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条件,14岁中国男孩被麻省理工录取了吗?

14岁中国男孩被麻省理工录取了吗?莱阳一14岁少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录取》的文章,文中突出了这个男孩子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以此创立了新程序、获得了一系列大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最后被MIT录取。年龄还应该算是次要因素,没有SAT或ACT成绩,没有托福成绩,也没有国内高中的成绩单,麻省理工学院不可能发无条件录取的offer。

14岁中国男孩被麻省理工录取了吗?

新浪教育2017.12.1210:54

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条件

作者 | 赵刚

近来网上针对山东莱阳一名14岁中学生的“神奇表现”展开了热议。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后文简称“教体局”)发布了题为《厉害了!莱阳一14岁少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录取》的文章,文中突出了这个男孩子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以此创立了新程序、获得了一系列大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最后被MIT录取。

作为国际教育领域的工作者,我总觉得上述文字并不是新闻报道,而是申请美国大学的个人陈述( ,简称PS)。

2017年11月10日,在广州致知堂组织的留学研讨会上,美国ELS教育集团的郭总给学生家长揭示的哈佛大学录取标准值得玩味:

We seek who will to the their years, and to their lives。 While is , the many other – , or of all kinds, by , and the to take of and 。 我们重视有前途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能为哈佛贡献力量,在生命进程中能为社会尽其所能。在强调学业成绩的同时,哈佛录取委员会也会考虑很多其他因素:优秀的品质,非同寻常的个人境遇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才能和优势,因势利导、把握机会的能力。

美国名校(也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私立大学多,录取标准相对多元化,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色彩,更看重学生的价值观和个人发展意识。注重申请者的个性和长远规划,鼓励成绩之外的其它能力的展示。丰富的课外活动、超长的学术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入大学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成绩平平但特点突出的中国学生因此完成了惊天“逆袭”!

不过,渐渐地,应对这种“非标准化”的录取程序也有了“标准化”的“盘外招”。

“美国高考”(SAT、ACT)前,美国中产家庭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兴趣班儿,有可能成为“高考”入学的加分项。

“形式主义”的做秀体现在申请大学所需的个人陈述上,美国考生、家长、甚至中介机构,当然还有去美国留学的中国考生、中国家长以及中国中介机构,都挖空心思做起了“表面文章”,各种写手也应运而生。

援引山东媒体的报道,“莱阳神童”的背景对申请麻省理工学院看起来很有利:

自小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6岁时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条件,开始研究软件,自主设计了一个一键式关闭学校电脑的程序;8岁,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网站,自主研发了云计算平台;2016年,注册成立莱阳喔普云计算有限公司,这也是莱阳首家学生公司;研发一款3d扫描仪,可以实时扫描任何物体并跟3d打印机链接,实时进行打印立体模型;2017年初,应邀出席了香港《IDC商业高峰论坛》和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互联网发展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2017年5月,其自主研制的《反游戏程序控件》在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但这种“包装”本身忽略了美国名校本科阶段录取的硬指标——“美国高考”成绩。年龄还应该算是次要因素,没有SAT或ACT成绩,没有托福成绩,也没有国内高中的成绩单,麻省理工学院不可能发无条件录取的offer。

而且,像MIT这样的美国牛校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条件,并不缺优秀生员,他们目前还没有求贤若渴、到中国中学(特别是初中)网罗人才的计划和冲动,不可能就“神童”入学问题提前“签约”——“签约”这个提法本身就很不专业,在留学业界只能是笑谈,星探从巴萨青训营为挖掘梅西而“签约”还差不多。

如果说父母或中介制造“神童”的心理还可以理解,地方政府推波助澜的举动就值得思考了。

“教体局”先是通过官微发布消息,之后为事件本身辩护,事情闹大了,又开始强调只是“宣传”,最后很可能迫于压力“彻查”。

地方上针对“创新”、“创业”的报道也多半是“概念股”,易于炒作。响应中央的号召,迎合领导的口味,推出超常规的人才也算是重视教育的政绩。

也是,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报道还是比千篇一律的领导讲话、落实领导讲话有新闻点。但是不辨真伪、制造出来的新闻点就是另一回事了。

虽然质疑声满天飞,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个初中生很可能是创造型人才,说不定已经符合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标准。希望能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让他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而制造“神童”的个人、机构、政府,别再拔高、浮夸下去了,过度包装可能生产出另一个“仲永”!

作者简介:赵刚()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现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98648.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3年 8月 4日 下午4:04
下一篇 2023年 8月 4日 下午4:0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