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第十届“暑期社会科学方法班”正式开班。本届方法班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两个方向,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分别组织了为期六天课程。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的具体课程汇集18位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共同授课,主要涉及因果推断的基础和前沿7讲,文本分析从词典法到大语言模型4讲,为了“让方法落地”,还邀请专家分享论文选题、数据发掘、理论提升、论文投稿的经验,以亲身经历示范高水平研究的生产过程。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的50位线下同学和150位线上同学参加了课程学习。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蒋俊彦老师带来暑期社会科学方法班的第一节课“跨国比较研究与社会科学理论”。蒋俊彦老师首先探讨了社会科学是否是科学,继而提出了社会科学的几个功能:标准与认同的生产工具、欣赏简约与论述的艺术品、对某些群体感受的系统回应的消费品,并指明社会科学的研究很多时候是在讲一个寓言。在跨国比较研究的背景下,蒋俊彦老师介绍了社会科学功能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如何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放在世界视野中,以及中国的特殊性问题,鼓励大家开展跨国研究。蒋俊彦老师还为跨国研究提供了许多实用建议,包括怎样开始一项跨国研究,如何获得跨国数据,以及跨国研究的几个注意事项。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季程远老师详细介绍了“因果推断的方法与案例”。季程远老师开宗明义,强调因果推断的目的在于科学地确认变量间的因果联系,并指出,混淆变量给因果关系的识别带来困难。接着,季程远老师相继介绍了潜在结果模型、随机对照实验、内生性问题、观察性研究中的准实验研究,为学员们展示了学者为解决上述困难、在不同情形下使用的不同方法。季程远老师环环相扣的推导让学员们得以对因果推断的各个方法有了深入的认知。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徐轶青老师从“什么是好的观察性研究”这一问题切入,通过两节课的时间详细为方法班学员介绍了“基于可观测变量选择”( on ,SOO)的非实验数据因果推断方法。在第一讲中,徐轶青老师介绍了SOO在因果推断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明确了识别与估计的区别,强调了“非混杂性”()和“共同区间”()两个重要识别假定的意义,并通过4篇经典研究回顾了近40年来非实验数据因果推断方法的发展演进,以及其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uido 最新的研究论文。在第二讲中,徐轶青老师介绍了SOO背景下观察性研究的估计方法,主要讲解了“匹配”和“回归”两种基本工具,并结合具体实例为大家展示了研究设计何以落地。通过两次课程的讲解,徐轶青老师希望学员们通过仔细审视干预分配机制、认真检查共同区间假设、尝试采取多种验证方法等途径完善非实验数据的因果推断设计,为大家进一步开展“好的观察性研究”打开了通往方法前沿的大门,打下了开展扎实研究的基础。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王宇老师主讲了“大语言模型在政治科学的应用”,带领学员们探索计算社会科学的最新进展。讲座伊始,王宇老师概述了大规模语言模型在政治科学研究中的发展历程。接着,他重点阐述了大规模语言模型的几种应用:、-、 (zero-shot , few-shot ),并推荐了与各应用相关的前沿论文,鼓励学员们深入研读。王宇老师还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使大家对大语言模型的强大功能有了深刻体会。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徐简老师带来了主题为“司法政治研究中的测量与推断”的课程,他首先介绍了司法政治这一正在快速发展的政治学领域与传统的实证法学的区别,之后徐简老师介绍了法院作为一个政治机构,如何突破传统的规范性角色,作为政治系统中的实际行为体,在不同的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环境中的互动及其策略。随后,他分享了司法政治领域的杰出研究成果,揭示了该领域的前沿动态。最后,徐简老师还为有兴趣关注司法政治的老师与同学们提供了当前司法政治研究中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源。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孟天广老师主讲了“自动文本分析”课程上海mba,他从文本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历史传统出发,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介绍了文本分析的定义与目标、方法与路径、功能与挑战等基本内容。孟天广老师结合丰富多样的研究实例——例如测量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极化、分析美国国会记录中的党派叙事、展现新闻联播中的地域关注等——讲授了分词与停词、信息(实体)抽取、词频统计、词云分析、文本表示模型等文本数据分析的基本应用,帮助学员勾勒出了一幅文本分析方法的基本图景,为后续的文本分析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胡悦老师在回顾孟老师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再往前一步,讲解了文本分析中如何突破词基限制,找回有用信息,并从三个层级进行分析。他从词汇层级、概念层级和语义层级出发,介绍了文本分析的技术。在词汇层级,文本分析主要介绍了,即从关键词定位攫取信息的技术。在概念层级,主要介绍了主题模型,如何纳入研究意图,并介绍了主题模型的具体步骤。在语义层级主要介绍了Word 方法,来分析词汇之间的语义关联,并介绍了具体的论文范例。在座的同学对于文本分析的技术与局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于泽洋老师主讲了“随机化检验:基础理论和前沿进展”。课程伊始,于泽洋老师深度介绍了潜在结果( )和假设检验这两个因果推断的基本概念,为学员们的后续理解打下良好基础。之后,于泽洋老师介绍了随机化检验中的零假设:费雪假设(’s sharp null )。于泽洋老师对该假设的具体内容,以及在该前提下如何进行假设检验,进行了细致的数学推导。于泽洋老师生动的讲解与清晰的板书,为学员们解开了随机化检验的神秘面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刘诗尧老师以“随机试验的样本量及预调查的作(无)用”为主题,用数学推导引发学员们思考。刘诗尧老师首先指出,进行随机试验应减少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即,应提高统计功效( power)。之后,刘诗尧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数学推导,得出了用样本量表达统计功效的函数。最后在职研究生,刘诗尧老师分享了他最新研究成果,指出用预调查方法确定样本量的做法难以奏效。刘诗尧老师循循善诱,用简单的数学推导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让学员们深刻领会了确定样本量的思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珣老师主讲了“动态同侪效应:纵向社会网络数据和贝叶斯多因子时空模型”课程,为方法班学员介绍了其与合作者开发的前沿计量方法。庞珣老师从全球化时空中的复杂扩散机制和社会网络效应中的互为因果难题切入,深入浅出地向方法班同学展示了其开发的模型如何扩展了时空计量模型的传统设定,并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侪效应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自我选择进行了更严格的区分。随后,庞珣老师运用“国际移民网络是否扩散了恐怖主义袭击风险”以及“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全球扩散”两个具体研究实例化繁为简,向同学们展示了贝叶斯多因子时空模型的研究应用,极大地拓宽了方法班学员对于前沿计量方法的学习。
哈佛大学政府系助理教授刘乃嘉老师的授课主题是“非实验因果推断里的缺失数据”。首先刘乃嘉老师以丰富的实例展示了缺失数据问题是一个政治学和社会科学重视不足的问题,接着通过实例介绍了缺失数据的三种假定类型:MCAR(完全随机缺失)、MAR(条件性随机缺失),与MNAR(非随机缺失),以及当前研究中对数据缺失的应对方案,同时指明不同的应对方案将对实证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接下来的部分,刘乃嘉老师将缺失值问题置于观察性研究与潜在结果模型中,比较深入地介绍了缺失值对于因果关系估计的影响,然后介绍了刘乃嘉老师及其合作者开发的two step 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刘乃嘉老师的授课由简入深,强调了缺失值问题应对的意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硕老师带来了“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研究”为主题的报告。陈硕老师首先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了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历程。接着,陈老师详细介绍了几个趣味性很强的研究,是如何受益于跨学科,而启发新思路、升华研究层次和拓宽研究选题,例如和亲与承诺问题、复仇与国家能力问题、中国名画与产权流动问题等,这些都表明跨学科的理论或数据进行拼接将产生很好的研究。之后,陈硕老师又讨论了跨学科研究需要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回归学科的理论、回归学科的方法。最后,陈硕老师分享了相关的数据搭建工作和跨学科研究范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付舒老师主讲了“量化文本分析与因果推断”,为学员们展示了文本分析如何应用于因果推断。首先,付舒老师介绍了文本分析中的基本概念,为学员们展示了文本分析的前期处理(pre-)是如何进行的。之后,付舒老师结合实例,介绍了文本分析在政治学的常用方法,第一种方法为探索,研究者可以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文本主题,第二种方法为测量,研究者可以通过文本分析对文本打分。最后,付舒老师指出,在因果推断中,文本可以作为干预变量,也可以作为结果变量,从而搭建了文本分析与因果推断的桥梁。付舒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让学员们切身感受了文本分析的具体应用。
经过多天因果推断和文本分析方法的学习,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罗兆天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问责与选拔:博弈论与美国选举政治的逻辑谬误”课程,将形式模型( )方法引入了本次方法班的课堂。罗兆天老师从“联邦党人”关于选举之基本功能——问责与选拔——的认识切入,循循善诱地带领同学们学习博弈模型的设定,推导博弈模型的均衡,延伸博弈模型的应用。罗兆天老师的授课不仅帮助方法班学员掌握了形式模型方法的分析路径与研究应用,而且通过聚焦问责与选拔的研究实例,进一步帮助大家了解了美国选举政治的逻辑谬误与制度缺陷,认识了政治学研究方法中的“模型之美”。
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刘含章老师以自己发表在 的论文为例新加坡国立大学计量经济学,带来了“论文的台前幕后”第一课,整个分享包括文章内容和撰写过程两个部分,刘含章老师的论文主要关注不平等与政治稳定命题,通过差分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等,基于CGSS调查数据,证明了中国公务员考试制度有利于受教育且低于35岁的公众向上流动感知的提高和再分配需求的下降。在论文的幕后部分,刘含章老师首先提出存在 、data 和story 三种类型的研究,并详细介绍了论文故事的缘起和之后经历的漫长历程,为同学们提出一些实际建议,在座的听众受益匪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席天扬老师分享了“研究论文中的理论叙事”。讲座开始,席天扬老师指出,现有的研究中国的英文论文经常受困于“一般理论意义”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研究者更为关注论文中的理论叙事。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量经济学硕士,回顾|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第十届“暑期社会科学方法班”——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席天扬老师详细介绍了理论的概念,并剖析了西方主流政治学的理论特点。此外,席天扬老师结合其他学者与自身的研究,为大家展示了何为有影响力的中国理论叙事,讲述了他根据实证结果拔高文章理论层次,最终发表于《公共管理学报》和 of ,化腐朽为神奇的经验。席天扬老师理论积淀深厚,学员们收获颇丰。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雷镇环老师带来了本次方法班的收官之作,在“论文的台前幕后”第三节课中,雷镇环老师以自己发表在 上的论文为例,展现了在多元学术审美下,如何转变论文的理论建构与主题叙事,应对论文发表的市场偏好的经验。之后雷镇环老师详细回顾了这篇论文的投稿过程,从完成到修改再到见刊的历程,展现了学术生涯的酸甜苦辣,让在场的老师们也深有共鸣。老师们分享了对于论文发表的经验,在座的同学们深受启发,真诚地交流了自己作为初学者对于学术道路的困惑。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历史,新加坡国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位列亚洲第一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历史,新加坡国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全球第十一。新加坡现代大学制度于二十世纪起步,短短几十年间新加坡国立大学已卓然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保持“咖位”并持续跃升。究其根源,这与其对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视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优化密切相关。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架构内容解析
(一)背景保障:宏观愿景统筹与微观标准规制的目标体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战略目标引领上始终坚持宏观愿景与微观标准相结合。宏观愿景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其2022年年报中重申了学校新愿景、新使命与价值观,即成为全球大学的引领者,致力于改变未来。要实现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激励与改变,同时,提倡创新、坚韧、卓越、尊重以及诚信的价值观。微观标准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育教学进行了科学合理且完备的规制。大学要求对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要实现基础广泛、灵活且跨学科的学习,要为学生提供至少包含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不受限的选修课()三种类型的课程。
(二)制度保障:多边协作、多方治理的顶层管理制度设计
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方面,大学内部组建了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参议院组成的多边领导协作与监督的基本架构。董事会设计与规划大学的愿景和重大决策,校长和教务长负责安排大学各方面的具体管理事宜并保持运作上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大学参议院()是大学的教学与研究管理机构,把控教学、学术研究和学业考试与评价的总体方向,在学术事务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与发言权。
(三)过程保障:集课程、教学与研究“三位一体”的严格审查与监管
新加坡国立大学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发展学校事业的中心地位,将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分层次、按类别的课程质量审查、注重教学质量改进与提升以及建立在学术诚信与伦理之上的学术研究质量监管体系。
(四)投入保障:完备的教学服务与研究支持以及生师资源管理优化
在教学服务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为教学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学习资源、技术设施以及行政管理等多种类型的有力支持。在科研支持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给予了科研人员大量的研究物资及科研经费支持。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间,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经费超过37.4亿新元博士后,相比于上一个五年(2010-2014年)增加了32%。在生师资源管理上,一方面十分重视生源输入质量以及学生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在教职工管理上刚柔相济,尤为重视教职工在任用与晋升过程中的资格审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历史,积极探索并创新教职工管理方案。
(五)结果保障:注重教学质量反馈与评估,促进师生协同发展
在教学质量反馈信息的获取上,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反馈的途径比较多元化,一是学生的反馈意见,二是同行评议,三是录像记录讲演,四是雇主和大学生的反馈意见,五是部门协商委员会的审查。此外,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已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相关社会问题,学校也进行积极评估与检测。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特色
(一)理念与举措合一,质量文化嵌入教育质量保障
对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来说,确保和提高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一就是大学的相关章程及法律法规,规定了办学宗旨与发展目标,表明了学校的制度、体制与机制;其二就是大学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在培养目标、学习过程以及结果方面都规定得十分明晰在职研究生,对管理人员、教师聘选以及晋升等提出了严格的规定,使得全体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都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
(二)教学与科研、评估与改进并行,全面提高质量水准
一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尤其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在教学方面,如针对教师的晋升标准和通道,学校专门设置教学学院、教与学发展中心以及教学技术中心(),大力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在学术与科研质量方面,注重与倡导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注重学术研究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并在监控中持续改进。一是开拓多种反馈渠道,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二是邀请国际或外部专业团体参与评价,以外部标准作为参考确保了国际标准,同时也有利于确定课程内容的质量。
(三)外引与内培并重,进一步提升质量内生驱动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授予各种奖项以表彰在教育、研究或服务方面始终如一的出色表现以及在各领域树立新标杆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是为“内培”;同时吸纳和支持全球有抱负的学术人才,是为“外引”。从教师到学生,从学者到后勤,新加坡国立大学关注每一位大学内部利益攸关者的专业发展。
三、启示
(一)坚持“以生为本”和“产出导向”理念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坚持“以生为本”和“产出导向”的理念,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服务调查与指南、教师满意度调查以及从学生视角出发的课程评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的高质量产出与结果。
(二)追求质量文化观,实现内涵式发展
对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来说,其卓越质量文化观在无形中渗到了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服务支持的各个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卓越的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卓越的教学、科研与组织管理要求。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对学生学习以及教师选聘晋升等方面充满人文关怀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质量文化精神的深刻体现。
(三)多元主体联动协同上海mba,形成质量保障整体合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搭建了由高级领导层、教授组成的参议院、董事会等相互协作与监督的行政管理架构,加强对于生源的优质选拔与保障和对于教师的招募与晋升激励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学教学、学术研究以及整体事务运作的高效性,共同促进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保障各环节,实现目标、组织、人员、评价、服务全覆盖
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基于事实的教育教学与研究服务支持、生师绩效目标的监控与反馈等环节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一个循环上升的闭环质量保障结构。
(摘编自《高教探索》2023年第3期作者:常甜周雨晴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