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考研出榜时间,国内清华北大mba究竟值得报考么?为什么金融时报历年MBA排名并没有清华北大?

今年中国大陆有6所院校进入了这个榜单,分别为第16名的中欧、第32名的复旦管院、第42名的北大光华、第58名交大安泰、第60名的清华经管和第65名的同济经管。截止15日晚,除了清华和北大保持沉默外,另外4所上榜院校在14日上午就先后发布了喜报,列出了宣传标题和有利数据。

2022年2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以下简称FT)发布了2022年全球全日制MBA项目前百强的排名。今年中国大陆有6所院校进入了这个榜单,分别为第16名的中欧、第32名的复旦管院、第42名的北大光华、第58名交大安泰、第60名的清华经管和第65名的同济经管。

2022《金融时报》全球全日制MBA项目中国大陆地区院校排名

截止15日晚,除了清华和北大保持沉默外,另外4所上榜院校在14日上午就先后发布了喜报,列出了宣传标题和有利数据。此外,还有一些教育媒体、辅导班,为了流量和辅导报名,纷纷转发和片面解读这些信息。

面对这些不同指标和角度的院校官方宣传及机构炒作,大家可能会有以下的疑问:

将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带领大家尽可能解读榜单和大陆上榜院校各项数据,挖掘出更多隐藏的信息,未来学校可能采取的政策,以及对于申请的影响。整个文章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因篇幅较长,我们将用三天时间连载。

为了简化阅读,我们将在文中用以下简称来代替上榜院校:

中欧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复旦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北大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交大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清华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同济 –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校宣传中的问题

根据目前4所上榜院校所发布的宣传,我们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强调学校对排名混淆视听的做法,还在继续。

首先是不明确排名只针对全日制项目。这个排名的主标题是 Times MBA 2022 ,副标题是The top 100 full-time MBA 。也就是说,这个排名仅仅针对各校全日制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名,在提前发给所有上榜院校用于宣传准备的Excel文件中考研出榜时间,国内清华北大mba究竟值得报考么?为什么金融时报历年MBA排名并没有清华北大?,第一行和第二行就加粗加大写清了。但我们看一下各校的宣传是怎样的:

中欧:

中欧

复旦:

复旦

交大:

交大

同济:

同济

交大宣传和官网通稿中没有找到一个“全日制”的字样;复旦宣传图没有提到全日制,官网的通稿仅提到了一次“全日制”;中欧宣传图只写进入FT排名,官网通稿中开篇就表明是全日制项目,同济宣传图和官网通稿都写清这是全日制的排名。

为什么我们再三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全日制和在职MBA,在职业发展服务、课程设置、授课师资等排名指标考核项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在职项目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全日制项目所拥有的职业发展服务。我们已经在2020年的排名解读中,为大家细说了整个排名的指标参数,文底可以浏览。

过去我们辅导的在职项目同学,问他们为什么报考,大多都把排名列入了申请的因素,而如果学校混淆这些概念,特别是还放大了与在职MBA项目毫无联系的职业发展宣传,会误导申请人的选择。

其次就是宣传用词欠妥。例如交大把“职业进步排名”的结果以“职业发展”来宣传。通常行业内提到的职业发展是 ,包括了学校的就业服务、薪资、目标达成率、就业率等等所有子项指标,“职业进步”只是“职业发展”中的一个子项。FT之所以用而非就已经明确了。再看这一项的解释: to in the level of and the size of work in now, with their MBA,中文意思是“根据校友目前的资历水平和工作机构规模,对比读MBA之前,所发生的变化。”这只是个单一指标统计,所以应该叫“职业进步排名”统计。如果把该项的结果,用“职业发展”的大类来命名夸大宣传,让学生以为就业服务、就业率等其它子项成绩也不错考研出榜时间,就明显就不对了。

第二,清北和同济的运营管理能力需要提高。

通常FT会提前几天通知上榜院校排名数据,以便准备好新闻。其它几所院校在FT发榜的第一时间也发出了新闻通稿,并各自列举了排名中有优势的单项成绩。但清北没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我们并不觉得是不愿意宣传,否则没有必要参加排名,而是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数据上相对其它院校缺乏可宣传的特色;二是恰逢周末,没准备好宣传的内容。不管哪一个原因,提前写好一篇新闻稿发布,还是有必要的。现在的排名不高不要紧,以这两校掌握的资源和实力,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相信校友们也会耐心等待。

而同济的问题,则是学院的管理层。我们特意看了这几个学院的官网,只有同济经管的网站,再一次变成了熟悉的页面:

同济SEM

每逢国家有重要活动或节假日,校园网都会受到影响,然后同济经管的官网基本就变成了上图,甚至在过去几年招生季的临近报名截止日,申请系统也无法登陆,而其它院校则毫无问题。同济申请人抓狂,打电话给MBA招生部门,招生老师也很无奈,极度影响了项目运营,此外,据学员反映在上海防疫不错的情况下,在职项目居然还被上级要求进行在线上课,同济经管在学院层面的管理,还需要更多的能力和担当。

大陆院校排名的总体变化及主要原因

我们还是先说结论,今年是上升多于下降。

先对比一下今年和去年大陆商学院在榜单上的数据:

2022年:

2022年FT full-time MBA大陆院校排名

2021年:

2021年FT full-time MBA大陆院校排名

我们可以看到,除北大、同济是新晋以外,中欧从第7掉到16,复旦持平,清华略有提升,交大从53掉到58,上财则没有出现在榜单。

这是国内清北复交第一次集体上榜,除了多年位居亚太第一的中欧,同济也第一次进入了百强。从地理分布看,上海有4所,北京有2所。印证了我们前年和去年预判上海和北京院校参与程度更高、同济将参加排名的说法。

我们对比了整个排名权重体系,还是与此前近几年基本一致,唯一的变化就是把 Rank改名为, and (ESG) Rank,但内容差不多,所占比例不变。具体可以参考/mba-,因此排名的变化,没有来自规则的影响。

我们认为排名变化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就是去年没有参与排名的一些名校强势回归。

在我们去年分析文章中,提到以下这些商学院没有参加2021年排名,而它们过去几年中的排名情况是(括号内为2020年至2017年,按时间倒序的当年排名):

HBS (1,2,5,3)

UP (2,4,3,3)

GSB (3,1,1,2)

(8,9,7,8)

Haas UCB(12,10,10,11)

UCLA (25,26,25,25)

USC (36,46,59,47)

Kelly IU (40,43,57,47)

除最后一个Kelly外,其它都参与了2022年的排名。在这种压力下,复旦保持第32位、清华上升了7位,北大时隔多年再次回归,从2012-2014年的平均59名,提升到了第42名,同济能第一次上榜取得还不错的成绩,实属不易。

而中欧的退步,则不能仅仅说是以上这些学校回归带来的,因为这几所学校往年排名,有一半都比中欧低很多,所以中欧是真正下降了。

交大虽然只退后了5位,但我们如果再往前看2020年排名,这些海外院校也在榜单上,当时交大是全球37位,而两年过去,交大变成58位,也是大幅下降。

至于上财,和前年的人大为何没有在排名上,我们不知道原因,通常的解释有:学校放弃,或有效反馈不足。

第二,就是大陆院校在关键指标上表现突出。

特别是在影响力较大的薪资、薪资增长率、职业提升、院校就业服务、投资回报价值等指标上,去年上榜的院校大多都有较好的提升,新晋的北大和同济也应该是围绕变化不大的排名体系,做出了充足的准备。那么为什么中欧还是下降呢?敬请期待我们明天在“六所院校各项指标解读”的进一步剖析。

相关链接:

为了在本科毕业后能够迅速地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在一所普通一本院校外语系就读的李楠,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实习上。

但在一家数据分析公司实习时,她发现同事基本上都拥有硕士学历。而且前辈的一句“你这个学历是找不到好工作的”,让李楠开始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对于一名外语系学生来说,想要在毕业后进入互联网大厂获得一份产品、运营相关的工作的确有些吃力。

于是,为了能有更好的职业前景,李楠在今年选择了跨专业考研。

但真正跨进考研圈,她发现考研现在也有些魔幻。

一边是考研人数连年创新高。

341万,这是刚结束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与2019年相比,一起背肖四的人又多了51万。

尽管从概率上看,考研的难度似乎下降了,2017年的报录比已经下降到3.0以下。但这个比例也并不高,每3个报考研究生的人当中,只有1人能被录取,大多数人还是得面对考研失败的终局。所以,就连今年的考研英语都在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失败”。

而另一边,考研无用论盛行,不断有人告诉你“研究生收入水平不及本科生”。

于是我们在知乎上看到,“为什么考研成功无法弥补高考的失败?”获得了160万次浏览,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广大考研人对此的困惑与关注,而“正在准备考研,家里的亲戚一直在说考研没用,如何反驳他们?”这样的问题,更是许多考研人的真实写照。

刚结束的研究生考试中,李楠发挥并不好,对于未来心存疑问:千辛万苦才考上研究生,真的值得吗?如果这次没考上,还要继续坚持吗?

1. 大家考研到底为了什么

在讨论考研到底值不值之前,我们先得知道,大家考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麦可思的调研数据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的主要原因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前景好(53%)和职业发展需要(49%),另外还有17%的学生是因为就业难所以暂时读研,只有30%的学生读研是想做学术研究。

毕业和考研

也就是说,像李楠这样为了在“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而考研的学生,是当今考研大军当中的主流。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考研到底值不值的问题,最后都会落到,考研是否会帮助我们找到一个更满意的工作。

流传甚广的研究生收入不及本科生,也是围绕这个问题的一种普遍答案,隐含着这样的价值判断:再学3年,也不如在职场上积累的工作经验值钱。

事实真是如此吗?

2. 考研确实能提升职场竞争力

作为互联网上知名的流言终结者,我们仍然引用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以2015届本科生为例。2015届本科毕业3年后学历提升群体(获得国内硕士学历的群体)月收入为7371元,与他们工作了3年的本科同学收入相差并不大(7419元)。

通过这个对比你可以发现,虽然硕士相对缺少工作经验,但他们毕业后的起薪已经追上了工作3年的同学们。

我们能够理解“研究生收入水平不及本科生”说法的存在,是因为的确有部分高级职位对于学历的要求相对宽松,因为这些职位更看重职业经验的积累。但这并不能够说明研究生的含金量不如同等时间的工作经验。

更何况,如果没有硕士学位,仅怀揣本科毕业证的应届生,很难敲开很多行业的大门。

2018年,吕思佳从北京某财经类211高校毕业,现在从事行业分析工作。她告诉DT君:“在我们行业很多岗位的要求就是研究生起步。不考研,简历关都过不去。”

在她看来,现在考研人数正在不断膨胀,报录比也在不断上升。这就意味着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正在不断涌入用人市场,学历正在不断贬值。

“即便有些招聘岗位要求是本科生,但在实际招聘时报名的却都是研究生,本科生自然就没戏了。”吕思佳说。

我们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和网易五大公司作为代表,看看它们在2018年在C9(九校联盟)的招聘情况。

结果显示,2018年五大公司在上述高校中招聘的硕士数量是本科生的2.5倍。而从五大公司录用人数占本校该学历当年就业总人数来看,硕士研究生的被录用比例远远高于本科生。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相比本科生,硕士更有可能获得大公司的青睐。

3. 通过考研,哪些专业收益最大?

说到这里,虽然我们的论点一直是“考研真香”,但我们在研究时还注意到一个问题:研究生与本科之间固然存在差距,但不同专业/行业的分野可能更大——这是大家在决定是否要坚持考研时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来看,哪些行业/专业中,考个研会更有用?

从招聘端的需求来看,不同行业对硕士的重视程度。我们查看了招聘网站上不同岗位和行业的企业需求,在对工作经验要求都只有“1-3年”的岗位中,硕士与本科薪资差异最大的Top 20岗位类型如下:

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如果你拥有一份研究生文凭且处在农林渔牧业、数据分析和销售类岗位,你的薪资相较本科生会有比较大的优势。律师、互联网运营、市场、高级管理等类型的岗位中,硕士学历也会带来较大的增益效果。

再看行业,餐饮、广告、卫生服务、计算机硬件和专业技术服务等行业中,硕士对薪资的增益效果更好。

总结下来,在回答“哪些行业/专业更需要硕士文凭”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分两部分来解答。

首先毕业和考研毕业和考研,数据告诉你:工作3年和读研3年,哪个更值?,如果你处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比如数据分析、法律等,那么硕士文凭对你的职业发展会有比较大的裨益。

而且从数据结果来看,2018届本科毕业生当中,医学(26.3%)、理学(23.2%)、农学(22.2%)、法学(18.4%)的读研比例是最高的。显然,处在行业中的同学们能够最直观地感受到行业对于学历的需求。

其次,如果身处互联网运营、市场等技术性不强但竞争人数众多的热门行业,那么硕士文凭也可能是突出重围、向上进阶的敲门砖。

所以我们也发现:如果本科是“技术性不强而且人数众多”的专业,但又不想继续“陷”在这个行业里,那么转换专业——也就是跨专业考研,就是很多人的另一个选择。

数据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当中,管理学(44%)、经济学(40%)、农学(29%)、文学(28%)和艺术学(28%)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是最多的。

李楠从语言学跨专业考研的做法,与这个数据结果是吻合的。

4. 哪些专业直接工作也挺好

相比高考,我们发现考研是一条更加孤独的道路。毕竟考研要面对的,除了每天图书馆和寝室的两点一线、抵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吸引,甚至还有对亲密关系的考验。

我们承认考研的确对一部分同学的职业生涯有着不小的增益效果,在找工作和薪资进阶的道路上能够因此受益。但如果考研失利,哪些专业的同学其实不必着急?

换句话说,我们试图帮助同学们找到那些工作经验比学历更值钱的行业。

毕业和考研

麦可思发布的《2019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计算机类、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月收入涨幅位居全行业前4名。

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进入了以上几个行业就是有了光明的职业前景,毕竟刚毕业就想做管理、本科生就想做临床医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行业红利还没有完全褪去的情况下,趁早就业积累经验,也是个挺不错的选择。

就职于上海一家大型国企的HR枣枣告诉我们,在他们筛选候选人的过程当中,仍然优先关注候选人的经验匹配情况,其次才是学历。

但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候选人越来越多,公司的本科硕士比也达到了6:4。“同等水平经验的情况下,肯定会优先选择学历高一些的。”枣枣告诉DT君。

尽管研究生人数日渐变多,现阶段招聘市场上的主力人群仍然是本科生。但本科生的学历光环正在褪色也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本科毕业后,到底是考研还是先就业,就看你怎么选了。

(应受访者要求,李楠、吕思佳、枣枣为化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187058.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3月 2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4年 3月 2日 下午12:04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1条)

  • […] 5月14日,我校代表在莫斯科参加俄罗斯(第三届)HSK中国留学就业展,向俄罗斯学生及家长、学校代表等宣传“留学同济”。展会现场,我校国际学生招生老师为来到同济大学展台的俄罗斯学生和家长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申请要求及专业选择、奖学金等学生关心的问题。我校参展学院代表就学院概况、学科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推介。此次展会吸引了5000余名俄罗斯学生及家长前来参展,让参展高校感受到了俄罗斯民众学习中文的热情以及希望留学中国的意愿。、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