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以色列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
研究生代表团赴以色列游学记
张彤
2016年2月7日—2月13日,应以色列外交部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马晓霖教授带领研究生代表团赴以色列游学。本次活动由以色列外交部主办,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协助,以色列外交部Zvika先生、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李一飞老师、希伯来大学张洪波老师全程陪同。
在为期一周的游学活动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的师生们先后到访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中心(INSS)、荷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IDC)、海法犹太阿拉伯文化中心(Beit )、希伯来大学、以色列外交部、巴伊兰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希伯来大学之行中,北外师生们先同希伯来大学伊斯兰与中东研究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就中东问题进行学术讨论,不仅增进对中东和阿拉伯世界问题的全面认识,而且体会到以色列学者们做研究的细致态度和客观立场。
与希伯来大学专家学者们交流
随后,北外师生们开始同希伯来大学亚洲学院的学生们进行交流,以色列学生们有关兵役的心得体会,双方学生有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共同话题的讨论北京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学术交流】不一样的以色列——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研究生代表团赴以色列游学记,令现场气氛轻松而活跃,也更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与希伯来大学学生们交流
在访问以色列外交部的过程中,东北亚司司长哈盖伊·沙格瑞先生表示:作为第一个被邀请的中国大学生代表团北京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希望以色列之行不仅能让学生们真实地了解以色列和中东,更希望学生们能够成为中以之间的桥梁,为中以两国日益密切的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以色列外交部总干事(第三外交首长)多尔·戈德先生表示,当今中东地区局势复杂、矛盾尖锐,但希望学生们能坚持学习,认真研究。
参观以色列外交部展览
与以色列外交部总干事多尔·戈德先生交流
除了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以外,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的师生们在以色列外交部的安排下,还参观游览了巴哈伊公园、耶路撒冷老城、死海、马萨达遗址、基布兹花园等自然、历史和文化圣地。参观巴哈伊公园时,学生们通过导游的讲解,全面了解到新兴宗教巴哈伊教的发展历史和信仰内容等,同时对各宗教文化和谐共处的海法城留下深刻印象。
从巴哈伊公园俯瞰海法城
参观犹太阿拉伯文化中心
游览耶路撒冷老城时,学生们在张洪波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参观基督教圣地圣墓大教堂、犹太教圣地哭墙和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硕士,了解三大宗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对于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客观地审视中东历史和阿以冲突有很大作用。而此次朝圣之旅,更是让学生们体会到信仰的神圣力量,足以心生敬畏。
参观三大宗教圣地耶路撒冷
马萨达遗址,曾是希律王的宫殿,和近千名犹太人为抵御罗马入侵而最终集体自杀的地方。“永不陷落的马萨达精神”流传至今,成为犹太人面对强暴宁死不屈的精神象征。
以色列青少年学生在马萨达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基布兹,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学生们在老爷爷的带领下游览拥有全世界一千多种植物花卉的花园,听他解读基布兹的入社条件和生活模式。
基布兹的导游老爷爷
在最后两天的自由行程中上海mba在职研究生,学生们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著名的凯撒利亚、阿卡古城和雅法港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古城,在地中海的陪伴与见证下,显得沧桑而庄严。
凯撒利亚的罗马剧场遗址
夕阳西下的雅法港城
为期一周的以色列游学美好而短暂,每个人都重新认识了以色列,体会到“应许之地”的魅力:友好的人民,辉煌的历史,交融的文化。以色列之行,学生们不仅收获了许多学术上的知识与见解,更是提供了更加全面、客观的立场去看待和研究中东问题。
上海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特展8月来沪,讲述爱因斯坦与上海的故事
今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6月12日,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UJ)前校长、理论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哈诺赫·古特弗罗因德( )做客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希伯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遗嘱中表明要将自己的著作、遗物捐赠给该大学。哈诺赫目前在HUJ担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档案学术委员会主席,并代表大学协调全球爱因斯坦展览项目。
目前希伯来大学已收藏有8.2万份爱因斯坦的物件,包括手稿、信件、证书和奖章等,收藏数量为世界之最。哈诺赫透露,他们计划于今年8月在上海展出数量可观的爱因斯坦相关物件,这也是爱因斯坦展览项目首次落地中国大陆。
哈诺赫·古特弗罗因德做客上海交通大学,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珍贵手稿或将展出
哈诺赫说:“爱因斯坦的名声源于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他的个性以及他在物理世界之外的观点也为他赢得了公众极大关注与敬意。在许多文章与通信中,他表达了他对公共、政治和道德问题的看法,包括国籍和民族主义、战争与和平、人的自由和尊严、上帝和宗教、犹太教和反犹太主义等等。”
早在今年3月,希伯来大学曾公开展出爱因斯坦的110份手稿,最引人关注的便是爱因斯坦于1930年向皇家普鲁士科学院提交的关于“统一场论”( Field )论文的附录,这份附录曾一度被认为已经丢失了。为了把自然力量整理统合成为单一理论,爱因斯塔为此钻研长达30年。哈诺赫认为上海mba,这份尘封已久的手稿一经面世,很可能标志着困扰学术界的谜团行将破解。
而在即将到来的上海展中也有望出现这份手稿的其中4页博士,分别是头尾各1页,以及中间写有方程式的2页。哈诺赫感慨:“这份手稿是相当珍贵的。”
“我们不仅会从库中选出多件物品,还会带来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哈诺赫表示,展览的目标受众不限于在校师生,而是所有人。“对于‘爱因斯坦是谁’,大家的答案或许并不一样。爱因斯坦生前是名人,去世后人们对他的兴趣还越来越大。他的那张肖像识别性很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当我们来到这里,希望大家明白,为什么他如此特别。”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展览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人们更了解爱因斯坦,二是因为爱因斯坦是希伯来大学创办者之一上海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他给了我们所有的捐赠,我们想与更多人分享,同时也宣传希伯来大学。要知道我们学校的中国研究也很好的。”
爱因斯坦的诺贝尔奖章
爱因斯坦与上海
第一次到访上海的哈诺赫表示,从科学力量、经济力量、国际关系的角度考量,中国都是他们巡展地点的重要选择之一,此前他们曾在日本、美国办过相关展览。而之所以中国大陆展的首站选择上海,是因为爱因斯坦来过上海两次,他和上海之间有过不少传闻与故事。
有说爱因斯坦是下榻浦江饭店时接到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电报,有说他目睹了上海旧城区的工役为5分钱敲打石块,有说热情的上海学子把爱因斯坦高高抛起来,抬着他从南京路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我的世界观》译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曾表示:“其实很多是以讹传讹,并没有事实依据。爱因斯坦说过——加在我身上的很多东西是由糟糕的德语翻译造成的。今天爱因斯坦档案越来越为人知晓,他本人的日记是非常重要的信源之一。我们常常要抽丝剥茧,将他的日记与当时的报道资料结合起来看,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
哈诺赫对此表示赞同。1922年,爱因斯坦和妻子埃尔莎应日本“改造社”之邀去日本访问上海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特展8月来沪,讲述爱因斯坦与上海的故事,来回两次均在上海短暂停留。爱因斯坦写于1922年10月6日至1923年3月12日的日记对他的远东访问全程有详细描述。
对于“爱因斯坦歧视中国人”这类说法,哈诺赫表示并不准确。“爱因斯坦说过很多事,有时候对于同样的事情,这时讲的和那时讲的又完全不同。他讲话也不考虑是否政治正确,有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爱因斯坦绝不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他曾对公众视域下很多事情发表见解。也许有些事他想得太简单了,但是他的想法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做这么一个展览,想要为公众和爱因斯坦做一个连接。我们不想分开学术和日常去聊爱因斯坦,我们想试图理解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此外硕士,上海与犹太人亦有很深渊源。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一百个曾经在这里居留过的犹太人曾回到上海提篮桥历史保护区(犹太人避难地)。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曾表示所有犹太人纪念地都是苦难的、悲剧的、灰色的,而上海这里是友谊的、团结的、充满人性光芒的。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7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