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可以怎么合理规划大一到大四和院校专业定位,留言区私信,可以意外收获你的专属留学规划/定位报告哟~ (规划/定位报告包括:本科规划、软硬件提升重点、意向专业解读、背景诊断、选校参考)
PS:想到这个答案可能很多人都是看了题目进来的,所以我没有严格按照题主说的日本北欧PHD择校来写,而是尽可能多的从我了解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的叙述了目前主流的一些PHD留学地的选择。且人文社科和理工科都写了。
a、如果你想学术这条路走到黑!!!
那么选择学校第一就要看导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和自己高度match的项目,是最重要的事情。其次再看你申请的学校的排名之类的。申请大型研究机构,比如各大医学院,NIH等一般是更推荐的;
b、如果想进工业界搞就业之类的:
专业方向最为重要,其次是地理位置(不然实习/工作等都不好找),然后在考虑学校排名这些,最后才是在哪个导师手下干活 ;
c、理工科PHD区别如下,看看时长和特点,大概心里知道自己能去的国家方向了吧?
顺便附上文科PHD的相关对比(虽然答主不需要但可能其他人需要:
此外,名校PhD需要较强的名校背景+硬件条件。
理工科PhD申请门槛如下,请自觉对号入座选择。(文科的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之后我会再写一篇详细的PHD在选择和申请的文章,后续放链接在这里)
(1)美国专排Top 5 (, MIT, , etc.):
无特殊情况,非清北复交学生的话,闲人免进。
即便清北复交一般只收top 5的学生,除了GPA要求变态,GRE > 325, 托福 > 105, 还需要有牛科研,一般都有牛教授的推荐信或直属推荐,基本一定需要套磁。
(2)美国专排Top 10-20, 加拿大Top 10, 英国G5, 新加坡前3:
国内名牌大学(武大,中大,浙大等) 尖子生或清北复交的非顶尖好学生 (GPA 3.5左右, GRE > 320, 托福 >100)可以够一下,非名牌大学学生不推荐。
无特殊情况 GPA一般不能低于3.7,GT成绩有时允许有一项小缺陷(如GRE 319,托福98),需要科研基础扎实,经历丰富,海外牛推有加分。如果对方接受套磁,建议套磁。
(3)美国专排Top 20-50 & 其他国家普通学校:
国内名牌大学好学生,普通大学优等生 (GPA 3.7 以上) 的目标学校。
无特殊情况 GPA一般不能低于3.3-3.5,GT成绩允许有一项小缺陷(如GRE 315,托福95),科研经历丰富可以弥补成绩缺陷,如果没有丰富的科研基础,成绩需要更好一些, 海外牛推能加分。
接下来再不那么简单粗暴的和大家聊聊,我自己硕博都是在国外读的发展学。留学期间我也同不少理工科的学长和学姐们探讨过读博择校问题。所以我想通过将「专业背景」分为「人文社科和理工科」来对比一下博士选校的考虑因素。
但首先,我想请大家问问自己:你为什么要申请PhD?
PHD,一个神奇的学位。
教育成本低,做很多基础科研,以后可能是学术大牛,可能进产业界可以有比较好的发展,容易进入管理层和设计核心层,也容易转行。
当然了,有时间成本被浪费的风险。
时效性慢,很容易30岁了依然一事无成。
如果只是认为读博无外乎就是累一些,久一些,这些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要考虑时间、金钱和心理上的成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再想下一步的问题:如何择校?
一个美国理工科PHD的5-7年是这样过的:
一个文科(政治学)的5-7年PHD是这样过的:
a. 课程与学术训练
b. 会议与交流活动
c.博士论文与就业
如果上面这个问题,为什么读PHD,你的答案是:
1 家人要求 & 交不起学费,那我的建议是:别去!请慎重考虑,或者考虑英港等便宜的。
2 毕业不知道干啥:如果条件好可以申请PhD, 如果条件不好,申请到不好的PhD更浪费时间。
3 专业限制,项目不多:如果没 有想好是不是真的热爱 科研,可以先考虑加拿大英国欧洲香港的研究型硕士,如果纯粹考虑就业,可以转方向申请硕士。
4 热爱科研:???
真的吗?你是真的热爱吗?你了解了吗就热爱了??
你知道PhD的艰辛,贫穷和孤独么???你知道需要未来付出5-7年的时间么,你知PhD申请的不确定性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那么我就从我角度出发详细的说下读博应该考虑的择校因素。
当然,以下只是为了体现我不同的看法,并非绝对的正确。
首先,大家需要意识到,人文社科方向会与理工科,它的读博经历是有所不同的。具体包括:
1)研究环境:
2)研究方法:
3)研究方式:
因此,文理科读博选校侧重点也随之不同。
理工科:
需看重导师的团队、课题组科研质量、实验室配置等因素,因为博士研究几乎完全取决于lab实验过程和成果,这也决定了读博期间发paper的数量和质量。
在一个导师水平高、硬件基础好、科研质量高的团队,对于个人的博士研究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带动性作用,甚至也有“抱大腿”现象(当然,本文是不建议的)。
人文社科:
相比之下,人文社科类虽然也可以通过自行寻找来合作发paper,但大多情况下还是依靠独立研究。所以个人研究能力和资源是更为重要的。
读博择校就需要侧重考量该校该专业的相关训练课程,比如方法论培训和定期的论文辅导等等来帮助博士生跟上研究进度,确保质量,相互交流,拓展思维。
学术资源也极其重要,如该校的院系是否经常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是否给博士生外出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其毕业生是否会提供资源对在读博士有所帮助?
诸如此类的活动都是宝贵的学术资源,不论是对学术合作还是毕业后就业。对于读博经历相对独立的文科博士来说,尤其重要。
当然,同理工科一样,导师和项目的权威性也很重要,如果导师是圈内“大牛”,也会为个人研究项目添彩。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读博费用。
一般来说理工科资助,主要来源于国外导师的项目,尤其是时下很火的课题(比如新能源等)薪水还是颇丰,甚至可以涵盖所有学费和生活费。
而人文社科类,通常不会有导师出高薪酬甚至任何薪酬的项目,因此大部分同学从其他途径找,但竞争都是很大的。比如学院里某些由私人赞助的奖学金,限定相关专业不说,名额基本上仅有一个。
所以对于中国博士生而言(文科或者没有导师项目资助的理工科),可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奖学金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包括博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国家和专业涵盖广泛,2020年计划选派11000人。
不过有一点是需要毕业后回国服役两年,但由于资助丰厚,所以个人认为还是可以一试,回国就业机会也是相对较多的。
另外,无论文理,博士期间,都可以通过担任院系里对本科生的教学辅导任务(助教或辅导员等)或担任教授临时项目的助研等,来获得一些补贴。也就是大家常说的TA,RA。
北美大学基本上是会满足博士生每学期都有此机会,英国相对较少,欧洲其他学校因情况而异。北美大学的读博奖学金也要远远多于英国,甚至不少文科院系也会提供全额奖学金。
而资助多,竞争必然大,所以在选校时也要考虑该因素。比如北美的博士名额因含系里资助,录取相当有限。系里的 会集体讨论,衡量本届该系想要的发展方向,来筛选出相应准博士人选。
相对而言,欧洲和澳洲的导师自由度比较高,只要看好了你的,基本上说要你就可以了。尤其是理工科的导师,毕竟他是给发工作的boss, 所以当然有话语权。
另外,生活环境也要考虑,毕竟读博时间较长。
欧洲,澳洲和香港的博士大概是3-5年,北美则是5-7年。所以,读博择校一点要选一个喜欢的城市。地理气候、基础设施、社会包容性、国际化程度等等都要有所考量。是否会习惯当地生活环境,对读博的感受和效率有直接影响。
以上是需要思考的因素,也有不少同学也会担心是否好毕业和未来是否好就业等问题。
但也有人认为,毕业和就业诚然重要,但不足以用来作为决定选校的主要因素(我也是有些同意该观点的,毕竟你都已经决定读博了)。因为基本上博士毕业都是通过论文和答辩来衡量,无论在哪所学校哪个国家来读博,都需要付出100%的努力和坚持。
当然,北美大学比欧洲和澳洲的多一个开始正式博士研究前的「 」,这可能会对一些学生来说加大一些难度和专业性,如果一至两次都没有通过,将无法继续博士研究。
但尽管如此,从毕业的角度来看国外大学mba国内读,哪里读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个人努力和研究水平的差距远胜过不同大学的毕业难易度。
而博士的就业问题主要是靠时机决定,毕竟教职类工作现在是僧多粥少,岗位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毕业时正好发现哪所大学有相关专业领域的招聘信息,那就要抓住机会。
同等竞争机会的条件下,研究成果、出版数量、学校名气、导师权威等因素才起作用。所以,相比其他因素而言,是否好毕业、好就业更多是看博士期间的研究实力。无论在那所大学读博国外大学mba国内读,如果实力过人,都会闪光。
当然,如果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名师名校才起作用。
以上就是我关于要不要去读博和选择项目的一些见解,其实还有蛮多话想说的,尤其是要不要读博这个人生规划的问题,但今天时间比较晚了,就改日再来补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0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