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博士,规模低于同行两家上市公司 大行科工冲刺港股IPO

”大行科工在招股书中如是表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已经拥有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在国内市场,大行科工招股书列出的行业第二和第三名为“B公司”和“C公司”,这两家公司均已上市,分别成立于1940年和1958年,均位于上海。这两家公司的自行车相关业务营收均大幅高于大行科工同期约3亿元的营收。

继卖钓鱼装备的乐欣户外之后,又有一家户外用品企业冲刺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它就是卖折叠自行车大行科工

这家位于深圳的公司,其创始人韩德玮是83岁的物理博士。近几年,随着户外骑行火热,大行科工的业绩水涨船高,按2023年零售量计算,公司在全球和中国内地的折叠自行车市场排名第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内不乏规模更大、历史更悠久的自行车厂商,例如诞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永久牌、凤凰牌,但这两个品牌以非折叠的大众自行车为主,从而让大行科工有机会在高端折叠自行车的细分赛道后来居上。

记者查询3家企业2023年数据发现,大行科工的毛利率高达30%以上,明显高于另外两家公司。这也说明折叠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在盈利能力上的差距。按照大行科工2024年前三季度产品平均单价约2000元计算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博士,规模低于同行两家上市公司 大行科工冲刺港股IPO,每卖出1辆,毛利就超过600元。

不过,尽管行业景气度高,盈利空间大,但大行科工仍面临细分赛道天花板低的掣肘。折叠自行车这个品类占全球自行车市场的份额不到5%,仅有百亿元级规模。大行科工要做强做大,或许还要做好品类多元化的打算。

拟IPO前已经进行分红

2025年1月20日,折叠自行车厂商大行科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其拟IPO的时机,恰逢户外运动的鼎盛期。骑行、露营、徒步等户外运动近年迎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也助力相关企业业绩增长。

2022年度、2023年度和2024年前三季度,大行科工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3.00亿元、3.52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3140万元、3490万元、4580万元。其中2024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高达58.7%、74.1%。

大行科工创始人韩德玮现年83岁,在踏入折叠自行车行业前,他专注激光研发,1973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1982年,40岁左右的韩德玮跨界自行车领域。招股书称,他的发明将现代第一个商品化的折叠自行车品牌带进市场,被誉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大行科工官网显示,韩德玮跨界创业的契机是受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启发,他希望通过创新工程技术,创造出可持续的城市出行解决方案。

“市场对便利性、市区移动和节省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折叠自行车正是传统自行车行业对这项趋势的回应……部分上班族需要用自行车搭配公交、火车或汽车等其他交通工具,折叠自行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替代方案。”大行科工在招股书中如是表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已经拥有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尽管已经83岁高龄,但韩德玮仍处一线,目前担任大行科工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监督及管理公司总体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及日常营运。创业40年有余的韩德玮博士后,如今还要带领公司冲刺港股IPO。

韩德玮一边是大行科工灵魂人物,一边也在利益上与公司高度绑定。招股书显示,韩德玮在大行科工拥有近九成股权比例,直接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约88.56%,同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持有公司1.60%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

本次拟IPO募资前,大行科工进行了分红。招股书显示,公司2023年和2024年合计支付股息4150万元。这意味着韩德玮作为持股九成的股东,成为最大获益者。一边大额分红,一边筹划上市募资,大行科工这波操作也让市场上出现质疑其IPO合理性的声音。

大众产品销售占比逐降

本次拟IPO,大行科工主打的概念是“折叠自行车老大”。

招股书援引灼识咨询数据显示,以公司2023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及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中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21.1%及5.6%。其中,大行科工2023年在全球卖出15.69万辆,在中国内地卖出14.92万辆。

“10年前我买折叠自行车的时候,市面上品牌、价格方面比较合适的产品(中),基本没什么其他选择。大行科工产品从2000元到10000元都有,品牌知名,销售渠道也广,更换配件也容易,所以大家基本都会选大行科工。”拥有两辆大行牌折叠自行车的户外骑行爱好者洪先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享道。

在国内市场在职研究生,大行科工招股书列出的行业第二和第三名为“B公司”和“C公司”,这两家公司均已上市,分别成立于1940年和1958年,均位于上海。投资者不难猜出具体是指哪家公司。

记者查询发现,在A股市场,旗下分别拥有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的中路股份、上海凤凰,其规模并不低于大行科工。2023年年报显示,中路股份“自行车和童车”的营业收入为7.13亿元,上海凤凰“制造业”的营业收入为16.50亿元。这两家公司的自行车相关业务营收均大幅高于大行科工同期约3亿元的营收。后者之所以能夺得折叠自行车行业第一,主要由于其主打细分品类。

打开3家企业的电商旗舰店,可看到“大行”品牌店铺中售卖的基本都是折叠自行车,最便宜的自行车售价约为800元,大部分处于数千元价位,最贵的可达7000元。“永久”品牌店铺仅有少量折叠自行车,售价为300~500元,主推款式还是普通非折叠自行车。“凤凰”品牌店铺同样是主打普通自行车,少量折叠自行车售价为400~1000元。

大行科工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产品矩阵按建议零售价,可分为每辆5000元或以上的高端价位、2500元到5000元的中端价位、低于2500元的大众市场价位。

数据显示,近几年,大行科工的大众产品销售额占比逐步降低,从2022年度的39%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20%。中端产品销售额占比从50.6%提升到69.7%。平均销售单价(为销售给经销商的平均价格,低于终端的建议零售价)也从1593元提升到1966元,这也说明公司的品牌调性在逐步提高。

总体而言,大行科工的中高端、可折叠定位,让它在自行车行业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大行科工提到,公司这一定位依靠核心技术支撑。公司截至2024年末在中国内地拥有108项有效专利,在美国、欧洲及日本拥有22项有效专利。

细分行业规模掣肘明显

如上文所述,大行科工主打中高端折叠自行车,最新平均售价接近2000元,这也为公司盈利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记者查询发现,大行科工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均在30%以上,其中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为33.5%。这意味着每卖出1辆2000元自行车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博士,公司毛利就超过600元。相比之下,中路股份、上海凤凰2023年自行车相关业务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12.33%、14.72%。

不过,尽管盈利空间可观,但细分行业规模的掣肘是明显的。定位越窄,大众化普及就越难。

2025年2月20日,体育营销咨询机构禹唐体育相关负责人李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道:“对于发烧友级别以及户外运动爱好者而言,可折叠并不会是主要考虑因素,因为折叠自行车不适合高强度运动,运动骑行体验一般。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如果更多应用于生活场景,可折叠自行车的便捷性就会成为突出优点。”他认为,在大众骑行者群体,公路车依然是主流选择,因为它兼具运动和生活的双重属性,使用场景更为广泛。

洪先生则表示:“对于专业参赛、训练、100公里以内的小长途骑行,我会选择专业性更强的公路车。折叠车主要是适合小距离、不追求速度的娱乐、休闲和旅游。”他认为,单一品类难以覆盖所有骑行场景,因此许多骑行爱好者会拥有多辆车,他本人除了折叠车外,还拥有山地车和公路车。

大行科工招股书显示,按零售值计,2023年全球自行车行业的市场规模为3740亿元,其中折叠自行车仅有168亿元,占比仅有4.5%。放在中国市场,2023年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为14亿元,预计2028年为38亿元。这样的国内市场规模,仅等同于A股一个中等规模上市公司的年营收额。

大行科工2023年的营收为3亿元,就能成为全球乃至中国的折叠自行车“销冠”,也从侧面说明细分行业的天花板之低。

大行科工并非没有意识到多元化的重要性上海mba,其在招股书中表示:“我们的产品组合已从折叠自行车发展到其他自行车类型,包括公路自行车、登山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不过,从最新数据来看,折叠自行车仍为大行科工贡献了绝大部分销量。

李晨向记者表示:“在现阶段,骑行产业的发展依然依托于社群文化。因此,对于自行车企业而言,提升品牌力、专业性、创新性是当下的优先事项。个性化、高端化一定是骑行装备的主要发展趋势。在社交平台影响下,年轻、女性自行车爱好者数量激增,进一步推动了骑行运动和文化普及,也就要求自行车品牌要充分考虑市场上的新需求,在产品创新上多下功夫。”

2025年2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就公司产品多元化等问题采访大行科工,向公司发去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每日经济新闻

美国管理技术大学野鸡,弘景光电招股书玩笑开大了:实控人买了个美国“野鸡大学”MBA学历,毛利率和净利率背离行业周期

实控人读了一所”野鸡大学“MBA,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碾压行业龙头和其他厂商,甚至与行业周期完全背离,广东弘景光电招股书中的诸多怪状让人难以置信。

10月8日,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更新上会稿。2023年6月26日,深交所受理弘景光电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迄今弘景光电经历了两轮问询。弘景光电本次计划发行新股不超过 1588.6667 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 25%,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6354.6667 万股。弘景光电拟募集4.87亿元,用于光学学镜头及模组扩产项目,并建设研发中心及补充流动资金。由此计算,弘景光电本次IPO估值约20亿元。

实控人MBA学历来自“野鸡大学”

招股书显示,弘景光电2021年、2022年和2023年营收分别为2.52亿元、4.46亿元、7.73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97.1万元、5056.89万元, 1.16亿元。

弘景光电的控股股东、实控人为赵治平。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赵治平直接持有公司 1339.11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 28.0971%,系公司第一大股东;同时,赵治平通过担任员工持股平台弘云投资、弘宽投资、弘大投资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合计控制 2036.83万股股份的表决权,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 42.7365%。

周东直接持有公司 562.91 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 11.8110%,系公司第二大股东;同时,周东通过担任外 部投资者持股平台弘庆投资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合计控制 680.04 万股股份的表 决权,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 14.2686%。赵治平与周东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

根据招股书,赵治平出生于1969年,他1992年起先后在东莞信泰光学有限公司、江西凤凰光学、舜宇光学担任管理职务,拥有丰富的光学和管理经验。2012年8月,赵治平辞职创业,不过创立公司时,由于担心与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此前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可能会带来法律纠纷,赵治平曾委托员工曾伟代持股份。直到2014年7月,赵治平才与曾伟签订股权转让合同,解除代持安排。

公开信息显示,弘景光电2017年曾上过新三板。新经济IPO注意到,2017年弘景光电曾披露的赵治平的履历与目前的履历存在部分差异。

在此次上市招股书中,赵治平的简历显示其“1969 年 11 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硕士研究生学历”。履历介绍中没有提到赵治平的具体教育背景。

但在2017年的新三板招股书的个人履历中,弘景光电曾披露过赵治平的详细教育背景:1991年中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专业毕业;2008年,清华大学总裁研修班研修结业;2009年10月,获美国西海岸大学MBA学位,研究生学历。

截图来自弘景光电新三板上市文件。

新经济IPO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赵治平的“研究生学历”实际上来自一所野鸡大学。

2015年6月29日,人民网教育频道发布了一篇报道《擦亮眼睛认清国外“野鸡大学”,美国占一半以上》,文中记者整理了205所“野鸡大学”名单,其中就包括“美国西海岸大学”。公开信息显示,west coast 是注册在巴拿马地区的一所由21个国家和地区学校组成的联合机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所所谓的大学被称为“野鸡大学”。

截图来自人民网新闻报道。

新经济查阅西海岸大学官网发现,该机构提供所谓的“在线MBA课程”,只要线上报名缴费并在一年内完成8周的在线学习获得要求的积分后,就可以轻松拿到学位。

不过,西海岸大学官官网称,其3个MBA专业里有两个跟健康卫生管理有关。赵治平作为一家光学镜片领域的资深人士,为何会选择这样一所“野鸡大学”买一个“在线上课”的MBA学历呢?是希望为其简历增添光彩吗?这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2010年前后,亚洲不少国家的企业家、政府官员都曾读过这个西海岸大学的MBA课程,但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这所学校的学历。

西海岸大学官网对其在线MBA课程的介绍。

除了实际控制人买“野鸡大学”学历外,弘景光电内部管理上也存在家族化治理的弊端。招股书显示,赵治平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他的兄弟担任公司副总,赵治平配偶何美莲的妹妹和弟弟何运秋、何运活也在弘景光电任职。不仅实控人的亲属共同在公司内部参与管理,弘景光电还存在大量骨干员工及其亲属/家属在一起工作的怪现象。弘景光电旗下有4个员工持股平台, 除了弘大投资2020年新设立外,其余几家合伙企业均为2015年设立。其中,弘云投资41个合伙人;弘宽投资23个合伙人;弘庆投资9个合伙人,剔除重复合伙人后合计约70名自然人。根据弘景光电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时披露信息,弘云投资、弘宽投资以及弘庆投资曾存在大量的亲属/家属关系共同在上述员工平台持股的情况。在此次上市时,上述有兄弟姐妹或夫妻等亲密关系的持股自然人大多仍在,仅个别人退出。

截图来自弘景光电2017年上市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弘景光电在招股书及回复函中并未披露上述员工亲属/家属共同持股情形。从A股过往IPO案例看,实际控制人或股东的家属在IPO企业任职的情况较为常见,但大量员工亲属及家属共同出现在员工持股平台的情况非常罕见。通常来说,能获得股权激励的都是公司骨干员工,而一家IPO公司股权激励成员中存在大量亲属/家属关系,要么说明这家公司在人力资源招聘上存在严重的裙带关系,不透明不公平;要么说明这些股权有代持嫌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这家IPO公司的治理存在较为严重的弊端。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与行业周期不符

招股书显示,2022年6月-7月,德赛西威与勤合创投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了弘景光电。其中,德赛西威持有弘景光电270万股,占公司发行前总股本的比例为 5.6651%,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4.2488%。勤合创投持有弘景光电180万股股份,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2.8326%。

2022年德赛西威年度报告显示上海mba,其对弘景光电的初始投资余额为5174.4万元,截至2022年末,投资余额为5429.974万元,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为205.42万元。按持股比例计算,弘景光电2022年7月-12月的净利润约3626万元。

德赛西威在2022年底披露文件中称,弘景光电截至2022年9月的营收为2.9亿元,净利润为3032万元。

不过,弘景光电在招股书中披露的2022年营收为4.46亿元,净利润为5645万元,这意味着2022年四季度弘景光电营收为1.56亿元,净利润高达2613万元。2022年前三个季度,弘景光电净利润率为10.46%;但2022年四季度,其净利润率飙升至16.75%。

2023年6月,弘景光电提交招股书,德赛西威2023年半年报披露了其对弘景光电的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后的损益情况。披露显示,2023年上半年,德赛西威对弘景光电的投资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约276万元,按德赛西威持有后者股份5.6651%计算,弘景光电202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应为4872万元。不过,弘景光电在招股书中披露的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657.71万元,与前述数据存在215万元差额。

新经济IPO注意到,2023年年报开始,德赛西威不再披露对对弘景光电投资的具体损益情况。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博士后,弘景光电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走势异常,与光学镜头行业的主流厂商逆向而行。

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弘景光电净利润率分别为6%、6%、12.64%、13.42%;2023年净利润率为15.06%;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5.22%。

净利润率方面,舜宇光学科技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0.6%、13%、13%、7.5%、3.6%、5.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后,光学镜头行业步入下行周期,舜宇光学的净利率出现明显转折。

另外一家业务与弘景光电近似的光学镜头厂商宇瞳光学(创业板上市公司)2019年-2024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8.37%、8.63%、11.78%、8.18%、2.2%、7.76%。与舜宇光学一样,宇瞳光学的净利润率同样呈现出比较清晰的周期上行和下行曲线。

将上述三家光学镜头厂商的净利润率曲线呈现出来(如下图),就可以发现, 2021年之后,光学镜头龙头和二线厂商同时步入下行周期,但弘景光电却逆行业周期而行,净利润率一路走高,非常扎眼。

试问,弘景光电是靠什么摆脱行业下行周期影响的呢?以至于能够在行业空头舜宇光学盈利跌入低谷的时候,独自创下了今年高利润率高点?弘景光电的创始人有什么独门武器吗?

弘景光电的毛利率同样存在诸多疑点。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4年上半年,弘景光电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26.40%、26.98%、30.52%和 30.75%,这个数字再次打败全球光学头部厂商、弘景光电实控人的老东家舜宇光学科技。

舜宇光学2024年半年报显示,其毛利率为17.2%,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3个百分点;2022年和2023年,舜宇光学的毛利率分别为19.9%和14.5%,远远低于弘景光电的毛利率水平。

弘景光电超高的毛利率是如何实现的呢?根据招股书,弘景光电的毛利主要源自新兴消费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两者营收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81%,其中新兴消费光学镜头毛利高达50.31%,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该产品毛利率从22.77%不断升高。

弘景光电高毛利的新兴消费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全景/运动相机等,其中,智能家居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应用于家用智能视觉产品, 包括家用监控、可视门铃、 可视智能音箱等;全景/运动相机光学镜头及 摄像模组应用于户外运动、航拍及直播等场景。

从收入看,新兴消费光学镜头收入2020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5393万元、4805万元、10323万元和8988万元;按50%的毛利率计算,2023年上半年为弘景光电贡献毛利约4500万元。

新兴消费摄像模组营收增长同样迅猛,从2020年的3318万元增加至2022年的1.5亿元,2023年上半年则进一步增至1.84亿元。按20%的毛利率计算,该产品为其贡献大约3600万元毛利。

弘景光电在招股书对其新兴消费光学镜头的高毛利率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报告期内,新兴消费光学镜头毛利主要来自智能家居光学镜头,毛利占比从 2021年度的 70.90%提 升至 2024 年 1-6 月的 99.44%,主要系与 Ring、Blink 合作的新产品实现量产,收入增速高于全景/运动相机光学镜头和其他新兴消费光学镜头,使得毛利和毛利占比增加”。

弘景光电称,其智能家居光学镜头主要外销客户为 、群光电子、工业富联和歌尔股份等 EMS 厂商,境内客户主要为协创数据、华勤技术等 ODM 和 EMS 厂商。报告期内,公司智能家居光学镜头毛利率分别为 18.72%、33.02%、49.75% 和 50.33%,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系随着公司与终端品牌商 Ring、Blink 合作项目的新产品不断量产,其通过 EMS 厂商向公司采购的智能家居光学镜头大规模出货。

给ODM和 EMS 厂商供货都能实现50%的毛利,这不得不让拥有直销客户的舜宇光学等龙头厂商羡慕。实际上,海外智能家居光学镜头领域门槛不高,竞争激烈美国管理技术大学野鸡,即便是直销客户,也很难做到50%的高毛利,更不要说二线供货商。大部分辛辛苦苦开拓海外智能家居镜头市场的光学镜头厂商,只能实现10%左右的毛利。以宇瞳光学()为例,2023年上半年,其安防类镜头、智能家居镜头、车载镜头、应用光学、与机器视觉产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6.28/1.13/0.89/0.17/0.16 亿元 , 毛利率分别为 20.16%/12.16%/26.23%/23.74%/ 37.50%。

2024年上半年,宇瞳光学安防类、智能家居、车载类、汽车产品业务分别实现营收7.78/1.19/1.19/0.9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1.21%/14.52%/25.88%/21.89%。

这意味着,过去两年,宇瞳光学的智能家居光学镜头的毛利率只有12%-14%,仅为弘景光电同类产品的1/4?同样为二线厂商,为何毛利率差距如此悬殊?

首要原因是,弘景光电销售端对第一大客户影石创新存在重大依赖。2022年,来自影石创新的收入占弘景光电收入的32%,2023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提升至52.96%。这种依赖关系虽然短期刺激了弘景光电的营收增长,但也为其带来较大风险。一旦影石创新海外业务衰退,或者经营不佳,弘景光电的业绩将受到巨大冲击。

2020年10月,影石创新在科创板招股书中披露了主要供应商情况,其中包括弘景光电。影石创新在回复函中称,公司智能影像设备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产品、零部件设计、生产设计以及算法、软件开发环节,而非零部件和相机的组装生产环节。在镜头模组采购方面,主要由公司根据产品定位和拍摄标准设计镜头参数,由江西联创、弘景光电等光学镜头制造商根据该等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镜头模组的生产制造环节并非公司产品的核心技术环节。

影石创新称,国内光学镜头制造行业发展较成熟美国管理技术大学野鸡,弘景光电招股书玩笑开大了:实控人买了个美国“野鸡大学”MBA学历,毛利率和净利率背离行业周期,市场上有较多优秀的光学镜头制造商,可满足公司对镜头模组的采购需求。公司对江西联创、弘景光电不存在技术依赖。

另一个原因是,弘景光电向关联股东德赛西威以及华勤技术销售高毛利的光学产品。报告期内,弘景光电与德赛西威的交易金额分别为 0.00万元、14.90万元、220.82 万元和 383.23 万元。2023年上半年,弘景光电向华勤技术销售智能家居光学镜头2301万元,较2022年大幅增长博士,且该部分产品销售毛利率高达48%,非常惊人。弘景光电与德赛西威以及华勤技术的关联交易,尤其是与华勤技术之间高毛利的交易,是否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是否存在利益交换或利益输送?这些恐怕都需要好好解释。

本文为新经济IPO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风险提示:

本文内容均依据公开市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招股材料、上市公司财报、工商信息等)撰写,我方追求基于公开信息基础上对资本背后真相的探索,力求做到观点客观公允,但本文信息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承担由任何个人或组织擅自使用该内容引发的任何损失责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2214.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3月 4日
下一篇 2025年 3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