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神这种百年难遇的数学奇才,虽然他视名利如粪土,视金钱如粪土,但这并不代表着他身无分文。
首先如果伟神想赚钱,绝对能够超过绝大多数人的收入。
按照韦神在数学上的造诣,他随便进某一家企业里面年薪都会达到几百万。
比如之前网上就流传,有一个企业有6个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研究了一个难题4个月了还没有解决问题哈佛大学博士后工资,北大韦神被疑“身无分文”,事实果真如此吗?,然后他们就通过熟人找到了伟神,让他帮忙,据说韦神花了一天时间就把问题解决掉了,而且这一个博士团队按照韦神给的参数进行模拟,准确率非常高。
再比如之前哈佛曾经想邀请韦神去哈佛读书在职研究生,给他全额奖学金,还为他打破校规,免掉英语考试,但韦神都直接拒绝掉了。
由此可见,对韦神这种百年难遇的数学人才,不论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非常欢迎他,
所以要是韦神真的想赚钱,几年之内他随随便便就可以变成千万富翁。
但是韦神就是韦神,他是世间不一样的神。
其次、即便韦神没有心思去赚钱,但他的收入估计也不少。
很多人看到韦神平时的生活非常简单,就是馒头加白开水,
对此很多人可能误解韦神收入比较低,所以才生活节俭。
至于韦神真实的工资是多少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北大的教师工资绝对不低硕士,韦神是博士后,目前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而北京是我国整体工资水平最高的一个城市,大学里面的教师收入更高,对于北京大学这种学校而言哈佛大学博士后工资,
比如网上就有流传韦神的年薪达到30万以上,还有一个版本说年薪达到60万以上,但不管是哪一个版本,至少说明韦神在北大的工资不低,只是目前他的收入没有像网友所期待那样年入百万而已。
但是对韦神这种人来说,他对生活消费要求不高,而且北大也会给他提供职工宿舍,他对住房要求估计也不高,所以这个收入对他来说完全绰绰有余了,根本就用不完。
除了北大工资之外,实际上韦神还有其他收入来源就是各种奖励,比如他攻破某个难题了,肯定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除此之外,社会上的一些评选也有可能给他带来一些收入。
综合各种因素之后,韦神实际的收入肯定不少,而且这些收入平时他估计不怎么花销,估计都躺在银行账户上了。
当然对于韦神来说,他最大的兴趣是研究数学上海mba,而不是赚钱,所以赚多赚少估计他不会太介意。
韦神的父亲是山东一所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而他的母亲也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教师。
按照韦神父母的工作来看,他父母的工资收入也不低,如果韦神需要,他父母肯定可以随时出手。
所以从整体来说韦神并不差钱,大家就不用为他操心了。
哈佛大学博士后读几年,北大学霸的荒诞故事:一切都是假的,20年来却感动无数人
邸利会 安金鹏/知识分子
1997那一年,19岁的安金鹏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因此被保送上了北大。
闻讯后的县文化局领导来家里找到了他的父母。
从此,另外一个安金鹏冒了出来。
安金鹏
这个虚构出来的安金鹏,以其感天动地的“事迹”,二十年来声名远扬,甚至波及东南亚。直到今日仍然在互联网上流传,无数大小媒体不加核实地改编转载,有意或无意,赚取了吃瓜群众的无尽眼泪和点击率。
县文化局领导炮制了一个虚假的安金鹏,一个努力摆脱穷困家境,奋力求学,终偿所愿的动人形象,甚至让一些“粉丝”在了解真相后仍不愿相信——他们宁愿沉浸在编织的迷梦中,而真正的安金鹏,他的存在与状态,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安金鹏苦恼不已。2006年,他忍无可忍,奋笔写下博文澄清,却淹没在嘈杂的互联网中,显得苍白无助。没有多少人在乎真相。
假的安金鹏,成了不少教师,家长,学生,领导们的模范,喧腾众口;而真的安金鹏,却一度感到不知所措,如芒在背,自始至终,不肯顺从地演好这出戏。他不像其他的模范,既没有欣然配合,也没有默默应允,他选择的是不间断地辟谣。
如今,已经是一位职业数学家的安金鹏,说自己做数学主要是兴趣,“想数学,挺享受”,仅此而已,“不是因为一边学,一边想着家里穷”,也用不着头悬梁,锥刺股。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安金鹏
《知识分子》:1997年是县里的文化局来人写的你的故事?
安金鹏:现在叫武清区了。写文章的人是我老家那边文化局的领导。1997年,我得奥数金牌以后,他们就去我们家了。当时也不叫采访,也不知道他们要写文章,猜想有可能只是去关注一下得奥数金牌这么一个事,然后就问我父母有多穷,谈话尽量往穷方面引导。我父母也不知道拒绝,问什么,怎么引导,就怎么说。在农村嘛,也不能怪我父母。结果就是奥数金牌挺好的一个事,就成诉苦会了。(他们写的文章)发表以后博士,我看了就觉得很惊讶,里面写的不是真实情况。当时写我家写得苦大仇深,非常穷。我老家也就是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确实也挺不容易的,但跟别的农村家庭比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没什么特别的困难。我小的时候也觉得挺快乐的,不是他写的很悲情的那种感觉。九几年的时候,天津的农村,不会是那个样子。我家其实是在天津和北京的中间,离北京更近一点,出了通州区就是了。
而且文章还是用的第一人称,传着传着就传成我写的了。
《知识分子》:第一人称就很容易被人误解。
安金鹏:它就是用“我”的口吻来写的。传着传着,网上别的媒体的转载,就成了作者是我了,据说“我”还因为这个得了某个文学奖。从网上可以查到我得文学奖。那时候年纪小,也不知道这种事应该怎么处理。后来我写过一个澄清,但是也没什么太大的效果。
《知识分子》:这个最初就是一个人炮制的,还有没有其他人?
安金鹏:我得奥数金牌以后,有几个记者采访,别的人写的还是基本上挺靠谱的。但是,就文化局写的那个文章影响最大,最不靠谱。我记得好像他最先发的是《知音》,他还到处投很多媒体,也有转载的,后来网越来越发达,网上也转载。越南、台湾都有转载文章。那些年影响非常大,但是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已经20年了,还影响这么大,还在转载。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我也理解,文章确实很感人,连我自己看了也会很感动。但是,另一方面,我就觉得非常荒唐。我不知道我跟这个文章的主人公是什么关系。
《知识分子》:我看你2006年写过一个澄清,发在博客上,当时是怎么回事?
安金鹏:因为2006年同一个人又写了。那时候我在瑞士做博士后,有朋友发邮件提醒我有这么一篇文章。2006年是先发在《中国民航报》,后来《天津日报》也发了,是差不多的内容。我是先跟《中国民航报》联系的,他们其实也发了一个澄清,辟谣了。在这过程中网上就有很多转载了。他写的一些事不真实的因素很多,比如他写我去哈佛做博士后,实际上我那时候在瑞士,我跟哈佛没什么关系。其实哈佛这个事也挺可笑的。百度百科写我的词条,就写我是哈佛博士后。然后别人从网上查我,第一个出来的是百度百科。我有的时候做报告,人家就介绍我是哈佛的博士后。所以,觉得还挺可笑的。我本来想在百度百科上编辑我的词条,去掉哈佛博士后那个,结果通不过,说我传播虚假消息。有很多有意思的,很荒唐的事。我当时就有很大的压力。
《知识分子》:你的压力主要在哪里?
安金鹏:有一些生活细节我觉得无所谓,但他写我的博士导师是哈佛在北大的兼职导师,当时就没有哈佛的老师在我们院做兼职老师,我的导师是北大的全职教授。这样如果我的导师看了怎么想,我们院的人看了怎么想?说我在哈佛做博士后,可实际我没在哈佛,人家不了解的人就以为我怎么这样说,主要是这些事。
《知识分子》:最近还有很多媒体转载,有的标题就是“含泪重读二十年前的文章”?
安金鹏:最近的转载的有可能有编辑重新编排一下,这种事情一直有。最近也有同事转给我了。不过我也无所谓了,已经这么多年了,但是我觉得借你们能进一步澄清一下,还是一个好机会。因为总这样给人说,总这样被人转载,误会,也不是长远的办法。
《知识分子》:我刚才听你说,不知道跟这个文章的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已经离奇到这种程度?
安金鹏:对,我就觉得有一种奇幻的感觉。因为确实有几年,尤其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有很大的影响。他写的那个人,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也说不清。但是,肯定不是我。
《知识分子》:有没有周围的人,包括现在的同事在职研究生,以前的同学,由于他的报道对你形成一些干扰?
安金鹏:现在还好,以前有,比如说跟我不太熟悉的人,以前认识的也好,不认识的也好,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定位,就觉得我是苦大仇深的,是一个很悲情的人。然后他再跟我接触,觉得我不是那样的人,我又不想因为有这个文章,就要尽量朝那个形象靠。所以,这样跟有些人交往就变得很困难。他说你怎么不是这样,你让我很失望。而且这篇文章不光被转载,像前些年我知道的,像中小学经常要学我的所谓的“事迹”,然后有的地方还要让我过去讲。
《知识分子》:你都收到过哪里的学校邀请?
安金鹏:北京的也有,全国哪儿的都有。他们写信,有的时候是邮件、打电话。主要是前些年,九几年,2000年初都有。人家在学我所谓的“事迹”,可是我自己不是这样。即使现在也有,你查的话,哪个中学又学我的事迹了,学了以后还要写读后感。学生写读后感的时候从网上查,就查到我的澄清了,就觉得这个事很荒谬,觉得有落差,但是,读后感还得写。所以,这种荒唐事很多。
《知识分子》:他提到你家境很贫困,父母非常艰辛,包括你爷爷去世,父亲得癌症,里面很多的细节。我想知道,这些完全是他自己编?
安金鹏:生活的细节我也不想澄清了,我觉得很没意思。比如他写我不穿袜子,我说我穿,这有什么意思呢?他里面写的一些主要的事,他写我爷爷是1994年去世,可是我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家里没有人去世。像他写我爸爸得癌症,我爸爸没得过癌症,一直身体很好。我父母身体都很好。我爷爷是2004年去世的,我奶奶还在。我从小是在我外公、外婆家长大的。我外公、外婆全都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去世的,所以他写的这个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人去世了,有人生病,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
《知识分子》:有一个细节,他写因为你上学的事情,母亲和父亲吵架,说要卖驴,后来母亲瞒着父亲把驴卖了,结果父亲一气之下就生病了?
安金鹏:没有这个事。我小时候家里确实有驴,也买卖过几次驴,但跟我上学没什么关系,是正常的交易。我不记得我父母因为我上学的事吵过架,倒是因为他写我的文章,我跟他们吵过架。因为我不让他们接受这种所谓的采访。但是有人挺客气的问这问那,他们又不会拒绝。过于细的生活,我也不想澄清了,因为可以这样说,这篇文章就是文学作品。
《知识分子》:除了经济状况,他说你学习的很大的动力来自于母亲这么辛苦的劳动挣钱。
安金鹏:这个完全不是,学习动力也好,科研也好,跟我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父母完全没有关系。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扯上关系。我中学的时候其实也很贪玩,成绩也不是总那么好,也挺偏科的。文科很差,语文、英语、政治全都很差。数学到高中的时候还可以。平时考试,如果只看数学的话,经常得满分,竞赛成绩也还可以。但是,这种学习的动力是因为兴趣,不是因为一边学,一边想着家里穷,这完全没关系。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数学家,你觉得这么多年,包括中学时候学习,后来做研究,动力是什么?
安金鹏:不同阶段也不完全一样,像中学的时候做竞赛,主要是兴趣。除了兴趣之外,就是如果竞赛考得好,可以不参加高考,能保送,这也是中学的时候学数学竞赛的动力。当然,主要是有兴趣,觉得数学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现在做数学,心思能平静下来。我虽然没做过别的工作,我做别的工作可能也不太适合(我会有一种比较浮躁的感觉)。做数学,想数学问题的过程,我还是挺享受这种感觉,也就是这样,也没有什么总在提醒自己的动力的东西。
《知识分子》:那可以说完全推翻了他文章里写的了。
安金鹏:主要是他这篇文章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基本事实、性格跟我是完全不一样的。
《知识分子》:那么多人传播这篇文章是不是说明其中契合了某种社会心理,你怎么去看待这个现象?
安金鹏:我觉得放在那个时代也可以理解,即使是现在也可以理解,因为他写的确实很感人。它要强调的就是努力成才,回报家人。然后确实是让很多读者有共鸣。不一定是数学哈佛大学博士后读几年,可能是其他的任何事,就是所谓的成功(怎么去获得),比如说,我这个形象完全也可以安到一个体育人的身上。它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刻画了一个努力成才的人,而且这种努力是有很感人的一个动力在里面:父母非常辛苦,一家人相依为命的感觉。我如果跳出来看的话,我觉得是这样。
《知识分子》:那为什么这些中学现在还邀请你去讲,你觉得他们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安金鹏:他们想鼓励自己的学生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文章的主人公克服了那么大的困难,你们的困难没有他大吧,你们可以学习一下那个主人公哈佛大学博士后读几年,北大学霸的荒诞故事:一切都是假的,20年来却感动无数人,他们可能是从这个角度(考虑)。但是,从我自己来说,我不觉得我克服了什么困难。困难肯定是有的,但不是他写的这种。
《知识分子》:你现在是职业的数学家,你周围的同事都是搞研究的,做数学的,你了解到的他们的成长跟文章里写的这种成长是不是有类似的地方?
安金鹏:我觉得至少做数学不是这样,其他行业有可能。做数学不会你怎么努力去“头悬梁,椎刺骨”就行。我觉得做数学的不会有这样的人,不会为了回报自己的家人,因为经济困难才努力。这种成功有可能有,我不否认,但是它可能是其他经济回报更高的行业。
《知识分子》:你觉得做数学是什么样的人才会选择做数学,尤其是成为职业的数学家?
安金鹏:从想数学的过程里面得到一种享受,无论是一个问题能不能做出来硕士,能做出来肯定好,觉得很兴奋;但是,更多的时候做不出来,即使做不出来,我自己也是一种很快乐的经历。如果你把这个过程看成一定要有一个结果,只重视结果,那就不太适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