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坚信,只有传统的中国文明才能拯救世界。他笔耕不辍地用外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而且狂热而偏执地支持儒家文化,几乎成为儒家在西方的“传教士”。
一个精通西学,而反过来否定西学、鼓吹东方伦理的“怪才”,有待我们去再探索、再认知。
美国奖学金多,中国留学[微博]生靠读书生存的不在少数。若干年前,听我的好友说,他在美国的一个同学,硕士毕业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靠“全奖”(全额奖学金,含学费和生活费)又读了第二个、第三个硕士,倒也衣食无忧、生活滋润。
翻看尘封的历史,读书成瘾、学位拿到手软的旷古“学霸”中国还真有一位——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著名校友辜鸿铭。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这是辜鸿铭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他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城,28岁前一直在海外生活,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会讲英语和葡萄牙语的西洋人中国有哪些博士,还有一位说英语的“干爹”(他父亲的老板)。
这种早期的国际环境让辜鸿铭的语言能力远远超过常人,终其一生,他很好地掌握了9门外语,不折不扣的“学贯中西”。
辜鸿铭10岁开始留学欧洲,先后在英国、德国、法国进修。其中,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学习时间最长,攻读英国文学专业。从小熟读、背诵莎士比亚戏剧的辜鸿铭在爱大驾轻就熟,他同时还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在爱大图书馆遍读这两种古老文字的书籍。
1583年成立的爱丁堡大学是第一个摆脱了宗教束缚而创建的英国大学。风云激荡的19世纪,爱大的校友名录中出现了一些彪炳史册的大人物:《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创造“福尔摩斯”艺术形象的柯南道尔,创立经典电动力学的麦克斯韦,还有在文学、哲学、理工、神学等领域都有建树的辜鸿铭。
令人惊叹的是中国有哪些博士,23岁学成回到槟城的辜鸿铭已经获得了13个名誉博士头衔。而从此时开始,他的学习重点开始转向“国学”。辜鸿铭将《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著作翻译成英语和德语,并致力于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
1885年后,辜鸿铭来到中国,长期担任清朝权臣张之洞的幕僚。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统治两千年的儒家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西方思潮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辜鸿铭坚信,只有传统的中国文明才能拯救世界。他笔耕不辍地用外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而且狂热而偏执地支持儒家文化,几乎成为儒家在西方的“传教士”。
他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几乎成为儒家版本的“圣经”而在西方掀起热潮。
可能是长期英文写作、对外传播的结果,辜鸿铭的价值在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早早地被淹没了,历史把他编入了维护旧制度的“遗老遗少”的行列。一个精通西学,而反过来否定西学、鼓吹东方伦理的“怪才”,有待我们去再探索、再认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8341.html
评论列表(2条)
[…] 5.爱丁堡大学( of ) […]
[…] 国学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招生在职研究生的学校,这种文化的价值愈显重要,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等这类在职人员很是亲睐国学在职研究生,并以此来获得国学的意义和价值。接下来和国学在职研究生考生说一下国内对此进行招生有哪些高校。 […]
[…] 道德践履规范研学旅行行为准则。孔子强调道德教化、修齐治平。主张德育以“行”为其出发点,靠“行”来检验。儒家把人的优良品格归结为忠、孝、廉、节、仁、义、礼、智、信等几个方面。《大学》提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儒家的明德、新民、止善和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始至终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研学旅行要联系实际,对青少年因人施教,从情感投资到以理服人,使他们将自己的道德目标追求变成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比德”的道德践履思想贯穿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在考察名山大川,体验风俗人情中,注重从生活细节做起,强化日常教化。活动中重视人的自觉性,强调知与行并重,让学生在实践中转变思想,明实理,做实事。让学生在游学体验中学习文化,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理自立、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文明礼貌等优良素质,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