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他们从懵懂走向坚定,从理想通往未来。他们已是复旦星空里闪耀的星星,胸怀远大理想、矢志艰苦奋斗、锤炼过硬本领、心系祖国人民,践行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复旦大学“毕业生之星”——来自法学院的陈大慈同学。
“
我立志做复旦校园的斜杠青年,学术、实习、学工、点亮星火;我奋发当中华民族的有为后生,科研、创业、实践、志在神州!与1000多个复旦好友相处的1000多个日夜里,感谢太多太多的复旦人在这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我愿意成为会发光的人复旦大学香港学生,是因为不愿意错过如此耀眼的你们!我是陈大慈,我爱,所以我在。
”
陈大慈 法学院
陈大慈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等方面均追求卓越,成绩斐然;她待人真诚,坚持保有为集体奉献的一腔热忱。作为一名台湾学生,她积极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热衷于各类社会实践、支教公益活动;作为副班长,运营班级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班级凝心聚力的沟通平台,广获好评。
陈大慈生活照
博观约取,厚积法源
在本科学习阶段,陈大慈就开始投身学术研究。2018年秋季,在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望道项目”的支持与法学院教授陈梁的指导下,她开展了《海事纠纷委托仲裁调解工作机制运行情况的调研》课题的研究,走访上海海事法院、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等多家机构,形成超过10万字的调查访谈报告。研究期间,她与导师曾经受邀参加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组织的多项会议,并与专家对话。2019年春季,通过“望道项目”中期答辩后,陈大慈通过学校教务处选拔前往北京大学进行两岸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项目的学术交流。2019年暑期,她完成了课题研究《中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应用》,受到导师、法学院教授张潇剑的肯定。
此外,在院长的推荐下,陈大慈还跟随香港大学助理教授乔仕彤开展了长期的课题研究和田野调查复旦大学香港学生,毕业生之星丨陈大慈:怀赤子之心的复旦“斜杠青年”,跨越海峡追寻别样精彩,参与了课题《中国小产权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共同演进》的实证研究,并于2018年下半年深度调研上海社区,形成超过10万字的调查分析报告。她还以此成果参加了“改革开放40年・上海法学法律人见证的改革发展”主题演讲。
2017年10月起至今,她担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褚荣伟的研究助理,开展中国市场营销学术前沿研究,设计学生实践。陈大慈还是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观察中国(OBCN)项目总负责人,该项目已在复旦开展五期,吸引超过300名学生参与调研60个中国城市,并与尼尔森、蚂蚁金服、MSC咨询、我的打工网、木兰图创新咨询、小零科技等单位深度合作,发表研究白皮书。
陈大慈参加沪港商事调解研讨会(右一)
适才广所,泛舟诣海
在实习与实践中,陈大慈致力于参与全球治理,挑战自主创业。2019年秋季,她申请并通过了由亚太经合组织设立的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APMEN)的实习,在五个月的工作中,她总是热情澎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彰显中国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志向。因在实习期间表现优异,她获评复旦大学“荣昶学者”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度荣昶高级学者。在2019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共同主办的“2019南南人权论坛”上海参访活动中,她通过学院教师的推荐,担任接待参访团组第四组组长,圆满完成了活动组织、要客陪同、外宾接待等各项工作。未来,陈大慈志向于尽己之力在本职工作之余做出更多贡献,为全球治理注入复旦青年的力量。
此外,陈大慈还带领团队参加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2018、2019年复旦大学“泛海杯”创业大赛,2019年参赛的两个项目分获复旦一等奖(仅2个本科生团队获奖)、三等奖,2018年的参赛项目获复旦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奖,并获得了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泛海创业基金支持。她坦言,求学期间创新创业经历带给她了更广的视野与更强的民族认同感。
陈大慈参加“互联网+”比赛答辩(左一)
同心院校,以道会友
在复旦校园中,陈大慈一直在探索大学生活的无边界精彩。
在一次竞职演说中,她曾说过,“我希望让大家相信博士后,我们戮力同心,可以建成复旦大学能留住人、能激发人、很酷很暖的学生组织。”四年间,她担任了复旦大学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副主席、复旦大学学生会社团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权益工作委员会等多部门部长。她做到了,她热爱自己为之奉献的每一个岗位博士在职研究生,她喜欢因此而相遇并共同努力的每一个人。
她活跃在校内外的大型辩论讲台上,曾代表复旦大学参加三次国际级比赛,五次国家级比赛与四次上海市级比赛,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型辩论赛事奖项与最佳辩手称号。此外,她还多次担任复旦大学留学生汉语辩论赛的教练与评委,以辩论之力促进校园内来自各国的同学们用汉语交流,碰撞精彩。
她积极参与复旦大学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乡村支教与公益志愿项目,本科四年内,以负责人身份立项四项实践,带队前往四川巴中支教,获评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二等奖。她还参与海南乐东公益支教项目,连续三个学年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700小时。
陈大慈参加首届全国高校电影辩论赛
点亮星火,志在神州
作为一名在复旦求学的台湾学生,陈大慈尽己之力为两岸青年交流与两岸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她曾代表学校赴厦门大学参加2017年高校港澳台青年骨干峰会,赴武汉大学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东湖论坛,赴四川省参加2018年中外大学生四川感知行与赴上海财经大学参加2018年“匡时新声”沪上高校论坛。
她说:“以交流促学习,以沟通促认同,当今中国台湾青年受惠两岸和平发展红利,我是其中之一,更应学会反哺。未来,我将继续学习深造,以期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陈大慈参加中外大学生四川感知行(第一排右二)
“我与在台的所有爱国青年一样,我们追求求同存异、和平发展、国家统一。”陈大慈说。未来,她将继续为此身体力行、不懈努力。
所获荣誉:
2017-2018年度 复旦大学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学生奖学金
2018-2019年度 复旦大学本科台湾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
2020年 复旦大学本科优秀毕业生
2019年 复旦大学“荣昶学者”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度荣昶高级学者
2019年 “泛海杯”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复旦大学校内选拔赛一等奖(副队长)、三等奖(队长)
2018年 “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二等奖(队长)
2017年 上海市高校政策性辩论邀请赛冠军与半决赛最佳辩手
2019年 复旦大学第二十届系际辩论赛冠军;第十九届系际辩论赛亚军与大决赛最佳辩手
2017年 华语辩论世界杯八强
2017年 首届复旦大学校园治理大赛冠军(队长)、季军
来 源
卿云歌
编 辑
严奕晨
复旦大学香港学生,英烈迎回仪式首有香港学生参加 两代“少年”跨时空传爱国情
9月16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秋雨绵绵。
11时许,搭载88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运-20专机降落机场,并缓缓通过象征着最高礼遇的水门。跑道上空在职研究生,两架护航的歼-20战机超低空通场飞行,致敬先烈。
现场人员肃立雨中,接迎烈士回家。在志愿军老战士及烈士家属身后一排,两位来自香港的青年代表曲木之懿与姜霏梵满怀崇敬,静静地注视着礼兵战士将一具具烈士遗骸棺椁从机舱内抬出,每具棺椁上覆盖着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
“我们感到非常激动、自豪。”仪式结束后,曲木之懿和姜霏梵在接受南方网、“今日香港地”记者访问时说,能参与这一历史时刻深感光荣。据悉,他们是首次参与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的香港学生代表。
曲木之懿(右)与姜霏梵(左)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参与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
接迎英雄回家传承爱国精神
曲木之懿,香港培侨中学中四在读学生。姜霏梵则是他的中学师兄,目前就读于复旦大学二年级。二人作为香港培侨中学的代表,参与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
“虽然在雨中站立很久,但并不觉得累。因为我深知,正是因为他们的流血付出,才有我们如今安定和谐的生活。所以我很荣幸能站在现场接迎烈士回家。”曲木之懿与记者分享了他参与仪式的感受。比他年长几岁的姜霏梵,心情却有些复杂,“一方面感到开心,因为烈士们葬身异国他乡这么久,终于能魂归故里。我想这也是他们当年的愿望,离去是少年,归来是英雄。但我明白那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他们的青春永远被定格在战场上,想到这里我的心情沉重起来。”姜霏梵说。
从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战争结束,官方记载有130余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轮流参战。但鲜为人知的是,香港培侨中学曾与志愿军紧密相连。据校方统计,该校有20多位校友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或期间参军。
“他们中不少人负责翻译,还有人在政治部从事文书工作。”正在复旦大学修读历史的姜霏梵告诉记者,中学期间就曾通过培侨中学收藏的剪报资料及老学长们的回忆录,了解当时他们投身抗美援朝的经历,心中一直满怀着崇高的敬意。“很多老学长都提到过,当年的制空权在美军手中,他们的轰炸机对志愿军狂轰乱炸复旦大学香港学生,令部队遭受巨大损失。今天,当空军‘双20’列阵长空,迎接烈士遗骸回国时,我看到坐在前排的老战士们都非常激动。我能感受到他们看见今日国家强大的喜悦之情复旦大学香港学生,英烈迎回仪式首有香港学生参加 两代“少年”跨时空传爱国情,想必这也是对革命先烈的一种告慰。”
中学时期的姜霏梵博士,代表培侨中学参加历史问答比赛。
姜霏梵说,虽然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但自幼对内地文化及中国历史很有兴趣。“因为我的外公外婆与当年的培侨校友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响应国家号召从香港回到内地,支援祖国建设。”他说,祖辈的事迹成为他学习的榜样,希望能沿着他们的足迹去为国家出一份力。“我从小就爱看历史书籍,中学时候选择了中国历史这一科目,在毕业之后,我就到复旦大学修读历史。”
目前在培侨中学就读的曲木之懿,出生于四川,是一位彝族少年,在小学一年级时随父母来到香港定居。“当时父母想丰富我的国际视野,但对于国家历史的了解也丝毫没有减少,特别是我外公那一辈人的故事。”
曲木之懿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参与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
曲木之懿的祖父曾在红军长征途经四川凉山彝区时加入革命队伍。虽然祖父在他出生前就已离世,但曲木之懿从小就听家中长辈讲述祖父的英勇事迹,因此对那段革命岁月充满敬意。“当礼兵战士将装有烈士遗骸的棺椁从机舱内抬出,大家庄严肃穆地鞠躬时,我感觉非常震撼。我在现场还听到了老战士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就好像过去听到的故事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样,我可以看到他们血战沙场,奋勇杀敌的样子。”他说,随着年岁渐长,加上在学校的学习,他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更深的感悟。“志愿军们英勇无畏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传承了下来,一代代的中国年轻人不畏困苦、肩负使命,这种传承令我非常感动,更是我前进的动力。”
了解抗美援朝历史就是一次很好的国民教育
谈及爱国情怀,姜霏梵与曲木之懿都不约而同地表示,除了家庭熏陶及自身兴趣,更与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虽然他俩成长轨迹不同,但都是学校升旗队的骨干队员。
作为升旗队的创建人之一,姜霏梵首次将中式步操引入学校的升旗礼。“从英式步操到中式步操,不仅是形式的转变,更拉近了我们和祖国的距离,加深了对国家的了解。”曲木之懿告诉记者说在加入升旗队前,学校会教授一些国防和国情知识,让队员更加了解时事动态。
“这次参与迎回仪式,我认为是我们对老学长爱国精神的一种传承。我也希望通过校友间的纽带,能让更多的学弟学妹们走入一段历史,了解过往,不要忘记历史。”姜霏梵说。
师兄的讲话令曲木之懿颇有感触,“这次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希望能将这次经历与老师、同学们分享,激发他们对于这段历史的兴趣,去更多的了解先辈们的事迹”。
在距离沈阳桃仙国家机场3000公里远的香港宝马山,姜霏梵与曲木之懿的母校培侨中学便坐落于此。通过现场直播,学校师生同步收看了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仪式开始前一天,我制作了一段视频,给同学们普及抗美援朝的历史。”培侨中学历史科教师穆家骏告诉记者。
穆家骏表示,在现时的课本中,对于抗美援朝只是“轻轻带过,可能一两句话就说完了”,但是通过今天的这场活动,却让学生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了解抗美援朝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熟悉,更加可以帮助他们认清香港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当时不仅有培侨学生参加志愿军,还有一批像霍英东一样的爱国商人捐赠物资,支援国家。在港英时期,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香港人坚持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去保家卫国?我想这段历史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国民教育。”穆家骏说,“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毫无国家观念,只想着个人利益的话,我想这个教育是不成功的。我们的教学宗旨就是培育真正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体验式教育加强学生家国情怀
在香港培侨中学主教学楼的楼顶,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鲜艳夺目。作为传统爱国名校,培侨中学是全港最早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爱国主义教育是这所学校不变的本色。“我们不仅要做好课堂内的教学,还要做好课外的体验式学习。”培侨中学校长伍焕杰说。
伍焕杰表示,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好的体验,学校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及老校友的动人故事,并编辑成文字或视频,“有一个故事让我非常动容,当时有两位老学长为了给国家捐款,他们两人午饭就合吃一份饭,把省下来的那份午饭前存起来捐给了国家。虽然这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却是发生在我们培侨人身上真实的故事,所以能更好的调动学生们对这段历史的共情。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升旗队到内地军训体验硕士,培侨中学对于开展爱国教育从未停步。比如,该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每一个内地城市,都有一个结对的姊妹学校,以便于在校的学生“走出去”,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科技发展、创新机遇,思考两地差异,取长补短。“在祖国的发展历程中,香港同胞从未缺席。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像姜同学和曲木同学一样,能去更多内地城市,感受发展,体验生活,了解国情。更关键的是,要了解自身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机遇在哪里。”伍焕杰说。
文:南方网记者 陈晨
视频:南方网记者 陈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