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超个人心理学
(ID:-psy)
在黑暗中等待
黑暗中有希望
面对疫情
谁来支持待在家中的大众?
那天在督导中有个学生发来了一个 12 秒的视频,问我该怎么办?
那个视频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有个中老年妇女的声音(没看到人)对着对面的许多大楼喊话:
“对面的,窗户打开吵会子架吧,要疯了……有没得人喏!”
声音听起来很是绝望。是的,太安静了,静的让人内心发慌。
疫情产生的恐慌,大家都看得到,听得到,也有机会帮助得到,但被要求待在家中人的恐慌,孤寂与无聊所产生的零零种种的感受,却很难得受到重视。
我感谢这位女士,她提醒了我。这几天的注意力都聚焦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及其家属,而较少注意到普罗大众。
由于有疫情的关系,大家必须停止往外跑的脚步,被动的待在家中。
刚开始,面对这么一大段的时间,以及向往很久的空间,终于有个理由不必“社交”,不必戴面具去“应付”他人,很是开心。此时,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必想着去上班,去打卡,真是美呀!
一开始,在朋友圈中看到许多人晒出与家人共处的美好甜蜜;为孩子读绘本的幸福;自己静心打坐的平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无聊到开窗户吵架,居家隔离如何摆脱憋闷和寂寞?,疫情虽然受到控制,但此起彼落不知来源与病毒正确与否的信息与视频,人们开始心急浮躁,不知所以。
逐渐的,在不确定的博士后,不安定的感受中,人们要面对的是“自己”。
有些社群成为“扯淡吵架”“谩骂指责”的发泄所在;原来期盼的时间及空间在没有结束盼头的情况下,内心出现了空虚的黑洞。
在没有封城的地方,由于疫情成为第一级的大事件处理,人们更是不确定:
在一块聊天本是开心的家人,话说完了,笑容也僵硬了。然后又开始担心疫情会不会严重的传到自家的城市。
无所事事又没有和外界做有意义的互动下,人们是会混乱的,恐惧的,不安的硕士,以及胡思乱想的。这种氛围会让人抑郁、生气、崩溃,甚至诱发争吵作乱,打架等行为。
所以,指责、谩骂的文字也满天飞。愤怒、哀伤、难过的情绪也弥漫着。其实,现在最能增加病毒感染的,就是这些负面的能量。
同时,这两天我看到很多群在转发各自在家的活动视频,有顶着水桶披着被单子舞狮的;有将家里每个区块当成景点来介绍的(称洗澡喷头为新型瀑布,还给了个很有意思的名字);也有介绍在家中堆乐高的;也有介绍做菜,做点心的;还有发励志视频的。也有很多对武汉支持打气的鼓舞人的文章。
看了这些视频及文章,我也受到支持,温暖之情油然升起。希望又一股股的充满着内心。
1. 人们天生的需要就是“利他”
——这样他可以得到自尊、自信及成就感。
2. 人们天生的需要就是“与他人连接”
——这样他就会有认同感及归属感。
3. 人们天生的需要就是“有目标”
——这样他的心就会踏实下来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有安定感。
4. 人们天生的需要就是“有规律”
——这样他的内心就会有次序感,知道如何自处。
利他与连接,是达到有目标及有归属及自我认同的最好的方式。如果每天都做了利他行为与外界连接的安排,内心的规律感就自然形成。
我在这里要邀请所有的人,开始向外连接,连接本身就是利他行为,并且让它成为每日必要做的事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社会环境的是“不安、恐慌”的,这些所产生的氛围是“冷”“硬”“沉重”、“焦躁”,与“隔离”。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每个人成为那像星星一样的小火苗,让周围燃烧及照亮起来,并且充满温暖,带来希望。
在朋友及同事之间,近日开始打电话,视频及微信语音,原本很心塞的我,觉得不再那么难受与担心;朋友们也表示这种支持很及时,内心也逐渐稳定。因此,我在这里
建议成立“星星之火支持群”。
1. 每人每天定个目标,给至少 5 个人打个电话,互相问候上海mba,沟通一下现况,支持彼此的情绪。这种支持不需要有专门的训练,不需要太深入,只要能够发挥连接的效果就行。
2. 每个人可以组成有特殊目标的小群(大约 5-6 人):
读书群–共同读一本书,交换心得。
烹饪群–透过视频在自家做菜,并分享做菜的心得。
助人技术群–练习将所学的拿出来练练。
儿童故事群–由大人带头给孩子们讲故事。
青少年支持群–由青少年自行组织或是有能力者来组织带领。
其他任何群。
当然,我的思想还是比较窄,需要更多的人来集思广益。重点是:
大家手联手,心连心,一起在黑暗中前进,在黑暗中体验到希望。祝福大家!!!
– The End –
简介:
张宝蕊,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系中国区主任、硕博生导师,中国人本超个人心理研究中心创始人。
点个“在看”,一起做些不一样的事情吧
美国索菲亚大学如何,美国知名学校心理学家直播问答:如何养育积极乐观的孩子丨周六
如何养育积极乐观的孩子
美国知名学校心理学家
直播问答
同样是面对挫折,为什么有的孩子渐渐萎靡抑郁,有的却能越挫越勇?
面对逃不掉的学习压力,一定要学会的人际交往,比赛和活动中的成功与挫折,甚至家庭的小矛盾……想让孩子拥有更强的抗挫力,在逆境中找到掌控力,坚毅前行,也许养成一种“清醒的乐观”的心理素养很重要——积极心理学中的“习得性乐观”:
最近,博雅推送心理学博士、硅谷校区心理学专家、美国索菲亚大学积极心理学讲师谢刚老师的美国索菲亚大学如何,后台收到很多亲友留言:
我家孩子经常说“压力很大”,有什么方法帮助孩子吗?
我家孩子好像是“社恐”在职研究生博士后,朋友少,也很少参加活动,怎样鼓励她更积极开朗些?
……
此外,上周谢刚老师在博雅读书会领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对书中精华内容的干货讲解获得家长的好评博士,家长结合自己的实践还有一些疑问,比如:
觉得孩子和自己都是悲观解释的风格美国索菲亚大学如何,美国知名学校心理学家直播问答:如何养育积极乐观的孩子丨周六,对父母的话基本都是“随便, 还行,不要”, 这些拒绝或者敷衍的话, 就算意识到自己有问题也不想改变,特别是不想因为父母建议而去改变。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参与到这个改变之旅呢?
现在,谢刚老师终于抽出时间,来回应你的疑惑啦~7月10日(本周六)晚上20:00,谢刚老师在博雅小学堂直播,2小时里为你解答养育积极乐观孩子路上的困惑,有疑惑的家长可以在文末留言哦~
讲座时间
7月10日(本周六)20:00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5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