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2018学年的春季学期,我有幸获得了校国合部的推荐资格,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换。远离熟悉的校园,在异国他乡独自生活的半年时光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重新回到祖国,回到园子,发现这半年带给我的远不止一行交换经历那么简单,我从中收获了太多,也成长了太多,很高兴能借这个机会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纪念这段交换的日子。
在外交换最重要的日程自然是学习。相比北大,爱大的课程设置是比较轻松的,一个学期只需要选修3-4门课程,不怎么容易出现“兵荒马乱”的情况。不过比较特别的是,爱大的课程除了每周正常的讲座课()外,基本都会设置一周一次的辅导课()。同学们会被随机分配到不同时间、不同助教的辅导班上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交换项目,北纬五十五度的冬天到夏天,大约10个人左右一个班,在助教的带领下讨论和课程相关的话题,或者就课后的习题进行讲评和训练。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无论是讲座课还是辅导课,爱大的课堂氛围都是非常轻松活跃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和问答较多,尤其在辅导课上,与其说是上课其实更像是一种讨论的形式。我认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作为一个相对慢热和内向的人,我真的非常感激在课上助教和朋友对我的鼓励和倾听,让往往在发言前犹豫不决的我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常常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我讲述的一些中国经济环境下的情况也能够勾起大家的好奇心,逐渐也就变得活跃起来,享受这种讨论的氛围。
(左:在交换期间参与的关于种族屠杀话题的论坛,图中为亲身经历过种族屠杀的嘉宾;右:爱大图书馆内景)
在学生管理上,我感觉爱大和北大是相似的。我在爱大对应的所属学院是商学院( ),和在北大经院一样,每位同学,连同交换学生在内,都有院里的一名教授作为导师(tutor),在学习或者生活上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寻求导师的帮助。还记得我刚入校的时候就去见了我的导师,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胖胖的苏格兰老头,非常亲切地关心我刚到那边一切是否还适应,还专门找了个地图,帮我标出了几个上课地点的位置,让我別迷路了。 说到这里,也正好谈谈爱大的校园。称作校园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和很多欧美的大学一样,爱大也并没有一个封闭的区域,和城市无缝衔接在一起。爱大主校区的位置就在爱丁堡的old town,因为城市很小,从学校到各个地方都很方便。除了主校区外,还有几个校区分布在稍远些的位置。校园里除了一两栋比较高的新建的楼(叫作tower)以外,其他都是一两层的房子,作教学和办公的用途,整体建筑风格都和整个爱丁堡的城堡风格保持了统一,流露出中世纪欧洲古典庄严的美感。校园紧挨着的就是一片公园绿地,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无论是冬天下雪时白茫茫的一片,还是春天到来时一路上开满粉色的樱花,都美得不像话。在那里走走或者在路边的长椅上坐坐,有了很多自己思考的时间和感受平静的机会。我住的宿舍离校区也不远(学校宿舍有很多选择,不同宿舍的位置非常分散),上完课或者从图书馆自习出来就顺路在超市买些吃的回去做饭,碰上放学时间看到一个个像洋娃娃一样的英国小学生在路上打打闹闹,有时候会突然有一种特别欣喜的感觉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交换项目,觉得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在一个原来从未谋面的城市,在地球的另一边,像一个当地人一样去生活,有那么多的时间让我去发现这个地方和我原来所处的世界的不同之处,于是更加珍惜在那里的时间,去认识更多的人,去做更多的事。
(左上:图书馆自习区域;其余三图:校区附近的公园绿地)
(俯瞰校园和城市)
爱大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非常之高。在我营销学()课程的小组中,一共五个成员就分别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而在宿舍博士,同一个flat里面住的五个女生也只有两个英国人。这种环境真的非常有趣,和不同国家的朋友聊天就好像经历了一次世界环游。也正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身处异国他乡,彼此之间反倒更有了一种亲切的感觉——同屋子的大家经常做了好吃的一起分享,买菜的时候也会问有没有需要帮忙带回来的东西,我甚至还尝到了楼下印度朋友的妈妈亲手做的印度点心,所以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也并不会觉得孤独。为了配合这种国际化的学生背景,学校的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组织,以及宿舍的RA团队也会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在新环境中认识新朋友,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上海mba,比如说开学时的苏格兰文化体验活动、志愿协会的“语伴”项目、各个节日的party、宿舍不定期举办的pizza night、games night以及清理海滩垃圾的志愿活动等等。到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大家一起品尝的美味的苏格兰和飘香的,怀念复活节的晚上在喧闹的苏格兰乐曲声中和一大群人一起跳的(苏格兰传统舞蹈)。在那里我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生活。
(复活节的晚会)
在这里,我还想写写我在爱丁堡遇到的最特殊的两个人,他们是一对夫妻,Jim和Jane,约莫是我父母辈的年纪。我和他们相识在春节期间一个爱大孔子学院举办的聚会上,我们从“饺子好不好吃”聊起,一聊就是半小时。Jim是苏格兰人,担任苏格兰-中国文化经济交流协会的主席,曾经访问中国近40次,而Jane女士是华人,很年轻的时候就到了英国,也在从事一些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从那次相识之后,我们便一直保持联系,他们时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给我带来父母般温暖的感觉,所以如果他们有需要,我也会在周末的时候去帮他们办一些活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在苏格兰当地的小学范围内举办的中国文化美术比赛,看到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看到有一群外国人热爱着中国文化,并为了将中国文化在海外发扬光大而努力着,我的心里真的倍受感动。在我结束交换回国之前,两位还专门抽空开车载我到附近的城市转了一天,带我去他们觉得最正宗的一家餐厅吃Fish and chips,一路上Jim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给我讲他经历过的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Jane像妈妈一样叮嘱我回去路上小心一切顺利。我觉得能够认识他们真的是我莫大的荣幸在职研究生,也是我在交换的日子里遇到的最神奇的缘分吧。就在今年九月份开学之前,两夫妻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我得以在他们的匆匆行程中和他们在北京又见上了一面,再次相见依然无比亲切。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在我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闯荡”的日子里给我带来的温暖,也真心希望这份难得的缘分能够继续下去吧。
(左:美术比赛作品;右:与Jim和Jane的合影)
时光转瞬即逝,原先以为会很漫长的交换的小半年也就在转眼间过去了。见证了爱丁堡由冬入夏,北纬五十五度从下午三点日落,慢慢到了晚上十点天还亮着。离开前的最后一晚我彻夜未眠,感慨爱丁堡对我的人生而言究竟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存在,它如何闯入我的生活,成为我除了北京和家乡广州外生活的时间最长的城市,在这里拥有一个小家,拥有十九岁浓墨重彩的一半。我相信这段日子带给我的远远不止是在课堂中学到的东西,所有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体验的文化和用心去感受的生活,还有那份跳出 zone融入全新的环境积累的勇气,都让这份交换成为了我人生中的无可替代的经历。会一直记得的,会再回去的。
(左:摄于商学院;右:摄于图书馆)
(经济学院 2016级本科生 郭一帆)
伦敦大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哪个好,同为G5的UCL为什么感觉更好申?它究竟水不水
伦敦大学学院(UCL)1826年创立于英国伦敦硕士,是英国第三古老大学,本部校园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接近高尔街,是英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广的一所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誉满全球的顶尖大学。
众所周知,UCL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起被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可是为什么感觉很容易进?还有人纠结UCL水不水呢?
先说水不水?
UCL在2022 QS世界大学排名第8,2022 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18,其他大大小小的排名都是名列前茅!常年位居世界Top 30顶尖大学第一梯队。不仅如此,UCL自建校以来,诞生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得奖者,其中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
UCL还与许多世界知名大学进行学术合作。
·与牛津、剑桥、IC、南安普顿共同组建“科学与工程南联盟”(SES-5)。
·与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IC、KCL合作组建了托马斯·杨材料科学中心。
·UCL的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伦敦大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哪个好,共同开设课程项目。
此外,UCL还同北大在医学、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以及语言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教学与研究合作。
这样的UCL能说水吗?
那为什么感觉更好申请呢?
一、硬件条件
伦敦大学学院开设了:人文艺术学院、建筑学院、脑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法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医学院、人口健康科学学院和社会与历史科学学院11个学院。在G5院校中,UCL每年获得英国政府发放的科研经费最高伦敦大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哪个好,同为G5的UCL为什么感觉更好申?它究竟水不水,大约3亿英镑。这使得UCL在学院建设,学科设置,教学规模上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几所G5院校。
受益于领先的硬件条件,UCL可容纳超过40000名学生,而牛津大学约为25000名,剑桥大学约为23000名,帝国理工学院约为19000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为11000名。以上种种便利条件,让UCL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专业选择,更多的招生名额,自然就可以吸收背景更加广泛的学生。
二、办学理念
UCL创立之前,那时学术圈的大佬还是牛津剑桥,且牛剑只接受圣公会教徒和富家子弟。因为看不惯牛津剑桥的做法,UCL选择了与他们不同的路。创始人托马斯·坎贝尔和亨利·布鲁姆厄姆都是边沁的忠实粉丝,深受边沁“效用最大化”理念的影响。两人在创办大学的思路上一拍即合:宗教自由加上效用最大化,成就了英格兰第一所不分种族、阶层、宗教信仰招收学生的大学、以及第一所以同等条件招收女生的大学——伦敦大学。UCL也被誉为英国教育平权的先锋。
UCL坚持世俗理念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让来自于不同教派的师生们(例如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和睦相处、共同进步,这种思想被保留至今,使得UCL充分尊重和反映了民族、文化与宗教的多样性。这样的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UCL的招生政策,时至今日UCL也没有设置过list卡生源。同学们无论是985还是211亦或是双非、三本,只要均分达标,综合背景够强,都有可能进入UCL学习。
三、申请条件
从申请上面来看,UCL对于提交申请的专业不像IC,LSE有数量限制,也不像牛津,剑桥有时会要求提供 。除了少部分专业比较推荐带GMAT或GRE成绩申请,大多数专业并无此类要求。即使需要带G的专业往往也可以找到一些不带G也可以申请的替代选项。
正因如此,UCL才会给人一种容易申请的感觉,也是很多人会说它水的主要原因。
UCL网红专业案例解析
说了那么多,UCL真的那么好申请吗?特别是深受关注的几个热门专业究竟什么要求?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之前录取的同学的背景案例~
No.1 UCL比较商务经济
学生背景:
·211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均分87+,递交时无雅思。
·985大学,国贸专业,均分86,雅思7.0
·双非本,金融专业,均分91,雅思6.5
·双非本,会计专业,均分89,雅思7.0
UCL的CBE比较商务经济申请还是很激烈的,无论是985还是211还是双非的同学都有录取的案例,且均分基本都需要在86、87以上,双非的同学则需要90左右。
No.2 UCL教育学
学生背景:
·双非本均分83,本科英语,六年工作经验,语言刚过线
·211师范类大学,均分87+在职研究生,雅思7.0,有相关教育实习
·985本,均分87,雅思7.5,有相关实习
·双非本,学前教育专业,均分89,无雅申请,有相关实习
UCL的教育学世界第一,是每年申请量最火爆的专业之一,竞争相当大。如果没有相关工作经验,985、211的同学87的均分也是有可能被刷掉的,双非的同学要求更高,90的均分才具备竞争力。
No.3 UCL语言学
学生背景:
·985本,英语专业,均分89,雅思7.0(6.5),台湾交换
·双非本,英语专业,无雅,均分90+,毕业很多年工作经验
·211本,英语专业,均分87+,雅思7.5,一年工作经验
·双非本,翻译专业,均分89,雅思7.5,英国交换
UCL的语言学专业实力也是非常强的,竞争也是较激烈。基本需要87+的均分申请才相对稳一点。
No.4 UCL建筑环境
学生背景:
·211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均分87+,无雅申请
·985本,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均分85+,雅思7.5
·211本,环境工程专业,均分86+,无雅申请
UCL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也是非常有名,不过相对其他专业要求还是比较友好的,985&211的学生均分85+即可,双非的同学建议87+申请。
从这些案例背景我们不难看出,UCL虽然是G5大学当中比较好申请的学校,但那是相对其他四所G5而言,而其他几所动辄则需要88、90+的均分,UCL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至少也是需要85+以上的均分,部分热门专业也是需要90左右的均分才有希望拿到offer。
因此,说UCL好申请,也确实好申请,但那是相对其他G5而言。说UCL不好申请,也确实不好申请,放在所有英国大学当中,UCL也是比较难申请的那一档。
最后要说的是,英国大学大趋势都在卡list,就连曾经的“双非之友”爱丁堡大学也“叛变”开始卡list了。如今真正做到不卡list的顶尖学校已经很少了。UCL便是其中一所,大家可要珍惜了! 特别是双非的同学们,如果你的均分够高,综合背景够好,一定要看看UCL这所G5大学哦~
– End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