但是最后被迫要打Con(反方),就要快速地转换自己的立场,感觉还挺难的。
我们都知道,PF辩论是要通过抛硬币来决定正反方,这个过程充满了随机性,那你们是怎么应对的呢?
我跟我的在做和准备case的时候就会明确分工,一个负责pro,一个负责con,然后比赛的时候被抽到的那一个就做二辩。
只有对自身立场的论点特别熟悉才有可能展开更有力的反驳。因为一辩的 赛前就可以准备好,不会受立场变化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二辩临场发挥的成分更大,只有对自身立场的论点特别熟悉才有可能展开更有力的反驳,或者说更利于事先设想对方辩手会提出哪些反驳点从而制定计划加以应对。
可以分享一下辩论带给你的影响有哪些吗?
第一点,辩论增强了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辨能力。我们平时在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大多都是站在某一方的立场去说或者发表一些非常零散的观点,但是辩论是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有逻辑性地表达观点。久而久之,语言组织能力和思辨能力肯定会提高。
第二点,我觉得辩论让我拥有了更强的同理心,换句话说,就是更容易理解他人。因为辩论常常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让我们见识更大的世界,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想法。
最后一点,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辩论培养了我的国际视野。如果没有NSDA给我们提供的这些比赛的平台,我个人是很难会主动地去了解像(移民)或者(难民)这种比较大的、严肃的社会议题。NSDA很多比赛的Topic都是需要我们站在政府或者一个 Maker的角度去思考,我觉得如果不加以启发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也不会对这种重大议题去做一些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而且,因为是去参加比赛,所以辩手们肯定都是有备而来的,这种情况下的讨论就非常有意义,能够收获很多。虽然我们对这些重大社会议题的讨论并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这个过程非常有助于我们开拓自己的思维。至少从个人角度来讲,这一点在自己人生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十字路口的 的时候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可以分享一下你在辩论过程中非常开心的事情吗?
开心的事情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收获了很多来自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我们因为辩论相识,都拥有这样一个身份认同,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虽然我们在赛场上是对手,给大家的感觉好像是一群严肃而且的人, 但其实我们私底下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比赛输了会互相安慰,有时候比完赛兴致来了甚至会约着一起去吃火锅。总之,我现在的好多朋友都是在辩论圈里认识的。
此外,我觉得辩论的过程其实很过瘾,这也是让人感到很舒服的一点,你可以把自己的立场甚至是的情绪理性地转化成辩论,转化成有理有据地“怼人”,这也是一种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方式。
说理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也会常常用到,我爸妈虽然都觉得我有时候有些,但是他们也并没有想要我改变这样的性格,而是认为开心就好。
— 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我成功斩获6所学校offer的秘诀–
第一次申请就斩获了6所学校的offer,其中5所还是top10的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其实挺出乎意料的,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最后拿到了6所学校的offer,相当于成功率50%,对于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既惊喜又满意。
在选择学校方面,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吗?
首先,一定要有非常丰富的,这样你才能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你想要申请的学校。
在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要选择一个或者几个goals和你所追求的理念相契合的学校。比如说的 goals是 for ,即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我就很喜欢,所以我就会把*当作我的目标院校。
* 全称为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有着“哈佛大学预备校”之称,是美国十大校盟成员之一。
此外,你还要了解学校想要什么样的,而你是不是想要成为这样的。我更倾向于九年级没有太多学业压力的学校,因为我希望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多去尝试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像在成绩方面就只有pass or fail, 不会给学生太多的压力。如果学业压力很大,大家都在埋头苦学的时候,我想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比如射箭)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像这样的学校很难申到美国菲利普斯研究大学靠谱吗,首申斩获5份Top10美高offer,这位神仙女孩的秘密武器是……,你觉得为什么你可以拿到offer呢?
其实能收到的offer我也很惊讶,因为我在参加的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的很多问题都是我之前没有准备到的博士后,而且很刁钻,我觉得我面试表现得不是很好。
我后来想了一下,我觉得我能收到的offer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在于我有比较吸引他们的特长。我在写个人陈述的时候,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辩论和壁球。其实辩论已经是一个非常的经历了,因为一起申请的同学里10个中有8个都有过的经历,我比他们更突出的地方可能就是成立了一个辩论社。
此外,我觉得美国的学校比较看重体育,而我刚好会打壁球(),而且因为在中国打壁球的人很少我从去年参加比赛开始就一直是全国冠军,但是在壁球方面不是很强,所以他就会很欣赏我这个特长。
比较好奇面试官问到什么样的问题让你觉得很刁钻?
其实问题本身很, 但是问得过程比较刁钻。比如说面试官问我为什么要来这里读书,这个问题虽然我之前准备到了,但是可能因为他面试过太多学生了,那些什么获奖经历啊如何克服困难的故事啊他都不想听,而是希望能听到你想来这所学校读书的的答案,想听能够展现出自己独特性的一些东西。
那你觉得这种“独特性”该怎么去培养?
其实我没有去刻意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只是在尝试一些新鲜事物的时候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坚持做了下去。
比如说我起初是去练击剑的,因为注意到旁边是壁球馆,仅仅是因为感兴趣就去尝试了几次。我的运动技能不太好,一开始打得很烂,但是非常幸运地遇到了非常nice的教练和队友,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就开始频繁去练习壁球,然后去参加比赛拿了冠军,一打就是4年。现在还阴差阳错地在我申请学校的时候派上了用场,感觉这个经历还蛮神奇的。
我觉得优秀的人很多,但是真实的人却不多。尽量不要把自己限制在那种已有的框架中,去努力向校方展示自己多么优秀。我觉得无论是写文书还是面试,更应该focus on 那些能够凸显自己独特性的内容。比如,我会在文书里写我和我妈妈一起跳爵士舞,虽然听起来有些奇怪不像是一个申请者会写在文书里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样能够展示出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会显得很真诚,可能这就是别人会觉得我很独特的地方吧。
申请了那么多学校应该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
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一定要早点开始做规划,尤其是要早点考标化。10月份到1月份一共有4次考标化的机会,我建议最好10月份一次过。因为11月份一般会有访校,后面准备文书、面试、网上申请会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如果和标化考试撞在一起可能会有些吃不消。
而准备文书,其实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我从4月份开始,就每天写日志比赛经历,这样可以积累很多故事性的素材。相当于把一个重大的任务分到平时的每一天,这样到申请季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
我一共写了5~6份独立文书,虽然故事素材都是通的,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因为每个学校的问题都不一样,比如说有一个学校问的是:“如果让你在这边教一门课,你会教什么?”实际上,这种问题就非常需要想象力。总体来说,准备文书的过程还是蛮累的。
关于面试,是个比较奇妙的过程。一方面,你需要提前准备一些问题的答案,不然临场发挥很可能说得都是一些非常平淡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在真正面试的时候你又要表现得很自然像是没有准备过一样。我的小技巧是当面试官问完问题后,不管有没有准备过,都要先假装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回答,要让面试官感觉这更像是一个而不是考试。
此外,面试不仅要面学生还要面家长,一般是先面试学生然后20~40分钟后再叫家长过来跟孩子一起面试,所以家长最好也要提前准备好一些问题的回答。面试结束后,学校会有在校生志愿者带我们参观校园,感受学校的学习氛围。
–虽然我年龄小,但是我很靠谱,我的社团也很棒–
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建立辩论社的呢?
我们学校一开始也会办一些辩论比赛但是没有社团,后来我发现其实有挺多人喜欢辩论的,就跟另一个商量着把学校的辩论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合作参加辩论赛,就建了个辩论社。
一方面,我们参加比赛的时候名称都是学校名加姓氏缩写,每次看到就会油然而生一种集体荣誉感,感觉能够给自己的学校争光非常自豪。
另一方面,成立辩论社会更方便之间分享比赛经验以及共享一些好的资源,比如说,NSDA的一些非常好的(比如 ,) 还有一些校园大使专有的一些视频和PPT博士,希望能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
作为社长,是如何经营社团的呢?
首先,在招新方面,我们不会担心招不够人,因为我们学校喜欢辩论的人很多。但是我们不希望招太多的人进来,担心人数太多就只能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社团活动,这样效果就比较差。所以,我们一般都会有一个小的考核,尽量选择参与感更高的人进入社团。
其次,除了社团内部定期开展的一些全员参与的“模拟辩论赛”之外,我会鼓励社员们参加NSDA的比赛,因为我觉得只有“实战”进步最快。输了没关系,重要的是在一次次比赛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我们有很多社员参加了NSDA的正式比赛之后,进步都非常大,有一位新手现在已经成为了的季军。
此外,我们在校内还跟学部合作办了两次辩论赛,18年和19年各一次。赛制是我们和老师一起想的:每个年级先进行第一轮辩论赛获胜的3个班抽签轮空,剩下的两个班进入决赛。然后各个年级进入决赛的两个班在小剧场里进行比赛,由校长或者老师做评委,每场选出一个获胜方和一个最佳辩手。最后每个年级的最佳辩手再加上2位老师再组队,进行展示赛,几乎全校的人包括校长都会来看,我们称之为“明星辩论赛”。
社团里的新手有不同的初衷、不同的进步速度,针对这个你有不同的策略吗?
我们社团内部平时会办一些“模拟辩论赛”,然后我就会根据社员自身的特点把他们分到不同的组里进行训练。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那些进步比较快的社员在职研究生,我会让他们去跟9年级的同学打,让他们加快成长。
对于那些进步比较慢的新手,我会私聊他们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如果发现他不是非常,一般也不会强求。但是如果发现是因为锻炼的机会太少,能力还不够,我就会给他们单独安排一个,让经验丰富的人给他们做一个专门的训练。
在做辩论社社长包括校园大使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哪些地方得到了成长?
首先,更加懂得了如何分工与合作。因为作为,我们其实属于非常有想法的那一类人,有时候可能会有些自我。但是在和合作以及一些社团工作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必要的时候也应该听一听别人的想法,把work分配给合适的人,这样才能增强大家的参与感,培养团队意识。
还有就是学去给人树立“我很可靠、我的社团也很棒”的印象。虽然我们年级稍微低一些,但我们有很多好的活动,还有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也是一个运营得非常好、非常成熟的社团,所以即使是高年级的同学加入我们的社团也会有很好的体验。
又要搞社团又要忙申请,你是怎么去平衡时间的呢?
对我来讲,时间分配上也不算难题。因为申请我是在暑假做的,学校的课业一般在学校就可以完成,所以回去之后有很多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另外,学校对于社团也是比较支持的,我们每周专门有一节课40分钟是准备社团的。所以在时间的平衡方面,还是没有太大压力的。
— 期待我的美高生活,希望可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你对未来的一些规划是怎么样的?
我很期待美高的学习生活,想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我申请的这些学校都是综合型的,文理科比较均衡,我个人虽然偏理科类的学科,但是对语言方面也很感兴趣,所以希望能够进一步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去了美高以后,还会继续打辩论吗?
一定会的!上次去回来以后就一直心心念念什么时候能够和 打一场辩论,想要挑战一下自己。
美高很注重学校, 也会有很多辩论队,如果我将来有能力代表学校去参加辩论赛,我会觉得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你现在有心仪的大学吗?
目前还没有像考虑美高一样去做,所以还不确定。但是我肯定会找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学校,这还需要等到我九年级的时候好好的一下。
文:胡安琪
编:
暑期英文学术辩论营地让你
零距离与美国大咖教练、
神仙助教天团亲密互动
详情如下
学霸助教天团
近期文章
英锐文理课程
为9-18岁中国学生量身定制
学/术/辩/论
英锐国际教育联合哈佛大学辩论委员会、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NSDA)共同开发,专注提升学生口才与逻辑、思辨与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与思考,为将来进入一流世界名校做准备。
扫描二维码
立即预约免费专业学术水平测评
福田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6011号NEO大厦A座5楼
南山校区: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网谷万海大厦C座404楼(深圳贝赛思旁)
咨询电话:
周老师
美国菲利普斯研究大学QS世界排名,斩获芝大、康奈尔、纽大等诸多牛校,美本早申“内幕”你必须知道!
点击上方 WoW校园风云录 关注我们////
再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尽览大上海800所中学资讯
掌握第一手世界顶尖大学风云
WOW///
ED,全称Early ,是美国本科申请非常特殊的申请政策博士,特指学生在第一批次早提交申请,并由学生、家长、升学顾问与学校签订绑定协议,承诺一旦录取必定入读。
每一年的美本申请季,最先到来的重要节点就是早申请。在此阶段,申请条件已经准备充分的学生们便会率先行动美国菲利普斯研究大学QS世界排名,斩获芝大、康奈尔、纽大等诸多牛校硕士,美本早申“内幕”你必须知道!,以锁定梦校的录取席位,因为通常来说,许多学校在ED阶段的录取率会大大高于常规申请。如果在ED阶段顺利被录取,申请者的申请之路会提前画上圆满句号。
下图总结了八大藤校在2020-2022申请季早申录取率与常规录取率的对比。(数据来自官网)
往年的早申请,学美战果累累。学美一如既往非常重视早申请,每年早申请都有很高比例的学生成功拿到梦校录取。回顾往年录取季,学美在早申阶段成功斩获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北大学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康奈尔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纽约大学、杜兰大学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波士顿大学、乔治亚大学 ;卫斯理学院 、罗斯霍曼理工学院 、帕森斯设计学院 、加州艺术学院 、普瑞特艺术学院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 、杜伦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 、布里斯托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约克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多伦多大学、悉尼大学等重磅录取。
又一年早申发布会将如期而至美国菲利普斯研究大学QS世界排名,学美诚挚邀请您与我们一同见证这重要的时刻。无论你同属今年ED党,还是正处在规划期,学美早申发布会一定会给您带来丰富的资讯、经验和灵感。
// 发布会主题
”
•2023届早申请趋势总结
•ED被Defer怎么办
•ED2和RD申请的注意点
•学美早申请阶段成功案例分析、分享
•2024、2025、2026该如何提前做好个性化的规划
// 发布会时间
”
•上海站:2022年12月24日 13:30
•北京站:2022年12月25日 13:30
•深圳站:2023年1月2日 13:30
•线上直播:2023年1月7日 19:30
// 主讲人介绍
”
张恒瑞先生
学美教育创始人&首席顾问
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曾任2届耶鲁大学台湾校友会常务副会长;被媒体誉为“美国留学教父”;两次接受CCTV专访博士后,被称为“为梦想插上翅膀的人”。留学行业内领先被百度百科收录的专家。创办的学美留学是第一家登陆新三板的留学咨询公司。
张恒瑞先生作为从业已有25年的留学规划指导老师,有着非常成功的实践经验:
大女儿:2018年录取宾大沃顿商学院本科,毕业于米尔顿中学;2022年研究生录取斯坦福大学
二女儿:就读全美排名第一的私立寄宿高中菲利普斯·安多佛(2019年同时录取米尔顿、霍奇基思、乔特)
三女儿:就读全美排名第二的私立寄宿高中菲利普斯·埃克塞特(2019年录取米尔顿、霍奇基思、乔特,但放弃就读)
小女儿:就读上海美国学校
出版多本留学畅销书:《选择决定命运》、《智取常春藤》、《留学真经:走进美国高中》、《藤校精英养成记:步步为赢的美国名校升学路》等。
扫码立即报名
(线下发布会每座城市仅限50组家庭)
校园风云,就看这里!
美国菲利普斯研究大学心理学,语言|月亮是男的还是女的?德国人和西班牙人能吵起来
性别()这一概念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如此基本且重要。人们总是倾向赋予身边的东西一个性别,哪怕它是无生命的物体。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许你自己就是),会用“她”而不是“它”来称呼自己的汽车、电脑等私人物品。
电视剧截图研究发现,这种赋予性别的倾向不仅针对具体的物品,甚至对诸如数字的抽象概念也适用。在不同文化中,人们都倾向于将奇数看作男性,偶数看作女性。日常物品分男女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不同语言会影响我们对物品性别的感知。在某些语言中,每个名词都有阴阳之分美国菲利普斯研究大学心理学,与之搭配的形容词、动词等也要相应地变成阴阳性形式。因此,对于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来说,世界万物便有了虽然毫无道理但与生俱来的性别属性。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韦伯·菲利普斯(Webb )、海德兰谱研究中心( )的劳伦·施密特( )和斯坦福大学的莱拉·博格迪特斯基(Lera )对这个有趣的话题进行了研究。他们找来分别会说英语及西班牙语,或是英语及德语的双语志愿者,让他们对一些物品的性别进行评判。研究者发现,这些双语被试都会按照物品在自己语言里的“语法性别”归类性别。例如月亮这个词,在德语里是阳性(“der Mond”),而在西班牙语里是阴性(“la Luna”),两种语言背景的参与者就相应地对其作出不同的性别判断。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征也会影响人们对物品“性别”的判断,例如物体的外形、典型使用者的性别硕士,以及它们看起来是否具有男性或女性相关的特质。西北大学的戴维·盖尔(David Gal)和詹姆斯·韦基(James )的研究试图探讨人们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食物或家具的性别。他们发现,人们常常认为有肉的菜为男性,而视沙拉、酸奶等乳制品为女性。而说到家具,人们会认为圆形的、弧线形的是女性,而方形的、有棱角的是男性。
看看上面的图吧,你认为这些东西分别是男性还是女性呢?奇数是男性,偶数是女性不仅日常物品有性别之分,抽象概念也是如此。韦基和另一位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盖伦·博登豪森(Galen )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阐释这个问题。他们给美国参与者看一些陌生的外国人名(如)博士,让他们判断这个名字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程度。结果发现:同一个名字,当它和1一起出现的时候,看起来更像男性人名,而和2一起出现时,看起来则更女性化。研究者让参与者描述自己的决策过程,但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数字的影响。在另一项研究中,韦基和博登豪森给参与者展示编上序号的婴儿照片,并让他们判断婴儿的性别。结果与上一项研究类似。当照片和数字1放在一起,人们倾向把婴儿判断为男孩。同样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受到了数字的干扰。韦基还在另一项独立的实验中博士后,直接让参与者判定数字的性别。结果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奇数是男性,偶数是女性。这项研究结果在印度得到了重复验证美国菲利普斯研究大学心理学,语言|月亮是男的还是女的?德国人和西班牙人能吵起来,说明这种现象可能是跨文化存在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