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10月13日电 据德国有料报道,大学离不开城市北理工和德国德累斯顿,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得益于大学。学生到大学里读书,不光是要学习,也要在城市里生活,未来毕业工作、安家,都可能在读大学所在的城市。所以,选择哪个大学读书,往往和选择大学所在的城市联系起来。那么德国最有名的大学城在哪里?德国的十大“大学城”(Top 10 Uni-Städte in ),公布在“(助学)”网站上。
第10名 美因茨(Mainz)
美茵茨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Pfalz)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于莱茵河畔,正对美茵河注入莱茵河的入口处。城市面积97.76 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
美因茨大学,全称“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以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约翰尼斯·古腾堡的名字为大学命名,是美茵茨市最有名的大学。大学始建于1477年,具有500多年历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拥有150个科系和研究所。
第9名 科隆(Köln)
科隆,是德国第四大城市,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国内陆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如科隆大教堂)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如科隆展会)而闻名。城市405.15 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
科隆共有18所高校,是德国拥有最多高校的三座城市之一(另外两个城市是柏林和慕尼黑)。科隆大学约有4万5000名大学生,经济系享有很高声誉。
第8名 亚琛()
亚琛,德国西部边境的小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个城市,地处德国、荷兰和比利时三国交界处。亚琛的温泉特别著名,从西元1世纪起就是有名的疗养地。亚琛大教堂是德国第一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城市160.83 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
亚琛工业大学(RWTH ),为德国最大的理工大学之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也是欧洲著名的理工大学,同时是TU9、IDEA 、TIME、等一系列学术联合体的成员,目前大学生约有4万人。
第7名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是德国萨克森自由州( )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位于德国的东南方、易北河谷地,离捷克边界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城市328.31 平方公里,人口约53万。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成立于1828年,是德国最大、最古老的理工大学之一,设有126个学科,约有35000名学生。
第6名 波鸿()
波鸿 ,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有著名的德国矿山博物馆、波鸿戏剧院何波鸿天文馆。城市145.4 平方公里,人口约38万。
波鸿鲁尔大学是德国最大的大学之一,建立于1962年,约有学生38000人。
第5名 杜伊斯堡-埃森(-Essen)
杜伊斯堡-埃森是两个城市的名字,均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杜伊斯堡()是杜塞尔多夫行政区里的一个独立市,也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第五大城市。面积232.82 平方公里人口约49万。埃森(Essen)面积210.37 平方公里在职研究生,人口约59万。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简称:Uni DuE)是在2003年由杜伊斯堡大学( ät )和埃森大学(ät Essen)联合组建,约有学生39000人。
第4名 明斯特(Münster)
明斯特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部的城市,是威斯特法伦地区的文化中心,德国的“自行车之都”闻名。面积302.91 平方公里,人口约27万。
明斯特大学上海mba,是德国最大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大学目前拥有7所学院,15个系,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88年建立的教徒学校,约有43790学生。
第3名 汉堡()
汉堡汉萨自由市(Freie und ),简称汉堡,其行政级别等同于一个完整的联邦州,是德国仅次于柏林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欧盟的第七大城市,是著名的港口城市。由于汉堡的城市旗帜的图案是一座城堡的大门,所以汉堡也常常被形容为“通往世界的大门”。城市755 平方公里,人口约180万。
汉堡大学,是一座位于德国汉堡市的大学,1919年建校,是德国最大的大学之一。大学校区位于汉堡-爱斯布图勒,约有学生41000人。
第2名 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全名为美茵河畔法兰克福( am Main),以便与位于德国东部的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an der Oder)区别,它位于德国西部的黑森州()北理工和德国德累斯顿,德国留学:德国最有名的十大“大学城”,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莱茵-美茵国际机场为德国规模最大的商用民航机场。城市248.31平方公里,人口约73万。
法兰克福大学,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大学( -ät am Main),研究型大学,约有学生46000人。
第1名 慕尼黑(München)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慕尼黑啤酒节是慕尼黑最著名的节庆活动,拜仁慕尼黑足球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球队之一。城市310.7平方公里,人口约145万。
城市里的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学府博士后,被称为“慕尼黑双雄”。慕尼黑大学(LMU),1472年成立,全称是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ät München),为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以其雄厚的学术研究实力享誉国际,曾经培养造就过34位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的精英大学之一,约有学生5万人。 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成立于1868年,是德国的一所全球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也是是德国最古老的工业大学之一,德国的精英大学之一,约有学生39000人。
此外,首都柏林和旅游城市海德堡,也都有很著名的大学,却不在名单里。
北理工和德国德累斯顿,北理工招60名中德合作研究生
本报讯 北京理工大学今年将继续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举办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60人。拥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英语基础较好的社会在职人员和应届毕业生均可报名。
据介绍,该项目合作专业“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为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名牌专业。申请者被录取后将按照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习,在通过课程考试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将获得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硕士学位。该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合作学院具体承担教学管理,学生全部学业均在北京理工大学完成,在学期间有机会前往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交流和学习。
本报讯(记者张航)“电风扇,背靠墙,千亩南邮,何处可乘凉。莫说心静自然凉……汗湿裳,床板烫……料得今年夏更长,装空调,杨校长。”近日,江苏南京、湖北武汉等地接连遭遇高温天气,不少大学生呼吁给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在进入夏季后同样面临“桑拿天”的北京,记者了解到,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学校外,城区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宿舍并未安装空调。
记者在海淀区学院路和中关村大街一带高校密集区域探访,发现除北京大学外,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宿舍均未安装空调。由于本科生宿舍多为4人间,甚至6人间,夏天一走进屋就能感受到一阵热浪。男生通常一进屋就脱掉上衣,光起了膀子,一名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说,夏季最热的时候,自己一晚上要起来冲三四次冷水澡,吹着自己购买的小风扇,才能入睡。
据了解,对于高校宿舍是否需安装空调,本市教育部门并未有统一要求,而是由各校自己决定。北京工业大学从2008年至今已经为全校4400多个宿舍分批全部安装了空调;去年夏天,北京大学对本科生宿舍进行改造,安装了空调。记者注意到,空调安装费多由学校承担,但超额的电费由宿舍负担,每百度48.8元。北工大后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博士,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环境,学校为每个宿舍都配备了一台空调。
高校宿舍是否需要空调硕士,记者采访的30余名大学生分成了观点对立的两派,北京邮电大学的小胡同学支持安装空调,“桑拿天太难受,我们需要舒适的环境。”有同学表示,使用一个夏季的空调,电费也就多出200多元,分担到每个人,绝对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也有学生表示空调是“多余品”,北京科技大学的一名本科生说,相比南方,北京夏季高温天气无论是气温还是持续时间,都要好得多,没必要在这方面花钱。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教师告诉记者,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空调、电风扇都没有,“上大学不是来享受的,这点意志品质都没有,以后怎么经受社会上的‘大风大浪’?”J067
本报讯(记者张航)他被誉为“当代李冰”,主持设计或参与指导了密云水库、三门峡水库、三峡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工程;他培养了大批学生,其中很多人已经是两院院士。本月21日,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斗在京逝世,享年101岁。今天上午,近千人前往八宝山殡仪馆送别张光斗。
上午8点半,记者来到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礼堂外已经拉起了悼念横幅,工作人员正在为赶来送别的各界人士佩戴菊花。不少人在悼念本上签字,表达自己的哀思,然后走进礼堂报告厅,三鞠躬告别。
除了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副校长外,张光斗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9点左右,正在京开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集中赶来送别,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张光斗的学生。著名水工结构专家陈厚群院士告诉记者北理工和德国德累斯顿,北理工招60名中德合作研究生,自己1950年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学习,从张光斗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他是我们的楷模,把严谨治学的作风传递给了我们这一代水利工作者。”水道和港口专家梁应辰院士说,得知张光斗先生去世,心里很难过,他是我国水利事业的奠基者,贡献卓著。
水工结构工程专家王光纶从1963年起担任张光斗的助理。他告诉记者,张光斗治学特别严谨,研究人员递交的勘查报告总是再三审读、再三修改,修改的圆珠笔字甚至比原报告的印刷体字还多,他还要求水利工程质量决不能有一丝马虎,“要有站在混凝土注料机下阻止不合格混凝土浇筑的勇气。”
张光斗主持设计了密云水库等工程,并为葛洲坝、三门峡、三峡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三峡工程建设及建成后,除了防洪、发电带来巨大效益外,泥沙淤积等问题在学界也有争议的声音。张光斗是三峡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评价组的组长,王光纶告诉记者,对于三峡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张光斗带领技术专家曾做过仔细研究,最终得出“有利有弊,但可以通过后期努力实现最大限度趋利去弊”的结论。
2003年,张光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三峡设计吸取黄河的经验,145米的水位,汛后水库水位提高到175米,第二年又回到汛前水位上海mba,所以很多泥沙不淤在水库里边。经过大概七八十年以后,冲淤平衡,还能保持发电防洪的效益。而且上游水土保持住了后,泥沙还会减少。
截至记者发稿北理工和德国德累斯顿,还有不少来自清华大学的师生正在排队进入礼堂告别张光斗。一名水利系的女生对记者坦言,自己从未见过张光斗,只是从各种研究资料和教材上得知了这位“泰斗级”的前辈,“不管怎样,先生是我今后从事水利工作要终身学习的榜样。”J067 张玉军 摄 J217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