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有很多在职博士项目,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想申请26博士的可以开始准备起来了!
英才培育计划
专业:基本覆盖了人大的所有博士专业,如马理论、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电子信息、新闻传播学等
基本学习年限为 4 年左右硕士,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 6 年。
考生学历、学位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同等学力人员须获得学士学位满 6 年博士后,并在本人所从事或报考的专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如发表过高水平研究论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等。
以下是法学专业招生方向: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除此之外还有涉外法治、数字法学等,部分方向对英语有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办学:管理学博士项目
要求考生至少具备学士学位和五年相关工作经验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在职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项目分享(马理论、法学、管理学等),其中包括三年的管理工作经验。
学制3-6年
与加拿大女王大学合作办学:金融学博士项目
要求申请人持有金融或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
学制3.5年
材料要求:
个人简历、本硕成绩、学术成果、推荐信等
如果想了解中国人民大学的在职博士
或者其他学校的在职博士
需要免费答疑
可以找
人民大学香港理工博士项目,2013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诉讼法学专业(刑事诉
一、教育背景
2013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博士后,诉讼法学专业(刑事诉讼法方向)。
二、工作履历
2013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诉讼法硕士导师组组长,明思法学特聘教授。
三、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证据法、法哲学、司法制度。
四、教学课程
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专题研究。
五、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成员、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理事、教育部证据科学虚拟教研室成员、广东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理事、广州市番禺区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业人员等。
六、主要学术成果
(一)论文
1.《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排除的难题与破解——以“刑事证据的两面”理论为视角》,载《政法论坛》2023年第5期。
2.《分权制衡原理下的“香港国安法”司法权配置》,载韩大元、陈端洪主编《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论丛》(第五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3.《论刑事证据资格之多重性》,载《中国法学》,2022年第1期。
4.《论我国非健全证人作证制度的转型》,载《政法论坛》,2021年第1期。
5.《关于审查逮捕诉讼化的几点理论思考》人民大学香港理工博士项目,载《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6.《论我国审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载《中外法学》,2017年第4期。
7.《论羁押理由与羁押事实》,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2期。
8.《关于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几个理论问题》,载《烟台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9.《刑事和解主体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0.《论刑事和解事实观》,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2期。
(二)主持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回应型刑事司法研究》(国家级)。
2.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研究项目《香港特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刑事追诉问题研究》(省部级)。
3.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基本法研究项目《香港国安法案件的判例适用问题研究》(省部级)。
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共建项目《我国自贸区刑事检察问题研究——以广州南沙自贸区为例》(省部级)。
七、荣誉奖励
(一)教学类
(1)2021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指导老师)。
(2)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本科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3)2018年,本科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三等奖。
(二)学术类
(1)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二等奖。
(2)2015年,第十届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三等奖。
(3)2014年,第二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研究生学位(博士)论文奖。
(4)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八、推荐书目
1.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总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下册各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 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修订版),郑戈译在职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美]米尔吉安·R·达玛什卡:《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修订版),吴宏耀、魏晓娜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美]米尔建·R·达马斯卡:《漂移的证据法》(修订版),李学军、刘晓丹、姚永吉、刘为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汪建成:《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人民大学香港理工博士项目,2013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诉讼法学专业(刑事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陈瑞华:《刑事证据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九、电子邮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